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癌和飲食有關嗎?一旦身體出現哪些症狀,就需要去醫院檢查腸道了呢?

週週愛生活


腸癌是我國高發的癌症之一。

據相關的調查顯示,我國每年發生結直腸癌的人數能夠達到40萬人。

近些年來,隨著人們生活習慣的改變,

腸癌發病率逐漸呈現增高和年輕化趨勢。

那麼腸癌到底是怎樣患上的?和飲食有關嗎?

答案是肯定的,飲食不當是造成腸癌的主要因素之一!

3種飲食習慣,加大患上腸癌幾率,希望你能避開!、

1.無肉不歡

愛吃肉是腸癌發生的重要危險因素。研究表明,牛肉賣得好的地區,大腸癌發病幾率也就越高。另外,飽和脂肪酸、動物油過多攝入也可導致大腸癌病發。
2.口味重
偏愛麻、辣、酸、鹹、煎、炸、燻、烤八大重口味,習慣消夜,如同讓胃腸道長期在休息時間“加班”,重口味刺激加重了胃腸道的負擔,增加腸癌風險。
3.愛吃醃製食品

吃醃製的食品也容易引發大腸癌,廣東潮汕地區的人們喜歡吃醃製的食品,所以也是大腸癌的高發區。

一旦身體出現4種症狀,警惕腸癌,最好去醫院查查腸道!

1、 腹部痛感

腸胃器官位於人體腹腔中,當腸胃不舒服時腹部就會產生不適,大腸癌患者早期會有腹部疼痛的症狀,而且這種疼痛會持續性的經常出現。

2、 便血

一般情況下人們在排出血便時並不會有多重視,因為排血便的情況有很多,像痔瘡、肛裂或是腸息肉都有可能糞便帶血,但是卻不能忽視這是大腸癌的可能性。在大腸癌早期時,便中血液會呈現鮮紅色,如不重視治療,後期血液會變為粘稠的暗紅色。

3、 不健康糞便

中醫有從糞便看腸胃健康一說,身體健康的人排出的糞便是黃色的香蕉便,而如患有大腸癌的患者,就會出現腹瀉及強烈便秘的情況,而即使正常排便,糞便的形狀也不是香蕉便,而是很細的那種,並在糞便中附帶粘性液體。

4、 不規律的入廁

很多大腸癌患者會發現自己的排便習慣發生了改變,以前可能一天只需要排便一次,但是不知道為什麼後來變成了一天排便三四次甚至更多。

那麼平時應該如何做能預防腸癌的發生呢?醫生:保持4個好習慣!

1、多喝水促進腸道毒素排洩

預防腸癌最好的方法就是多喝水。因為腸道沒有毒素,就會便秘的發生。便秘少了,腸道就健康了。而喝水是排出腸道毒素的好方法。當然,喝水的時候放點蕪菁雜糧粉,有助於腸道健康,還能預防腸癌。

蕪菁雜糧粉主要是由蕪菁、猴頭菇、姬松茸、灰樹花、鷹嘴豆等食材一起打磨成的粉,尤其是主食材蕪菁,其中富含纖維素,而且蕪菁中的不飽和脂肪酸——亞油酸、皂甙、類黃銅物質、多糖都具有顯著的抗癌作用,蕪菁適用於腸癌、乳腺癌、食道癌、胃癌等各類癌症。

2、三餐定時、規律

據數據顯示,不規律的飲食和作息習慣,導致32%的白領都患有腸胃、肝臟等問題。另外,加上工作壓力大,長期三餐不定時的人,患上結腸癌和大腸癌的風險要比正常的人群高出2-3倍。

3、多運動,控制體重

平時要加強鍛鍊,尤其是長期坐辦公室的人。堅持運動的人,不僅能夠控制體重,保持苗條的身材,降低患上各種疾病的風險,還能促進細胞的新陳代謝,延緩人體的衰老。

因此,不要以自己沒時間為藉口,不運動,健康是需要花時間和心思去呵護的。

4、定期做腸鏡檢查

一旦過了45歲,建議每年做一次腸鏡檢查。年紀越大,身體的毛病也就會越多,因此每天的身體檢查是不能少的,以便能及時發現問題,儘早防治。


九點養生在線


1. 首先,明確告訴你腸癌和飲食是有些密切關係的!哪些人容易得腸癌?那些平時挑食的,特別是只喜歡吃肉,基本不吃蔬菜水果的;喜歡經常喝點酒的;喜歡吃辛辣刺激,比如火鍋、麻辣燙、燒烤等等。


2. 一旦身體出現哪些症狀就需要到醫院檢查腸道呢?

