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戚家軍戰無不勝,為什麼萬曆二十三年,以反叛罪被殘酷剿殺?

明朝戚家軍戰無不勝,為什麼萬曆二十三年,以反叛罪被殘酷剿殺?

明朝戚家軍戰無不勝,為什麼萬曆二十三年,以反叛罪被殘酷剿殺?

縱觀歷朝,軍功越高的“私人武裝”,大多不會有什麼好結果,比如南宋的岳家軍,明代的戚家軍。戚繼光不僅是一位優秀的將領,也是一位卓越的軍事科研人才,在士兵選拔、訓練、武器裝備、排兵佈陣上,戚繼光都做了大膽改良,戚家軍也成為一支幾無敗績的強軍。

在萬曆二十三年,也就是第一次萬曆朝鮮戰爭結束兩年後,原本隸屬戚繼光的“南兵”,卻被血腥剿殺。三千三百名戚家軍死於非命,也就是說這些士兵沒有死在敵軍戰場,卻死在了自己人手中。

劇朝鮮史料記載:

“建昌營調南兵三千留養,以備倭之緩急。而十月間,以離家日久,錢糧不給,含忿謀作亂。事覺,殺三千三百餘口。”

戚家軍由戚繼光訓練組建,嘉靖年間在浙江、福建等地抗擊倭寇,之後在隆慶年間調入薊州,戍衛邊疆,立下赫赫戰功。朝鮮戰爭爆發後,吳惟忠率領幾千戚家軍參加了抗日援朝戰爭,在攻克平壤戰役中立下大功,不論戚繼光在與不在,戚家軍依舊延續著不敗的記錄。

那麼為何到了萬曆二十三年,強悍的戚家軍卻被自己人痛下殺手?


明朝戚家軍戰無不勝,為什麼萬曆二十三年,以反叛罪被殘酷剿殺?

缺糧缺餉,引起士兵不滿

萬曆中期總體狀況基本上延續著平穩,但這其中也開始暴露很多問題。當兵不僅僅是一份工作,他也是保命的飯碗,很多人當兵是為了吃上飯,如果軍隊不給飯吃,不給發工資,那麼必定會引發士兵不滿,甚至造成兵變。

作為一名卓越的軍事家,戚繼光很清楚提高戰鬥力的辦法,為何戚家軍戰力如此之強,其中一個原因,就是戚繼光給他的士兵開出了相當優厚的待遇。在戚繼光治下,士兵的基本工資一年大致只有十兩,這個工資不算高,但殺敵獎金極高。

以十二人小隊為例,殺十個倭寇就能得三百兩,殺得越多獎金越高,當然其分配到個人也是相對公平的。這些獎金和福利,戚繼光還在職的時候,是可以保證的,但隨著張居正去世,戚繼光被調離薊州,餉銀的問題也就開始出現。

糧餉問題是導致大明滅亡的原因之一,在萬曆二十三年,拖欠工資的現象已經開始顯露。在朝鮮戰爭中,因為是出國作戰,且行軍路途遙遠,士兵的年薪也不少,基本能到達四十餘兩。雖然無法達到之前的戚家軍水平,但養家餬口是肯定夠用的。

李如松在朝鮮戰役前曾經承諾過相應的獎賞,只是戰後由於兵部侍郎宋應昌和尚書石星意見相左,於是宋應昌被罷免,領導更替出現了很多問題。所以當時承諾的工資獎金,並沒有及時兌現給戚家軍。

雖說戚家軍紀律嚴明,但這事情安到誰頭上都得上火,於是軍中牢騷頻起,有引發兵變的跡象。兵變這件事可大可小,在天啟年間,遼東也經常發不出軍餉,但一般朝廷都以安撫為主,畢竟當時形勢緊急。

而在萬曆中期,尚沒有到達國之危難的境地,兵變就成了大事,朝廷得知後,令人剿殺了三千戚家軍,至此戚家軍也是名存實亡了。


明朝戚家軍戰無不勝,為什麼萬曆二十三年,以反叛罪被殘酷剿殺?

