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對普通人造成了什麼影響?

桑梓姐姐


疫情時期說實話很害怕,但是還是要聽從國家政策,不給國家添麻煩,好好在家待著。疫情帶來什麼傷害,說實話很多,經濟緊張,孩子不能上學,上班族不能上班,個體不能做生意等等,這樣下去你們說說耽誤孩子正常上課,還耽誤我們不能正常生活,壓力好大,有同感的嗎?


筱姍姍


影響挺大的。我父親在旅遊景區工作,已經2個月沒有上班,也就是2個月沒有收入。但是家裡吃喝開銷什麼的停不了。並且我們家屬於無存款家庭。幾年前建房子花完了所有積蓄,並且欠了錢。爸媽一攢了錢就拿去還債。

所幸目前家裡沒什麼大事,我和弟弟都還在家裡,不需要學費和生活費,沒有大筆開銷。日子還過的下去。但是沒有收入的日子再過下去,可能會堅持不下去了。

爸爸現在在打聽哪裡有臨時工,有短工可以做,打算先賺點錢。但是我們在疫情比較嚴重的台州,目前很少有復工的地方。所以打短工也無法付諸實踐。只能每天上山挖筍,家裡倒是不缺筍吃。(鹹菜炒筍簡直美味)



阿嘎呀


年前決定自駕游去海南過年,為了避開車流,很早就出發了,計劃在年三十之前趕到海南,從蘇州經寧波,福州,廈門,廣州,湛江.……一路玩過去,當時疫情還沒有傳播開來,只是新聞裡偶爾提到,也沒有說會人傳人,所以我們一路玩下去,去了福建土樓景點,還去廈門曾厝垵吃了美食,到廣州的時候本來要帶寶寶去動物園,因為排隊人太多,就放棄了這一行程,改去酒樓吃了一頓大餐,現在想來,很慶幸沒有去動物園,避免了接觸大量人流。到達湛江後,吃了一頓生蠔大餐,那個時候關於疫情已經有各種消息傳出,所以在去海口的船上,已經有人戴口罩了,而我們為了減少接觸,全程都在甲板上,並沒有去室內休息。到達三亞,我們晚餐隨意去酒店對面的餐館解決的,結果就是這一餐,讓我們上吐下瀉了好幾天,全家都中招了,年夜飯喝的白粥[流淚]。在海口耽擱了幾天,就聽到朋友說三亞景點全封閉了,我們抱著來都來了,不去看看很遺憾的心情,開到了三亞,結果住了一晚,第二天就踏上了回家的漫漫長路。兩千多公里的路,三天就開回了蘇州,這次過年旅遊變成了遊車河。雖然我們開了來回四千多公里,什麼景點都沒有玩到,大年三十還集體中毒,但是這也算是一個特別的回憶,讓我永遠記住2020年的海南,武漢,中國🇨🇳。




o長樂未央o


1.學生黨

我妹是個和我一樣不清楚自己到底想要什麼但是明白自己很愛錢這個事實的賺錢機器。但現在明顯我們失業了。

2.媽媽

也許對主婦來說,沒得打麻將真的很難過日子吧。

3.今年過年,我的教師朋友們紛紛轉行做主播。因為沒法上課,因為大家都不能出門。

4.年前裸辭的待業青年

在和朋友聊天之前,我以為她是很焦慮的,因為沒有工作,就意味著沒有收入。

5.關於自己

給自己定個小目標,今天比昨天進步一點點。



小紅視界


影響還是蠻大的我就總結幾點

無聊

我相信這是大家過年統一的想法,相對往年,今年是一個清淡的年,不能出門,不能竄門,電視也看膩了,遊戲也玩膩了。

儲備功能

我相信大家一定羨慕家裡有口罩的人吧,小編可是捶胸頓足痛恨自己為什麼不買點口罩放在家裡備用,現在買口罩真的是太難啦,還這麼貴,然後就是食物,想著年前應該多存幾包辣條在家的,經過這次,我可是學會了儲備。