首先明確一點,檢查腸道一定不要等到出現症狀了再去檢查,一般有症狀有表現的時候腸道多半已經有病變,這個時候再查也就晚了!所以,檢查要趁早,要趁腸癌還處於萌芽之中(比如腺瘤)就把它扼殺掉。40歲以上,家裡有腸息肉或者腸癌病史的患者最好每年到醫院裡查一查腸鏡。早期發現腸癌抓緊治療,其治療效果和生存時間比晚期腸癌好的多哦。

其次,如果出現以下一些症狀,請抓緊時間就診!

  • 第一,大便出血。大便不管是黑便還是血便,肯定不是正常的大便!特別是那些平時沒有痔瘡病史,沒有胃病史的患者更加要警惕腸癌發生。
  • 第二,大便次數變化。原來你一天一次大便,最近幾天一次或者一天好幾次,有的時候還經常憋不住,那麼抓緊做個腸鏡看看吧。
  • 第三,反反覆覆發熱,乏力,胃口差。這是腸癌的全身中毒症狀,有些類型的腸癌容易出現這種症狀。千萬不要以為是感冒或者流感。

腫瘤探索者


我們每天吃進去的食物都是經過胃和腸道吸收消化的,那麼腸癌勢必與飲食有關係。一旦身體出現哪些症狀就需要去醫院檢查腸鏡?

帶顏色大便

當腸道發生癌變時,癌症細胞會霸佔正常腸道粘膜細胞的位置使其脫落跟隨大便排出;癌症細胞還會侵犯腸道正常組織和微小血管使其出血,血液也會隨著大便排出。因此會使得大便的顏色發生改變,主要是以紅色和黑色為主。


拉肚子

食物經過胃吸收消化之後而逐漸形成液體流向腸道,腸道在進行二次吸收消化而逐漸形成軟固體即為大便。當腸道發生癌變時二次吸收消化功能逐漸下降,使得部分液體未被完全吸收消化,而隨肛門排出即形成拉肚子現象。

幾天未解大便

醫學上稱之為便秘。腸癌屬於癌症,它可以無限制的繁殖增長最後形成一個小肉體。腸道管腔內的空間變得相對小了很多,隨著病情的進展,管腔變得越來越狹小,大便難以從癌變處經過由肛門排出。因此便有幾天未解大便的情況出現。



李醫生堅持用最簡單的語言與大家分享醫學知識,為大家提供方便。關注李醫生告訴你,一起探討和學習健康知識,有問題的可以在留言區評論。你的點贊和評論是對李醫生最大的支持和鼓勵。


李醫生告訴你


18歲少女查出腸癌,醫生提醒:這些“毒物”要少吃,以免腸道病變

腸道,被稱為人體的“保護傘”,一旦腸道病變,疾病也隨之而來。近年來,腸癌發病率每年呈上升趨勢,並且越來越年輕化。

18歲女孩晨晨的長期受到便秘的困擾,然而,最近,開始出現消化不良、便中帶血的情況,覺得不妙才去醫院檢查。然而,結果卻讓晨晨崩潰了,腸癌,還是晚期,已經失去了治療的最佳時機。

醫生也很好奇,為何年紀輕輕,就查出腸癌了呢?

原來,晨晨是屬於“幹吃不胖”型的妹子,並且,自己十分熱愛美食。從高中開始,便經常吃麻辣燙,到了大學,經常和室友到學校燒烤街擼串到了冬季,就吃滾燙麻辣的火鍋。

路邊的小攤美食,更是小嬌最愛,幾乎每天都要吃上一點。因為即便吃太多的食物,小嬌也從來不胖,又可以滿足自己的“口欲之腹”,所以,小嬌從來沒想過少吃一點。

醫生了解後,不免惋惜,太多的年輕人,喜歡吃這些“毒物”,而腸癌的發生,與飲食關係密切。

醫生提醒:這些“毒物”要少吃,以免腸道“病變”

1、燒烤

有事沒事,擼頓串,絕對是年輕人喜歡的生活方式。燒烤類食物,確實十分美味,但是,對於腸道健康來說,也是巨大的負擔。

食物,經過醃製、燒烤後,容易產生多種致癌物質,經常食用,會增加腸癌、胃癌等惡性腫瘤的發生幾率。因此,燒烤也要注意,少吃為好。

2、辛辣刺激的火鍋

尤其是在天氣寒冷的冬季,滾燙的火鍋,絕對最受歡迎。然而,不論是麻辣的口感,還是滾燙的食物,都會刺激加重胃腸道負擔,增加腸癌風險。

因此,火鍋也要少吃,尤其不要喝火鍋湯底,更要等到食物稍涼以後,再食用。

3、加工肉類

熱狗、香腸、火腿、醃肉、肉乾、罐頭肉或肉類醬汁等。這些加工肉類,也深受年輕人的喜愛,然後,這些食物,也會增加腸癌風險。研究發現,每天食用50克的加工肉製品,可使患結腸癌的風險會增加18%。

