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你別不高興”你有用情緒懲罰孩子嗎?

前兩天有位朋友跟我說,看到自己孩子會察言觀色很心疼。我問她具體發生了什麼。

她說和兒子在家用櫃子模擬玩“自動取款機”的遊戲,玩好了之後,兒子第一時間就去搬櫃子,邊搬邊自言自語:“可得搬走,不然媽媽會生氣的。”之後和兒子一起聽故事,她在中途掏出手機查看信息,看了之後心情有些堵,但是也沒有說什麼。可是兒子居然很敏銳地發現了她心情不好,問她:“媽媽,你不高興了?”

朋友說:“你知道嗎,我兒子才兩歲!他就會經常察言觀色地問我,‘媽媽,你高興嗎’、‘媽媽,你生氣嗎’、‘媽媽,你傷心嗎’。居然那麼小的孩子就會受到我情緒的影響。”

朋友繼續反思:“孩子奶奶也是這樣,把我的情緒作為威脅和懲罰孩子的管教工具。當奶奶認為他‘調皮不聽話’的時候,就搬出‘媽媽會不高興的’這一點,就能‘管’住孩子了。”

朋友問我,孩子那麼小,就覺得要為大人的情緒買單,我們的教育是出了什麼問題嗎?

“媽媽你別不高興”你有用情緒懲罰孩子嗎?

孩子對父母的情緒非常敏感。


我朋友談論的問題可能很多家長都遇到過。心理學家蘇珊·佛沃對此提出過一個概念叫“情緒勒索”(Emotional Blackmail)。在情緒勒索中,勒索者可能會有意或無意地使用要求、威脅、施壓、沉默等手段,讓被勒索者產生各種負面情緒,比如挫敗感、罪惡感、恐懼感,等等。

在親子關係中,家長很容易成為“情緒勒索者”。這句話可能很多家長不認同,我們的出發點是希望孩子好,而且我們為孩子付出了那麼多,時間、金錢、自己的夢想,都為了孩子付出了,說孩子“勒索”我們還差不多,我們怎麼可能“勒索”孩子?

在親子關係中,情緒勒索的表現是怎樣的呢?

孩子不聽話的時候,我們可能會對孩子說“你再鬧,媽媽就不要你了!”

也可能會說“不許玩遊戲,不許和那個喜歡有遊戲的人做朋友,不然我生氣了!”

也可能會說“我這麼辛苦為了誰?你還不聽我的話,你太讓我失望了!”

也可能會說“我說你一句你還敢頂嘴了?你看看別人家的孩子成績比你好,還比你聽話,我是上輩子欠你的嗎,為什麼要這樣對我?”

這些話可能我們也對自己的孩子說過,可能當我們還是孩子的時候,我們的父母對我們說過。

曾經我們的父母對我們說這些話的時候,我們感到生氣、憤怒,也可能無助、委屈可如今,我們卻用同樣的方式對待自己的孩子。

當你說出這些話的時候,是否也會有瞬間的後悔?因為你可以看到孩子的臉上浮現出無助、委屈的表情,你可以感到在那一刻,他害怕失去你的愛,他覺得你不愛他了。

“媽媽你別不高興”你有用情緒懲罰孩子嗎?


可以對孩子說“爸爸媽媽就喜歡好好學習的孩子”嗎?

在人際互動中,一個人對另一個人有要求,是很正常的,也是人際互動的一部分。

我們的上司、朋友、家人、伴侶,都會對我們提要求,很多要求都不是情緒勒索。那什麼樣的要求是情緒勒索呢?是那些只關注自己的需求,忽視他人需求的要求。

比如我們和孩子說:“好好學習。”這就是很正常的要求。但是如果我們說“爸爸媽媽就喜歡好好學習的孩子。”這就是情緒勒索。

為什麼呢,因為這句話的潛臺詞是,如果你不好好學習,爸爸媽媽就不喜歡你了。這句話就傳遞給孩子這樣一個威脅和不安的感覺,孩子會認識到,如果我想得到爸爸媽媽的喜歡,我就得學習,而我學習,是為了得到爸爸媽媽的喜歡。

說到這兒你可能就明白了,我們一直說要讓孩子內生對學習的需求和喜歡,不要把學習和外在的原因結合在一起,

把學習作為換取他人的喜歡更是對孩子學習興趣的一種破壞

再比如,我們和孩子說“你不要再玩遊戲了。”這是很正義的要求。但是如果我們說“你天天玩遊戲,搞得我頭都疼了。”這就是情緒勒索。

因為這句話的潛臺詞是,我的頭疼是因為你造成的,你要對我身體不好負責。這句話傳遞給孩子的信息是,我爸爸媽媽身體不好、心情不好,都是我造成的,如果我爸爸媽媽出了什麼事,都是我的責任。這讓孩子產生了深深的愧疚和自責感。

“爸爸媽媽就喜歡好好學習的孩子”和“你天天玩遊戲,搞得我頭都疼了”這兩句話,傳遞的第一個要求就是,你要關注我的喜好,你要關注我的身體健康,而孩子的喜好和孩子的身心健康,在這兩個要求中是被忽視的。

同樣的,我們在上下級關係、伴侶關係、朋友關係中,可以看到很多這樣情緒勒索的互動,有時候我們被勒索了,心裡會有被堵住的感覺,非常難受;有時候我們勒索別人,可能會有控制住別人的快感,但是你們的關係裂縫卻在悄悄變大。


“媽媽你別不高興”你有用情緒懲罰孩子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