工作

從剛開始的年初幾工作,到現在要元宵節後才工作,票可是退了買,買了退。當然為了相應政策,大部分企業還是非常的配合,不過後面堆壓的工作可是很痛苦的

三餐

說了三餐,可能感覺是早餐才剛下肚,中餐又要來了,不過最痛苦是做菜的人,一日三餐的,都不知道煮什麼了

擔心

除非在鄉下,不然不可能不出門的,總要出去買點菜什麼的,出去又怕感染,主要是沒口罩,更加的擔心了

平安

當然除了這些外,還有很多影響,在這非常的感謝那些逆疫而上的平民英雄,因為他們我們才會不那麼的害怕,

我相信再過段時間,這種局面有好轉,大夥再忍忍,勤洗手,吃熟食,拒絕野味,少出門,出門戴口罩




逍遙十小妖


先說說這次疫情對我家裡的影響吧。我是做生意的,以前每天從早到晚的忙碌,顧不上照顧家裡。愛人是一個單位的領導,以前也是每天正點上班,正點下班,回家後還主動做飯等我回來吃飯。孩子是剛畢業的大學生,剛參加工作,在北京住軍區裡,大概2個來月有次回家的機會,一家人聚少離多,難得相聚。因為這次疫情,我們都滯留在家裡。剛開始的時候,孩子性情很高主動做飯做菜,我們也是倍感欣慰,覺得孩子長大了,懂事兒了。隨著宅在家裡的時間變長,他由原先的主動學習做飯,然後變得不再積極,開始從網上購物日用品,叫外賣,整天抱著手機和電腦,有時網上辦公,有時懶在床上,有時玩遊戲。愛人現在是一天從早到晚幾乎都懶在床上,玩兒著手機,聽著電視裡邊的新聞,詢問我保險和工資等等關於個人的信息,到了吃飯點兒就起身做飯,或者出外穿好衣服,佩戴好口罩,回來時手裡拎滿了韭菜,生菜,西紅柿等蔬菜水果和生活用品。我也停下了以前每日奔忙的腳步,靜下心來,整理以前的賬務,還報名參加了考駕照,參加了頭條的寫作,還學習一些專業知識,還網上跟隨公司做營銷,偶爾也偷個懶看動物世界,每天時間都不夠用。隨著宅在家中日長,每日的柴米油鹽醬醋花銷,還有新房還貸的壓力,以及對父母的牽掛,心裡不免有些焦慮。愛人依舊是每日看新聞,每日按時做飯吃飯懶床玩手機,前兩天瞭解工廠可以復工的信息,親自為單位員工辦理復工資料,挨個打電話給員工囑咐每一個細節。孩子每天也是關注時勢,當新聞報導97年的女孩騎單車回單位參加防疫戰時,他自豪地說90後都是國家的中流砥柱,都是愛國的,出力的,都是關鍵時候衝在前線的,是國家的希望和未來,他們並不是垮掉的一代。這兩天也會偶爾地冒出一句,這樣不上班兒錢從哪兒來呢?我們一家三口在飯桌上一邊吃飯,一邊看電視,一邊談時事,一邊談未來,盼望國家早日疫情解除,盼望人民安居樂業,響應國家號召,宅在家裡做貢獻。


淺笑依然的情感日誌


我覺得對我們20多歲年輕人來說,對生活倒不是多大影響,我覺得對我來說,帶來的更多的是思考,一次疫情中國那麼多企業沒有撐住,互聯網+的生活可能更深入我的內心,以前非典我還小隻是聽別人說過,現在又來一次,還是有那麼多的人重蹈覆轍。經過這次疫情我得每個人都會記憶尤深,因為今天不再想以前消息閉塞的時代,互聯網+的發展,讓這個世界的風吹草動都瞞不過我們的耳目。我們不在哪個地方,也能看到互聯網視頻帶給我的東西。可能有這次經歷我們會更明白,生命的貴重,可能會以後不會花錢大手大腳,會留著一部分應急,會找到適合自己的副業。我相信互聯網+的發展會對我們的生活帶來更美好的開始。


