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栗王”老宋

“當前最主要的是及時修剪像這些盛果期的樹和弱樹,以扶壯樹勢,像這些新嫁接和旺盛的樹要推遲修剪。”宋海清接到學員劉國的諮詢電話後,第一時間通過手機視頻進行指導。“像這樣的諮詢電話,每天能有幾十個。”老宋說。

今年60歲的宋海清,是河北青龍滿族自治縣青龍鎮龍潭村地地道道的農民,因為有一手板慄管理的絕活,被很多當地慄農稱為“宋老師”,也有人稱他為“板栗王”。但他說,最喜歡別人喊他“老宋”。

“老宋有大學問,愛助人,而且課講得通俗易懂,接地氣,大夥都愛聽。”劉國前些年由於不懂管理,守著幾百株板栗樹,卻始終不增產不增收。在一場“科技下鄉”的培訓會上,他認識了老宋。在老宋的指導下,劉國的果園進行了品種改良、整形修剪、合理施肥和病蟲害防治,通過科學管理,板栗產量由2015年的800餘斤,增加到2019年的6500斤左右,年收入由5000多元,增加到5萬多元,甩掉了貧困帽子。如今,劉國的板栗園被負責全市果樹技術培訓、推廣的市農業廣播學校定為市級樣板園。

20世紀90年代初,老宋便自學蘋果管理技術,曾承包百畝果園,成為村裡最先富起來的人。近幾年,他又專心鑽研板栗種植技術,專門跑到農業學校求學,到外地參觀學習、看光盤教學、讀果樹技術管理書籍。

這兩年,到老宋家慄園學習種植技術的人絡繹不絕,年接待人數超2萬人次。慄農緣何相信他?

“光靠書上的理論肯定行不通,還得靠實踐。”老宋說。在不斷補充理論知識的同時,他在自家果園搞起了實驗,並通過幾年的學習、實踐,摸索出一整套適合當地板栗管理的技術,讓板栗的產量有了大幅度提高。

精準扶貧工作開展以來,老宋更忙了。板栗種植是青龍滿族自治縣富農的支柱產業,村裡幾乎家家都種板栗,但由於缺乏科技管理,板栗產量一直不高,老宋的“絕活”派上了用場。

從2016年至今,老宋到全縣各地主講板栗種植培訓課,受益果農超10萬人次。他擔任17個村的技術顧問,把管理技術傳授給村民。在他的帶動下,全縣396個行政村,村村都有了“技術員”,板栗樹變成了“搖錢樹”。全縣板栗栽培面積近100萬畝,年產量2.5萬噸,年產值4.25億元。(記者 郭雅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