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外人》和《孤獨者》:盛開在東西方文壇的“並蒂蓮花”

最近重讀法國作家加繆的《局外人》,覺得它和魯迅的小說《孤獨者》極為相像。這兩篇產生於不同國度的作品,彷彿盛開在東西方文壇裡的“並蒂蓮花”,一樣的脫俗,一樣的驚豔。

兩部小說都描述了一個極其荒誕的世界;小說的主人公都是被世俗排斥的“異類”;小說的情節都是從葬禮開始,到死亡終;小說裡都瀰漫著極端的絕望情緒;小說裡都充滿了作者對生命和人生的哲思。

這兩部小說,隔著東西方這麼遙遠的距離,兩個作者,應該是誰也沒有受過誰的影響。

魯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終年55歲。《孤獨者》發表于于1926年。


《局外人》和《孤獨者》:盛開在東西方文壇的“並蒂蓮花”


加繆:1913年11月7日-1960年1月4日,終年47歲。《局外人》發表於1942年。


《局外人》和《孤獨者》:盛開在東西方文壇的“並蒂蓮花”


魯迅寫《孤獨者》時,加繆還沒有開始文學創作。而加繆寫完《局外人》人時,魯迅的《孤獨者》才剛被翻譯成英語,而且只是刊登在上海的《天下月刊》上。遠在法國的加繆,完全不可能看到過魯迅的作品,也不可能受魯迅的影響。

那麼,他們為何會寫出這麼相似的作品呢?

讓我們從兩部作品的共同點和區別來探討一下,這種文化共振的現象是怎麼產生的?

1, 寫作背景:

魯迅的《孤獨者》創作於1925年9到10月之間。創作這篇小說時,正值五四落潮的苦悶時期,魯迅又與周作人兄弟失和,肺病復發,健康惡化。1925年又因支持北京女子師大學潮而被解職。更令魯迅感到苦悶的是,他曾信任和幫助的青年,有的與魯迅冷淡疏遠,有的則站在了對立面與其為敵。這一切使魯迅變得更加多疑、孤獨和絕望,對生存的意義和生命的價值產生了前所未有的懷疑。

《局外人》和《孤獨者》:盛開在東西方文壇的“並蒂蓮花”


在這種情況下,他寫了《孤獨者》,這篇作品是他對人生困境和出路富有哲學意味的文學追問。

《局外人》醞釀於1938年至1939年,完成與1940年。加繆自幼喪父,生活極為艱苦,1930年又得肺病,這讓他覺得命運極為不公。26歲時,加繆在親友的資助下完成了大學學業。1936年,因為肺病沒能參加大學講師資格考試,1937年又被開除了黨籍。從希特勒上臺,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加繆一直積極投入反法西斯抵抗運動。1938年至1939年,加繆開始醞釀《局外人》,1940年完成, 1942年,《局外人》出版。

《局外人》和《孤獨者》:盛開在東西方文壇的“並蒂蓮花”


由此可見,兩人作家的寫作背景也有很大的相同之處:

  • a, 都在戰亂的背景下寫的。
  • b, 都是在肺病導致的健康惡化狀態下寫的。
  • C,都是在受到挫折的壓抑和孤獨狀態下寫的。

2, 小說的內容:

因為大概差不多的處境,讓作家產生了同樣的孤獨和迷惘。於是,兩個天才的靈魂,在相似的困境裡苦苦思索,尋求人生的真相。就這樣,在他們的筆下,竟產生了相似的人物。

穿著西裝的默爾索,和穿著長衫的魏連殳,開始了極為相似的人生際遇。

他們在親人的葬禮上,都有了讓人吃驚的表現。默爾索沒有像別人那樣痛哭,也沒有看母親的最後一眼。魏連殳呢,是在別人哭的時候不哭,而在別人不哭的時候哭。這種不合常規的行為,引起了人們對他們最初的不滿。

《局外人》和《孤獨者》:盛開在東西方文壇的“並蒂蓮花”


這就是這個世界的荒誕。一個人該哭還是笑,不是發自本能,而是要按社會習俗給你框定的規矩。如果你在習俗認為你該哭的時候不哭,該笑鬧的時候不笑鬧,該逃避的時候不逃避,該低頭的時候不低頭,那你是不會被他們接納的。因為你跟他們不一樣。

於是,不管是西方的默爾索,還是東方的魏連殳,都成了被社會不容的人。他們遭到排斥,而且越來越倒黴,以至於到頭被這個世界排斥出局了。

《局外人》和《孤獨者》:盛開在東西方文壇的“並蒂蓮花”