默心new


我,是一個普通的家庭主婦,有一份低收入的工作。對於這次疫情對我的情況,嗯~~

就拿昨天來說吧:

早上8:00,我已無睡意,畢竟,睡懶覺睡了快一個月了,該補的覺早就補完了。

我正準備起床,“嘀嘀” 手機來信息了,一看,【中國聯通】的停機提醒,手機欠費了,欠58元,不算太多,也還好。

洗漱完畢,正在做早餐----煮粥。“嘀嘀” 又有信息,【XX銀行】的信用卡還款信息,約3500元,嗯~~~有點煩躁,畢竟,趕上我一個月的工資了。

吃完早餐,拖地吧。“嘀嘀”“嘀嘀”連來兩條信息,一條:【XX平臺】,關於疫情的最新情況的推送,唉,今天又增加了XX例確診患者,“什麼時候,疫情能過去呀?”我正嘀咕著~~~

看到了另一條信息:【XY銀行】的貸款還款提醒:好幾千元!!! “啪” 我把拖把扔在地上,一屁股癱倒在沙發上,不想動了,煩,煩,煩……

沒錯,這就是對我最大的影響:

1.經濟壓力:無收入,需支出

2.日常生活的侷限:小區封門,村口封路。

衣食住行,樣樣只能在這幾十平米內解決,偶爾給出門買斤肉,也要在一小時內回來。否則,你懂的……

當然,想出去走走也是不行的,管得嚴。自己對別人不放心,別人對自己也不放心呀。算了,不給國家添亂了,到陽臺曬曬太陽吧。

3.親情的考驗:俗話說,近了煩,遠了親。

別人家庭和諧的,天天母慈子孝,一片詳和。我們有壓力有煩心事的家庭,天天雞飛狗跳的:抱怨老公不幹家務,指責孩子不好好上網課,而他們卻嫌棄老母親我做飯難吃,天天重樣,沒花樣……不想侍候了,真想離家出走!

隔壁堂姐的小女兒,長得特萌,以前每次見面,都要抱著親上幾下。 這下好了,只能隔著屏幕,給個飛吻了。

最後,

疫情雖然對我造成了一定的影響,但是呢,疫情期間,家裡各種問題的出現,不單單是因為疫情,而是我對各種問題的抵抗力差。

要自我檢討!

趁這個機會,好好計劃一下未來!


靳餘


疫情對普通人造成了什麼影響? 對於我們許多人都只能聽從政府的號召,宅在家裡,少出門。不能正常復工、不能正常開學,甚至於正常的生活也受到了一定的影響。可以說是過了一個不尋常的春節。加上每天手機不斷推送病例的增加,也會讓我們原本就煩悶的內心更添一份緊張與不安。

這次疫情對於我們的生活更是一項重大的挑戰,就拿我自己身邊的朋友為例,有幾個不工作還能照常領工資的,有的能領一部分生活費。但這樣的人很少,大部分人都是沒有收入的。就拿我自己來說信用卡負債10幾W,開的餐飲店不能營業,沒有收入,每個月還款只能套現解決。還有一個半歲大的兒子要養一家人的生活費也是一筆不小的開支,每次想到這些問題非常頭疼,最重要的是不知道還要多久才能恢復正常工作,今年的錢還好賺嗎?然而這一切都是未知數!網上的例子也比比皆是。

其實換個角度想一下,我們至少還能維持生活,還能有說有笑的每天在家裡陪著爸媽看電視。對於武漢人民和前線醫生護士,我們這算什麼呢!還有大多的中小企業,現在面臨著倒閉,餐飲行業這段高峰時期更是一毛不拔。旅遊業,全軍覆沒。賣年貨的個體血虧。

最後希望大家趁著這段原本不屬於我們的“時間”少些焦慮和抱怨,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以便疫情結束後能提高我們的收入。




