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郭鬆齡為何和楊宇霆不和?

HYY-賀


要講這件事,咱們先來看看郭松齡反奉的情況。

1925年11月,奉系大將郭松齡正式通電起兵反奉。戰爭打響的頭幾天,郭松齡部隊就成功佔領了山海關。

在山海關,郭松齡將部隊更名為“東北國民軍”,自己擔任總司令。並且他將“不擾民,真愛民,誓死救國”作為東北國民軍的口號,在百姓中得到了一定的支持。

(郭松齡劇照)

不過,就在郭松齡計劃攻取錦州,繼續向奉天進軍時,同盟的李景林卻突然與馮玉祥發生內訌,不再支持郭松齡。

李景林的背盟,使得郭松齡的軍餉物資遭到扣押,前線補給開始變得緊張。在極為不利的情況下,郭松齡利用大風雪的掩護,從結冰的海上偷襲,成功突破連山防線,進而攻佔錦州。

儘管如此,郭松齡只能算孤軍深入,缺乏支持。最終,在張作霖奉軍和日本關東軍的夾擊下,郭松齡很快兵敗被俘。

由於郭松齡與少帥張學良關係非常親密,楊宇霆為了避免張學良出面干涉,建議張作霖將郭松齡就地擊斃。張作霖很快同意,郭松齡夫婦隨即被就地正法。

張作霖死後,張學良也很快處死了楊宇霆。

面對眾人的質疑,張學良解釋說:“處死楊宇霆有很多原因,而郭松齡就是其中之一。”

那麼,郭松齡與楊宇霆到底有怎樣的矛盾,竟然鬧到不死不休的地步了呢?

(楊宇霆劇照)

第一次直奉戰爭結束後,奉軍內部開始出現小集團。以張作相、張景惠、湯玉麟等人為代表的派系是“老派”,他們大多是跟著張作霖一起出道的結拜兄弟,在奉軍中擔任著軍政要職。與“老派”對應的團體則叫“新派”,而“新派”中又要劃分為兩個派系。

第一個派系以郭松齡為首,其中軍官大都來自於中國陸軍大學、保定軍校、講武堂,被稱為“陸大派”。而另一個派系則以楊宇霆為首,包括姜登選、韓麟春等從日本士官學校畢業的軍官,被稱為“士官派”。“陸大派”與“士官派”立場相左,雙方明爭暗鬥不斷,積怨頗深。

另一方面,“老派”與“士官派”又都是以張作霖為靠山,可以統稱為“老帥派”。而“陸大派”則是傾向於張學良的“少帥派”。

“陸大派”之所以傾向於張學良,和他們的首腦郭松齡有很大的關係。

說起來,張學良可以算是郭松齡人生中的一大貴人。自講武堂相識後,張學良一直非常欣賞郭松齡的才華和能力,並且一直對他保持了很高的尊重。在第一次直奉戰爭時,一開始奉軍陷入了全線潰敗。後來,郭松齡與張學良打出了“山海關大捷”,成功幫助張作霖全身而退。這一戰役不僅提升了張、郭二人在奉軍中的聲望,同時還加緊了兩人間的信任與聯繫。

隨著張、郭二人的關係越來越親密,張作霖也曾經還打趣說:“你除了老婆不給茂宸睡,連吃水果都要給他一塊。”這也側面表現了兩人的深厚情誼。

(張學良劇照)

不過,郭松齡卻是一個氣量狹小之人。在第二次直奉戰爭後,張作霖本來是想讓姜登選去接手江蘇,郭松齡去接手安徽的,但後來楊宇霆也表示想要個地盤。張作霖寵愛楊宇霆,便讓楊宇霆去接手江蘇,姜登選去安徽,這樣,郭松齡就被輪空了,啥也沒有得到。

對於這件事,張作霖曾解釋說:“未來我的位子是小六子的,小六子掌權了,你還怕沒位置?”

