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天給了朱由檢十七年的時間,為什麼還是沒能挽救明朝?

歷史一書生


朱由檢的父親生了5個兒子,但是長大成人了,只有他和他的哥哥朱由校,所以年僅23歲的朱由校死了之後,他就理所當然的繼承了皇位,他的哥哥朱由校在位期間,朝政由魏忠賢和客氏把持,殘害了許多忠良,國家腐敗不堪,從上到下,可以說就是一副爛攤子,就等著他上位之後去收拾。

當時整個國家也是天災人禍不斷。連年大旱。有的地方沒有糧食吃,甚至出現了人吃人的情況。而國家的軍費開支如果要滿足。可能會用掉當年收入的百分之九十幾。而且。整個朝廷的運轉,還有後宮的開支。也是一筆不小的支出。這些事情都是一個讓人頭痛的問題。所以朱由檢上臺之後,也想好好治理一下這個國家,收拾一下爛攤子。

這個時候,建州女真已經建立了後金,經常襲擾遼東。所以明朝也把大量的兵力投放到了遼東。如果不能儘快讓整個朝廷恢復正常的運轉,治理好各種問題,那麼整個大明再無起死回生的可能。所以他非常勤政,夜以繼日的處理奏章,他上臺之後出臺了很多措施,比如把一些不太急的為皇家工作的部門都給停掉。消減了皇室人員的開支。外派到外地的鎮守太監也撤回來了。

而且他還下令免除遭受乾旱地區人們的稅賦,所以整個國家上上下下在他的各種詔令下達之後,彷彿又看到了希望。為了儘快解決後金問題,他啟用了前任遼東巡撫袁崇煥,任命他為兵部尚書兼右副都御史。 督師薊遼兼督登來天津的軍務。可以說對後金的各種問題,基本上就交給了袁崇煥全權負責,朱由檢對嚴崇煥許諾,如果5年能夠復遼,可以給他封侯。

對內部,朱由檢一直明白,魏忠賢和他的黨羽還有客氏,一日不除,國家一日不寧,然後他逐步開始收拾魏忠賢的黨羽,魏忠賢知道事不可為,辭去了東廠的職務,隨後不久,朝廷公佈了魏忠賢的罪狀,因為朱由檢的哥哥還沒有出殯,所以決定把魏忠賢暫時安置在鳳陽,後來魏忠賢在路途當中上吊而亡。而客氏氏也被打死。

按理說崇禎皇帝朱由檢確實是一個很勤勉的皇帝,但是他在處理某些問題的時候還是手段不夠堅決,而對於袁崇煥,他更是犯了致命性的錯誤,後金10萬大軍進攻北京,袁崇煥和滿桂兩個人,率兵打敗了敵人的多次進攻,後來在東便門,袁崇煥破了金兵之後,自己手下也是疲憊不堪,兵員和補給也沒得到有效的補充,袁崇煥就想入城休息。

皇太極為了對付袁崇煥,故意在兵營中散佈謠言,說已經和袁崇煥有約,是袁崇煥把金兵引到京城的,而且這些話故意讓被俘虜的兩個太監聽到,朱由檢聽了從敵營逃回來的太監的話,隨後就逮捕了袁崇煥,等到第2年後金的兵退走之後,袁崇煥被凌遲處死。

處死忠臣只是他犯了一個錯誤,在各地農民軍紛紛起義的時候,為了剿滅義軍,練新兵,還有籌措遼東抗金款項,總計加派了1700萬兩的稅賦,這些賦稅讓老百姓苦不堪言,所以這就更加助長了國內農民軍起義造反的勢頭。

朱由檢上臺之初確實是很努力很勤奮。也想把岌岌可危的大明給挽救回來,可惜朝廷的弊政已經形成多年,官員之間結黨營私,對老百姓橫徵暴斂,再加上什麼事情他都喜歡親力親為,所以到了後期他已經感到焦頭爛額,回天乏術,他越來越多疑,越來越容易發脾氣。

