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斤糧食可以做出多少酒?有人說糧食酒越來越少了,對此你怎麼看?

小馬話三農


俗話說,三斤糧食一斤酒,那麼一斤糧食也就只能釀酒三兩多糧食酒。至於現在糧食酒為什麼越來越少?原因無非就是,釀酒賺不到錢。糧食酒賺不到的錢,主要分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正如前面回答的問題,三斤糧食才能釀一斤酒,那麼一斤糧食酒的價格,至少要到五六塊錢一斤,才能保本,現在很多低端的白酒也就五六塊七八塊錢一瓶。而散裝的白酒如果賣到超過這個價,就會很少有人買了。

第二,散裝白酒的銷售量比較少,現在散裝糧食酒的銷售無非就是在當地的農貿市場進行銷售,購買的人員也是當地附近的一些農民,而現在農村裡的人越來越少,農村買酒的人也越來越少,本身利潤少的情況下銷售量也變少了,這樣就導致收入進一步下滑。

第三,糧食酒的釀製步驟很麻煩。釀製糧食酒的過程通常是從挑選好的穀物開始,然後晾曬,蒸制,發酵,蒸餾,步驟多工藝麻煩,導致很多年輕人都不願意去幹這個事情。

以上幾個方面就是,現在農村糧食酒越來越少的原因。





愛折騰的老程


一斤糧食可以做出多少酒?有人說糧食酒越來越少了,對此你怎麼看?

說到糧食酒,就會讓我想起外公。因為,外公有一門手藝,就是釀酒,村裡的人都非常喜歡喝。每到玉米收穫季節,外公就會拿新米去釀酒,圍在一個大鍋前,忙活了幾天才收工,終於釀出了玉米酒。到了年底,收穫紅薯的時候,有時間也會釀紅薯酒。



那時候,年紀尚小,對於一斤糧食能夠釀出多少斤酒並不在意。現在長大了,經過了解才知道,原來糧食釀出多少酒,可不能夠一概而論。工藝不同、發酵期不一樣,曲種和香型各異,出酒率也是有多有少。那麼,在通常情況下,65度的白酒,出酒率在25%~45%之間。也就是說,拿一斤糧食來釀酒,可以出65度的白酒2.5~4.5兩之間。



然而,現在的農村很少看見有人釀酒了,糧食酒真的是越來越少了,而這其中的原因主要如下:

  1. 懂釀酒的人已經老去,幹不動了。在農村會釀酒的人大都是上了年紀的老人。老人們釀酒不是為了別的,而是釀製出來自己品嚐或者春節的時候招待串門的親戚。等過了5~10年,這些老人幹不動了,而年輕人又接不上。最後,農村釀酒手藝出現了斷層,少有人會這門手藝了,自然糧食酒就少了。
  2. 農村釀製的糧食酒相對而言“不好喝”。這裡沒有有意說糧食酒壞話,而是實話實說。農村的很多糧食酒都採用的是生料發酵而成的,出酒率得到提高,而酒的品質卻大打折扣,喝多了容易上頭。在品質上肯定不如正規企業釀製而得的白酒。
  3. 喝酒的成本不高了。怎麼說呢?現在人喝酒,並不是什麼難事,一斤白酒也就是幾元/斤或者質量好一點的十幾元/斤,這點消費,絕大多數的家庭都是承擔得起的。而由於很容易承擔得起,故而很多人更願意選擇純度跟高,質量更好的外來酒,而放棄了糧食酒。沒有了市場的糧食酒,自然沒有人去釀製。



好了,以上有關於一斤糧食可以做出多少酒的問題,就分享到此,歡迎評論指出。


終歸農村


小酒廠用稻穀生產白酒,每天一池500斤稻穀,50度白酒一百斤稻穀出45斤酒,大酒廠50斤左右,大酒廠用高梁生產一百斤高梁生產50度白酒68斤左右。別問我為什麼知道,小酒廠我老丈人開了十幾年,另外有個朋友在大酒廠技術主管。


