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原生家庭的自由
林徽因的才、貌、情都是世間一流,而這種一流的來源不可能是一個封建守舊的家庭。林徽因從小生活在一個自由包容的原生家庭中。
這一切,都要感謝林徽因的父親——林長民。林長民不僅是革命烈士林覺民的堂兄,他更是一位時代風雲人物。他曾草擬《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曾任眾議院議員,秘書長,政治部部長,國務院參事,司法總長,他還是1919年五四運動的掀起者。這樣一位時代先驅,給林徽因的教育,是開放包容的教育。
他積極鼓勵女兒自我發展,在林徽因六七歲的時候,時常奔波在外的父親用平等的態度給女兒寫信。在她八歲時,讓她和男孩一樣在正規的小學讀書,林徽因在學校接觸了很多西方的思想。
沒有封建禮教束縛的思想解放,讓林徽因的視野更加開闊,目光更加遠大。正是在這種家庭教育下,林徽因擁有了那個時代中國女性少有的開放和才氣,原生家庭的自由之風,讓林徽因有了自由之根。
來自精神獨立的自由
林徽因在開闊的視野中探索生命的可能,她不把自己的人生目標侷限於嫁個好男人、養育好子女這樣的傳統思想,而是按照自己的興趣進行人生的探索。
1920年4月,她和父親一起遊歷歐洲,在倫敦受到房東女建築師影響,立下了攻讀建築學的志向。在此期間,她還結識了父親的朋友、詩人徐志摩,對新詩產生濃厚興趣。
1923年,徐志摩、胡適等人在北京成立新月社,林徽因常常參加新月社舉辦的文藝活動,曾登臺演出印度詩人泰戈爾的詩劇《齊德拉》,飾演主角齊德拉公主,臺詞全用英語。
1924年6月,林徽因和梁思成,同時赴美攻讀建築學。1924年9月,兩人一起進入賓夕法尼亞大學美術學院學習,均從三年級課程讀起。梁思成在美術學院建築系,因建築系不收女生,林徽因即註冊在美術系,但是她仍選修了建築系的主要課程,實現了自己的志願。
1927年夏,從美術學院畢業後,又入耶魯大學戲劇學院學習舞臺美術設計半年。
林徽因在從事建築科學研究之餘,也開始從事文學創作。1931年4月,她的第一首詩《誰愛這不息的變幻》以“徽音”為筆名,發表於《詩刊》第二期。以後幾年中,又在《詩刊》《新月》《北斗》、天津《大公報》《文學雜誌》等,先後發表了幾十篇作品。
她的詩多數是以個人情緒的起伏和波瀾為主題,探索生活和愛的哲理。詩句委婉柔麗,韻律自然,受到文學界和廣大讀者的讚賞,奠定了她作為詩人的地位。當時,她曾被聘為北平女子文理學院外語系講授《英國文學》課程,負責編輯《大公報·文藝叢刊·小說選》,還擔任《文學雜誌》的編委。
正是這些建築、詩歌、舞臺劇、文學的廣博興趣,讓林徽因從一個青春昂揚的少女成為了一個光彩照人的才女。廣博的學識和豐富的涉獵,讓林徽因的精神世界獨立而多彩,精神世界的自由之選,讓林徽因有了自由之翼。
來自幸福婚姻的自由
遇見沉穩大氣如國畫的建築家梁思成,則是林徽因收穫幸福神話的開始。這其中除了共同的建築情結,還包括坦蕩的愛。
有一次林徽因哭喪著臉對梁思成說,她苦惱極了,因為自己同時愛上了他和金嶽霖,不知如何是好。
林徽因對梁思成毫不隱諱,坦誠得如同小妹求兄長指點迷津一般。梁思成自然矛盾痛苦至極,苦思一夜,比較了金嶽霖優於自己的地方,他終於告訴妻子:她是自由的,如果她選擇金嶽霖,祝他們永遠幸福。
林徽因又原原本本把一切告訴了金嶽霖。金嶽霖的回答更是率直坦誠得令人驚異:“看來思成是真正愛你的。我不能去傷害一個真正愛你的人。我應該退出。”
正是在這種平等、互愛、包容的婚姻關係中,林徽因和丈夫梁思成圍繞共同的理想和事業,一起學習,一起成長,從1930年到1945年,梁思成林徽因夫婦二人共同走了中國的15個省,190多個縣,考察測繪了2738處古建築物,很多古建築就是通過他們的考察得到了世界、全國的認識,從此加以保護。
比如像河北趙州大石橋、武義延福寺、山西的應縣木塔、五臺山佛光寺等。也正是由於在山西的數次古建築考察,使梁思成破解了中國古建築結構的奧秘,完成了對《營造法式》這部“天書”的解讀。
正是在這種相知、相愛、相學的婚姻中,林徽因最終超越了那個時代對女性的束縛,成就了自己獨一無二的女性風貌,把自己的美麗、才華、情感點綴在那個沉悶、封建、昏暗的混亂時代。婚姻生活的自由之愛,讓林徽因有了自由之魂。
原生家庭、精神世界、婚姻生活的自由,讓林徽因在那個女性受壓迫,受歧視,受虐待,受束縛的時代,展現出耀眼的女性光輝,她的獨立自由至今讓人欽羨,她的美貌不僅僅來源於外在,更來源於她驚豔世人的才華。
她真正的向世人展示了,一個獨立的女性,和原生家庭、婚姻生活、精神世界的不可分割;同時向世人展示了,一個獨立女性,能夠在和父親、丈夫、友人等男性角色中保持親近又獨立的和諧關係。她是真正的獨立自由女性。
閱讀更多 鏡子娜娜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