朱由檢一生節儉,當了10多年的皇帝,穿的衣服經常是舊衣服,洗了又洗,縫縫補補,批改奏章也經常到深夜,甚至有的時候。連續幾天不眠不休,就連宮中的很多金銀器皿,為了籌措糧響都拿去用掉了,可以說他還是很努力的,只能說時局如此,國家已經從根子上爛掉了,即便他有心改革,也不是短時間內能見到成效的,國家更不是因為他一個人的努力就能夠變好的。

我總結了一下他為什麼會沒有挽救得了大明,首先是他哥哥在位的時候寵幸魏忠賢等人物,朝政就已經弄得很壞了,接手就是一個爛攤子,再加上他在處理魏忠賢和客氏問題時,只處理掉幾個重要人物,其他遍佈全國的黨羽卻放過了,這樣子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國家的問題,雖然他也任命了一些忠臣良將和有才之人,但是這樣的作用已經是杯水車薪,歷史上所有的朝代滅亡的原因都差不多,老百姓沒有活路,只有造反。



暖男唐僧


實際上,崇禎皇帝並不是沒有時間,他在臺上十七年。這麼漫長的時間,足夠他做任何他想做的事情。另外,他在拿下魏忠賢后,在朝廷中已經具有了絕對的權力。他可以安排任何他想安排的人選,配備任何他想配備的隊伍。

同時,崇禎皇帝和所有的亡國皇帝都不一樣。從秦朝到明末,所有的亡國皇帝之所以亡國,要麼是這個皇帝貪玩好耍荒淫誤國,要麼是一個小皇帝,朝中群龍無首。但是崇禎皇帝不一樣。他不是荒淫誤國的人,他也不是小皇帝。他非常勤奮,每天都睡得非常少,以至於有時候坐著都睡過去了。像崇禎這樣,如此勤政的末代皇帝,在歷史上幾乎是沒有的。

(崇禎劇照)

崇禎作為末代皇帝,還有一點優勢。別的末代皇帝因為都比較弱,因此朝廷對地方控制力很弱,造成藩鎮割據,諸侯擁兵自重,並由此引發戰爭。但是崇禎皇帝所統治下的明朝,朝廷對地方上的官員、藩鎮等,還具有絕對的控制能力,沒有任何一起諸侯擁兵自重而割據一方的情況。

那麼,崇禎皇帝的時間足夠,自身又很勤奮,而且對地方官員又具有絕對的控制力,可為什麼最終卻在歷史上無所作為,眼看著大明江山敗亡,而自己抱著無限的遺恨,吊死煤山呢?

當人們找不到如此勤政的崇禎,為什麼最終竟然毫無作為的時候,於是很多人就想到了當時出現的連年不斷的天災。

天災在古代社會,確實是非常致命的。由於古代的農耕經濟非常脆弱,稍微發生一些天災,國家就應付不過來。老百姓無衣無食,自然會鋌而走險當土匪。本來當土匪,最先只不過是想搶點糧食,活下去。後來發展壯大了,心思就野了,又看到天下大亂,就想到搶國家。也就是說,由於天災,引發農民起義,因此天下大亂是必然的。再加上有後金在北方步步緊逼,所以崇禎最終才不得不失敗。

也就是說,這些都與崇禎皇帝關係不大,主要是天災人禍造成的。

不過,這話似乎也說不過去。清朝末年,同樣是天災,同樣是太平天國、捻軍、回民暴亂如火如荼,同樣由列強步步緊逼,虎視眈眈,但是,清朝最終撲滅了農民起義,挺了過來。要知道,清朝當時是沒有一個像崇禎這樣的皇帝的。如果清朝有一個崇禎這樣的皇帝(比如光緒皇帝的變法運動最終取得成功),清朝後來是不可能滅亡的。

因此,崇禎沒有取得成功,其實還得在崇禎身上找問題。也就是說,除了農民軍和後金的強大以外,崇禎自身也有很大的原因。

(魏忠賢劇照)