然而,這句話實際上還有一層意思,那就是在他張作霖看來,未來張學良上位後,你郭松齡必定會權傾朝野。現在我削弱你郭松齡的力量,是在敲打你,磨鍊你,希望你未來能乖乖輔佐張學良,不要有奪權的心思。

可惜的是,郭松齡卻並沒有理解到張作霖這層意思,心中的妒忌不平,左右了他的情緒。

此事之後,郭松齡不僅對楊宇霆懷恨在心,同時心中還謀生了反意。這件事成為了他倒戈反奉的一個重要原因。

再說楊宇霆,他也是一個性格存在缺陷的人。楊宇霆仗著張作霖的信任,狂妄自大,驕橫自恃。即便張作霖在時,他就已經有些不把張學良放在眼裡了。至於郭松齡,就更不用說了。而等張作霖死後,他更是以東北老人自居,常常公然管教張學良。

張學良當然不可能讓一個外姓人一直騎在自己頭上。再加上郭松齡的死,背後有楊宇霆的影子。因此無論出於哪種考慮,他都會將楊宇霆處死。


張生全精彩歷史


郭松齡曾經跟隨過孫中山,後來因為不受重用而投奔張作霖。郭松齡很幸運,他遇見了張作霖長子張學良,憑藉張學良這層關係,郭松齡不斷被提拔。不過郭松齡治軍確實很有一套,他不抽菸,不喝酒,不賭博,也不接受別人的賄賂。郭松齡治軍嚴格,因此他有個響亮的外號“郭鬼子”。

而楊宇霆也算得上是一位大才,早年留學日本,後來跟隨張作霖,張作霖十分信任他,讓他當東北軍總參謀。當時東北夾在日本和俄國兩大帝國之中,楊宇霆經常為張作霖出謀劃策,使東北在日俄之間遊刃有餘。



郭松齡與楊宇霆之所以不和,首先在於他們對於奉軍的未來有著不同的見解。郭松齡認為東北軍不應該再參與關內爭權,東北在日俄之間能完整保留已經不容易了。郭松齡希望張作霖保存實力,防止日本人進攻東北。而楊宇霆則不斷鼓吹張作霖入主關內,與直系爭奪政權。


其次是郭松齡與楊宇霆在東北軍的鬥爭,一山不容二虎,郭松齡與楊宇霆都有著極大的野心,因此他二人的鬥爭是在所難免的。


傳奇歷史觀


(張學良)


表面上是郭松齡與楊宇霆不和,實際是張作霖與張學良父子權力鬥爭。


當然,這不是說張作霖和張學良父子就是互相勾心鬥角,爾虞我詐,而是一個很簡單的權力運行邏輯。


假設我們把東北軍看做是一個公司,那麼張作霖就是這個公司創始人和董事長,張作相、楊宇霆、姜登選這些人就是他打天下的老夥計,擔任公司的副總、VP。


張作霖想培養第二代,就拿了一個新部門給兒子張學良管,還給他配了一個能力很強的職業經理郭松齡。(張作霖委任張作霖、郭松齡練新軍)。


偏偏公司傳統業務紛紛虧損(第一次直奉大戰,奉軍慘敗),而張學良與郭松齡負責新部門業績斐然(第二次直奉戰爭)。


這個時候作為兒子的張學良自然希望父親論功行賞,然後把他張學良看好的公司的年輕人(郭松齡、王以哲)提拔到更重要的位置,比如讓幾個尸位素餐的老VP退休。


而張作霖自然覺得反正將來一切都是自己兒子的,而且之前老兄弟們汗馬功勞不少,何必如此著急卸磨殺驢。


當然,張學良是不可能直接反對自己父親,而張作霖為了維護張學良的聲望,也不可能當眾批評張學良。所以郭松齡和楊宇霆就成了張氏父子的代理人。


所以才會出現郭松齡在第二次直奉戰爭之前居然直接向張作霖提出要求,讓張作霖保證勝利後不會讓楊宇霆擔任重要職務;郭松齡之所以敢這麼說,主要是因為他代表著張學良的利益。


