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讀《羅織經》第一卷之《閱人卷》

歷史上最著名的酷吏,請君入甕的發明者來俊臣所著;乃中國幾千年文明史中孽生 出來的集邪惡智慧之大成的詭計全書;是一部酷吏赤裸裸施酷行惡的告白。

整人專家酷吏周興臨死之際,看過《羅織經》,自嘆弗如,竟甘願受死;一代人傑宰相狄仁傑閱罷《羅織經》,冷汗迭出,卻不敢喊冤;雄才女皇武則天面對《羅織經》,嘆道:“如此機心,朕未必過也。”殺機遂生。


  閱人卷第一

  人之情多矯,世之俗多偽,豈可信乎?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恥其匿怨而友人也。

  【譯文】人們的情感許多是做出來的,世間的習俗許多是虛假的怎麼可以相信呢?孔子說:『甜言蜜語、和顏悅色、畢恭畢敬,左丘明認為可恥,我也認為可恥。』可恥的是他們心中藏著怨恨,表面卻與人要好的虛偽行徑。

  人者多欲,其性尚私。成事享其功,敗事委其過,且聖人弗能逾者,概人之本然也。

  【譯文】人的慾望是多種多樣的,人的本性是自私的。事情成功了便享受功勞,事情失敗了便推託過錯,聖人尚且不能超越這一點,這大概是人的本性所決定的吧。

品讀《羅織經》第一卷之《閱人卷》


  多欲則貪,尚私則枉,其罪遂生。民之畏懲,吏之懼禍,或以斂行;但有機變,孰難料也。

  【譯文】慾望多了就會起貪心,極端自私就會有偏差,罪惡從此便產生了。老百姓害怕懲罰,官吏恐遭禍患,不得不收斂自己的行為;一旦有了機緣變故,誰都無法預料了。

  為害常因不察,致禍歸於不忍。桓公溺臣,身死實哀;夫差存越,終喪其吳。親無過父子,然廣逆恆有;恩莫逾君臣,則莽奸弗絕。是以人心多詐,不可視其表;世事寡情,善者終無功。信人莫若信己,防人毋存幸念。此道不修,夫庸為智者乎?

品讀《羅織經》第一卷之《閱人卷》

  【譯文】人們受害常常是因為對人沒有仔細的察驗,人們遭受禍患往往是由於對人心慈手軟。齊桓公過份相信他的臣子,以致死亡實在讓人哀痛。吳王夫差沒有吞併越國,最後卻導致吳國的滅亡。關係親密沒有超過父子的,可是像楊廣那樣的逆子卻總是存在;施以恩德沒有超過君對臣的,但是像王莽那樣的奸臣起卻從未斷絕。因此說人的內心隱含著太多的欺騙,不能光看他的外表。世上的事缺少情愛,做好事的人最後卻得不到功勞。相信別人不如相信自己,防範別人不要心存僥倖。這種技藝學習,難道還能成為一個有智能的人嗎? 

下篇: 事上卷第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