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一老人花30多年,用鋤頭等開鑿9400米天渠,結束村莊缺水歷史


貴州省遵義市的大山深處,有一位今年80多歲的老人,花了30多年的時間,帶領群眾用鋤頭、鐵錘等工具在懸崖峭壁中修了一條9400米的水渠。這位老人是誰?他為什麼花了這麼久長時間去修一條水渠呢?跟著到遠方旅行一起去看一下吧!

上世紀50年代,貴州省遵義市大山深處平正鄉草王壩村,這裡山高石頭多,人畜共飲一口枯井水,村裡嚴重缺水,村民過得十分艱難,連吃水都成問題,灌溉農田更別想了。當時,有一位小夥叫黃大發,被群眾推選為草王壩大隊長,他看到村裡缺水,就想修一條水渠,把水引過來,解決村莊缺水的問題。

上世紀60年代起,黃大發帶領村民開始修水渠,準備把離村莊七公里外的水引過來。在上級的支持下,水渠開始修建,但由於技術不成熟,最終沒能把水引過來。

為了能夠修成水渠,黃大發邊擔任村支書邊學習水利技術。上世紀90年代,黃大發再次發動群眾修水渠,遇到困難從不放棄,努力艱苦奮鬥,終於修成了一條9400米的水渠。修水渠的過程中,黃大發的女兒患病,他因修水渠無暇照顧女兒,女兒而英年早逝。

水渠從懸崖峭壁中穿插而過,這也是最難以修建路段,一不小心就可能掉進萬丈深淵,但他們從不退縮,最終戰勝困難而修建成功。

水渠的修成,結束了草王壩村缺水的歷史,改變了村莊沒米飯吃的面貌,鄉親們親切地把這條水渠稱為“大發渠”。

大發渠是一條總長9400米、主渠長7200米、支渠長2200米的水渠,跨過3個村莊、10多個生產大隊。

黃大發說:水是農業的命脈,為什麼要修水?家鄉窮,沒得水吃,要修水,發動群眾苦幹,把水修過來,老百姓有飯吃了。

黃大發的這種愚公移山的精神是值得我們學習的,2018年,黃大發被授予“時代楷模”的榮譽稱號,當選感動中國2017年度人物。大發渠目前正在打造成一個旅遊景區,集教育、文化、休閒、度假、康養於一體的旅遊綜合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