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外人》和《孤独者》:盛开在东西方文坛的“并蒂莲花”

最近重读法国作家加缪的《局外人》,觉得它和鲁迅的小说《孤独者》极为相像。这两篇产生于不同国度的作品,仿佛盛开在东西方文坛里的“并蒂莲花”,一样的脱俗,一样的惊艳。

两部小说都描述了一个极其荒诞的世界;小说的主人公都是被世俗排斥的“异类”;小说的情节都是从葬礼开始,到死亡终;小说里都弥漫着极端的绝望情绪;小说里都充满了作者对生命和人生的哲思。

这两部小说,隔着东西方这么遥远的距离,两个作者,应该是谁也没有受过谁的影响。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终年55岁。《孤独者》发表于于1926年。


《局外人》和《孤独者》:盛开在东西方文坛的“并蒂莲花”


加缪:1913年11月7日-1960年1月4日,终年47岁。《局外人》发表于1942年。


《局外人》和《孤独者》:盛开在东西方文坛的“并蒂莲花”


鲁迅写《孤独者》时,加缪还没有开始文学创作。而加缪写完《局外人》人时,鲁迅的《孤独者》才刚被翻译成英语,而且只是刊登在上海的《天下月刊》上。远在法国的加缪,完全不可能看到过鲁迅的作品,也不可能受鲁迅的影响。

那么,他们为何会写出这么相似的作品呢?

让我们从两部作品的共同点和区别来探讨一下,这种文化共振的现象是怎么产生的?

1, 写作背景:

鲁迅的《孤独者》创作于1925年9到10月之间。创作这篇小说时,正值五四落潮的苦闷时期,鲁迅又与周作人兄弟失和,肺病复发,健康恶化。1925年又因支持北京女子师大学潮而被解职。更令鲁迅感到苦闷的是,他曾信任和帮助的青年,有的与鲁迅冷淡疏远,有的则站在了对立面与其为敌。这一切使鲁迅变得更加多疑、孤独和绝望,对生存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怀疑。

《局外人》和《孤独者》:盛开在东西方文坛的“并蒂莲花”


在这种情况下,他写了《孤独者》,这篇作品是他对人生困境和出路富有哲学意味的文学追问。

《局外人》酝酿于1938年至1939年,完成与1940年。加缪自幼丧父,生活极为艰苦,1930年又得肺病,这让他觉得命运极为不公。26岁时,加缪在亲友的资助下完成了大学学业。1936年,因为肺病没能参加大学讲师资格考试,1937年又被开除了党籍。从希特勒上台,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加缪一直积极投入反法西斯抵抗运动。1938年至1939年,加缪开始酝酿《局外人》,1940年完成, 1942年,《局外人》出版。

《局外人》和《孤独者》:盛开在东西方文坛的“并蒂莲花”


由此可见,两人作家的写作背景也有很大的相同之处:

  • a, 都在战乱的背景下写的。
  • b, 都是在肺病导致的健康恶化状态下写的。
  • C,都是在受到挫折的压抑和孤独状态下写的。

2, 小说的内容:

因为大概差不多的处境,让作家产生了同样的孤独和迷惘。于是,两个天才的灵魂,在相似的困境里苦苦思索,寻求人生的真相。就这样,在他们的笔下,竟产生了相似的人物。

穿着西装的默尔索,和穿着长衫的魏连殳,开始了极为相似的人生际遇。

他们在亲人的葬礼上,都有了让人吃惊的表现。默尔索没有像别人那样痛哭,也没有看母亲的最后一眼。魏连殳呢,是在别人哭的时候不哭,而在别人不哭的时候哭。这种不合常规的行为,引起了人们对他们最初的不满。

《局外人》和《孤独者》:盛开在东西方文坛的“并蒂莲花”


这就是这个世界的荒诞。一个人该哭还是笑,不是发自本能,而是要按社会习俗给你框定的规矩。如果你在习俗认为你该哭的时候不哭,该笑闹的时候不笑闹,该逃避的时候不逃避,该低头的时候不低头,那你是不会被他们接纳的。因为你跟他们不一样。

于是,不管是西方的默尔索,还是东方的魏连殳,都成了被社会不容的人。他们遭到排斥,而且越来越倒霉,以至于到头被这个世界排斥出局了。

《局外人》和《孤独者》:盛开在东西方文坛的“并蒂莲花”