而張作霖之所以答應了郭松齡,之後又全部不認賬,實際上就是向郭松齡背後的張學良表明,奉系說話算數的還是自己,還輪不到張學良。


(郭松齡與楊宇霆)


所以之後我們看到楊宇霆雖然被張作霖任命為江蘇督軍,並且張作霖還答應讓楊宇霆帶一支部隊一同赴江蘇以壯行色的要求後,張學良不但不聽從張作霖的命令,反而變本加厲,讓原本駐紮在浦口的劉偉一旅調回河北,來公然楊宇霆的臺,結果導致楊宇霆上任時只有一個衛隊營。


這個時候出來拆臺的不是郭松齡,而是張學良親自下場。這說明最初希望楊宇霆別去江蘇,並不是郭松齡一個人的意見。


楊宇霆擔任江蘇督軍不到十天就被孫傳芳、陳調元打回北京,除了他本人輕敵大意以外,張學良故意拆臺也是重要原因。


事實上後來郭松齡反奉之初,張作霖一度以為是張學良指示,所以還專門給張學良去了一封語氣特別客氣,稱呼張學良為“張學良先生”的電報,搞的張學良只能跳海明志。


、(張作霖)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之所以張作霖懷疑郭松齡反奉是張學良指示,就是因為張學良之前不止一次表現出對奉系最高權力的覬覦。


從這個角度說,郭松齡與楊宇霆並沒有什麼私人恩怨,他們兩人的矛盾實際是張作霖與張學良關於奉系最高權力交接中的矛盾,這種矛盾無論是古代皇朝還是現代家族企業都不稀奇。


比如演員車曉的前夫李兆會,在倉促接手父親公司後第二年就差不多把父親留下的老人,甚至包括他的叔叔都開掉了嗎,這和張學良何其相似。


蘭臺


楊宇霆與郭松齡,兩人其實才能上是互補的,楊宇霆在政治和外交上有本事,但是他沒有真正意義上帶兵打仗,在軍事上是個弱項。郭在軍事和帶兵及革新軍隊上有過人之處,但是在政治卻是十分幼稚的。

其實這一點,老帥早就看出來了,所以和張學良說:東北不能只有郭松齡。老帥是想告誡一直和郭松齡親近的張學良:這兩個人都是人才,但又都不是全才,所以要互相平衡。但是這兩人終究沒有做成廉頗、藺相如。楊宇霆的觀點是想要繼續往中原挺進擴大地盤,郭松齡則是想要紮紮實實開發好東北,讓百姓安居。

首先,兩人雖然同屬奉系,但是派別不同。楊宇霆屬於士官派,這個派系都在日本留學過,對日本比較親近;陸大派是從陸軍大學和保定軍官學校畢業的人員,這批人和張學良比較親近,其領袖就是郭松齡。

正是因為楊宇霆曾經的留學經歷,他無論是日本還是對沙俄的態度都比較寬容,而且為了奉系的利益願意妥協,視野只在派系和個人的利益之上。但是郭松林在陸軍大學之中接受到的教育讓他對日本人十分憎惡,一門心思抵禦外敵,兩人的政治理想是不同的。

從兩人的性格方面來說,兩人的性格都有缺陷。張學良曾言郭松齡性格不好,像個女人,特別愛吃醋、小器,看不得張學良和姜登選、韓麟春在一起。郭松齡的軍事才華是非常明顯的,但是他的性格缺陷更大一點,心胸狹隘。所以在電視劇少帥之中,很多人都站在了楊宇霆這邊,因為楊宇霆不會直接在別人面前說郭松齡的不是,郭松齡一提到楊宇霆就會炸鍋,一直在張學良面前挑撥。