阿牛china2016


一斤糧食做多少酒,或者說一斤酒要幾斤糧食,那要看做什麼酒,以及怎麼做。

首先,不同的酒耗費糧食不一樣。傳統的糧食釀造的飲用酒,有甜酒、黃酒和白酒三大類。甜酒釀造歷史最久,黃酒的飲用史最長,白酒後來居上,基本佔領了95%以上的市場。

單說大米釀酒。一斤糯米可做二斤甜酒,也可做二斤黃酒。只是甜酒不是直接飲用,要連米帶酒稀釋做湯;黃酒要粗過濾,酒水直接飲用。大米做白酒,因做法和度數要求不同,用糧食不一個量,綜合出酒率約在40%左右。可白酒單用大米的很少,都要用到幾種糧食,出酒率更低,最低的四斤糧食出一斤酒。



再說釀造工藝。甜酒和黃酒是液態發酵,學術名稱“液態法”工藝,出酒率高,發酵期短,工藝簡單。白酒是糧食堆積發酵,然後蒸餾提酒,學術名稱“固態法”工藝,出酒率低,發酵時間長,製作工藝複雜。

當下市場的糧食酒佔有量很少,主要是上述原因造成的,產量少,時間長,技術複雜,耗糧食多。

酒精酒恰好相反,在基本指標上和糧食酒有著倍數的差別,因而具有極大的市場優勢:

  1. 耗糧食量少於固態法幾倍。不需要全部用糧食,凡是含澱粉和糖分的農作物都可以用來做酒。甜蜀黍秸稈、甘蔗渣、木薯紅薯玉米土豆。
  2. 出酒率高出固態法的幾倍;
  3. 發酵時間短到固態法的幾倍。


所以,綜合表現出來的產品優勢集中體現在成品勾兌上:迅速大量生產出來的酒精,兌兌就是成品酒。單用市場經濟指標衡量,酒精酒就是最適合市場的商品:成本低,利潤高,產量大,銷售多。譬如茅臺酒,別看你2000塊一瓶,可你的成本要600塊,而且要做5年才能上市賣錢。有這時間,酒精酒已經賣了百輪也不止,就按保守的2月一輪吧,還不說數量倍數,也是賣了30輪。按一斤酒帶包裝成本15塊,賣30塊,這個利潤率就不僅僅是暴利了。可以這樣概算:成本600賣2000生產週期5年,利潤率233%,合到年利潤率47%;成本15賣30生產週期2個月,合到年利潤率500%,不算不知道,一算嚇死人。這樣的生意,傻瓜也知道拼命搶著幹。至於喝著感覺怎樣,酒精酒不管這個,反正你要喝酒,反正市場都是我這個,你不買也得買,不喝也的喝。因為我也是合法產品。


普濟


釀酒工藝、發酵期、曲種、香型不同出酒率不同。

出酒率一般以65度計算。有原糧出酒率和澱粉出酒率,絕大多數酒廠按原糧出酒計算。

麩曲酒5-8天發酵,出酒率一般按45%即2.2斤原糧出一斤65度白酒;大麴酒28-45發酵,出酒率一般在35-40%即3斤原糧一斤酒。

我國民間自古就有3斤糧食一斤酒之說。

出酒率冬季比夏季略高,春秋季是出酒率高的季節。

為什麼現在糧食那麼多,純糧食酒卻越來越少了?雖然純糧酒成本並不算高。然而瞭解一下勾兌酒,用食用酒精按工藝勾兌一瓶酒,工藝不僅僅能改變酒的口味,而且還能改變酒的醇香程度。只有有著過硬的勾兌技術,才能使酒有更高的價格。酒精勾兌酒的優勢在於“成本優勢”和“縮短儲存時間”,導致勾兌酒和傳統白酒的巨大價差是最大的動力。勾兌酒通過工業流水線生產,只要酒精足夠,基本相當於無限量產出,市場的巨大需求導致大多商家熱衷於勾兌技術和營銷。所以此問題的現狀是由市場決定的。對於消費者來說,你真的需要純糧酒嗎?


