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徽因、樑思成、林洙——他們都是聰明人

魯迅先生——偉大的無產階級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他的一生對中國文化事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他之所以能取得這樣的成就,是因為兩次作出了重要而正確的選擇:

年輕時選擇棄醫從文;中年時選擇精神伴侶許廣平。前者讓他確立了事業上努力和奮鬥的方向,而後者則為他的成功添磚加瓦、保駕護航。

選擇是一種智慧,一個真正聰明的人,在人生的關鍵時刻,總能做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

一、梁思成的第一次選擇

梁思成是我國著名的建築學家,畢生致力於中國古代建築的研究和保護,被稱為“中國近代建築之父”。

而他當初之所以選擇這一領域,卻是因為他的第一任妻子林徽因。

林徽因、梁思成、林洙——他們都是聰明人

梁思成和林徽因的婚事離不開家長的撮合。

他們的父親是大名鼎鼎的梁啟超和林長民,這一對好友彼此欣賞來往甚密,於1919年共同參與發動了五四愛國運動。

這之後,兩人走得更近,看著各自的孩子都天性聰慧,才華出眾,他們想到策劃另一場“運動”——做親家。

這一年梁思成18歲,林徽因只有15歲,梁啟超立刻著手安排了他們的第一次見面。結果皆大歡喜,兩個年輕人一見面就談天說地,歡聲笑語。

本來家長只是想給他們提供個機會,畢竟都還小。

沒想到,年長三歲的梁思成對林徽因一見鍾情,幾乎在當時就做出了一生的選擇。

一年後,林徽因跟隨父親遊歷歐洲回來,興奮地告訴梁思成,她已經決定將終身獻給建築學。

梁思成還不清楚什麼是建築學,林徽因給他講解的同時畫給他看。

這一次梁思成同樣在瞬間作出選擇——和林徽因一起投身建築事業!

後來有人說,林徽因在建築學方面最大的貢獻,是帶來了梁思成;是林徽因成就了梁思成,也成就了她自己和建築學。

當然美麗和智慧並存的林徽因也做出了正確的選擇,關鍵時刻放棄徐志摩選擇梁思成。

結婚不是從此只有兩個人面對面,應該是兩個人牽手共同面對這個世界。

——席慕蓉

梁思成和林徽因共同面對的世界是建築。

從1921年林徽因回國到她1955年去世,34年的漫長歲月中,梁思成和她完全同步。

林徽因、梁思成、林洙——他們都是聰明人

1923年1月,兩人訂婚,隨後一起出國留學深造。

1928年春,兩人結婚,8月共赴東北大學任教,創建建築系。

1930年至1945年,夫妻倆跋山涉水走遍中國,考察現存古建築。

他們踏過15個省的190多個縣,考察測繪樣本2738處,為後人的研究留下豐富而珍貴的第一手資料。

梁思成在測量繪圖和系統整理資料方面能力很強,而林徽因擅長融匯材料,兩人便各取所長,通力合作,梁思成的所有作品都由妻子點上“眼睛”。

在林徽因生命的最後10年,仍然拖著病弱的身體和丈夫一起參與創建了清華大學建築系,設計教師住宅,設計人民英雄紀念碑;

此外還撰寫了大量文章介紹我國古建築,並且一次又一次為中國古建築的保護奔波吶喊……

這一對伉儷的相濡以沫讓人感動,更讓人羨慕。

金嶽霖稱他們是:樑上君子,林下美人。

長期的奔波勞累加上營養不良,林徽因先生於1955年4月1日不幸去世。

這個身體柔弱精神強大的女子,給世界留下了太多財富,人們稱她為建築師,詩人,作家。

而梁思成不僅失去了一位妻子,而且失去了一個得力的協作者,以及靈感的源泉。

他曾經說過:

人家講老婆是別人的好,文章是自己的好,但是我覺得老婆是自己的好,文章是老婆的好。

婚姻是兩個人精神的結合,目的就是要共同克服人世的一切艱難困苦。

梁思成和林徽因就是如此,對事業的共同追求,讓兩人的愛情得到昇華。所以,即使在後來的貧困、戰亂年代,他們依然能夫唱婦隨,不離不棄。

二、林洙的第一次選擇

林洙,1928年出生於福建福州,嫁給梁思成之前沒有人知道她的名字,因為她實在太普通。

林徽因、梁思成、林洙——他們都是聰明人

她的第一任丈夫是程應銓——建築界的青年才俊。

從中學到大學,儀表堂堂的程應銓一直是學霸,學業優秀、精通英文,擅長繪畫、攝影,此外還是運動健將,游泳和網球都是高手,是個不可多得的全面型人才。

他的哥哥是歷史學家程應鏐,任教昆明中學時是林洙的高中班主任,而林洙父親也是學建築出身,很博學,和程應鏐是好友。

程應銓從中央大學建築系畢業後來看望哥哥,程應鏐把他介紹給林洙一家。

沒想到林父就像漢高祖劉邦的岳父一樣,第一眼看到程應銓,就認定這個年輕人前途無量,想讓他成為自己的女婿。

他成功了。

1948年,程應銓去清華大學建築系任教,高中畢業的林洙隨同前往。

林父確實沒有看錯,進入清華大學以後,程應銓很快成為建築系四大金剛之一,還是梁思成和林徽因的得力助手。

風流倜儻的他不僅一身才氣,還有一身傲骨,對志同道合者,披肝瀝膽;對不入眼者,不置一語。

出於對弟子的關照,梁思成夫婦幫林洙安排落實了工作,林徽因在病中抽出時間指導林洙學英文,程應銓和林洙結婚,梁思成是他們的證婚人。

1956年6月,在梁思成帶領下,程應銓跟隨中國建築師代表團訪問波蘭等國,回來後便立志要在城市規劃方面有所建樹。

林徽因、梁思成、林洙——他們都是聰明人

可惜,1957年鳴放,程應銓被劃為右派——在系裡的小組會上,他言辭激烈得罪了某些人。

讓人匪夷所思的是林洙對此做出的反應——立刻與程應銓離婚,並帶走了兩個孩子,理由是怕他的右派身份影響孩子的未來。

女人的絕情,通常是因為缺乏愛情的溫暖。

林洙和程應銓的結合雖然和梁思成、林徽因一樣,都經過家長撮合,但是對象卻有本質區別。

前者無論在物質還是精神上都勢均力敵,而程應銓和林洙,差距太大,而且見面一次就走進了婚姻。

草率的婚姻少美滿。

程應銓後來告訴親人,林洙只在意名利,從這句話可以看出他瞧不起妻子。後來組織上希望他們復婚,遭到他斬釘截鐵的拒絕。

接下來的運動中,程應銓成了“隱藏的特務”,1968年12月13日,他換上訪問莫斯科時所穿的嶄新西裝,投湖自盡。

游泳健將淹死在曾經無數次遊弋的湖中,可以想見他對人生該是怎樣的絕望……

更讓人無語的是,近40年之後的2004年,林洙的作品《梁思成、林徽因和我》出版。

她在書中對前夫的描寫顯失公允,引起了眾多圈內健在人士,以及程先生後代的不滿,紛紛發表文章對林洙進行批評。

程應銓如果地下有知,恐怕最後悔的就是當初不該聽從哥哥和林父的安排,錯誤地選擇了人生伴侶吧。

以愛情為基礎的婚姻,乃是人間無可比擬的幸福。

——梁實秋

這一點對於年輕人來說尤其重要,因為他們將共同面對漫長的人生,這一生會遇到很多的艱難困苦,如果沒有愛情的基礎,婚姻很難持續。

而愛情的建立,需要雙方在各方面的勢均力敵。

梁思成和林徽因、程應銓和林洙的兩段婚姻,分別從正反兩面對此進行了註解。

三、.梁思成和林洙的第二次選擇

  • 01.梁思成

林徽因去世後,梁思成陷入極大的悲痛,一直鬱鬱寡歡,生活成了一團亂麻。

林徽因、梁思成、林洙——他們都是聰明人

讓人想不到的是,七年後,62歲的梁思成宣佈和35歲的林洙再婚。這個消息,幾乎引起了所有人的費解甚至反感。

畢竟,除了年齡,林洙在任何方面都和林徽因無法相提並論——高中畢業,長相平平,談不上氣質,和前夫離婚後帶著兩個孩子。

聰明的梁思成怎麼會做出這樣的選擇?莫非老糊塗了?