而楊宇霆心目之中只有老帥,老帥走後楊宇霆過於驕橫跋扈,沒有把少帥放在眼裡。有人說楊宇霆是為了東北的發展什麼的,但是要知道那個時候軍閥混戰,人、槍、地盤都是張家的私人財產,無論他地位有多高,少帥有多麼無能,江山也不可能易主,歸根結底還是張家的。楊宇霆始終不能弄明白君臣之道,不顧少帥的意見強行推行自己的觀點,在這一點上他已經徹徹底底觸碰了老張家的底線。

楊宇霆比較工於權術,一心想要栽培自己的勢力,想要將自己的士官派陸陸續續插進軍隊之中,從而擴大自己在奉系之中的勢力範圍。但是郭松齡看出了他的用心,在張學良面前狠狠告了一狀,他倆交惡很大一部分原因也是在這裡。1925年郭松齡以“清君側”之名討伐張作霖,矛頭直指楊宇霆。老張平了此次叛變之後,楊宇霆把郭松齡夫婦給殺了。

郭楊之間的矛盾只是一方面,上升到少帥和楊宇霆之間的矛盾就已經不是私人矛盾,而是權力之爭了。在爭奪領導權的爭鬥之中,他們不斷交惡,矛盾激化,最終造成了有你無我的階段,轉化成了華北集團內部的暴力流血事件。從張學良的角度上來說,楊是一定要殺的。他對楊宇霆的勢力已經開始防備,畢竟楊在生前已經有架空少帥的氣勢,就像當年韓信和年羹堯一樣,也必落得和他們一樣的下場。

而且現在總有人在詬病張學良竟然用硬幣殺人,可見其昏庸。可是,用硬幣正反來殺人更是表露出張學良優柔寡斷的一面,這麼優柔寡斷的一人都忍不住要殺人了,可見事情已經到了火燒眉毛的地步了吧。

以上。


木劍溫不勝


不得不說張作霖除了那些好哥們老班底之外也有一些能臣,比如說王永江,作為三省的財政大臣,它的作用對於那個時期的東北是很重要的,假如沒有王永江,那麼張作霖將會不知開支,奉票在東北可能就沒有那麼硬,被日本或者俄國的外票所壓制,可能日本人可以用貨幣左右東北的局勢。

楊宇霆外號小諸葛,當然這個小諸葛不是桂系的白崇禧,他不善打仗善交涉當年直奉戰爭中,張作霖給了楊宇霆江蘇督軍,姜登選安徽督軍,可是他們呢一槍沒放跑了,但是他的謀略實在是厲害尤其是對日的交涉,所以張作霖能夠一直使用楊宇霆,因為他外交方面是個行家。

接下來就是郭松齡了,他這個人人高馬大的,外號郭鬼子。打仗是很厲害的,比如說那兩次直奉戰爭,身先士卒,並且改革軍制,簡練軍隊也就是他造反時的軍隊,奉軍精銳,你們也可以看到以區區幾萬兵力直接嚇住了奉軍幾十萬大軍。這也可以看出他打仗是個人才。難得的將才。



接下來聊一聊他們為啥會不和,甚至郭松齡造反時打的也是清君側誅楊宇霆。那我們就得開始看看以前他們之間的小問題 或者說不和的原因吧,大家都知道直奉戰爭中功勞最大的是郭松齡,張作霖也想著說給他一個一官半職的,可是等到真要封的時候呢沒他什麼事了,於是乎他就不樂意了本來就是給我的江蘇督軍為啥給了楊宇霆,安徽督軍給了他姜登選,老帥時期一直重用赴日留學的士官派而對於陸大派是處於不得志的時期,於是郭松齡可能那是就開始種下了仇恨的種子,但是老帥給了他一個比楊宇霆更高的責任更大的職位就是輔佐少帥,讓他先在這一幫能人面前有微信,比如說少帥的做三省的統治者是靠打出來了而不是世襲。於是郭松齡讓張學良幹啥他就幹啥,裁汰舊式軍隊,改革軍制吧,編練精軍,那些以前舊式軍隊裁掉比如說託關係的軍隊,或者是為了吃糧當兵的軍隊,但是他發現在老帥這邊的楊宇霆有了自己的班底,有著自己的士官派並委以要職,於是就開始對楊宇霆更是心存芥蒂了,所以到了最後他選擇造反打著清君側隨著戰事的進行他想的不是簡單的殺楊宇霆的事了而是連老帥一起做掉但是這時打的旗號是保少帥,最後巨流河之戰,郭軍戰敗,張學良收拾殘部,郭松齡被張作霖殺害,陸大派徹底被壓制。