這類食物中,添加劑較多,進入人體內,容易破胃腸粘膜,進而誘發結腸或直腸的癌變。

4、麻辣燙

對於這種美食,相信不論男女老少,都比較喜歡吃。然而,這樣調料多,又麻又辣又燙嘴的食物,會刺激加重胃腸道負擔,增加腸癌風險。

此外,煮制麻辣燙的湯底,久沸不止、久涮不換,肉類、海鮮等所含亞酸胺多溶於湯中,產生大量亞硝酸鹽等致癌物質。偶爾解饞可以,但不可長期食用,會誘發胃腸道惡性腫瘤的發生。

那麼,怎麼預防腸癌的發生呢?

1、多吃火麻仁油:除了要多吃青菜保持腸胃中有足夠的膳食纖維之外,開可以到一勺火麻仁油和蜂蜜水一起喝,利用火麻仁油內含有的卵磷酸等成分,以保持大便通暢,減少糞便中致癌物與結腸粘膜的接觸時間。

2、減少食物中的脂肪和動物蛋白的攝入,可減少其分解產物的致癌物產生及致癌作用,以減少結腸癌發病。

3、每天30分鐘活動身體。研究發現,工作時活動量大的人患結腸癌的可能性比坐著辦公的人低40%到50%。

4、年過40,每年進行結腸鏡檢查。

5、積極治療癌前病變對阻斷大腸癌也很有效。絕大多數大腸癌從良性腺瘤發展而來,如及時腸鏡下摘除,可實現完全治癒,這樣就不會給大腸癌“可乘之機”了。

因此,腸癌的防治沒有想象中那麼難,只要做到早重視、早發現、早治療,就能“腸”健康!


樂康丸子


您好,我是齊冬梅,能有幸回答您這個問題,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大腸癌是常見的惡性腫瘤,包括結腸癌和直腸癌。大腸癌的發病率從高到低依次為直腸、乙狀結腸、盲腸、升結腸、降結腸及橫結腸,近年有向近端(右半結腸)發展的趨勢。其發病與生活方式、遺傳、大腸腺瘤等關係密切。一般容易患腸癌的人群有以下幾種:

1.無肉不歡的人

有些人只吃肉,不愛吃菜,這樣會使他們過多地攝入了高油脂高蛋白的食物,使身體缺乏膳食纖維,會極大地影響到腸道的正常蠕動。糞便長時間停留在腸道,容易在腸道環境裡堆積毒素。這種情況如果持續太久的話,很容易導致腸癌的發生。

2.長期熬夜的人

長期熬夜很損傷身體,會極大地削弱身體免疫力,腸道內的毒素會堆積起來,身體新陳代謝會減緩,不加以解決的話,很可能患上直腸癌。

3.腹型肥胖的人

肥胖是胃腸道癌症的既定危險因素。根據相關研究的數據對比得出:與體重正常的人相比,得肥胖症的人患結直腸癌的風險會增加2.37倍。其中腹型肥胖的人,更容易患腸癌。

4.有家族病史的人

數據顯示,有近四分之一的直腸癌患者得直腸癌是由於遺傳因素造成的。如果家中近親患有腸癌,我建議您去醫院檢查一下以防萬一。

當然,以上只是幾種可能患腸癌的人群,並不保證這類人絕對患病,要判斷自己是否患病,還需要明確的症狀表現,比如:

1、大便性狀發生改變

直腸距離肛門比較近,因為受到了製成惡性腫瘤的影響,大便形成的末端會發生改變,也就是說大便的形狀發生改變,比如大便不成形或者大便比較細。隨著惡性腫瘤的生長,腸腔會變得越來越狹窄患者會出現便秘或者大便變細。經常出現這種情況請及時就醫。

2、排便習慣發生改變

在正常情況下一天拉便1~2次而且排便非常的規律,但是當結腸或者直腸發生癌變時腸道會受到一定刺激,排大便也會受到一定影響,從而引起大便次數增多。當受到惡性腫瘤堵塞時大便排出不暢,甚至出現大便排除困難的情況。

3、大便中帶有血液

幾乎大部分腸癌患者會出現血便,這是因為癌症長出來,表面會出現破潰出血,血液和糞便混合在一起。因此血便也要引起注意。

4、大便性質發生改變

患有腸癌會讓大便的質地發生改變,比如大便裡面帶有膿液、血液或者大便稀薄。另外隨著惡性腫瘤的增大以及長時間受到刺激,會讓患者出現腹部疼痛、腹脹,沒有任何食慾、噁心嘔吐,全身無力,嘴唇周圍蒼白。

