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欺窮困,仁心感神


不欺窮困,仁心感神

現在的人把〝人不為己天誅地滅〞都當成座右銘了。不會放過任何賺錢的機會,更不要說為別人著想了。古人不這樣做,卻能得到更大的福分。《感應篇注證》裡講了一位少年,仁心感神的故事。

麻城縣一個官員,積累了千金資產,準備贖回二十年前所賣的田產。他的兒子才十二歲,知道後,就問父親:〝得到我家的田產的人共有幾家?〞父親說:〝大約二十多家。〞他又問:〝賣出田產後,得了多少錢?〞父親把其他額外的數目告訴了兒子,兒子聽後對父親說:〝這樣說來,贖回田產,別人就吃大虧了,真要贖回,一定會損傷陰德。我家有銀錢,還用擔心沒有田嗎?一定要去爭回那二十多家的養命田嗎!小家得到一點家業很艱難,我家要買田卻很容易。即使他們用我們贖回的錢去買田,就要減少一半畝數了。何況銀錢到手,花費就快啊!〞

父親沉默了很久,說:〝我兒說的很有道理,但墓旁的一十八畝田,必須贖回,方便祭掃,其他的就沒有必要了。〞兒子說:〝要這樣做的話,就應當以現在的價格買回,不要向人家說要贖回。〞

父親依從了他的話。因此鄉人很感激,常常在猛將小祠中祈禱他們得福。

後來兒子長到十八歲,考試連連告捷,以部司提升為嚴州守。有一天騎馬過河,馬跳起渡河時,忽然看見猛將,這才明白自己仕途順利,是因為鄉人祈禱的感應。後來享壽八十多歲。

《安士全書》評論,按照契約贖回田產,很正常,也沒什麼不講理的。沒想到一個孩子,小小年紀就懂得專替別人著想,看出其中破綻,這樣的孩子怎麼不讓神人互敬呢?增福增壽也就理所應當了。

溫馨提示:《五千年中華文化》推廣的內容如有侵權請您告知我們會在第一時間處理或撤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