一、崇禎無信。

崇禎皇帝通過扳倒魏忠賢,掃除魏忠賢的黨羽,確實極好地加強了中央集權,確立了自己的威信。但是,崇禎為了繼續加強中央集權,加強皇權集中,最終淪落到“無信”的地步。

比如他對袁崇煥的使用。袁崇煥可以說是明末難得的好將領,他所打的寧遠大捷、寧錦大捷,是明末在對後金上少有的勝仗。崇禎皇帝想要打敗後金,他就應該非常相信袁崇煥。袁崇煥有些專權也好,袁崇煥殺毛文龍也好,這是一個大將在戰爭中必不可少的做法。只有具有這樣的威霸,才能促進戰爭的勝利。古代所有的名將,大都具有這樣的品質。

但是,崇禎卻最終懷疑上了袁崇煥,並且殘忍地凌遲了他。

崇禎這樣做了後,那些將領在打仗的時候,誰還敢排除萬難,奮不顧身?因為誰要是這樣,必然得罪人,也必然被崇禎懷疑。

所以後來的將領,無論對後金還是對農民軍,都幾乎很少打勝仗。而崇禎為此殺了一波又一波大將。但是效果適得其反,他的疑心反而讓大將們更加畏首畏尾,害怕哪裡又出問題了。

再看看皇太極是如何對待大將的。祖大壽不投降,就圍而不攻。祖大壽投降後,要回去,就放他回去。再一次捉到祖大壽,也不打擊報復。祖大壽要堅持氣節,不願意帶清軍打明軍,就讓他那樣,把他養起來。

兩相對比,在信譽問題上,區別有多大!

(李自成劇照)

二、崇禎缺彰。

崇禎皇帝的宣傳工作是做得很不到位的。看看清朝的時候,曾國藩等人是如何黑化、妖魔化太平天國的,就明白曾國藩等人的宣傳工作做得有多到位。

而崇禎並沒有在宣傳上下功夫,反而是對手李自成的宣傳工作十分到位。一句“均田免賦”,儘管明顯是假話空話,但是他就這麼宣傳了,而且產生了極好的效果,一年時間就嘯聚了百萬之眾。

沒有宣傳,哪裡還有民心。

三、崇禎不穩。

當年秦國能打勝仗,是因為有一套軍功獎勵制度。崇禎皇帝並沒有這樣的激勵機制。他對官員的封賞沒有什麼標準,全憑自己的好惡。他發了很多尚方寶劍給大將們,但是這些大將卻誰也不敢隨便用。比如他發尚方寶劍給袁崇煥,但袁崇煥殺了毛文龍後,他卻把這個作為袁崇煥的罪證之一。

由於崇禎皇帝自身具有太多的性格缺陷,因此,他雖然非常忙乎,其實都是瞎忙。就算上天給他17年,他也一事無成,反而把戲演砸了!


張生全精彩歷史


實際上,崇禎皇帝的個人能力,遠遠不如清朝的咸豐皇帝。咸豐皇帝面臨的困境實際甚至大於崇禎,太平天國大軍雄踞江南,掐斷了江南財富北上的道路,還派出北伐軍一路打到天津。

英法聯軍肆虐廣州,北京,擊敗清軍主力,火殺圓明園,咸豐皇帝逃到避暑山莊。咸豐手下,根本沒有什麼大將能臣,卻敢於放手,一下子任命了40個漢族團練大臣,放手讓這些人去幹,結果就湧現出曾國藩,曾國荃,左宗棠,羅澤南,胡林翼等等一大批本來默默無聞的能臣干將。

此外,咸豐皇帝勇於任用改革派官員,整頓糜爛的官場風氣。咸豐帝提拔敢於任事的肅順,支持肅順等革除弊政。免除了以穆彰阿為首的一批庸碌無能的大臣。

在軍費方面,咸豐三年,國庫只有22.7萬兩白銀,就連一個月的工資都發不了。結果,咸豐下令,熔化內務府金鐘,開捐例,賣官鬻爵,鑄大錢,發行官票和錢票,推行厘金制度等,終於籌措到了1億7千萬兩白銀軍費鎮壓太平天國。

而崇禎呢?手下能臣大將如雲,洪承疇,祖大壽,袁崇煥,盧象升,孫承宗,孫元化,毛文龍,孫傳庭,滿桂,曹變蛟,祖寬,祖大樂,張存仁,曹文詔,趙率教,各個都是能臣猛將。