愛做夢的扎西


2019年12月8日,武漢發現了第一例新冠肺炎,距今已有63天。

兩個月裡,事件不斷演進,所有人置身其中。多地“封城”,生產減少,春節的熱烈轉為抗疫的焦灼;專業人士奔赴前線,駐守家中的其他人,用轉發疫情、捐錢捐物的方式與情況最嚴重的疫區人民站在一起,只為這場抗疫戰爭能早日結束。

置身其中不僅指當前,更聯結著未來。無數普通人揪心於一線疫區的患病和死亡,但他們的窗外亦是寒冬。澎湃新聞·湃客@照路明從疫情數據、公開資料與調研結果出發,討論這場疫情如何深刻影響每個人的生活。這份調研是兼顧地區、性別、年齡段、職業等分佈、面向全國樣本用戶定向投放的,經過篩除後獲取有效問卷1655份。雖有侷限性,但現有結論有一定參考性。

1、洗手,消毒,戴口罩

“我們這兒的疫情應該不算嚴重。”方群位於西南某省的縣城。當初搶購的口罩,如今還剩七、八個新的,均為醫用外科口罩。考慮到口罩難買、疫情或將持續,很多口罩,她使用過幾次才放下。

上個星期點外賣送的一瓶醫用酒精放在不起眼的角落,只用了一點。“說容易引起火災,新聞上提醒的。我用了一點在手機上。”她對酒精的使用很慎重。

疫情焦心。唯一讓她滿意的,是兒子的衛生習慣有了。“多多,洗手!”這句話方群對她的兒子說過無數次,這幾天終於有了效果。

“因為疫情過後,難免還有其它傳染病存在。我希望他能保持這些習慣,未來還有大考。”

1月23日武漢“封城”後,公共媒體對防疫知識的宣傳已有兩週之久。直接影響的,是人們的公共衛生行為及觀念。

調研結果顯示,疫情結束後,人們願保持的前三種衛生習慣為洗手、消毒與口罩。哪怕是減少室內人群聚集、定期檢查、減少出門這三種要求更高的行為,也有半數以上的人願意繼續保持。相比之下,女性的習慣保持意願整體高於男性。

意願很難全部轉化為行為,但轉化即是進步。2003年,根據中華醫學會的調查,“非典”防治基本結束後,有六成人表示自己及家人“從公共場合回到家依然勤快地洗手”。[1]

同年,鍾南山院士在接受新華社採訪時表示:“非典”疫情是一個機會,可以讓中國人對衛生習慣進行自覺地調整,將告別陋習提到日程上來。“日本、韓國此次沒有爆發(非典),從習慣上看,我認為有一定的必然性。”[2]

回到17年後的今天,疫情之下的我們,又面臨一場補考。

2、收入難題

養成衛生習慣是病毒帶給我們的一點點正面影響,但生活要操心的不止於此。方群說看網上的疫情消息讓她難過,但她更覺得生活難過。

去年年中,她與朋友合資開辦了一家火鍋店,過年的營收被寄予眾望。但疫情來臨,春節原定的三天放假在不斷延期。2月4日,她們曾按照“餐飲店每日可接待不超過五桌顧客”的地方規定展開小規模營業,但次日當地新增的確診病例讓所有餐飲店再次陷入無限期的關停中。

“收入是今年的難題。”方群表示。為了迎戰春節,大量現金都會用於備貨,這是慣常。如今,房租、人工與貨物的壓力讓她們喘不過氣。“這幾天開始做外賣,希望可以熬過去吧。”她想了想補充到,“但我們都理解,安全第一。”

方群背後,還有上千萬的工作者同她一樣。 調研結果顯示,與往年春節相比,超四成人透露疫情讓收入減少。其中,近八成人的損失在20%以上,而他們大多擁有一定的負債。由此,春節在家的“閒”轉為了長此以往的“憂”。

