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古代墓葬文化巔峰的黃腸題湊,談數千年來摸金校尉的切膚之痛

導語

在中國古代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形成了絢麗多彩的民族文化,它形式多樣,內容豐富,除了文學、藝術等璀璨的文明之外,還發展出了獨具特色的墓葬文化。中國的墓葬文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產物,樹高千丈,落葉歸根,它也是人們緬懷祖先以寄託哀思之情的歸宿。

根據考古調查發掘,墓葬文化最早起源於舊石器時代晚期,距今13500多年,在廣東英德青塘遺址就已經發現中國最早的墓葬。古代葬俗因時代、地點的差異,墓葬文化也各有不同,經過上萬年的發展,形成了有土葬、火葬、水葬、懸棺葬、塔葬、衣冠冢等多種形式,其中最常見的是土葬。

殷商以來,歷朝歷代墓葬主要形式都是採用土葬,土葬也發展了豎穴墓、大石墓、甕棺葬、石棺葬、磚石室墓、洞室墓、木槨墓、船棺葬等等形制,其中以木槨墓最難以存續,然而正是這最難存續的木槨墓葬方式,卻發展出了古代墓葬文化巔峰的“黃腸題湊”。

從古代墓葬文化巔峰的黃腸題湊,談數千年來摸金校尉的切膚之痛

一、“黃腸題湊”是古代墓葬形制與工藝的巔峰

(一)“黃腸題湊”的等級使用制度森嚴

進入階級社會以後,由於受到了傳統觀念的影響,人們對“祖先崇拜”以及“事死如事生”的觀念十分的推崇,古人認為人死後靈魂不會消散,會進入到另一個世界繼續存在,帝王貴族們生前過著奢華的生活,因此在死後還想繼續幸福,因此他們對於“喪葬”特別的重視,往往把生前的一切用具都陪葬在自己的陵墓中,同時在墓葬制度中也形成了嚴格的階級和等級墓葬現象。

“黃腸題湊”的墓葬形式發展於周朝,盛行了秦漢,它是等級墓葬中最頂層的存在。“黃腸題湊”是一種特殊葬制,其使用者主要是帝王及其妻妾,但經朝廷特賜,個別勳臣貴戚也可使用。“黃腸題湊”有著森嚴的制度約束,其它貴族階級使用就是僭越,平民百姓更不用提,“黃腸題湊”的奢華超出了他們的想像。

“黃腸題湊”這個詞最早出現在《漢書·霍光傳》:上及皇太后親臨光喪。太中大夫任宣與侍御史五人持節護喪事。中二千石治莫府冢上。賜金錢、繒絮,繡被百領,衣五十篋,璧珠璣玉衣,梓宮、便房、黃腸題湊各一具,樅木外臧槨十五具。

《漢舊儀》記載: 武帝墳高二十丈,明中高一丈七尺,四周二丈,用梓棺黃腸題湊。

從古代墓葬文化巔峰的黃腸題湊,談數千年來摸金校尉的切膚之痛

(二)“黃腸題湊”的形制和工藝繁雜。

相信絕大多數人都沒有見過“黃腸題湊”是個什麼樣的墓葬形式,它的形制和工藝也繁雜,我們看一下古書中的解釋。

“黃腸題湊”,是帝王一級使用的槨室,是墓葬的最高等級,他的形狀是用方形柏木堆成的框型結構,用於槨室四周。那什麼是“黃腸”呢?“黃腸”強調的是材料和顏色,它是去皮後只留黃心的柏木,因堆壘槨室所用的柏木枋木心色黃,所以這樣稱呼它。

那什麼是“題湊”呢?“題湊”強調的是木頭擺放的形式和結構,它的基本特點:一是層層疊壘、平鋪,極少使用榫卯;二是“木頭皆內向”,就像我們裝修時訂的釘子一樣,其方向和槨室垂直相對,即題湊四壁所壘築的黃心枋木全部與同側槨室壁板呈垂直方向,從其內側看,四壁只能看見枋木的端頭,這種特定的方式就是“題湊”的由來。

“黃腸題湊”的形制尊貴。首先,松柏自古作為“歲寒三友”之一,向來有著品行高潔的寓意,為世人所尊崇;其次“黃腸題湊”的材料選用大量的柏木,柏木是中國最為堅硬的樹種之一,其非常地堅固耐用,經歷上千年都不會損壞;最後,柏木木質密度較高,其木本身散發也迷人的清香,還富含大量的油脂,耐腐蝕能力極強,作為墓葬材料再合適不過了。