但是,崇禎誰也不信任,每天就會催促出戰,不給解決糧草,不給解決軍餉,就會每天催促出戰。結果就是百戰百勝的盧象升率領5000飢兵出戰數萬八旗軍。殺賊最多,最驍勇,百戰百勝的祖寬,帶領區區300個士兵去救援濟南,孫傳庭帶領零軍糧的新兵去打李自成數十萬大軍送死。

崇禎對於皇親國戚也是毫無辦法,對邊軍經常拖欠軍餉幾個月,甚至幾年不發軍餉。而皇親國戚財寶堆滿倉庫,以至於李自成進北京,對這些皇親國戚重臣抄家,獲得7000萬兩白銀的財物。這種做法,崇禎就是當30年皇帝也是一樣的失敗。


深度軍事


十七歲的崇禎從哥哥手裡接過一副爛攤子,但開局還不錯

明天啟七年(公元1627年)八月,立志要做一位名垂青史木匠大師的熹宗皇帝朱由校突然死了,因無子嗣,臨終指定其弟信王朱由檢繼位,改年號崇禎。崇禎帝朱由檢彼時才十七歲,年紀不大,卻十分精明幹練,和他那個喜歡捉迷藏、痴迷木工活的奇葩哥哥大不相同,他還是有幹一番事業的雄心壯志的,也有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之將傾的決心與意志。

崇禎帝的童年生活並不幸福,這或許給他一生都留下了揮之難去的陰影。他剛呱呱墜地的時候,貪財好貨的爺爺萬曆皇帝已經將大明弄得千瘡百孔,積重難返,父親泰昌帝登基僅僅一個月就因過度沉溺女色而一命嗚呼,哥哥天啟帝朱由校最大的人生理想是超越魯班,成為一名青史留名的大木匠,於是乾脆將軍國大事都託付給了宦官魏忠賢......由此看來,這是崇禎之不幸,因為他從天啟帝的手裡接過了一副爛攤子,但從另一個角度看,對於事業心很強 、很想有一番作為的他來說,又未嘗不是一個難得的機遇。

上位後第一個打擊目標就是勢焰熏天的魏忠賢

彼時的明王朝,內憂外患接踵而至,只是保留著一個貌似強大軀殼的腐朽政權,滿目瘡痍,百廢待興,千頭萬緒,從何處做起?朱由檢卻在一團亂麻的局勢中看到突破口,心裡早有打算,當務之急是應當一舉解決掉擅權攬政、天怒人怨的“魏忠賢、客氏閹黨集團”。

崇禎很清楚,要扳倒尾大不掉的魏忠賢絕非易事。經多年深耕,其勢力早已盤根錯節,朝中都是魏的黨羽,而自己呢?除了一直跟隨他的心腹太監王承恩,他沒有一個幫手,操之過急只會逼魏孤注一擲、瘋狂反噬,力量對比對朱由檢極其不利,他必須謹慎地、耐心地尋找對方軟肋與破綻,在適當的時機發起致命一擊。

他先把所有精力都投入到治國理政上去。彼時的大明,天災人禍不斷,大量人口流亡,餓殍遍野,土地荒蕪,社會動盪,已經引起許多有識之士的深深擔憂。尤其是陝西,連年大旱,田地龜裂,糧食顆粒無收,已經發生過易子而食的人倫慘劇。陝西尤其是重災區陝北已是一個火藥桶,隨時都有可能被引爆。


在遼東,建州女真自萬曆後期興兵發難,建立了後金政權,如今羽翼已豐,不斷侵擾明境,燒殺搶掠......國家財政早已捉襟見肘,軍費開支卻比三十年前增加數倍,基本已佔國家財政總收入的百分之九十七,且皇室支出、百官俸祿都成倍增加,早已入不敷出。彼時明廷將大量人力物力投到遼東,但戰局卻沒有絲毫進展、緩和,這些難題都讓朱由檢心亂如麻。為了使大明儘快起死回生,登基後,朱由檢只得夙興夜寐、篳路藍縷地辛勤工作。