如果您有了以上幾種情況發生,請及時就醫。

我是齊冬梅,大家有什麼關於癌症的問題可以在評論區進行留言或者直接私信,我會盡力為大家一一回復。


中醫齊冬梅院長


腸道分為大腸、小腸,大腸的癌症相對來說比較常見,小腸雖然有癌症,但是較少見。大腸又分為盲腸、闌尾、結腸、直腸,其中結腸和直腸是癌症容易發生的部位。


直腸癌和結腸癌相對來說,直腸癌更加的常見,兩者雖然部位不同,但是發病原因卻都是和飲食習慣有關係,高脂肪、低纖維的飲食,會增加大腸這兩種癌症的發病率。

直腸癌是眾多的腸道癌症中發病率比較高的一種

多發生在中老年人群中,並且男性的發病率要高於女性。直腸是在大腸下半段,更加的接近肛門,所以直腸發生癌症時,對大便會產生影響。

因為腫瘤的位置,壓迫腸道,所以常常會有便意,以及肛門重著感,也就是臨床常說的裡急後重的感覺。腫瘤上血管豐富,所以在大便經過腫瘤時,很容易使腫瘤上的毛細血管破裂,這表現出現就是大便帶血;同時因為腫瘤的存在,可能會出現便秘,也可能出現腹瀉,總之就是大便出現異常。

還有一個特徵性的表現,就是在腫瘤體積較大的時候,佔用腸道的較大的空間時,大便的粗細程度會發生改變,隨著腫瘤的增大,大便會變得越來越細,這個是直腸癌的獨特表現。

腸癌的癌症確實會受飲食的影響。當出現大便的改變,大便帶血,大便性狀發生改變,這些都是值得注意的,可能是直腸癌的表現,所以建議早去醫院進行檢查,早發現,早治療。


張浩醫生


腸道是人體主要的消化吸收的場所,所以說擁有一個好的腸道對於人體有很大的作用,而腸道主要是被不良的飲食習慣、遺傳、環境、腸道自身疾病等多種因素所導致的,而且跟飲食習慣聯繫比較密切,主要是長期進食一些高脂肪低纖維的食物導致的。

因此對於腸癌,身體出現哪些症狀需要及時檢查治療?

1、大便次數異常,大便是最能反應腸道病變的指標之一,而腸癌早期症狀不明顯,隨著腫瘤的生長會不斷刺激腸道,導致腸道功能亢進,所以會出現大便次數增多,便意頻繁等症狀。



2、大便性狀的改變,主要是由於腸道功能紊亂及腫瘤生長過大,會導致出現大便不成型,而且還會出現黏液膿血便,甚至出現黑便及血便等症狀,還會壓迫大便導致出現大便變細。

3、腹部疼痛不適,這是腹腔病變早期出現的症狀,主要是早期由於腫瘤生長刺激導致出現腹痛不適,而且中晚期會出現持續性劇烈疼痛的症狀。

關注我,為大家解答更多健康知識,謝謝!


全科馬醫生


腸ai預防始於飲食,多吃著3種食物,養護腸道腸癌危害之大,面對腸癌我們應該怎麼辦呢?說到腸癌,預防很重要,尤其是要重視好的飲食習慣的養成,也通過食療來養護我們的腸道,預防腸癌的發生。那麼吃什麼好呢?


1、火麻仁油蜂蜜水


火麻仁油、蜂蜜都是傳統的腸胃道保健食品,能潤滑胃腸、調節胃腸功能。而火麻仁油含有的亞麻酸更是具有促進腸道健康的作用。根據腸癌的發生和腸道的慢性炎症,以及長期的便秘有一定關係。經常喝點火麻仁油蜂蜜水能潤腸通便。養護腸道健康,可有效的預防腸癌。但是食用蜂蜜一定不能用超過60度的熱水沖服,以免造成營養成分被破壞掉,失去食用的營養價值。


2、地瓜


地瓜含有較高的膳食纖維、蛋白質、鈣質、維生素A、B群、B2、C及較低的熱量都有一定的防癌效果;有研究顯示,地瓜中豐富的胡蘿蔔素、植物纖維等能有效預防腸癌,因此是一種預防腸癌的健康食品。但並不是多多益善,如果一次性吃太多則容易造成腹脹、泛酸等。


3、核桃


核桃中富含的高纖維素有利於心臟和結腸健康。每天吃少量核桃可減少腸道中次級膽汁酸的產生,增加細菌含量,研究表明,核桃也可以像益生菌一樣有益於結腸的健康,也證明了可避免結腸癌的發生。



腸道是消化系統的一部分,消化系統主要負責食物的儲存、消化吸收,所以腸癌和某些飲食密切相關。



那些飲食會引起腸癌?

