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任安書》:因為夢想,所以選擇忍辱偷生

司馬遷的《史記》不僅是一部歷史價值極高的史書,更是一部優秀的文學著作,魯迅先生就用“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高度評價了《史記》的文學價值。由此可以看出,司馬遷不僅僅是一位史學家,更是一位文學家。除《史記》外,司馬遷還有一部文學作品被廣為流傳,這就是著名的《報任安書》。


《報任安書》:因為夢想,所以選擇忍辱偷生

司馬遷


從文章的題目就能看出這是寫給任安的一封書信。那麼任安究竟是何許人也呢?任安,出身於貧困之家,年少時是衛青門下的一個舍人。在衛青的推薦下,任安得以升任郎中,後又任益州刺史。以此成就,按理說並能夠被人熟知,但他在公元前91年被捲入一場西漢時期著名的政治案件。公元前91年,西漢發生了一起著名的政治案件—巫蠱案。簡單來說,就是當朝宰相公孫賀的兒子公孫敬被人告發為巫蠱咒漢武帝,漢武帝派自己的寵臣江充調查此案,誰知江充不但用酷刑和栽贓迫使別人認罪,殺害數萬人,而且利用此機會陷害如自己不和的太子。太子恐怖不已,決定起兵討伐江充(可能真的被嚇傻了),騎兵過程中給任安下了一道命令,讓他出兵。任安接了命令,但也沒有出兵,多少有點不地道。太子起兵非但沒有能夠殺掉江充,反被漢武帝出兵鎮壓。太子被鎮壓後,皇后衛子夫與太子相繼自殺。等到太子被鎮壓,漢武帝開始秋後算賬,他認為任安“坐觀成敗”,有不忠之心,下令將其腰斬。即便與如此著名的政治事件聯繫在一起,任安也不會有如此大的名聲。他的出名更多的源於司馬遷在他下獄後給他的回信,即這封著名的《報任安書》。那麼這封千古流傳的書信到底講了什麼呢?


《報任安書》:因為夢想,所以選擇忍辱偷生

網絡圖片


信的前兩段自然是一番寒暄,順便解釋了一下自己沒有回信的原因。司馬遷在信中說,之前您給我寫信,讓我推薦賢能,抱怨我不聽您的話。但是我現在是一個被處以宮刑的人,我哪還有臉面幫別人推薦。本來就應該很早給您回信的,但是太忙了,一直沒有回,直到聽說您下獄,可能再不回信您就看不到了,所以趕緊給您回個信。

接下來,司馬遷又向任安講述了為什麼自己不能推薦賢能的原因。總結起來,還是那句話,我已然被處以宮刑,哪還有資格給別人推薦。順便列舉了很多例子,比如孔老夫子在衛國的時候就因為與太監同乘一車感到被侮辱而離開衛國。在司馬遷自己看來,宮刑是個最慘無人道的刑罰,他說故禍莫憯於欲利,悲莫痛於傷心,行莫醜於辱先,詬莫大於宮刑,意思是沒有什麼災禍比貪圖私利更慘,沒有什麼悲哀比心靈創傷更為可悲,沒有什麼行為比使先人受辱這件事更醜惡,沒有什麼恥辱比遭受宮刑更嚴重。所以在他看來,他已經收到了前所未有的羞辱,自然沒有什麼顏面去引薦別人。自己只能委曲求全,苟活於世。


