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帶礪:抗戰勝利,華南抗日雄師“東江縱隊”被迫離開家鄉

​1945年8月10日,日本政府發出乞降照會。同日,陝北延安的國民革命軍第十八集團軍司令員朱德,命令華南抗日縱隊向交通要道敵占城市進軍。


同時向日本中國派遣軍總司令岡村寧次下達命令:“在廣東日軍、應由你指定在廣州代表至華南抗日縱隊東莞地區,接受曾生將軍命令。”(我很奇怪朱總司令如何向岡村下命令,究竟是報紙公告,電臺播音,無線電報通電,還是專人送達……)東江縱隊立即緊急動員,執行命令,分幾路向東江兩岸,粵漢路、廣九路沿線和沿海敵偽據點推進,強行攻克接收寶安縣城及無數大小村鎮。


習慣歷史敘述語境,一說到1945年8月10、11日,朱德總司令發佈的1——7號命令,還有蘇聯軍隊出兵東北事宜,自豪之情總是溢於言表,事實上命令沒有足夠的實力做保證,政治姿勢多於實際意義。


果然,朱總司令的命令被岡村寧次扔在一邊置若惘聞。他當然不敢接受一個集團軍司令的命令,不然其他三、四十個集團軍的總司令也學朱總司令一樣,分別給他下命令只許向自己部屬投降,不管他遵照執行哪一個。最終結果,蔣委員長肯定把他片成皮鴨。


山河帶礪:抗戰勝利,華南抗日雄師“東江縱隊”被迫離開家鄉

解放軍諸多將領的老首長,北伐第四軍軍長張發奎



我孤陋寡聞,沒有見到過任何人對朱總司令這些命令得失進行研究與檢討。在別地方或許能順利執行,但內容涉及華南地區,卻是激怒廣州地區受降主官,第二方面軍司令張發奎,差點給東江縱隊帶來了滅頂之災。


張發奎這個土匪認為延安太不給面子他了,居然從西北伸過手來到他盆裡撈食,真是叔可忍,嬸不可忍。由此一改往日容共、親共態度,耍起山大王(張發奎綽號“大王”)橫蠻作風,拒絕承認共產黨領導華南抗日遊擊隊存在事實,他在記者招待會說:我從未接獲轄區內有中共部隊番號、駐地、及駐軍數目通知,各方面也無此情報,也沒聽說他們有什麼抗戰事蹟,因此廣東只有剿匪問題,沒有什麼東江縱隊問題……




抗戰勝利後,就國內和平問題,國共雙方1945年10月10日重慶談判達成《雙十協定》。協議中中共同意放棄黃河以南佔據的八個根據地,即從廣東、浙江、蘇南、皖南、皖中、湖南、湖北、河南(豫北不在內)等八個省區的根據地撤離。其中以廣東最面積最大。隨後,兩黨還達成了《關於停止國內軍事衝突辦法》協議,雙方所有軍事衝突,由張群、周恩來、馬歇爾組成的“軍事三人小組”協調解決,於1946年1月13日生效。

山河帶礪:抗戰勝利,華南抗日雄師“東江縱隊”被迫離開家鄉

廣東省政府檔案:軍事調停執行部第八小組備忘錄124號



1946年初,軍調部派出第八執行小組到廣州沙面的蘇聯領事館,就中共廣東武裝部隊北撤事宜與廣州行營(第二方面軍司令部改編)進行談判。執行小組的三方代表分別是美方代表米勒、國民黨代表黃維勤和中共代表方方。除方方外,主導和參與廣東的中共解放區和武裝部隊根據地談判的,還有廖承志(中共南方局委員、軍調部重慶三人小組的中共代表)、林平(尹林平,東江縱隊少將政治委員)、曾生(東江縱隊少將司令員)。


在談判初期,蔣介石就密令國民黨廣州行營主任張發奎上將“限期肅清行營轄區內殘匪”,力圖在談判桌上製造“廣東境內沒有中共武裝部隊”的假象。


談判小組的中共翻譯員林展回憶,軍統人員在蘇聯領事館門口派了多名便衣人員,名曰“保護”,實則是限制中共代表行動自由,提防外界進步人士、群眾與代表們接近。為擺脫監視,代表團成員晚飯後三五成群同時外出,然後分頭搭上黃包車分方向亂走。通過這種方式,代表們多次與廣東區委黨組織秘密聯絡協調溝通。


中共代表與國民黨廣州行營談判了幾個月,經過一系列鬥爭,在1946年4月2日就“東江停戰”和“東江縱隊北撤”問題簽署了《聯合會議決議》。這個決議包括了三項原則,十項決議和一個決議附則。



三項原則是:

(1)登船地點:大鵬灣。

(2)人數:二千餘人(不得超過三千人)。

(3)時間:自開始調查之日起,至登船之日止,以一個月為限,不得超出。

十項決議:

(1)廣東省內和東江以南、東江以北、以及廣東北部三地區的中共武裝人員二千四百人(其中包括婦孺三百人),在大鵬半島集中,用美國輪船運到山東煙臺登岸。

(2)上述人員的集中及登船的準備,自第八執行小組派出聯絡小組出發調查開始之日起,共一個月。距大鵬灣較遠的地區(粵北)人員,若不能及時趕到,須寬限時日,要呈報三人委員會決定。


