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天壽:繪畫上可見之處易“偷”,不可見處難學

潘天壽:繪畫上可見之處易“偷”,不可見處難學

繪畫上可見之處易“偷”,不可見處難學。

畫面出現平薄,其原因之一是黑色不渾化。能不能渾化,關鍵在於用筆蘸墨、汲水、調色以及筆頭著紙的方法是否準確。對於大塊墨色處,尤當著意研究。

潘天壽:繪畫上可見之處易“偷”,不可見處難學

潘天壽《西子湖中所見》171×65cm 成交價4025萬元


照著對象寫生往往得不到藝術處理,因為自然界沒有交代藝術手法。然而歷代留存的遺產,積累了非常多的藝術處理手法,應該接受他們的經驗。但是光是臨摹只能在老本子中搬,這是“四王”一路的缺點。我們接受自然的真氣,其中主要的目的,是以作者的感受來判斷,再以藝術手法來表現作者所感受到的印象。

潘天壽:繪畫上可見之處易“偷”,不可見處難學

潘天壽《觀瀑圖》66.5×32cm 成交價460萬元


要想不抄襲別人面目時,就考慮到人家少注意的一些方面。人家常用的題材應該少畫,人家不注意的要特別注意,這是避免落套的一個方法。但是對於人家不畫的東西,在處理上要花點心思,特別對形象的藝術處理方面更要多推敲。假如你學會了注意,就會發現新奇的素材。齊白石以水墨畫蝦,並作為專題處理,這在前人是沒有的。齊老首創而成功了,而且成為他的絕活。這就是發掘新題材,開拓新技巧的好榜樣。能在大千世界中精心體察,才能妙手錶達,關鍵還在自己。

潘天壽:繪畫上可見之處易“偷”,不可見處難學

潘天壽《鷹石圖》110×300cm 成交價11500萬元

對於構圖的形式,有時可以作為一個畫家的特有形式存在於世上。這個特有形式,對於這個畫家來說是個創新,可是對後來模仿的人來說卻是一種常套或老套。

作畫不可落套,這是對某一個層次上提出來的要求。對於初學者,倒要落到套子中去,而且要注意落到幾種套子裡去。只有熟悉掌握幾種套子,方能取長補短,融會貫通而別出心裁。只學一種套子是不夠的,而且以後也難以從其中跳出來。

潘天壽:繪畫上可見之處易“偷”,不可見處難學

潘天壽《寫李青蓮海榴世所稀詩意》

107×42cm 成交價414萬元


摘取古人的句子作畫,只能當作題目而已,但如何表現詩的意境,則應要深入研究。如有幅花鳥畫題為“聞道春還未相識,走傍寒梅訪消息”(李白詩句),此時的梅花不能畫成盛開的,因為主人只聞道春已來臨,但只聞而未見,於是走訪寒梅,以求證實。從物候來說,此時尚是初破凝陰之際,畫上梅花只能是衝寒待放的幾朵,若畫成盛開,說明已是萬象回春了,何必再多此一舉去向梅花打聽呢?又此詩句宜畫人物,若畫花鳥就不好,因鳥類對節候的感知,乃其本能。而為訪梅只能是人類的活動,使鳥訪梅,近乎漫畫了。

潘天壽:繪畫上可見之處易“偷”,不可見處難學

潘天壽《寒秋時節見精神》

67×43cm 成交價460萬元

一個人的客觀條件會起很大作用,有些人則在“窮而後工”的情況下得到了發展。……石濤、八大若非失路王孫,恐亦不過膏粱文繡,金鞍遊蕩而已。縱使會畫幾筆,亦決不會像我們今天所看到的那個樣子。

為什麼我們有時候看到一些畫,從具體技法上講很不錯,而整個格調大不類也。因為格調只能體察於象外,臨去秋波,出於純潔,露於自然,無意於媚,而有百媚自生。搔首弄姿,求人一顧,或扮鬼臉引人注目,其本意何在非吾所知,人有“藝丐”之譏,或即指此,而前面所講格調二字,於此可曉一二矣。

潘天壽:繪畫上可見之處易“偷”,不可見處難學

潘天壽《朝霞圖》102×45.5cm 成交價2017萬元


“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習慣這股力量確實是很大的,搞書畫的人在筆頭上,也常會有某種習慣,使你不知不覺被它牽著走。如果是好的習慣,可以成為優勢不好的習慣,那就糟了,以後想要加以克服就較困難,所以學習者當慎其初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