“黃腸題湊”的工藝繁雜。其工藝是用柏木一層層平鋪上去的,柏木本身打磨的光滑,就像現代蓋房子用的磚,擺放起來非常平整,嚴絲合縫,若有不平之處,還要用木屑或木片填充,使其各層保持整齊嚴密,最後再在頂部加一層壓邊木進行鞏固,因此對工匠們手藝水平要求比較高,其製作起來工藝非常繁雜,造價也非常高。

從古代墓葬文化巔峰的黃腸題湊,談數千年來摸金校尉的切膚之痛

(三)“黃腸題湊”的安全性最高。

按照《周禮》規定:“眾生必死,死必歸土”,因此厚葬死者才是孝順。到了漢代,依據漢禮規定,黃腸題湊與玉衣、 梓宮、便房、外藏槨同屬帝王陵墓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在天子禮葬時,在棺槨外面設有便房,同樣用柏木堆砌而成,裡面放有大量陪葬品。

“黃腸題湊”的墓葬形式一方面可以表明墓主人的身份和地位,另一方面由於柏木極耐腐蝕,其規模宏大,動輒使用數千上萬根柏木建造,極利於保護棺槨,使裡面的棺槨難以受到損壞,因此成為了難以存續的木槨墓葬中極為特殊的存在,其壽命可以延續數千年。

另外由於漢代的帝王貴族相信死後靈魂能繼續存在,因此會在墓葬中陪葬大量的金銀珠寶,這種習俗就造成了一個非常嚴重的後果,墓中鉅額的財富吸引了無數盜賊覬覦的目光,從而產生了大量的以盜墓為生的群體。為了阻擋盜賊對墓葬的破壞,古代的陵墓設計者們就根據盜墓的形式,逐漸摸索發明了黃腸題湊這種卓有成效的防盜措施,其效果絕佳,成為了古代皇帝陵墓的最後一道防線。


從古代墓葬文化巔峰的黃腸題湊,談數千年來摸金校尉的切膚之痛

二、“黃腸題湊”的建造工藝,難倒了數千年以盜墓為生的摸金校尉

發丘中郎將和摸金校尉是漢朝末期的梟雄曹操專門設立的,其作用主要是盜竊古代陵墓中的金銀財寶,以支撐他龐大的軍費開支。後來摸金校尉發展成中國古代一個盜墓者的門派,因此後世人對盜墓賊還有一個說不上文雅的統稱——摸金校尉。

從“黃腸題湊”的建造工藝我們就可以看出,其設計之初的主要目之一就是針對摸金校尉的,因此對於摸金校尉來說,“黃腸題湊”就是一個“甜蜜的噩夢”,它即是一個擁有巨大財富的寶庫,又是一個永遠也無法得手的噩夢。為什麼“黃腸題湊”這麼難以盜掘,以至於讓千百年來的盜墓賊聞之色變。其中仔細研究過“黃腸題湊”的結構我們就會知道,這種墓葬形式不但讓古代的摸金校尉們無從下手,就是在科技水平十分發達的現代,一樣讓盜墓賊們束手無策。

我們就用一個具體的事例來說明“黃腸題湊”的盜掘難度。2011年6月,陝西省鳳翔縣的一座秦朝古墓,進入了一群盜墓賊的視線,他們對這個古墓十分的覬覦,因為他們知道,這是一座古代墓葬的極品——“黃腸題湊”。於是這夥盜墓賊散盡家財,籌集十幾萬元購買了炸藥等盜墓利器,開始對這座秦朝古墓進行盜掘。

可是令他們想不到的是,這夥盜墓賊整整忙活了4天,將這座古墓炸開了19米的深洞,僅僅只破壞了其中的一根“黃腸”,可把這些傢伙給鬱悶壞了,正當他們準備繼續努力之時,被聞訊趕來的民警抓了個正著,然後很不光彩的出現在當地的報紙上。這夥愚蠢的盜墓賊因為小看了“黃腸題湊”而鋃鐺入獄,並以其愚蠢向世人普及了知識,讓現代人也瞭解了“黃腸題湊”這種古代帝王的墓葬形制防盜功能是何其的強大。

從古代墓葬文化巔峰的黃腸題湊,談數千年來摸金校尉的切膚之痛

為何“黃腸題湊”墓葬會讓古今的摸金校尉們十分崩潰,挖又挖不開,炸也炸不毀,其難以盜掘主要體現在哪裡呢?