非命I


先來說説糧食(白米)釀酒的工藝過程:先將白米(一般用隔年米)淘洗一下,然後用大鍋(農村煮豬食的大鍋)煮成米飯,然後將米飯盛出,倒在酒床上(也就是三面有圍板的長方型類似睡板的平臺)。第二步是將酒麴種幹塊(也就是上次操作時預留的未經蒸煮的已發烤的酒麴飯)敲碎成粗粉狀。第三步是待攤在酒床上的飯冷卻至稍有䐘感(約撮氏30度)時,將打碎的酒麴均勻撒在白飯上,然後用木鏟將混有酒麴的飯不斷翻轉撈勻。第四步:將撈勻的酒麴飯裝入塗有黑釉層的陶瓷大容器內(俗稱大磳),稍為壓實,然後用布砂袋(結實的布縫袋內裝砂子或米)封口。第五步是將這些大磳置於室內放置十五至二十天(視天氣氣溫而定,這個天數是室溫在20至30度時)第六個工序就是可以開始用蒸酒器蒸酒了:取出發烤好的酒麴飯倒入大鍋中,加入清水,調成稀飯狀(廣東人稱粥)罩上鍋蓋,蓋上有孔,連接蒸餾器,用猛火操作,經過蒸餾器出來的水,就是純米酒了,此時要用酒度計監測酒的度數。一般來說:一斤米可以出二斤上下的米酒(按40度的米酒計,如像古代米酒20度計,則可出三斤多不到4斤。若要45度至50度,就只能出一斤多不到二斤了。


xin243274429


一斤糧食可以做出多少酒?

糧食出酒這個問題其實比較複雜吧,不是三言兩語就可以說清楚的,雖然我自己也是釀酒的,但是要我給你說清楚還真的沒有比較固定的數字,一般這個是與我們選擇的糧食、採用的工藝、釀酒師傅的水平等相關的,總的來說一般是可以控制在35%-65%之間的,我們這邊有的同行還可以做到60%-80%之間,當然真正是非常厲害的了。

其實就目前糧食酒越來越少這個話題,我覺得不是糧食酒變少了,而是我們對糧食酒的界定似乎和以前不一樣了。

其實我們看每年市場上推出來的酒,基本寫的都是糧食酒,從這些品牌推出來的產品看,我們是不缺糧食酒的,可是為什麼我們又感覺是極度的缺糧食酒的呢?

1、我們對糧食酒的界定變了

許多人認為糧食酒就應該是純糧食的,不加任何勾調的,即使是我們為了使口感更好用的是不同的酒就行勾調,可是在消費者眼裡一看到“勾調”二字就覺得是假酒來了,添加的都是香精香料,是不好的酒,其實我們應該反思的是我們對糧食酒到底是如何界定的?

2、市場上虛假廣告太多,消費者已經被傷害到不敢選擇

隨著互聯的發展,現在我們可以獲取到各種信息,人與信息的互通,是我們瞭解到很多我們想要的信息,例如廠家可以快速獲取我們消費的信息,快速“生產出”符合我們需求的產品,我們可以看到到處都是茅臺鎮醬香酒的信息,只需要99元,一箱帶回家;我們還可以在網上買到幾塊錢一斤的糧食酒,可是這些酒是真的糧食酒麼?相信大家都喝過,不然也不會有這麼多問題!

最後,其實不是糧食酒越來越少了,是我們選擇的機會越來越多了,而我們卻發現我們選擇出來的產品適合我們的越來越少了!


王傑釀酒


一斤糧食可以做出多少酒?