失去後臺

萬曆十年,張居正病逝,半年後,戚繼光被調任廣東,此時戚繼光的兵權就沒有了,戚家軍也就成了沒孃的孩子。戚繼光是張居正的左膀右臂,張居正位居首輔,甚至可以控制皇帝,權勢之大明代罕有,作為張居正的親信,戚繼光的待遇自然不薄。

張居正用各種手段保護、支持戚繼光,所以戚繼光的權力有保證,軍隊有保障,後勤糧餉自不必說。甚至只要是戚繼光的奏摺,張居正都會第一時間打開,哪怕是夜晚也不例外。所有人都知道戚繼光的後臺是張居正,在這個強力的保護傘下,戚家軍自然也風光無限。

張居正倒臺,戚繼光同樣被罷免,手下的部隊也會受到牽連,張居正已經成為反叛,新來的領導也就不會再給戚家軍面子。

史料記載:

“薊三協南營兵,戚繼光所募也,調攻朝鮮,撤還,道石門,鼓譟,挾增月餉。保誘令赴演武場,擊之,殺數百人,以反聞。”

在萬曆二十三年,戚家軍的頂頭上司是薊州總兵王保,假如戚繼光還在,哪怕是總督也不敢動戚家軍,而此時一個總兵就敢直接誘殺幾百戚家軍。想來一個總兵不敢擅自殺掉這麼多人,這其中一定有人主使,也就是說王保是有後臺的,有可能就是兵部尚書石星。

吳惟忠雖然跟隨戚繼光多年,萬曆十九年,負責南兵,也就是戚繼光訓練的部隊,在朝鮮戰爭前是參將之職。第一次朝鮮戰爭後,才升任副總兵,但他也無法護住戚家軍,之後還被罷官。沒有了後臺庇護,加上有兵變嫌疑,隨即成為被剿殺的對象。


明朝戚家軍戰無不勝,為什麼萬曆二十三年,以反叛罪被殘酷剿殺?

剔除不安定因素

在薊州之時,戚家軍有培訓官軍的職責,一方面戚家軍是為了守衛薊門,另一方面,是為了訓練薊州的部隊,提高其戰力。戚繼光曾要求訓練十萬戚家軍,但被朝廷否決,也就是說朝廷只希望戚家軍作為利刃或者尖刀,但不希望戚繼光做大做強。

戚繼光直屬的部隊不過四千人,這些全部由戚繼光一人選拔、訓練,所以引發的問題也不小。明朝是很不喜歡武將專權的,朱元璋為了限制武將的權力,設置了兵部、五軍都督府、衛所制度,統兵權、調兵權分離。從土木之變後,五軍都督府權力下降,武將的權力有些許升高,但依舊是文官掌握大權。

戚家軍是明代少數以將領命名的軍隊,這就意味著戚繼光和士兵們關係密切,並且他人無法調動這支部隊,這就是朝廷最不想看到的事。萬曆皇帝廢掉了張居正的一切功勳,雖然戚繼光的結果比張居正好不少,但朝廷對戚家軍也是有所顧忌的。

另外戚家軍以義烏兵為主,士兵間關係密切,有很多都是親屬關係,極其團結。而萬曆年間的土地兼併現象嚴重,軍隊中的將領,常常會吞併士兵的土地,於是這些南兵就成了腐敗將領的絆腳石。

既然無法從中撈到好處,那麼設法瓦解戚家軍,也可能是很多將領的迫切想法,朝廷的不信任,加上軍隊領導的歪心思,戚家軍就成了異類。也就是說很有可能是朝廷的文官和地方將領聯合起來剿滅戚家軍,兵變的真假並不重要了,或許是有人暗中搗鬼,密謀暗殺。

明朝戚家軍戰無不勝,為什麼萬曆二十三年,以反叛罪被殘酷剿殺?

萬曆中期的明軍早已大不如前,貪腐、兼併土地時有發生,萬曆皇帝長期不上朝,怠政引發多重問題,軍餉常常落實不到位,士兵開始從“精兵”蛻化為“賊兵”。一系列問題影響著明朝的走勢,戚家軍的覆滅也許只是冰山一角,隨著建州女真南侵,明朝的衰亡也就再也無法挽回。

只是可惜了這支勁旅,沒有死在跟後金的戰鬥中,卻死在了自己人手下,嗚呼哀哉……

往期文章回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