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高樂當初堅決反對英國加入歐共體,現在看來眼光真毒啊

之前有過類似的分析,這裡就簡單聊聊:

其實,歷史有時候真的就是各種機緣巧合,英國脫歐成功後,英武的第一反應是:要是當初戴高樂(1969年)如果不是公民投票失敗而退出政壇,如果戴高樂在世看到英國現在的樣子,是不是會感到挺好笑——你英國永遠就的為了自己利益或者,現在看到歐洲一體化不行了,想要恢復自己的“美、英、蘇”三大頭,想要繼續跟著美國混天下?!離開吧,不會留戀你們的!

戴高乐当初坚决反对英国加入欧共体,现在看来眼光真毒啊

1.英國不是歐共體創始國,只是在1973年加入了歐共體,因為英國自認為是大英帝國,是日不落帝國,怎麼能夠看上窮橫窮橫的歐洲國家?所以,一開始,英國根本不會瞧上法國、意大利、德國、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在1967年組建的歐共體。

2.英國一直自認為是歐洲大國,所以在1960年就聯合瑞典、丹麥、挪威、瑞士、澳大利亞、葡萄牙組成一個“小自由貿易區”(歐自聯七國),但是隨著時代發展,英國的國力在下降,二戰後美國急速發展,美國與歐共體之間的對沖與博弈,幾乎成為世界貿易的一個縮影與焦點。

3.歐自聯七國與歐共體六國的對抗局面,讓英國顯得在歐洲不倫不類,而隨著二戰後冷戰思維的增加,外交上一直緊跟美國的英國突然發現:好像美國對於一個超國家的歐共體更加上心!這個時候,英國就只能向歐洲低頭,申請加入歐共體。

4.加入歐共體,就要求英國要降低與美國的關係,甚至對美國的嚴重依賴的外交傾向!但是,法國的戴高樂堅決反對,認為英國與美國的特殊關係,不利於歐共體!而且戴高樂認為:你英國想要加入歐共體的目的是為了享受待遇,而不會主動承擔責任和義務!

戴高乐当初坚决反对英国加入欧共体,现在看来眼光真毒啊

1961年8月,英國第一次申請;

1967年5月,英國第二次申請,結果戴高樂說:鑑於英國還未放棄追隨美國立場,因此不同意。

隨著70年代美蘇戰略對沖呈現均勢狀態,英國保守黨希思出任首相,宣佈英美特殊關係已經降低為“自然關係”,開始調整對歐洲外交政策,並高喊“歐洲人的歐洲”!同時,1969年戴高樂公民投票中失敗而退出政壇,英國加入歐共體的時機來臨。

1971年6月西歐國家達成協議同意英國等四國(還有丹麥、挪威、愛爾蘭)加入共同市場,1972年1月,簽訂條約接受英國等四國加入歐共體,1973年1月1日,英國正式成為歐共體成員國!

此時,在科隆貝忙著在伏案疾書寫回憶錄的戴高樂,已經逝世近3年了!(1970年11月9日)。當時,戴高樂一直認為英國加入歐共體,就可能起到“特洛伊木馬”作用!現在英國脫歐了,美國要真的懟起歐盟來,就不會再考慮英國的感受了,而英國在脫歐後,是否能夠團結幾個小兄弟,值得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