僅靠好成績+活動進名校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僅靠好成績+活動進名校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只靠好成績、高SAT,再加上一些短期課外活動包裝,就想進藤校或TOP15大學的時代已經過去了。

這是一個從業23年留學老師傅的經驗之談,更是一個家有4娃父親的肺腑之言。

23年前,他從耶魯大學碩士畢業並投身到留學諮詢行業,經歷了留學行業的起起伏伏;23年後的今天,已是4個孩子父親的他不僅將公司做到行業知名,更是把孩子們培養得非常出色。

如今,他的大女兒正在賓大沃頓商學院讀大二,老二就讀於“全美第一高中”菲利普斯·安多福。

僅靠好成績+活動進名校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1

回顧赴美留學20年

從“花裡胡哨”到“返璞歸真”

如今,許多家庭為了出國留學費盡心思,談規劃、打競賽、做活動……但是,不少嗅覺敏銳的家長漸漸開始發現活動不靈了,AP不起作用了。於是大家都很著急,想要打探美國大學的申請秘訣。

其實任何事情,只要放在時間的長河裡去看,就會非常清晰,疑問也會迎刃而解。我們現在就來分析一下出國留學的歷史。

1

萌芽期:成績單自己填,赴美簽證很重要

我是1996年開始在中國臺灣做留學,2004年來大陸發展的,看到了臺灣留學的“收場”,也見證了大陸留學潮的興盛。但大家知道嗎,在2000年初,自費留學和本科留學剛剛興起時候,學生只需籤“放棄高考”協議,就能拿一份成績單的模版,具體成績竟然可以學生自己來填。

緊接著,學生去某某方培訓託福、SAT,成績出來之後,再著手準備申請。

有些學生會在高二下學期找留學顧問,除了最要緊的申請材料之外,機構還要全權負責學生的赴美簽證(當時過簽證率非常低,對學生來講沒有簽證任何準備都是無用功)。

2

爆發增長期:赴美留學競爭激烈,做活動包裝的也多了

中國的赴美留學熱是從2008年奧巴馬當選美國總統開始的,放寬簽證、支持留學生就業、提倡STEM教育等政策,使得中國赴美留學人數,尤其是自費出國人數不斷增加。

僅靠好成績+活動進名校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1999-2019中國赴美留學人數,從2008年開始迅猛增長,數據來源於美國《門戶開放報告》

當美國大學一下子收到這麼多來自中國的申請時,他就需要做一件事情:篩選。

前面說到當時不少學校成績單水份大,不少學生到了美國之後表現不佳,美國大學招生官自然也看出了其中的問題。於是,當時的學生就需要來考幾門AP,打一些美國大學認可的競賽,或是參加夏校來證明自己的真實實力。

與此同時,確實有一些學生憑藉著所謂的“特色活動”進入了不錯的大學,比如去肯尼亞支教,去柬埔寨蓋房子等等,也就衍生了一批以活動為特色的留學、教育公司。

我相信直到今天,不少留學家庭依舊在糾結“應該考幾門AP”、“要不要打辯論”、“活動該怎麼規劃”的問題,但卻很少思考:在當今的留學形勢之下,它們還是“真問題”嗎?

3

穩定期:返璞歸真,成績和文書很重要

2017年,隨著特朗普當選美國總統,中國赴美留學也進入了穩定期。

在這過去的幾年裡,中國的國際化教育大環境,以及美國的國際學生招生要求都發生了改變。

比如中國國際化學校的迅猛增長,IB、AP、A-Level課普及,中國學生的成績單越來越透明化了;

比如中國赴美留學人數增加,美國大學開始摸清楚具體哪些學校的學生學術好、適應力強了;

再比如,越來越多美國大學開始接受A-Level課程的學生,ACT分數的接受度也增加了……

於是我們看到,公立、民辦、海外高中學生都有進“哈耶普斯麻”、“牛劍”的,不少進入大藤的學生其實並沒有夏校經歷,也沒有做什麼“驚天地泣鬼神”的活動,留學申請返璞歸真。

所謂“真”,意味著除了像國際奧林匹克競賽、ISEF(英特爾科學與工程大賽)這樣的硬核獎項之外,就要實實在在的靠學校好,年級排名好,文書好,有特長,才有機會被美國頂尖大學錄取。

換句話說,想要只靠好成績、高SAT,加上一些短期“特色活動”的包裝,就進藤校或TOP15大學的時代已經過去了。

那麼,在留學申請返璞歸真的時代,我們的家長應該如何幫助孩子順利進入美國頂尖大學呢?我從活動和長線規劃兩方面,結合自己女兒的升學經驗來給大家理一理。

僅靠好成績+活動進名校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英特爾科學與工程大賽是被美國名校青睞的“硬核”獎項

2

活動怎麼做?

