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蝙蝠俠:黑暗騎士》:善良來自功利,秩序基於“利己”

人類選出一個最優秀的人,並不是為了激勵自己變得和他一樣優秀,而是希望自己原地踏步的時候,能有個希望可以引導著他們繼續前進。

消滅人類,不需要殺光他們,只需要殺死那個人,那個象徵希望的人。

《蝙蝠俠:黑暗騎士》是蝙蝠俠三部曲中的第二部,也是改編漫威最成功的商業電影之一,一經上映就迅速引發全球熱潮,據說當年小布什總統訪華的第一個問題就是:“你們看過這部電影沒?”

拍攝一個商業電影不難,但是要做到雅俗共賞卻並不容易,這就少不了導演在電影裡面加入自己的人文關懷,作為一個幾乎沒有拍攝過爛片的導演,克里斯托弗·諾蘭本身就是好萊塢的一個金字招牌,在這部電影中,大師用商業電影的敘事風格去表達了自己對於人性黑暗與光明兩面的思考。

《蝙蝠俠:黑暗騎士》:善良來自功利,秩序基於“利己”

正義是脆弱的,所以維護正義的前提是強大

剛看完這部電影,很多人都會有疑惑,為什麼蝙蝠俠不能殺掉小丑?

在電影中,蝙蝠俠是絕對正義的象徵,和代表絕對邪惡的小丑不同的是,小丑可以壞得很純粹,所以小丑殺人放火,肆意破壞者城市的秩序,而蝙蝠俠不一樣,當他選擇成為哥譚正義的化身時,就意味著自己的行為受到了約束和限制,因為邪惡可以沒底線,但是正義一定在底線之上。

《蝙蝠俠:黑暗騎士》:善良來自功利,秩序基於“利己”

我們看到諷刺的一面是,小丑用幾桶汽油和炸彈,就可以讓整個城市陷入恐慌和混亂之中,而象徵正義的蝙蝠俠更需要花費更多的努力才能制衡小丑,警察更是需要動用所有的警力來恢復秩序。

維護正義的成本是昂貴的,而往往邪惡只需要一瞬間,就像那個哥譚最優秀的人——哈維一個笑話,讓他之前的努力付之東流。

哈維的墮落也讓我們看到了,正義脆弱的那一面,維護正義是要付出昂貴的代價。

《蝙蝠俠:黑暗騎士》:善良來自功利,秩序基於“利己”

哈維,他代表著那些大部分有良知的普通人,剛開始的他也是大義凌然,敢於與邪惡做捨己的搏鬥,但是最終在維護正義的道路上,他沒有得到應有的回報,反而失去一切,我們很難去憎恨黑化後的哈維,事實上我個人對哈維是同情和理解,作為一個有血有肉的普通人,我們無法遺忘傷害,小丑的出現,毀掉的不僅是哈維的面容,也徹底摧毀了哈維的精神。

小丑很邪惡,但他並不強大,他的猖狂是因為邪惡的無底線為他帶來了優勢和便利,有人認為,蝙蝠俠制服小丑,是正義制服邪惡,我傾向於認為,是因為蝙蝠俠本身就是一個強者。為了避免哥譚市的人民失去希望,最後蝙蝠俠攬下哈維所有的罪狀,成為了哥譚逮捕的罪人,而知道真相的戈登告訴兒子,這是因為蝙蝠俠可以承受這一切。

《蝙蝠俠:黑暗騎士》:善良來自功利,秩序基於“利己”

能夠持之以恆選擇正義的人,怎麼會不強大呢?因為必須強大。

維護正義的代價昂貴,但這並不代表我們就要選擇邪惡,恰恰相反,正是因為有人在不遺餘力的站在正義這一邊,才會讓這個世界不徹底失去光明。

“利己”是善惡好壞的切割線

通常超級英雄電影中的民眾是很弱小的,他們的存在是為了襯托超級英雄的強大,但是在《蝙蝠俠:暗黑騎士》中,民眾不僅有了自主思想,也左右著蝙蝠俠的影響力和選擇。

在小丑出現之前,蝙蝠俠是哥譚的保護傘,幫助警察捉拿罪犯和共同守護著城市,一些蝙蝠俠的崇拜者甚至扮成蝙蝠俠的樣子幫助警察破壞毒梟們的交易,但是當小丑拿整個城市的安全威脅蝙蝠俠公開自己時,感到危險的民眾一下子又把矛頭指向蝙蝠俠,又強烈地要求他向警察自首。