1、大肉,長期大量進食豬牛羊的肥肉,即高動物脂肪飲食。

2、大魚,長期進食過量的魚肉,雞鴨鵝等禽肉、各種瘦肉。

3、不喜歡吃新鮮蔬菜水果以及粗糧等富含纖維素的食物,或者進食過少或者進食不足。

3、長期進食黴變食物,尤其是被黃麴黴素汙染的食物。

4、長期吃燒烤、烘焙食物。

如果天天大魚大肉,而又不喜歡吃蔬菜水果以及粗糧,再加上不喜歡運動,喜歡長期久坐,缺少鍛鍊身體,腸癌是很容易找上門來的。



身體出現那些表現,需要進一步檢查?

1、不明原因的腹痛腹脹,甚至出現不明原因的腸梗阻表現。

2、無意間在腹部觸摸到質地堅硬的腫塊,當然不用緊張,可能是乾燥的大便。

3、大便帶血,大便帶有黏液或者大便帶有黏液膿血便。

4、大便次數增多,便意頻繁,大便之前肛門有墜脹感,想要大便的時候急得不得了,但是大便之後又會出現大便沒有排乾淨的感覺。

5、大便變形,大便變細,甚至出現大便困難或者出現頑固性便秘。

以上的這些表現不是腸癌特有的,其他的腸道病變也會出現這些改變,只是平時喜歡久坐缺乏運動,又喜歡吃大魚大肉的人,尤其是年齡超過40歲的人,需要警覺,進一步檢查,如果能夠排除腸癌,皆大歡喜。


佳園道


有關。

腸癌屬於消化道腫瘤,和我們日常飲食關係密切,其發病誘因之一就是飲食不均衡,高脂肪、高熱量、高動物蛋白飲食和過量飲酒,都會腸癌風險。

高脂飲食為何增加腸癌風險?

腸胃在消化高脂肪食物時,需分泌較多膽汁參與,過剩膽汁被腸道細菌分解後,會產生有致癌作用的二級膽酸,此種致癌物長期作用腸粘膜,會增加癌變風險。

高脂飲食包括油炸食物、肉類、動物內臟、奶油製品等,當然,加工肉類、醃製食物、燒烤、熏製食物也會增加腸癌風險,要注意避免。

日常通過飲食如何預防腸癌?

1、減少高脂、高動物蛋白飲食,可多食用魚、雞、蝦代替脂肪含量高的豬、牛、羊肉。

2、多吃新鮮水果蔬菜,多吃高纖維食物,少吃醃製、熏製、加工類食物。

3、多喝水,同時可適當攝入維生素含量豐富的食物。

4、飲食要規律,一日三餐要按時吃,切忌暴飲暴食,少抽菸喝酒。

出現哪些症狀要及時就診?

腸癌一般無早期明顯症狀,建議有腸癌家族史、潰瘍性結腸炎病史、腸息肉病史人群,定期做腸鏡複查。

對於普通人群,建議將肛門指檢、糞便潛血試驗列入每年體檢項目,早發現早治療。如果出現以下症狀要引起重視:

1、排便習慣改變

排便開始不規律,便秘、腹瀉交替,排便次數明顯增多,有時還有裡急後重、肛門下墜、排便不盡的情況,隨著症狀加重,大便形狀也會發生改變,會出現大便變細、變形、有溝槽等情況。

2、便血

當糞便與腫瘤摩擦後,會導致出血,大多表現為黏性便、膿血便、暗紅色便等,要注意和痔瘡相區別,痔瘡大多是滴血、鮮紅、手紙帶血,此時可通過肛門指檢明確。

3、放屁多

如果不是因為飲食因素,出現放屁次數增多、屁臭等情況,要注意觀察,可能是因為腫瘤發生在直腸,導致阻塞,繼而放屁增多。

4、腹痛

當腸道腫瘤出現糜爛、感染時,會導致相應腸段痙攣出現腹痛,表現為持續腹部隱痛,也可能是陣發性絞痛。

5、腹部腫塊

腸癌進一步發展,可能會明顯摸到腹部腫塊,按壓時有明顯痛感,此時病程大約發展到中晚期了。

最後,建議飲食習慣不好的年輕人,重視腸道檢查,同時40歲以上人群,也建議做好每年腸道體檢,早發現早預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