首先,“黃腸題湊”墓葬的規模宏大。我們知道,秦、漢的君王不但追求長生,還信奉死故後靈魂不死,繼續享受權利,因此他們會在即位之初就開始修建自己陵墓。就比如漢武帝劉徹,他是公元前141年登上皇位,公元前139年,也就是他即位兩年後,就開始安排張湯負責為他修建陵墓。半年之內,漢武帝把全國各地的能工巧匠和數萬民眾被徵集到槐裡縣茂鄉(今陝西省興平市),此項工程一直持續了53年,一直到公元前87年,漢武帝病故,隨後葬於茂陵。此時的茂陵高14丈,方140丈,陵園南北牆垣415米,東西牆垣431米,整個茂陵修建工程包括陪葬墓在內,園區面積達到20多平方公里,相當於一個小縣城城區那麼大。

茂陵主陵高46.5米,頂端南北寬40.60米,東西長39.25米,其封土體積高達84.85萬立方米。其地下由地宮、便房、黃腸題湊和梓宮四大部分組成。茂陵高大的夯土封冢之下,是核心建築地宮,而地宮的核心建築,就是黃腸題湊,其裡面是梓宮,有五棺二槨,放置於墓穴後部槨室正中的棺床上,梓宮的四周,設有四道羨門,這裡就是便房,其作用和目的是模仿活人居住和宴饗之所。由此可見,帝王陵墓是如此的宏大,摸金校尉們即使找到帝王陵的地宮,也很難突破,即使突破了,還有黃腸題湊作為屏障,就古人那些簡單的盜墓工具,根本打不破黃腸題湊的防護。

從古代墓葬文化巔峰的黃腸題湊,談數千年來摸金校尉的切膚之痛

其次:“黃腸題湊”名副其實。黃腸題湊的原料是柏木,這種樹種生長極為緩慢,上百年的柏樹才能長20公分粗細,其材質本身密度極高,非常的堅固耐用。我們以1974年發現的大葆臺西漢墓為例,這是一座十分典型的漢代黃腸題湊墓,這座陵墓地宮規模宏大,使用了“天子之制”,由“梓宮、便房、黃腸題湊”組成,其地宮結構由墓道、甬道、外迴廊(外藏槨)、黃腸題湊、內迴廊、前室和後室諸部組成,用料超級實在,是由幾百立方米的柏木、楠木等珍貴木材構築而成,東西寬18米,南北長23.2米。

其中的“黃腸題湊”由柏木堆積而成,總長42米,木牆高3米,厚0.9米,它的建造使用了15880根處理好的柏木,其大小為10釐米×10釐米×90釐米,這些柏木重疊反覆,共用去約122立方米木材。按照現代人使用的實木雙人床來類比,一立方木材能做5張雙人床,這樣一座“黃腸題湊”就用去了600多張實木雙人床的木料,可見其用料有多實在,而且這還全是柏木,這麼多的木料得用多少顆柏樹才能做成啊,真是不敢想像。

最後,“黃腸題湊”足夠堅固。

因為工藝的原因,使得黃腸題湊格外的堅固,它用處理好的柏木材料一層層平鋪,整個建造技藝比現代人用磚還要嚴謹,每根木料都要保證緊密貼實,即使不平之處也會專門進行處理,使其嚴絲合縫,另外其建好之後還要在上面加一層壓邊木進行鞏固。如果按照大葆臺西漢墓的“黃腸題湊”來計算,其用木料122立方米,一立方米柏木料重約0.5噸,整個“黃腸題湊”本身就足有61噸,其上還有封土,僅1號墓封土數量就高達3萬立方米,在這樣的壓力下,其下的“黃腸題湊”極為牢固,任何摸金校尉面對它時都會仰天長嘆。

從古代墓葬文化巔峰的黃腸題湊,談數千年來摸金校尉的切膚之痛

三、“黃腸題湊”的絕世奢華,決定了它必定會泯滅。

這樣奢華安全又能代表皇帝地位的“黃腸題湊”,為什麼只盛行於秦漢中早期,到了東漢中後期時,它就幾乎消失了不見了,這是怎麼回事呢?原來這與漢代墓葬文化的發展和“黃腸題湊”本身的缺陷有關。