山河帶礪:抗戰勝利,華南抗日雄師“東江縱隊”被迫離開家鄉

廣東省政府檔案:廣東中共武裝人員胸章圖樣



(3)在中共武裝人員集中大鵬半島期間,以及登船之前,大鵬半島葵涌、王母圩等地的國軍,應撤離該區若干距離,以便中共武裝人員集中。


(4)在中共武裝人員集結及行軍、登船過程中,廣州行營要絕對保證他們的安全,並要特別令其所屬,不得有任何攻擊行為。


(5)上述中共武裝人員集中轉移過程中,廣州行營同意代購糧食或供款給他們購糧,廣州行營方面同意在運輸、醫藥等方面給予一切可能的協助。


(6)為執行上述決議,軍事調處執行部第八執行小組應以三人委員會代表機關的資格迅速組成並派出三個聯絡小組,分別攜帶電臺到東江以南、東江以北、以及廣東北部三個地區進行調查,及協助中共武裝人員到大鵬半島集中登船,各聯絡小組均包括國民黨、共產黨及美國三方面的各一名代表。


山河帶礪:抗戰勝利,華南抗日雄師“東江縱隊”被迫離開家鄉

廣東省政府檔案:北平軍事調度執行部第八小組臂章圖樣



(7)廣州行營派出憲兵若干人供第八執行小組及其聯絡小組使用,隨同聯絡小組出發,其人數與任務均由第八執行小組決定。這些憲兵隨同聯絡小組執行職務期間,須接受第八執行小組及其聯絡小組之命令。

(8)中共方面的林平少將於決議重要原則確定後,即乘飛機出發,於三日內陪同中共武裝人員代表曾生少將及其代表,以及中共方面的聯絡小組人員前來第八執行小組,以便和廣州行營代表共同商討撤退中共武裝人員的具體細則。三日之後,即作為“調查開始日期“。國民黨方面允許保證上述人員公務來往的安全及提供交通等方面的便利。

(9)關於決議各點執行的具體細則,由第八執行小組與廣州行營代表及中共武裝人員共商決進行。

(10)本決議經三方面簽字後,即付諸實施。

《聯合會議決議》附則

(1)要求國民黨保證我方復員武裝人員及其家屬的生命安全。

(2)瓊崖縱隊的問題。

(3)我方電臺遭受破壞的問題。



決議附則內容是廖承志提出的,根據老同志葉鋒回憶:“當時廣州行營代表雖然對決議附則做出承諾,但是沒有執行到位,比如保證我復員武裝人員生命安全問題就沒完全做到。東江縱隊北撤後,有東縱戰士拿了廣州行營頒發的“復員證”回到家鄉到鄉政府去登記,卻被抓了起來。



山河帶礪:抗戰勝利,華南抗日雄師“東江縱隊”被迫離開家鄉

廣東省政府檔案:廣東中共武裝人員隊旗圖樣



在軍調部第八小組的安排下,東江縱隊司令部在短期內將一萬多名官兵進行了安排:排以上幹部大部份參加北撤;由東縱江南指揮部負責編造北撤人員名冊上報審批,按冊上船;排以下幹部及戰士頒發復員證和復員費,自己執生。


其時,因北上迎接八路軍南下支隊等原因,中共華南武裝部隊在粵、贛、湘三省的多個縣散佈,若於一個月內集中到大鵬灣鯊魚嘴是非常困難的。軍調部第八執行小組於是建立了江南支組、江北支組、粵北支組共三個大組,通知和協助中共華南武裝部隊北撤。


當時為了為了談判省事,東縱之外其它幾個兄弟縱隊的北撤人員,一併合到東江縱隊北撤人員名單裡,對外統一稱東江縱隊。


比如珠江縱隊70多人,韓江縱隊30多人,南路縱隊10多人,粵中縱隊人數不明。後來給外界的印象,一直以為中共的華南抗日部隊只有東縱,無視其他部隊名稱。乃至很長的一段時間裡,這造成廣東干部不團結原因之一。


1946年5月,粵北指揮部珠江縱隊司令員林鏘雲、東江縱隊政治部主任楊康華在始興向部隊傳達了“雙十協定”,並吩咐大家做好北撤準備。


按照國共兩黨廣東軍事調停小組的部署,粵北方面成立軍事調停支組,美方代表是納爾遜上尉;中共代表楊康華、臨時代表李大雄,陳培興則以粵北部隊代表身份參與三人小組的談判;粵北軍調支組的國民黨代表是黎國熹中校。 軍事調停部粵北支組談判地點是在粵北的南雄縣嶺南酒家。


山河帶礪:抗戰勝利,華南抗日雄師“東江縱隊”被迫離開家鄉

廣東省政府檔案:粵北中共武裝人員集中北撤調查統計表



經談判,軍事調停部粵北支組達成的協議內容有三個要點:粵北的中共部隊北撤山東煙臺人數為800人(注:一說1200人),根據廣州行營檔案記錄顯示,一共925人。以粵北的始興縣總埔圩為北撤部隊的第一個集中地點,翁源縣壩仔為第二個集中地點。集中後行軍至廣東沿海的沙魚湧海灘上船(美軍提供的登陸艇)。


談判期間,國民黨第一三一師(即是原六十四軍一五五師,這個師健在的老人還有不少)在韶關以遠途奔襲的戰術,襲擊中共部隊,兩次均撲空。



山河帶礪:抗戰勝利,華南抗日雄師“東江縱隊”被迫離開家鄉

東縱北撤到山東煙臺後,受到了解放區軍民熱烈的歡迎。


山河帶礪:抗戰勝利,華南抗日雄師“東江縱隊”被迫離開家鄉

讓人意外的是,曾生將軍居然是美軍服飾打扮。


按照粵北指揮部所屬部隊總共只能北撤800人指標,超出幾百位同志粵北指揮部作了部署,一方面把能夠到城市工作同志陸續送去香港等城市;一方面留下精幹部隊隱蔽下來以待時機。


粵北指揮部把留下的300多人組成五個武工隊,分佈到連接江西大庾與廣東省南雄、始興、翁源、仁化、九連山等地,種下“紅色的種子”。這些種子後來在1949年,成立了廣東人民解放軍粵贛湘縱隊和粵桂湘縱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