史地菌


表示剛重溫了下少帥,我也來回答一下吧。本人覺得郭松齡和楊宇霆不和主要是因為這兩人的理念、性格問題影響吧!


一、郭松齡和楊宇霆應該就是我們印象裡那些一見面就互相看不順眼的人,這些是天生了,對的,沒錯!他倆應該就是上輩子的冤家,畢竟有些人就是看著讓你感覺不爽,提不起興致來,更別說郭松齡和楊宇霆本來就性格有點問題,特別是郭松齡完全不變通,有一就說一。

當然並不知道真正歷史郭松齡是咋樣,但從對史料和電視劇中的郭松齡的理解,可以看出他是個有才但狂傲固執的人,不懂得人情世故,想到《少帥》裡張作霖的一句話:“江湖是什麼,江湖就是人情世故。”一個不懂人情世故的人,又怎麼能在江湖上和人和平相處呢?郭松齡不單是和楊宇霆和不來,他和很多人都合不來。


二、或許在他們還沒見面時,樑子或許就已經結下了。奉軍士官是有派系之分的,《少帥》裡也有提到“士官”派和“陸大”派有過矛盾,士官派是指日本士官學校畢業的士官,以楊宇霆為主。而陸大派是中國陸軍大學的士官,以郭松齡為首。

兩個派系的士官曆來不和,即使沒有矛盾,但也不會有交情。他們兩在未見面時,或許說“已相知,未相識”時就互相看不上對方了。

三、後來兩個人相知相識後,就更加看對方不舒服了,因為兩個人的理念也完全不一樣。

郭松齡想好好發現東北,穩定東北,不入關去爭。而楊宇霆倡導對外擴張,入關爭雄。兩個人的 理念不一樣,各自政治思想不一樣,自然更加對不上眼了。

四、其實這兩人雙方都有點吃對方的醋,郭松齡是少帥張學良的導師,少帥很器重他,為了郭松齡,沒給過多少好臉色給楊宇霆,楊宇霆有挺多次都是熱臉貼張學良冷屁股的。而大帥張作霖恰恰相反,張作霖是很器重楊宇霆,棄用郭松齡,郭松齡後來造反,就是因為不受大帥重用。兩個人一個吃少帥的醋,一個吃大帥的醋,他們對對方的器重者,自然是會有點嫉妒的,本來也是人之常情,只不過被一些其他因素擾的越來越大罷了!


這兩人都是奇才,但結局都是悽慘,郭松齡被不喜歡自己的張作霖殺,楊宇霆也被不喜歡自己的張學良殺,他們始終還是沒有得到想要的“愛”。


夏目歷史君


郭楊之不和,有以下幾方面原因:


首先是兩人派系不同。郭松齡是奉天武備學堂和北京陸軍大學畢業的,楊是日本陸軍士官學院畢業的。當時奉軍大概分三派,還有一派就是早期跟著張作霖當土匪的那一派,但對立最嚴重的就是陸大派與留日派,形同水火。


其次是兩人後臺不同。郭的後臺是張學良,楊的後臺是張作霖。張學良對郭是掏心掏肺,說句不妥的話,對郭松齡比對他爹張作霖還好;日本人殺了他爹,他都可以不抵抗;而一旦執掌東北政權,第一件事就是殺楊宇霆給郭松齡報仇。


第三是兩人觀念不同。楊宇霆是親日派,他主張和小日本共治東北,郭松齡反奉時,就是他雲和日本人談的密約,基本上日本人說什麼他答應什麼。而郭松齡對日本人深惡痛絕,即使面臨兵敗身亡的險境,都不肯和日本合作。從這點來看,郭松齡值得敬佩。