這個不同的方法出酒率是不一樣的,出酒率跟糧食,酒麴,發酵,師傅的手藝密切相關。但是大體來說得看釀酒的香型和工藝。如果是清香型的高粱酒,一斤糧食可以出四兩左右的原漿酒,如果是濃香型的工藝,一斤糧食只能出三兩酒。這個也是國家有規定的。我是瀘州這邊做酒點,主要是清香型和濃香型,市面上主流的三大香型醬香型做的少,醬香型根據同行話說用坤沙一斤糧食只能出二兩酒。因此在出酒率上清香型大於濃香型大於醬香型。


按照傳統工藝,固態發酵的糧食酒的出酒率都不高,這也是糧食酒再市面上賣的稍貴的原因。


現在國家允許液態酒的存在,

可以說那也算是白酒的一直快速工藝,糧食用的少,出酒率高。因此想喝純糧食酒的可以多看看包裝酒上面的執行標準。濃香型是GB/T10781.1,,大麴清香型是GB/T10781.2,這個是以汾酒為主導確立的。醬香型是GB/T26760,小曲清香型是GB/T26761-2011,我們瀘州這邊的固態清香型白酒大都執行這個標準。不同的標準對應不同的工藝和規模。
因此市面上買糧食就的時候多看看執行標準,多瞭解總歸沒有壞處的。


壹酒酒肆


以醬香酒為例,他有著出酒率低,用酒麴多,用輔料少的特點,出酒率為5:1,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五斤糧食一斤酒。

近些年來糧食可以說每年都是足產,應該不存在原料少,從而產酒少的問題啊,但近些年來糧食酒的變得稀少起來,相對的各種劣質酒,酒精酒層出不全,這是為什麼呢?

其實不是糧食少了,是賣糧食酒的人少了。

中所周知,白酒的出酒率都是有數量控制的,3:1濃香(甚至不到)5:1的醬香(屬於出酒率最低的白酒了),而為了擴大營收額度,各種層出不全的酒精酒成了他們的手段,以次充好的事情層出不絕,造成了目前酒類市場混亂,糧食酒的生存也變得岌岌可危。

有很多酒友找到我,“高標準”告訴我,讓我推薦一些不上頭,不口乾的醬酒,我在答應的同時也會苦笑,什麼時候醬酒的最低要求成了,高標準了,無奈。

由於做酒的原因,我都會推薦酒友們嘗試我們茅臺鎮本地人,經常喝的酒,而且酒品有著自己的口味差異(南北口味差異),我都會先尋味酒友的口味歸屬,因為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酒水。

舉個小例子,有個酒友來這裡品酒,我拿了三個檔次的酒水,他一直覺著檔次最低的是好酒,(都是純糧 只是勾調口味不同),所以來說個人口味很重要。

也歡迎喜歡醬酒的酒友私信我,我們一起交流醬酒知識,以前品醬酒,聊醬酒。


醬香白酒文化館


能出多少酒,關鍵是看工藝和原料。

據說,用新方法將玉米做快速發酵,可以達到每斤玉米出來一斤純度高達95度的酒精。(只是聽說,歡迎專業人士指正)

如果用傳統工藝,以高粱為主料釀酒,一般正常情況下三斤高粱加一斤酒麴可以釀出一斤60度的酒。這個不是道聽途說,而是小編自己酒廠多年來一直的慣例。

再來說說為什麼現在純糧酒少了。

主要因為糧食酒按傳統工藝生產太繁瑣,時間長,遠不如拿來酒精兌水加香精來的快。

以我們廠為例,每個發酵池裝2000斤高粱和700斤酒麴,發酵期長達六個月,也就是說一年只能燒兩次酒。每次每池約600斤左右的酒,產能極其有限,如果面對龐大的消費市場,無疑是杯水車薪。

再來看看某大型知名酒企,這家曾經位列八大名酒仙班的著名企業擁有近兩萬個窖池,即使按照濃香型白酒最快發酵時間兩個月計算,則每年可以燒四次酒,產量也就一噸多點,兩萬個窖池最高產能不會超過三萬噸。而這家企業成品酒銷量竟然達到十萬噸之多,您說,這酒怎麼來的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