但是他們身上,都有著最本真的品性。

默爾索真實,拒絕說謊,拒絕表演自己。善良寬和,不說廢話。他的隨和溫順、好說話、不計較、安分、實在。他坦誠,喜愛光明正大。他是無任何英雄行為而自願為真理而死的人。

魏連殳孝順,善良,正直,天真,喜歡小孩,對人熱心,仗義。

但是,因為他們都不愛裝假,不愛表演,不喜歡遵循世俗的規矩,最終,他們被世俗所不容。默爾索被判處了死刑。而魏連殳選擇背叛自己,以惡制惡,最後死於內心的痛苦而引起的疾病。

縱觀這兩部小說的內容,他們有著很多相似之處:

  • A, 都認為世界是荒誕的。
  • B, 主人公有著特別本真的品性。
  • C, 主人公極端的孤獨和絕望。

3, 小說的藝術手法

除了寫作背景和故事內容有相同之處外,這兩篇小說的藝術手法中也有相同的地方,那就是在敘述故事的過程中,都表達了很多作者的哲思在其中。

在《局外人》裡,加繆通過默爾索的遭遇,思考很多對立統一的問題,比如生與死,陽光與陰影,有罪與無辜,墮落與拯救,荒謬與理性,自由與束縛等等哲思。

《局外人》和《孤獨者》:盛開在東西方文壇的“並蒂蓮花”


而在《孤獨者》中,魯迅也通過魏連殳的遭遇,以及魏連殳和申飛的對話,在掙扎和糾結中,也思考了生與死,光明與黑暗,希望與絕望,理想和現實等一系列人生中的矛盾問題。

在這寫哲思中,相似之處是:

  • a, 都思考了對立統一的問題
  • b, 都思考了生與死的問題
  • c, 都肯定了理性和積極的人生態度

在結局,申飛從糾結中掙脫出來,走向平靜,而默爾索也從對死亡的思考中死亡中看到了獲得了勝利。

以上是這這兩篇小說相同的地方。而作為不同作家的作品,它們當然還有著很多不同的地方:

1,哲學思想不同


雖然這兩部作品都表達了作者的哲思,但是兩個作者的哲學思想還是有差別的。

《局外人》是存在主義的代表作,它傾向於表達荒誕的哲學思想。他認為世界是荒誕的,而對抗荒誕的方法是理性,人只有用理性來反抗荒誕,才是人生的出路。

而魯迅的《孤獨者》更多的是表達了時代的黑暗,群眾的麻木,清醒者的孤獨等等問題。他認為:只有堅定不移地和黑暗做鬥爭,獲得光明,才是那個時代的出路。


2,攻擊的靶向不同


《局外人》表達了資本主義社會法律的無序和混亂,宗教的虛偽等問題。這跟西方的社會現實是匹配的。古代的西方受宗教的影響根深蒂固,而現代的西方是法制國家,所以宗教和法律在國家機器中起著權威和決定的作用,這就讓加繆把社會荒誕的矛頭指向了宗教和法律。

而《孤獨者》則表達了官場的官場的黑暗和人們群眾的麻木,他的目標指向了當時的黑暗勢力和愚昧的民眾。這個中國的文化和國情有關,中國是個官本位的國家,在那個時代,國家機器中,其決定作用的是政治和官場。

3,作者對主人公的態度不同


《局外人》中的默爾索,雖然似乎是個渾渾噩噩的現代人,但是他堅持用自己的理性來對抗荒誕的世界,對抗虛偽的宗教,所以,加繆幾乎是用肯定的態度來寫他的。所以,在《局外人的結尾,作者寫:

“為了善始善終,為了不讓自己成為另類,我希望處決我那天,會有很多人來看熱鬧,我想向他們發出憤怒的叫喊聲。”

但是。《孤獨者》中的魏連殳,雖然有著“世人皆醉而我獨醒”的清醒,但是他最後卻背叛了自己的信仰,投靠官府,以惡制惡,最終走向了真正的悲劇。而魯迅對他,雖然一開始處處認同,但是到最後是有批判的。所以,魯迅才會在最後寫:

“我快步走著,彷彿要從一種沉重的東西中衝出,但是不能夠。耳朵中有什麼掙扎著,久之,久之,終於掙扎出來了,隱約像是長嗥,像一匹受傷的狼,當深夜在曠野中嗥叫,慘傷裡夾雜著憤怒和悲哀。”


“我的心地就輕鬆起來,坦然地在潮溼的石路上走,月光底下。”至此,魯迅用申飛的態度,完成了對魏連殳的批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