本來就有這麼多的不同點,再加上兩人都是奉軍中的牛逼人物,班上第一名和第二名,天生死敵。

所以兩人在共事時難免會相互鬥,郭松齡畢竟沒有楊宇霆底子厚,資歷深,所以屢鬥屢敗。

二次直奉戰爭結束後,論功行賞,楊宇霆到江蘇當總督,張學良本想讓郭松齡當直隸總督,但楊宇霆和姜登選聯手,沒讓郭當成總督。

這事也就成了後來郭松齡反奉的誘因。

大概這麼簡單地介紹一下吧,望你滿意。


風談天下


派系問題。搞小團體這種事,大到行政機關、軍事機關,小到一個辦公室都屢見不鮮了。

民國時期,張作霖為首的奉系,其新派高級軍官主要來自兩個地方。

1、士官派。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畢業。代表人物:楊宇霆、姜登選、韓麟春。

2、陸大派。北京陸軍大學或保定軍官學校、東北講武堂畢業。代表人物:郭松齡、張學良。

群體社會中,人一旦與派別掛上關係,爭鬥便不可避免。一大一小兩塊蛋糕,一群人分食。吃大吃小的先後順序,會造成兩極分化。分多分少的數量問題,也會造成兩極分化。分化導致派系出現,比較顯著的表現是自然而然抱團和自然而然排外,放到奉系軍政體系裡,就是三觀不合和利益分配不均。郭松齡和楊宇霆就是很明顯的例子。

奉系士官派的代表楊宇霆,屬於老帥嫡系,頗受張作霖重用和賞識。陸大派代表郭松齡呢,屬於少帥嫡系,用張作霖教訓張學良的話說就是:“你除了老婆不給郭茂宸睡以外,吃一個水果,你都要給他一塊。”

東北軍裡,張學良相比張作霖,思想觀念要激進的多。他們兩方的陣營中,張作霖、楊宇霆的奉系元老派和士官派有很強的舊時代官僚主義作風,思想保守。張學良、郭松齡的新派和陸大派則對國家革命、國家一統比較青睞。到後來,郭松齡因反對內戰發動叛亂失敗而處死。楊宇霆卻因想以元老身份控制張學良,反對東北易幟被殺。兩人的死因,便很好說明了,道不同不相為謀的三觀分歧。兩人死的方式都那麼不對路,活著的時候,就更尿不到一個壺裡去了。

最後放兩段張學良對楊、郭的看法和個人看法:

“郭松齡根本就和楊宇霆不和。怎麼不和呢?楊宇霆當年當參謀長,郭松齡是一個少校參謀,是陸軍大學畢業的。回來的時候當了中校參謀,他為借錢也不知為什麼,他倆就弄翻了。”(俗語說,參謀不帶長,放屁都不響。這裡面有點政治排擠的意思。)

“這裡頭有點小問題,我們奉天曆史上就有這個問題。韓麟春呀,姜登選呀,他們叫士官派。那麼郭松齡是陸大派,像我們講武堂底下出來的,算是跟陸大派一系的。那麼他們就不太和,所以,後來郭松齡怎麼把姜登選給槍斃了呢,也有旁的意思。”(可見派系內鬥是奉天內部一直存在的東西)


王老先僧


這事兒要分主觀和客觀原因。

主觀上,楊宇霆是野心勃勃的奉軍謀士,屬於老牌軍閥思想,每天就像如何讓奉軍爭霸天下。而郭松齡是個有些理想主義的軍人,還受了點革命思想,依然和楊宇霆不對付。


而且就算沒有性格和理想上的衝突,兩人一個是張作霖心腹,一個是太子黨,雙方不可能和和氣氣,張作霖知道郭松齡有本事才把兒子交給他,但是同時也打壓郭松齡,估計是以後留給張學良去重用施恩的那套人情世故。

