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班第一天,我們就要做好“彎道超車”的準備


按:疫情過後,春天就來了,都說一年之計在於春,復工之際,給大家推薦一篇文章。

這篇文章的核心思想是“刻意練習”,提出“刻意練習”是實現“彎道超車”的關鍵所在。對於這一點,曾經反覆跟大家提過,我們設立群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給大家提供一個“刻意練習”的平臺。事實上,一年來不少筆友在這個平臺上歷練了自己的思維和筆力,得到了較大的提升。從我們開展的民主生活會發言、黨課教育、述職報告等材料提綱評比的結果看,踴躍參與、積極練筆的總是那麼一部分人,而他們正是在比其他同志多一點點的勇氣和堅持中,實現了思維層次的躍升和行文能力的蛻變。看到他們在看似隨意實則刻意的練習中一步步成長,深感欽佩。

上班第一天,我們就要做好“彎道超車”的準備


隨著群的不斷壯大,有越來越多的文字高手、政策強手、辦事能手加入,有越來越多的文字素材、經典範文、論證事例上傳,也有越來越多的思想和經驗交流在群裡進行,應該說給大家提供了很好的機遇和平臺。今後我們還將定期選擇熱點和重點專題,開展相關材料的投稿評比活動,希望大家珍惜每一次機會,利用好朋友圈的優勢資源,在“刻意練習”中不斷歷練自己、提高自己、完善自己,讓未來的你感謝今天奮鬥的你。下面我們就一起學習這篇推文。

工作了10年乃至更長時間的老同志,仍然是科員的,大有人在。他們並非不勤奮、不敬業、不聽話,他們往往是老黃牛、是好人、口碑不錯。

我們同時看到,少數年紀較輕的人,工作了三五年,走上了領導崗位。他們發展速度驚人。有人會說,這樣的人是因為光環或者背景。

為什麼有人基層10年仍是科員,有人剛來3年就彎道超越?我們的答案是:刻意練習。

你身邊不乏工作10年以上的老黃牛,他們有的在一定領域頗有經驗,比如比領導更擅長、更熟知應對群眾上訪,等等。也許包括你在內有人為之憤憤不平:他幹了那麼多年那麼多活,為什麼領導總是想不到他?

他缺乏刻意練習。他處理每一天的工作可謂勤懇,但是都是自動完成模式;他有經驗,但是僅停留於完成工作,年復一年、日復一日;他勝任工作,但絕不是頂尖專家。他每天向單位貢獻大量工作時間包括負責的工作態度。這些均是美德,但他無法貢獻系統的組織能力或重大突破能力。因為,他從未刻意練習。

你或許一直認為,在中央媒體、省報省刊發表一篇文章,僅僅是形式主義、花拳繡腿。你錯了,至少不完全對。發表文章的人,可能經驗少於前述老黃牛,但他在刻意練習,系統的總結、思考、分析,屬於刻意練習的範疇。相反,每天重複昨天的事情,是自動完成模式。這也就能夠解釋:為什麼那些勤于思考、試圖提煉工作經驗和規律的人,往往更容易引起領導的注意和重視。

刻意練習不僅僅是有目的的練習。我跑步是有目的、有計劃的,但是與刻意練習的標準還有差距。刻意練習,必須是挑戰自己。


上班第一天,我們就要做好“彎道超車”的準備


我們甚至可以粗暴的說:凡事做你能力範圍之內的事,你都是停留於舒適區,並不難。

進入學習區的人,則要經受常人難以想象的痛苦、吃力、費勁,他們甚至變態的挑戰自己。他們訂立超出能力的目標,然後通過學習新技能、運用更大的強度訓練自己去達到更高的目標。

刻意練習是要求你像傑克韋爾奇那樣管理企業;像梅西那樣踢足球;像二郎那樣做壽司廚師。在這個意義上,刻意練習是一種極致精神、工匠情結。

或許,你以往學習、工作的方式都不是刻意練習。

一般意義上的讀書看報不是刻意練習。放在刻意練習的標準下,那屬於消遣。

每天慣例性的完成工作不是刻意練習。我們每天工作忙忙碌碌、辛辛苦苦,但是尚難以屬於刻意練習。

大量重複性的工作不是刻意練習。它們看似辛苦,對於職業成長、人生成長來說,卻只能算是舒適區。

加班不是刻意練習。

我們要補充指出,刻意練習同樣適用機關人際關係領域。

有人深信不疑:黑馬與領導的偏向和不透明的因素糾纏在一起。現實中不乏其例。但是,絕非全部。撇開不公平的現象,刻意練習會為你指明新的努力方向。

千萬不要用你的批判、你的鄙視代替你必須的刻意練習。比如,你本應該在某個領域刻意練習,你先以你的標準否定這個領域的正當合理性,這樣你也就不用刻意練習了。

你不進行刻意練習,也就會“你只是看起來很努力”,你一年到頭忙忙碌碌,花掉大把大把的時間,但收效甚微,職場沒有大的起色。

青年公務員有必要在機關人際關係、政策研究、政府文案寫作、當眾演講、機關思維、機關規則等領域深入展開刻意練習。

首先,選定刻意練習的領域。越具體、越細分越好。練習長跑,這個目標就優於籠統說鍛鍊身體。比如,提高機關人際關係這個目標就太籠統,不如更具體到克服臉盲症一年記住100人,你如果真的刻意練習,你可以選擇在網上打印100個人的照片進行識別。

其次,制定一個階梯計劃。刻意練習必須不斷拔高目標。

然後,你需要一位稱職的導師,導師既可以是具體的人,也可以是物化的書籍、課程等。人們之所以瘋狂的擇校,都是這個原因。

再次,要有監督機制,切忌知難而退、半途而廢。大部分人新年制定計劃時很爽,但年底打臉啪啪啪,原因不言而喻。

最後,不斷的反饋、覆盤、改進調整是非常關鍵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