之後,他重新起用並倚重足智多謀、能征善戰的文官袁崇煥,將他由小吏而逐漸升為巡撫。袁曾經在天啟七年取得過寧錦大捷,挫敗了後金戰神努爾哈赤,但因阿附魏忠賢而遭東林黨人彈劾,被視為“閹黨”,被辭職迫返回老家廣東東莞。崇禎不顧東林黨的反對,將袁召回,任其為兵部尚書兼右副都御使督師薊遼兼督登萊天津軍務,實際上將整個遼東防務大權都交給了他。崇禎元年(1628)七月,袁從廣東返京,接過了遼東防務的重任,並立下“五年平遼”的誓言。

經過初步治理,崇禎皇位得以初步鞏固,遂開始集中精力解決魏忠賢閹黨集團。崇禎巧施妙計,不動聲色就一舉翦除了禍亂朝綱的“九千歲”魏忠賢,然後逼他自盡,並乾脆利落地將閹黨成員一網打盡,巧妙而乾淨地將這顆寄生在大明軀體上之毒瘤除去。


鎮壓民變 損兵折將

崇禎上位伊始,就誅殺魏忠賢,剿滅閹黨,發展生產 ,恢復經濟,整飭吏治,頗有一番“中興”之君的氣象。不久,其本性中一些與生俱來的性格弱點逐漸顯露出來 。史載,崇禎求治心切卻志大才疏,性格剛愎自用且猜忌狐疑,隨著地位穩固,又開始重用宦官、親近奸佞,對內濫加賦稅;對外橫加干涉、遙控指揮,掣肘前方將領,甚至自毀長城,冤殺袁崇煥,罷斥孫承宗,致使後金軍步步緊逼、長驅直入。

崇禎上位不久,明末農民起義規模愈來愈大,崇禎任洪承疇為三邊總督,加緊了鎮壓,局勢有所好轉,王嘉胤 、張獻忠、李自成、羅汝才等陝西大股農軍迫於明軍壓力先後偃旗息鼓,渡河進入山西。不料山西饑民群起響應,聲勢復熾。不久,農民軍屢仆屢起,四處遊走,縱橫陝西、山西、安徽、河南、湖廣、四川等地 ,由局部問題變成了明廷的心腹大患。

崇禎八年(1635年)正月,李自成聯合羅汝才、賀一龍等農軍突然離陝南下,出其不意地攻克明中都鳳陽,搗毀朱氏祖陵,焚燒數千棵陵松。崇禎聞訊痛哭流涕,怒殺鳳陽巡撫、都御史楊一鵬。祖陵被掘,龍脈已斷,崇禎惶恐不安,於是破天荒下了一道《罪己詔》,類似於檢討書,向天下臣民承認自己所用非人而導致局勢危殆。常言道:“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在局勢危若累卵的時刻所做的檢討,理應刻骨銘心,崇禎應當引以為戒、痛改前非才是,然而不久他就忘記了痛徹心扉的感覺,依然故我,繼續重用宦官、猜忌賢臣、偏信小人。於是,愈演愈烈的危機不僅沒有減緩,反而日益加深。

崇禎刻薄寡恩,戾狠嗜殺,先後有十幾位將領因各種原因被他處死,其中有些人本不該殺,名將孫傳庭、楊嗣昌、傅宗龍、汪喬年、盧象升、洪承疇等人因崇禎瞎指揮或戰死、或自盡、或投降滿清......到崇禎十五年(1642)左右,張獻忠攻佔了湖廣四川的絕大部分地區;十六年(1643),遼東明軍苦撐一年後基本全軍覆沒,明朝在山海關內外的軍事要地全部丟失,清軍開始將兵鋒指向關內。1643年秋,李自成在襄陽建立了農民政權,開始加緊奪取全國政權。張獻忠在武昌建立了大西政權,接著溯江西上,進軍四川,當年九月,潼關南原之戰爆發,明悍將孫傳庭在準備不足的情況下被崇禎催逼,倉猝上陣,兵敗身死,大明最後一支精銳全部覆滅了。《明史》曰:“傳庭死,明亡矣”。李自成乘勝襲取西安,建立了大順國,佔據了明王朝的半壁江山。大明王朝的輓歌已被隱隱唱響。

在這段時期內,崇禎帝感於局勢愈發不利,曾連下四道“罪己詔”,也就是寫了四份檢討書,除稍稍自責外,大肆斥責貪官汙吏和地方豪強仗勢禍害地方民眾,致使官逼民反,導致局勢不可收拾。在四道罪己詔中,他要麼反省自己君德不修、政令有失,要麼唾罵文官貪財,武將怕死,無一人願為國分憂......