《蝙蝠俠:黑暗騎士》:善良來自功利,秩序基於“利己”

哥譚市民態度上的轉變,不是因為蝙蝠俠變了,而是因為蝙蝠俠對於他們的利益影響也變了。

其實人類的行為和品質之所以有善惡好壞之分,根本上取決於它們是否危害人類社會的利益,倘若危害,就是壞的,惡的,反之則是善的,好的,就比如殺人在和平社會是一種罪惡的行為,但若是士兵在殺死國土上的侵略者,恐怕就沒有多少人斥責這樣的殺人。

人類定義好壞善惡的方法,其實本質上是用一種“利己”的標準,只不過這種“利己”的對象是整個社會的人類,而不是單獨的個人。

這麼分析下來,人類似乎很“自私”,但是回過頭來想一想,其實“自私”也是人類社會文明發展的根本原因。正如機械的發明是人類未來解放勞動力,而流傳下來的那些神話傳說,也是用來滿足人類對浩瀚宇宙的想象,人們歌頌文明,而文明本身,就是用來滿足人類的需求。

《蝙蝠俠:黑暗騎士》:善良來自功利,秩序基於“利己”

但是回過頭來說,“利己”讓哥譚人民把蝙蝠俠當做英雄,“利己”也讓他們不滿蝙蝠俠“牽動”全城人性命的影響,“利己”讓民眾做著自以為正確的選擇,只不過作為第三者的觀眾,能夠看出民眾行為背後的短視膚淺。

秩序無法消失,只會創新

小丑一系列的行為,其背後的目的很簡單,他想破壞現有的秩序,來讓人類爆發出人性的弱點,回到原始社會互相廝殺的混亂狀態。

戈登說小丑贏了,因為他殺死了一個體制之內最優秀的人(哈維),當人民看到體制之內的優秀代表都開始踐踏體制,普通的民眾也就不會相信體制了,而那個時候,起碼在民眾的觀念中,就是體制開始動搖的時候。

為了維持原有的秩序,蝙蝠俠揹負了哈維身上的人命,讓自己失去了哥譚人民的擁護。

《蝙蝠俠:黑暗騎士》:善良來自功利,秩序基於“利己”

如果是為了保護當時哥譚人的信仰,蝙蝠俠這樣做是有必要的,但是這兒我不經要打一個疑問:即使沒有蝙蝠俠,小丑讓人類社會的體制分崩離析,人類社會的秩序就會徹底消失嗎?或者說不再恢復嗎?

我認為答案是否定的。

秩序的原意,是指有安排有組織地讓各個部分進入到良好的運轉過程,在運轉過程中,每一部分都會創造價值,增加人類社會的財富,其實換句話說,人類產生“秩序”本身,也是為了達到“利己”的目的。

就像世界上第一部出土的成文法典——《烏爾納姆法典》,是誕生於奴隸制時期,說到底維護的是奴隸主的利益,在此之後人類經過了封建主義,走到現在的民主時期,不同時期的法典性質也不一樣,看到沒有,事實上人類一直在尋找新的秩序,為自身謀求利益。

《蝙蝠俠:黑暗騎士》:善良來自功利,秩序基於“利己”

某種程度上,小丑的目標永遠實現不了,他能夠破壞當下的秩序,讓人類進入暫時的混沌中,但是他很難阻止人類在未來的發展中,創造出新的秩序,因為他清除不了人類骨子裡“利己”的基因。

最後

寫下這部影評,並不是為了抨擊人類“利己”的行為和標準,事實上,我也是一名人類社會中“利己”的受益者。

一開始看這部漫威電影時,在希斯萊傑精彩演繹的小丑和擁有主角光環的蝙蝠俠下,我並沒有把太多的目光看向哈維,唯一的感覺就是那張毀壞的臉哈維黑化後的一大亮點。

但是後來我才覺得,其實哈維代表的就是我們這樣善惡皆備的普通人,我也開始理解他的黑化和墮落。

世界原本就沒有蝙蝠俠和小丑,大部分都是一些“自私”的人在鏈接著世界的運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