首先,漢朝的墓制發生了重大變化。在秦和西漢前期﹐貴族階級使用的是豎穴式土坑墓﹐在墓中設置木槨,這種豎穴式木槨墓的形式一直延續到西漢後期和東漢前期,此種棺槨制度有嚴格的等級規定,沿襲的是周代的禮制。在這些豎穴式木槨墓中﹐許多帝王和諸侯、權臣還使用了“黃腸題湊”的頂級墓葬形制。

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到了西漢中期,黃河流域開始使用橫穴式的洞穴,並用磚和石料築墓室﹐在形制上模仿現實生活中的房屋,然後在全國流行起來,從而取代了豎穴式土坑木槨墓。而貴族的墓葬,又發生了變化,開始出現在山崖中穿鑿巨大的洞穴作為墓室﹐這種又被稱為“崖墓”,河北省滿城漢墓和山東省曲阜九龍山漢墓可以作為西漢中期新興的橫穴式墓的代表,江蘇徐州龜山漢墓和河南永城梁孝王墓也是這種形制。

到了西漢中晚期﹐關中和中原一帶出現了用小型磚建造的墓﹐這種形制被稱為“磚室墓”,到了東漢時期﹐磚室墓迅速普及﹐成為全國各地最常見的一種墓,豎穴式土坑木槨墓幾乎就消失了。

其次,東漢的薄葬之風,也加速了“黃腸題湊”的消亡。《呂氏春秋·節喪》記載:國家越大,家族越富,其陪葬的物品就越豐厚。死者口含的珍珠、身穿的玉衣,賞玩、嗜好的物品,還有鐘鼎壺鑑,財貨珍寶等等無數物品皆可陪葬。槨室用大木累積而成,好似四面有簷的屋子,裡面棺槨數層,並堆積石頭、木炭,環繞在棺槨之外,送葬之時靈車左右執紼送葬的有萬人,牽引靈車行進,這麼多人得用軍法指揮才行。

從古代墓葬文化巔峰的黃腸題湊,談數千年來摸金校尉的切膚之痛

可見漢朝時人為了迎合厚葬之風,幾乎掏空了所有的家底,這些財貨全部陪葬,又限制了金融的流通,更不利於社會的發展。因此,東漢統治階段深刻認識到這種厚葬風氣的危害,於是從東漢時期帝陵修建開始,規模就大幅度縮減,相對於秦、西漢時期的厚葬之風,其儉葬、薄葬現象十分明顯,對後世影響深遠,“黃腸題湊”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政治基礎。

《節葬篇》稱:“國彌大,家彌富,葬彌厚,題湊之室,棺槨數襲。”

最後,與柏樹資源的大量消耗有關。柏樹的成材時間非常漫長,一顆能使用的柏樹最起碼要生長百年,一但大規模砍伐過後,再想形成樹林就非常困難了。秦漢時期的厚葬風氣,使得帝王、貴族階級對人力、財力和柏樹原木的消耗十分的巨大。在西漢綿延的194年中,“黃腸題湊”這種墓葬形制不但帝王用,各位諸侯也在用,其消耗更是巨大。據《後漢書·光武十王·中山簡王焉傳》記載,劉焉死後:“發常山、拒鹿、琢郡柏黃腸雜木, 三郡不能備, 復調餘州郡, 工徒及送致者數千人, 凡徵發搖動六州十八郡。”

從中可以看出,一個諸侯王規格的黃腸題湊,其所需柏木,徵三個郡還不能備齊,更要發動六州十八郡共同努力,可見柏樹在西漢中前期消耗的巨大,那麼皇帝的陵墓耗費則更多。從現代發掘的上百座漢墓中,發現使用“黃腸題湊”結構的墓葬還不到10例,可見當時的柏木資源幾乎消耗殆盡,因此西漢後期的黃腸題湊開始使用黃腸石代替,木質結構的“黃腸題湊”因資源枯竭無奈退出了歷史舞臺,這為它的消亡埋下了伏筆。

結語

“黃腸題湊”,作為專屬於古代帝王的墓葬文化巔峰,在沉寂的地宮中陪伴了君王兩千餘年,其發展的極為興盛,也因其巨大的人、財、物消耗,消失的也非常迅速。雖然“黃腸題湊”只在歷史上興盛了二百餘年,卻給摸金校尉們造成了無法撫平的傷害,“黃腸題湊”所蘊含的財寶之豐富,盜掘難度之巨大,讓兩千年來摸金校尉們可遇而不可得,深刻體會到了什麼是“切膚之痛”,“黃腸題湊”也成了他們最為痛恨的東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