但檢討書寫的再聲情並茂 、義正辭嚴乃至聲淚俱下,感慨與憤懣能感動天感動地,就是感動不了與他離心離德的大明臣民,而且他說得有鼻子有眼,也能切中時弊,但卻拿不出絲毫應對之策與獎懲措施,只能眼睜睜看著局勢日益惡化。重振連下幾道罪己詔,雖不乏誠意,但卻無鳥用,形同虛文、毫無實際意義。

最後(1644年),李自成率大順軍直搗京師,崇禎帝被祖宗制定的“君王死社稷”所拘束,拒絕了李自成提出的拿錢犒軍、平分江山的提議,只好親自持劍砍殺妻妾、公主後,和親信太監王承恩相對自縊於煤山。死前留下最後一道《罪己詔》,誠懇地表示“以發覆面,任賊分裂朕屍、誤傷百姓一人”,他還痴人說夢地宣佈只追究李自成一人之罪,虛偽地說“寇亦吾赤子”,其他從者都可赦免,一律不問。

李自成進京後,立國276年的大明王朝灰飛煙滅。

上天給了朱由檢十七年的時間,他原本還是有機會力挽狂瀾、使國家回到良性發展的軌道上來 。可嚴重的內憂外患把他搞得焦頭爛額,精疲力竭,又看著滿朝文武結黨營私,全不以大明的國運為重,於是苦悶異常。後來,性格本就陰鷙的朱由檢變得愈發多疑、乖僻、暴躁、易怒,最後變得神經質,文武動輒得咎,不知所措......面對兵臨城下的大順軍,他哀嘆:“朕非亡國之君,臣乃亡國之臣,事事皆亡國之象”......國庫本已枯竭,甚至連軍餉都發不出,他還表示將停止一切攤派加稅,企圖穩定軍民之心,鼓舞士氣,困獸猶鬥,但是,正如他連發幾道《罪己詔》一樣,這種大而空泛的言論已經毫無現實意義了。

【插圖源自網絡】

【發文不易 嚴禁剽竊】


鐵馬冰河wu


古人講:天發殺機,移星易宿。地發殺機,龍蛇起陸。人發殺機,天地反覆。天人合發,萬化定基。也就是說一個王朝滅亡主要有三大原因,即天,地,人。

明朝末期,全球正處於小冰河時期,氣溫降低,乾旱無收,餓瓢遍野,瘟疫橫行,此為天發殺機。

地震,此為地發殺機,龍蛇起陸。

黨爭,弄權,專權,此為人發殺機。

三者合一,則英豪出。此為定萬物化育之帝王基業之機。

1644年北京爆發大規模瘟疫,李自成兵至城下謂崇貞曰:封王,則撤軍擊清。對明軍多有忌憚,欲正名天下,發展勢力,對明徐圖之。

吳三桂的五萬關寧鐵騎由山海關急馳北京不過八,九日。崇貞拒不封王,然而聖聽早已蒙塵,軍響的拖欠與瘟疫的橫行,明軍已不堪一戰。當攻城令下之日,城門由裡面被打開了,勝利出乎李自成預料。

李巖諫言:大軍不能入城,駐於外。自成不訥,吳三桂反。李自成的大萬大軍直撲山海關,但因瘟疫,四萬人不隨行。大敗之後一路潰逃,所過之處,瘟疫必發。

清軍在明遺老臣維持修善之後入城,內城漢人全遷於外城,滿人佔據內城。對控制傳染起到了一定隔離作用。

明朝滅亡原因有很多,但在明末接連爆發的五次大規模瘟疫無疑成為腐朽的明王朝迅速滅亡的關鍵。

崇貞為何不撤到南京?所謂的君王死社稷的錚錚硬骨就是個笑話,他沒想到明軍已經衰弱到連八,九日都堅守不住了。這是什麼原因呢?

