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鋤禾日當午”的李紳,其實是個奢侈腐敗、私德敗壞的人

寫“鋤禾日當午”的李紳,其實是個奢侈腐敗、私德敗壞的人

大唐詩人有才華而無德行的,也不在少數,其中,李紳是最突出的一位。

《憫農》將底層人民生活的無奈和悲苦表現得淋淋盡致。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

是中國人最熟悉的一首唐詩,短短的四句話,就把當時底層人民的生活的悲苦全部詮釋了,也指出了人世間最大的不公平就是辛苦勞作的人不得食。

寫“鋤禾日當午”的李紳,其實是個奢侈腐敗、私德敗壞的人

在當時,作為一個詩人,能把筆端觸及到社會的底層,併為他們的不平發出吶喊,可以說是不多見的,而用詩歌的形式來表現底層人民的困苦,加深人們對他們的同情,這是詩人的良心。

所以,這首詩的作者李紳,完全擔得起人民詩人這個神聖的稱呼。他不僅寫了這首《憫農》詩,而且還以此為題材,創作了一個同情底層人民生活的系列詩,這絕對不是才華無處安放,而是寄予了對勞動者的無限關愛和同情。因此,李紳在詩人中的名聲,一向被認為是不錯的。

李紳私德無一是處

唐詩出現以來,就具備了一個標籤,那就是內容要反應心聲,並和作者的品行是一致的。但現實中許多詩人的德性低下,很難想象出那些美好的詩篇出自他們的筆下。

李紳能創作出《憫農》詩,表明他的興趣不在風花雪月,而在社會底層的大眾身上,因為只有具備這樣的經歷,才能寫出體現底層人生活狀態的詩歌。

但是,現實卻和我們在開玩笑,李紳雖然能寫出同情社會底層人的詩歌,但他自己絕對不是生活在生活底層的人。

李紳不僅具有詩人的才氣,還是一個在仕途上得意的人物。他的官做得很大,屬於有能力向上爬的人,而仕途的順暢,讓他有能力追求奢華的生活排場,這就導致他成為一個矛盾的組合體,也造就了他非同一般的名聲。

寫“鋤禾日當午”的李紳,其實是個奢侈腐敗、私德敗壞的人

李紳出身於官宦世家,家族做官生涯開始於其曾祖父,並延綿不絕。但到了李紳這一代,仕途開始出現不順,屬於那種沒品級的一類官員了。

李紳早年喪父,家境也陷入了貧寒,好在他有一位好母親,知道讀書的用處。因此,即便再貧窮,也沒有讓李紳輟學。作為母親,她希望李紳能通過科舉來改變命運。

也正是曾經窮過,所以李紳能廣泛地接近社會底層,瞭解他們所遭遇到的命運,這也是日後他能寫出《憫農》詩的原因。

如果李紳能一直延續這樣的生活狀態,或許他今後的詩歌創作將會走底層路線,為我們揭示大唐時代所存在的不公平。

飛黃騰達的李紳,徹底迷失了自己

李紳成年後,參加了科舉考試,並考上了進士,有了做官的資格。或許是家族做官的傳統使得李紳具有與生俱來的行政管理能力,在日後的仕途中,李紳沒有遇到什麼阻力,官也越做越大,竟然當上了宰相。而且由於政績突出,他竟然還獲得了封爵,成為越國公,當上了貴族。

成為公爵在大唐的詩人中,絕對屬於鳳毛麟角,僅憑這一成就,李紳就能在大唐詩人排行中佔一把交椅了。

按理說,李紳受過窮,在當了宰相後,應該知曉底層大眾生活的不易,在政策制定方面,應該更多地考慮到他們。但是,當上高官的李紳,顯然屬於忘本一族,他不但不關心底層人的生活,相反,還在追求奢華和享受。

寫“鋤禾日當午”的李紳,其實是個奢侈腐敗、私德敗壞的人

李紳窮的時候,連飯都吃不上。當了宰相後,不再為吃飽肚子發愁,卻開始追求食物的精美。他喜歡吃雞舌頭,看起來這似乎不是一個能上臺面的嗜好,但李紳在這方面,卻創造出讓後人咂舌的奢華和排場。

為了滿足這一奇怪的口腹之慾,李紳專門在家裡開設了養雞場,每次要吃雞舌頭,都要現場宰殺上百隻雞,一隻雞,只要雞舌頭,其他的都捨棄,這其中的浪費幾乎難以估計。可以說,他這一頓飯的花費,就要幾萬錢。這種奢華程度,還能讓人相信他就是那位寫出《憫農》詩歌的作者嗎?

同樣,在做人方面,李紳的所作所為一樣讓人不齒。在他沒有發跡前,為了混飽肚子,他經常到朋友家蹭飯。由此,他認識了一位叫李元將的有錢人,因為是同姓,為了能讓對方照顧自己,李紳主動喊對方為叔叔。

後來,李紳發達了,覺得自己當年的行為實在是難以啟齒。於是,就不再和李元將來往。李元將卻不願意就此放棄和一位高官交往的機會,也知道李紳為什麼不理睬自己。為了讓李紳有面子,他主動降低自己的輩份,喊李紳為叔叔。

寫“鋤禾日當午”的李紳,其實是個奢侈腐敗、私德敗壞的人

李元將以為這樣就可以扯平了,讓李紳能善待自己,不想李紳覺得以自己現在的身份地位只當對方的叔叔,還是有些下不去,所以,依然對他不理不睬。李元將沒辦法,索性把自己的輩份再一次降低,喊李紳為爺爺,都當孫子了,李紳不好再挑刺,這才開始搭理李元將。

這件事情傳開後,立刻成為官場的笑料。李元將自然是人們眼裡的下流人物,但李紳也好不到哪去,也被當時的人認為喪失了人倫。

以李紳如此的的人品,自然不能指望他在宰相的位置上能有什麼好的政績,相反,為了維持奢華的生活,他開始貪汙受賄,成為一名贓官。

這還不算,在為官生涯中,李紳幾乎是無惡不作,到最後,就連皇帝都覺得李紳要是繼續當宰相的話,大唐的江山就保不住了。不僅剝奪了他的爵位,還禍及子孫,不許他的後代再做官。這樣一來,李紳算是被徹底釘在了恥辱柱上了。

李紳所遭遇的一切,其實是咎由自取,因此,我們推崇詩品和人品的一致性,李紳就應該算是一個特例了。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現代的一些學者認為《憫農》詩不可能是李紳寫的。



【囧囧聊文化】作者小A。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