客觀上,這兩個人,楊是士官派,郭是陸大派,本就理念不同還是軍中不同派系,為了爭奪奉軍將來的領導地位,自然互相看不過眼,在奉軍打下半個天下時論功行賞,楊宇霆得到一省而郭松齡只得錢財,這時候郭才決定造反。



對於楊宇霆來說,自己和太子爺關係不好,就要抱緊老帥大腿,打壓其他人,讓張學良最後無人可用只能用自己,可惜他高估了少帥的氣量以及自己太過張揚,直接被殺。


對於郭松齡來說,他看不上張作霖一身匪氣,可還得在人家手下當差,於是想著通過影響張學良影響奉軍,以待以後掌握大權,然而沒有拿到該有的封賞使得郭忍無可忍,手握精銳的他貿然開戰,可張作霖拉開了日本人,馮玉祥看戲,郭松齡只能兵敗身亡。


歷史區的旅法師


楊宇霆是張作霖奉軍的“總參議”,類似於總參謀長的角色,對張大帥的政略與戰略方向影響極大;而郭松齡是張學良軍團的統兵將領,對少帥影響較深,卻不能直接勸諫張作霖,兩個人最大的矛盾是奉系軍隊的發展方向之爭。

郭松齡和奉系首席“CFO”王永江堅持奉軍應該執行“保境安民”的方略,深耕東三省人民福祉,富地強兵,嚴防日本人對東北的覬覦。楊宇霆則吃準了張作霖逐鹿中原的野心,一直攛掇奉系軍隊主力入關爭雄,問鼎北洋政權最高權力,導致兩次直奉大戰的爆發,其實也間接造成了張作霖關內失利和橫死回奉路上。



須知“大炮一響,黃金萬兩”,奉系軍隊窮兵黷武的軍費都是東北百姓的血汗錢,《少帥》中張作霖第一次直奉戰爭大敗,在車站怒罵奉軍各將領“六天花了老子3000多萬軍費,有這麼貴的豬嘛!”足見一斑,奉系以三省之力不能勵精圖治反而急於問鼎中原,確有“小馬拉大車”之嫌,所以郭松齡和王永江背後罵張作霖“有倆錢就燒包”。

並且,龐大的軍費當東北百姓不能負擔時,張作霖還會尋求日本方面的借款,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每借一次,張作霖都要出賣一定的東北權益作為交換,在這一層上,千萬不要過分美化張作霖,無非他有底線而已。

雖然戰略決心是張作霖下的,但楊宇霆確實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接受過孫中山革命理論的郭松齡必恨之。最終文人王永江選擇辭官歸隱大連,武將郭松齡選擇兵諫。



這是於公一面,楊宇霆還有個缺點是利用總參議的權職在奉軍中大肆安插私人,成為奉軍內部僅次於“老派”的“洋派”老大,以他為中心形成了畢業於日本陸軍士官學校一批奉軍將領的小團體,在爭權奪利的過程中對張學良、郭松齡東北講武堂的“新派”頗多打壓,實際上不僅郭松齡,張學良本人對楊宇霆也是哪隻眼睛都看不上,不過是因為自己老子的寵臣不好下手罷了,張作霖一旦駕鶴西去,就有了後來的大帥府槍殺“楊常”二人事件。

第二次直奉大戰的戰後分贓,是郭松齡徹底死心的分水嶺,以張學良第三軍團(郭實際指揮)的戰功和奉系新控制的大片區域,郭松齡認為怎麼都應該混個一省督軍,其實名額也將將夠用,豈料一直參贊中樞的楊宇霆非要過過督軍的癮,生生撬了郭松齡的位置出任江蘇督軍,“郭鬼子”終於忍無可忍了。



1925年郭松齡在河北灤州起兵反奉,打出的旗號就是“清君側”,擺明了就是衝楊宇霆來的,通電要求張作霖下野,將權力移交張學良,為國為民的思想不能說沒有,個人名利情緒也一定夾雜其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