《報任安書》:因為夢想,所以選擇忍辱偷生

報任安書


那麼,司馬遷又是為何被處以宮刑呢?司馬遷遭此慘禍惡原因同樣也是因為一場政治事件。眾所周知,漢武帝一直致力於驅逐匈奴,衛青、霍去病等名將都是因為跟匈奴作戰而贏得身前身後名。漢武帝手下有一名將名叫李陵,此人乃是飛將軍李廣的孫子,此人與李廣一樣善於騎射。一次與匈奴的作戰中,不甘為別人打輔助的李陵親自向漢武帝請命,率領五千人馬直搗單于王庭。怎料,李陵與單于部隊相遇,單于部隊三萬人包圍了李陵,孤立無援的李陵被俘後選擇投降。消息傳回京都,,滿朝文武都在怒罵李陵,只有司馬遷在被漢武帝詢問時說出了一些中肯的話。司馬遷說李陵乃將門之後,有國士之風,遇到匈奴也是驍勇善戰,只是在孤立無援的情況下,血戰到底後只能選擇投降。他選擇投降而非死亡是期望以後能夠將功贖罪。但漢武帝並不相信司馬遷這套說辭,還對司馬遷處以宮刑,這當然也很不地道。這也是書信中接下來一段的內容。


《報任安書》:因為夢想,所以選擇忍辱偷生

李陵


有些無辜的司馬遷就這麼被迫與高力士、魏忠賢、李蓮英之類的混為一流,但自覺深受侮辱的司馬遷並沒有選擇死亡,而是苟且偷生。苟且偷生的原因很簡單,就是司馬遷要寫成自己的《史記》。他在書信中這麼寫道: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用之所趨異也。所以隱忍苟活,幽於糞土之中而不辭者,恨私心有所不盡,鄙陋沒世,而文采不表於後也。

司馬遷說的非常清楚,我之所以苟且活在這個世上,就是為了完成自己的著作,否則自己死了,文章也沒有辦法寫成,也就沒有變法為後人所知。

在《報任安書》中,司馬遷通過富有特色的語言,真切而又富有邏輯地表達了噴薄的激憤之情,表現出峻潔的人品與偉大的精神,可謂字字血淚,聲聲衷腸,氣貫長虹,催人淚下。古人對此書信有著“感慨嘯歌有燕趙烈士之風,憂愁幽思則又直與《離騷》對壘”的讚譽。


《報任安書》:因為夢想,所以選擇忍辱偷生

司馬遷


刨除文章本身的精彩之外,我們更應該看到司馬遷對夢想的堅持,即便在深受奇恥大辱之後仍然選擇勇敢地活下去,為實現自己的夢想努力奮鬥,終於寫成千古絕唱《史記》。

對待夢想就是如此,有時選擇死去是為了夢想,有時選擇活下去也是為了夢想,而且為了實現夢想活下去比死去更艱難。著名的《趙氏孤兒》裡,公孫杵臼與程嬰也是面臨這樣的困境。當時趙盾一家被屠岸賈陷害,被滿門抄斬。趙家門客公孫杵臼約程嬰共同赴死,而程嬰就回到此時去死又有何用,不妨活下來伺機報仇。為了實現他們的理想,公孫杵臼選擇自己去死,讓程嬰活下來,程嬰也為了保存趙家的血脈而失去了自己的孩子。相比之下,程嬰更為英勇,因為選擇去死就可贏得身前身後名,而苟活於世則只能獨自面對世間的謾罵和誤解,直到實現自己的夢想。


《報任安書》:因為夢想,所以選擇忍辱偷生

趙氏孤兒


當下的我們雖然不用面臨為了夢想去選擇生死的絕境,但我們卻面臨比這更為尷尬的境地,那就是我們失去了自己的夢想。所謂夢想,可不僅僅是指穿衣吃飯買房子,它一定是比這些更高級的一些東西,就像愛因斯坦說的那樣,一位追究安逸和快樂只是一種豬欄式的夢想,而我們更應該追求的是真善美。不要以為愛因斯坦是偉大的科學家,才能說出這種偉大的夢想,我們普通人也應該立志追求一些精神層面的夢想。一旦這些夢想真正能夠在我們腦海中生根發芽,它將爆發出巨大的能量。


《報任安書》:因為夢想,所以選擇忍辱偷生

網絡圖片


儘量早點找到屬於自己的夢想,然後努力去實現它,這才是我們應該有的樣子。不說了,我也應該去找找自己的夢想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