直到十年以後,梁思成去世,人們才明白他一直很聰明。

有時候,婚姻的緣起,除了愛情,或許還有最現實不過的相依為命。

——林語堂

林徽因去世那年,梁思成57歲,身體虛弱多病,一方面要整理留存下來的資料,另一方面還要照顧林徽因八十多歲的老母親。

可以想象他的難處。

他需要一個能分擔壓力的人:這個人要年輕健壯,擅長家務,不怕苦累,還要有足夠的時間和耐心,並且能讀書識字。

林洙是最佳人選。

她比梁思成小27歲,已離婚,最重要的是她對梁思成充滿了崇拜和感激,可以說是忠心耿耿。

因為他是她的恩人,她想報恩。

事情往前推十多年,那時林洙剛出高中校門、從沒離開過父母和家鄉的她,忽然跟著陌生的丈夫、來到陌生的清華園,周圍都是讓她仰望的,學識淵博的人。

落入孤單和自卑之中的她,渴望溫暖和關懷。

這時她遇到了梁思成,這個大名鼎鼎的教授、中國建築界的最高權威、丈夫的老師,第一次看到她時,竟然親切地稱她為“漂亮的小姑娘 。”

從那天起,林洙就在心裡對梁思成有了不一樣的感覺——崇拜、感激,還包含著親近。

林徽因住院初期,撐著病體給她補習英語,可是當先生病入膏肓再次住院至逝世,林洙一次都沒去看望過。

她在忙著照顧梁思成——因為肺結核,他也住進了同仁醫院。

師母去世後,林洙對梁思成的照顧更加體貼入微。

兩年後,林洙和程應銓離婚,五年後梁思成選擇了她。

梁思成的第二次選擇源於生活上的需要,與愛情無關。

這次選擇不僅成全了林洙,也成全了梁思成,以及他和林徽因的事業。

林徽因、梁思成、林洙——他們都是聰明人

02.林洙

一個失敗的婚姻,就是一場悲劇,結束一場悲劇,等於開始一場喜劇。

——瓊瑤

林洙不知道她的第2次選擇是不是喜劇。

嫁給梁思成後,她一下子成了建築界第一夫人,同時,各種質疑也紛至沓來。

她不僅要面對外人的冷眼和譏諷,還要面對家庭內部的矛盾。

林洙取下大堂掛著的林徽因畫像,卻被林徽因的大女兒狠狠扇了一巴掌;梁思成對她始終高高在上——明確表示不喜歡她的孩子。

林洙含淚忍受這一切,她把孩子送到農村,導致他們錯失教育良機。

回過頭來,她小心翼翼地伺候梁思成和林徽因的母親;每天花大量時間幫梁思成整理、校對書稿,經常陪他外出考察。

運動到來時,梁思成被打成“反動學術權威”,她仍然堅守,並用自己微薄的工資養活一家人。

梁先生病逝前對朋友說:“這些年,我多虧了林洙啊!”

確實,林洙為她的選擇付出了全部的心血。

梁思成去世後,留給她4000元存摺和一大堆遺稿,她用2000元把兒子調回北京,其餘分文未動;然後住在狹小的屋子裡,把所有的時間用來整理丈夫的遺稿。

直到1978年梁思成平反,她的生活才得到改善。

1984年至2000年她參與編輯的,梁思成系列建築資料陸續出版。

2004年,林洙出版了她獨立完成的作品《梁思成、林徽因和我》。

林徽因、梁思成、林洙——他們都是聰明人

除此之外,還有各種各樣的傳言,不管是真是假,反正,林洙最後終於得到了豐厚的回報——名譽、地位、尊重和財富。

如果這正是她當時所預期的,那麼這個女人是最聰明的。

林語堂說:用愛情方式過婚姻,沒有不失敗的,要把婚姻當飯吃,把愛情當點心吃。

這句話特別適合中老年人,對於他們來說婚姻比愛情重要,人可以不吃點心,但是不能不吃飯。

林徽因、梁思成、林洙、程應銓,四個人的三段婚姻,給我們帶來的思考是——在人生的不同階段,我們往往需要不同的婚姻:年輕人的婚姻應該建立在愛情之上,這是保持婚姻長久穩定的基礎;而進入中老年以後,因為各種因素的影響,愛情在婚姻中的地位就不那麼重要了。

我們應該根據自身的情況,做出正確的選擇,只有這樣,才能保證自己的和他人的幸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