別用你的業餘愛好

去挑戰別人吃飯的本事

看到這裡,或許有些眼尖的家長已經發現,除了我們常說的學校、成績與文書之外,我把“特色”換成了“特長”。前者是短期的、可包裝的“業餘愛好”,後者是長期的、需苦練的“吃飯本事”。

下面我來分享我女兒們的故事。

我的大女兒是從寄宿美高米爾頓(Milton Academy)申請到賓大沃頓學院的,除此之外,她還拿到了芝加哥大學、紐大商學院等不錯的Offer。在這之前,她分別在上海體制內小學和某公辦國際部中學讀書,中間還去了1年美初。

僅靠好成績+活動進名校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美高米爾頓官網首頁

大女兒在進入美高後開始對排球和壁球感興趣,所以9年級和10年級暑假,當別的同學多在參加活動或準備SAT時,我們主要幫她安排了排球和壁球的私人教練。她也順利地在10年級選上了排球校隊,11、12年級都選上了16校聯盟的榮譽選手(Honorable Mention)。壁球的表現也不錯,12年級也被學校的壁球隊選上了。

與此同時,我們也絲毫沒有降低她的學術要求。到了10年級的聖誕之後,我們開始高標準要求她的成績,考慮她的選課,並開始接觸學校的升學指導辦公室;11年級時,她雖然也報了SAT,但主要精力還是集中在學校的作業考試和報告上,再加上兩項運動隊需要經常外出比賽,是最辛苦的一年。

雖說老大的錄取不錯,但我們一直都在反思,如果能提早兩三年開始學習排球或壁球,或許她的排球能夠在申請大學時起到實在的幫助,而不會只是一項課外活動。

因此,在老二和老三的培養上,我們有意重視了特長培養,老二游泳,老三打網球。即使達到了國家二級運動員的水平,還是拼命“加餐”練習,想要繼續取得更好的成績。

也是因為女兒們學球、游泳的經歷,我對於“別用你的業餘愛好,去挑戰別人吃飯的本事”這句話深有體會。要培養出特長,真是一份耕耘一份收穫,具體吃了多少苦,花了多少時間訓練,花了多少錢請教練,這些背後的故事和付出,不是當事人和父母真的是不知道的。

因此,學科競賽,音樂藝術競賽,運動競賽,這些無法經過短期包裝而是需要長期培養的特長生,如能同時兼顧學業成績(GPA),在申請美本時自然成為各大名校招生辦毫無疑問的優先選擇。

所謂的早規劃,真不是每年去參加1、2周的短期活動,最後包裝成一份漂亮的申請材料就可以的。真正的早規劃,是特長的長期培養,是紮實的學校成績,這些顧問可以建議,但具體花時間、精力的還是家庭。

僅靠好成績+活動進名校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截圖自美高米爾頓官

3

真正的升學規劃

是根據孩子成長曲線的“對症下藥”

可我們大多數中國父母的問題在哪裡呢?

孩子小的時候,家長一股腦的給孩子培養很多興趣,鋼琴、小提琴、擊劍、游泳、繪畫……等孩子長大了,有了學業壓力,立馬改變風向:學習最重要,興趣統統停掉。 這樣一來,興趣永遠都成不了特長。

然後家長又要糾結了,看你女兒9、10年級除了校內學習就是打比賽,沒有那些“花裡胡哨”的活動,大學申請文書寫什麼?

首先關於文書,我們必須要明確的是:文書不止是經歷,更是經歷背後你的體會、你的思考、你的價值體系。

其次,當我們談思考與價值觀,也就是所謂的批判性思維的時候,我們在談什麼?是一兩堂所謂的思辨課嗎?是做個調研嗎?當然不是。

在我看來,所謂的批判性思維,一來家庭、校園和社會環境會影響,二是孩子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提高。每個人會隨著自己年齡的增長,成熟度增長,看問題的角度也會增加,大家的孩子也是一樣。

比如我們在大女兒11年級的時候才加入一些額外的學術探索,包括暑期參加了政治學和國際關係方面的2個夏校課程,參觀了三所大學並挑選了兩所進行面試,看了一些更專業的書籍,還有一些實習經驗。

事實證明,這完全是來得及的,女兒在這一階段吸收知識非常快,領悟力大大提升了,文書的準備很順利(除了早申請的材料,常規申請的文書和材料,都是利用聖誕假期完成的)。

最後,女兒在常規申請中錄取了賓大的沃頓商學院、芝加哥大學、紐大商學院、卡內基梅隆商學院等,最後決定就讀賓大沃頓。

你看,只要跟著孩子的成長曲線,掌握節奏、合理安排、對症下藥,是一定會有理想的結果的。

僅靠好成績+活動進名校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沃頓商學院官網首頁

僅靠好成績+活動進名校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那天,張恆瑞先生聊了很多,關於美本、美高未來的走向,關於英美以及其他國家申請的趨勢,關於這23年來留學行業的起伏,但最讓我感動的,還是張先生拿出手機來給我們看孩子滿滿當當的時間安排表:

下午3點35下課;

4點15到6點老二游泳;

5點到6點45老三網球隊;

6點30到9點老二游泳隊集訓;

9點到11點補生物……

他說:如果不是當時選擇來上海發展,絕不會給孩子定這麼高的目標。但既然已經做了決定,就要全力以赴。

往期文章推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