在“憂”的時間長度上,李聞有發言權。在陸續開工幾日後,2月7日,他所在的旅行社公司再次放假,老闆通知他們的開工時間預計是五一之後——三個月的假期裡,他在醞釀找一個新工作。他擔憂的既是收入,同時更擔憂,公司也許撐不到五月。

將視角從城市上班族和個體工商戶繼續下沉,情況會更嚴峻。在某新聞客戶端,超過一千萬人次參與“新型肺炎對普通人的影響”話題,這些故事又在微博上轉發,將長吁短嘆乘以數倍。

無論是做好了糖葫蘆卻沒人買的老人,還是草莓嚴重滯銷的果農,人們擔心的是,他們很難具有抵禦疫情和經濟壓力的能力——比如一份合規的口罩,不僅是能否買到的問題,而是能否支付得起的問題。他們同時擔心的是,這種壓力某一天會連鎖反應,大到自己也無法承受。

“春天終於還是會來的,只是有的人已經等不到了。”一名網友評論。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教授彭泗清呼籲關注疫情衝擊下湧現的“臨時困難群體”,包括無口罩群體、有倒閉風險的企業主群體、有失業風險的勞動者群體等。他認為,關注他們的心理健康與生活幸福感,對於社會和諧及社會穩定力量的重生,有重要意義。[3]

藉此,我們更容易理解,為什麼 人們對肺炎疫情最大的害怕不是死亡。(詳見湃客@照路明文章:《被新冠肺炎困在家中的中國人,這幾天都在幹什麼?》[4])

一方面,得益於科學傳播,人們對新冠肺炎的病死率也許有了初步瞭解;另一方面,因為每個人都有責任,且被牽掛,對平安、穩定生活的追求遮蔽了死亡的可怕性,並隨著年齡增加顯得愈發重要。

3、一線城市的焦慮

疫情之後的經濟恢復或許是一場挑戰。面對未來,普通人的心態是否也被影響了?

數據顯示, 以“信心”為代表,人們的正面情緒整體高於負面情緒。其中,北方省市在“自信”、“鼓舞”的情緒測定中位居前列,顯示出對未來工作、生活的樂觀。

與我們此前在《被新冠肺炎困在家中的中國人,這幾天都在幹什麼?》發現的結果相符,在擴大樣本的情況下,無論是疫情期間還是展望未來, 天津、四川的負面情緒都較低,同時表現出較高的“平靜”指標,依然為居民心態最好的兩個地區。

反觀負面情緒更突出的省市,呈現出一個特點: 一線城市最焦慮。具體表現為:上海、北京、浙江、廣東四地受訪者的“焦慮”、“心煩”與“害怕”指標都在均值之上。在他們之後,還緊隨重慶、江西、安徽等湖北周邊省份。

一線城市的第一個焦慮來自返工潮。它順應正常的經濟生產,但在一定程度上,與疫情防治的訴求相悖。

上海財經大學常務副校長徐飛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北上廣深一線城市的經濟活躍度最高、人流量最大,發生交叉感染的可能性也最高。[5]在這一情景下,本地人與外地務工者的對立情緒激發,陷入彼此擔憂。

另一個解釋維度,依然與經濟有關。一線城市載有大量中小微企業與務工者,加速經濟修復的重任,在他們頭上。因此,身處前方的瞭望臺,他們難免有焦慮。

中歐國際工商學院教授盛松成在財新網撰文呼籲,經濟恢復所面臨的挑戰可能比當年“非典”時期更嚴峻,健康安全是第一要務,但也亟需幫助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渡過難關。[6]

對收入與經濟的樂觀度調研顯示, 人們對今年收入的樂觀度偏低。具體解釋為:近六成受訪者認為自己收入將減少。其中,個體工商業的樂觀度最低,學生的樂觀度更高。身處象牙塔的後者,對收入一詞的把握停留在預估中。

儘管如此, 人們對經濟依然趨於樂觀。其中,個體工商戶轉為最高。值得關注的一點是,各地針對中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的稅收優惠政策正在陸續出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