但是他们身上,都有着最本真的品性。

默尔索真实,拒绝说谎,拒绝表演自己。善良宽和,不说废话。他的随和温顺、好说话、不计较、安分、实在。他坦诚,喜爱光明正大。他是无任何英雄行为而自愿为真理而死的人。

魏连殳孝顺,善良,正直,天真,喜欢小孩,对人热心,仗义。

但是,因为他们都不爱装假,不爱表演,不喜欢遵循世俗的规矩,最终,他们被世俗所不容。默尔索被判处了死刑。而魏连殳选择背叛自己,以恶制恶,最后死于内心的痛苦而引起的疾病。

纵观这两部小说的内容,他们有着很多相似之处:

  • A, 都认为世界是荒诞的。
  • B, 主人公有着特别本真的品性。
  • C, 主人公极端的孤独和绝望。

3, 小说的艺术手法

除了写作背景和故事内容有相同之处外,这两篇小说的艺术手法中也有相同的地方,那就是在叙述故事的过程中,都表达了很多作者的哲思在其中。

在《局外人》里,加缪通过默尔索的遭遇,思考很多对立统一的问题,比如生与死,阳光与阴影,有罪与无辜,堕落与拯救,荒谬与理性,自由与束缚等等哲思。

《局外人》和《孤独者》:盛开在东西方文坛的“并蒂莲花”


而在《孤独者》中,鲁迅也通过魏连殳的遭遇,以及魏连殳和申飞的对话,在挣扎和纠结中,也思考了生与死,光明与黑暗,希望与绝望,理想和现实等一系列人生中的矛盾问题。

在这写哲思中,相似之处是:

  • a, 都思考了对立统一的问题
  • b, 都思考了生与死的问题
  • c, 都肯定了理性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在结局,申飞从纠结中挣脱出来,走向平静,而默尔索也从对死亡的思考中死亡中看到了获得了胜利。

以上是这这两篇小说相同的地方。而作为不同作家的作品,它们当然还有着很多不同的地方:

1,哲学思想不同


虽然这两部作品都表达了作者的哲思,但是两个作者的哲学思想还是有差别的。

《局外人》是存在主义的代表作,它倾向于表达荒诞的哲学思想。他认为世界是荒诞的,而对抗荒诞的方法是理性,人只有用理性来反抗荒诞,才是人生的出路。

而鲁迅的《孤独者》更多的是表达了时代的黑暗,群众的麻木,清醒者的孤独等等问题。他认为:只有坚定不移地和黑暗做斗争,获得光明,才是那个时代的出路。


2,攻击的靶向不同


《局外人》表达了资本主义社会法律的无序和混乱,宗教的虚伪等问题。这跟西方的社会现实是匹配的。古代的西方受宗教的影响根深蒂固,而现代的西方是法制国家,所以宗教和法律在国家机器中起着权威和决定的作用,这就让加缪把社会荒诞的矛头指向了宗教和法律。

而《孤独者》则表达了官场的官场的黑暗和人们群众的麻木,他的目标指向了当时的黑暗势力和愚昧的民众。这个中国的文化和国情有关,中国是个官本位的国家,在那个时代,国家机器中,其决定作用的是政治和官场。

3,作者对主人公的态度不同


《局外人》中的默尔索,虽然似乎是个浑浑噩噩的现代人,但是他坚持用自己的理性来对抗荒诞的世界,对抗虚伪的宗教,所以,加缪几乎是用肯定的态度来写他的。所以,在《局外人的结尾,作者写:

“为了善始善终,为了不让自己成为另类,我希望处决我那天,会有很多人来看热闹,我想向他们发出愤怒的叫喊声。”

但是。《孤独者》中的魏连殳,虽然有着“世人皆醉而我独醒”的清醒,但是他最后却背叛了自己的信仰,投靠官府,以恶制恶,最终走向了真正的悲剧。而鲁迅对他,虽然一开始处处认同,但是到最后是有批判的。所以,鲁迅才会在最后写:

“我快步走着,仿佛要从一种沉重的东西中冲出,但是不能够。耳朵中有什么挣扎着,久之,久之,终于挣扎出来了,隐约像是长嗥,像一匹受伤的狼,当深夜在旷野中嗥叫,惨伤里夹杂着愤怒和悲哀。”


“我的心地就轻松起来,坦然地在潮湿的石路上走,月光底下。”至此,鲁迅用申飞的态度,完成了对魏连殳的批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