秦二世胡亥,在聽受向東方派出使者的回報:天下盜賊蜂起,已然成患,必慎之。二世大怒,殺使者。後續使者皆報二世:不過小股盜賊,不至為患。二世大喜,賞之。

重喜而怒惡,此崇貞之所以聖聽蒙塵。

所以,上天根本沒給崇貞機會。


青山綠水無名


崇禎皇帝是大明王朝最後一任皇帝,每當回過頭去看這段歷史的時候無不感動遺憾,其實崇禎本有機會挽救大明朝與水火之中,但看似簡單,實則做起來難,我們應結合當時的人所處的環境做考量。

每一個封建王朝的末期的通病大部分都是:土地兼併嚴重,官僚體制腐敗,軍隊敗壞無戰鬥力,皇帝昏庸無能。其實我們看看這幾條基本上崇禎皇帝都具備,下面我們來淺要分析一下。

崇禎皇帝是從他哥哥天啟皇帝那裡即位的,天啟皇帝雖然人在其位,但卻立志想當一名超越魯班的木匠,不得不說,這種奇葩思想,也真讓人無語。崇禎還在當信王的時候,就親眼目睹了魏忠賢在朝廷結黨營私,權勢滔天的景象。所以他即位的時候第一件想幹的事情就是收拾掉魏忠賢。

可惜的是崇禎當時過於年輕,他只看到了表面,沒看到更為深遠的地方,魏忠賢是可恨,但還有一個更大的敵人——東林黨,更加危險。魏忠賢能夠順利除掉,東林黨有著很大的作用,可惜的是,崇禎皇帝操之過急,除掉了魏忠賢,讓世人的所有槍口都對準了他崇禎,沒有擋槍的人存在,年少的崇禎直面滿朝文武的炮火,這讓有些自負的崇禎在政治上逐步走向極端和幼稚。

自萬曆開始,明朝的各項問題就逐步顯現出來,張居正主政的十年,幾乎快要把明朝拉回了正軌,不僅國庫日間豐盈,而且土地兼併問題得到了有效的緩解,但張居正犯了兩個忌諱,第一是他主張的土地改革“一條鞭法”的施行侵犯了全國其他貴族的利益,第二十張居正在為了施行個人政治主張,欺負萬曆年幼,導致了萬曆皇權的威信開始大為受損,這也讓文官們逐漸意識到,皇帝只是個玩偶,皇權出不了朝堂,這種後遺症一直延續到了崇禎時期。

其實我們可以看到,在皇權與文官權勢的對抗上,萬曆和崇禎都是極富個性的,特別是崇禎,擅殺大臣是歷史給他留下的惡名。

在軍事上,崇禎其實有志氣與平叛並且也付出了實際行動,但軍事上的作風有些過於操之過急,對於將領只要丟掉城池,動不動就是處死。最著名的就是被冤殺的袁崇煥,致使明朝最能打的一名大將慘死,造成了明朝末期無將可用的境地。不僅是袁崇煥,先後有十幾位將領因各種原因被他處死,如名將孫傳庭、楊嗣昌、傅宗龍、汪喬年、盧象升、洪承疇等人因崇禎胡亂指揮或戰死、或自盡、或投降滿清。崇禎將自己剛開始較好的局面一步步揮霍殆盡。

北方建州女真的逐漸強大,李自成的大順朝也越來越成氣候,再加上南方東林黨明則保身不思進取的做法,都給了崇禎極大的心理壓力。最後,崇禎還連下四道罪己詔,但已經無用,李自成攻破京師大門以後,崇禎吊死在了歪脖子樹上。


春秋亂舞


歷史留給崇禎帝十七年的時間不短,雖然勤政有為,仍無法挽大廈之將傾,自隘煤山,成為亡國之君。主要原因有:

一、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明之亡,實亡於神宗”。萬曆後期,神宗怠政,沉湎於酒色,“萬事不理”。十三年不理朝政,國本之爭、黨爭激烈,使得朝政日益腐敗黑暗。明熹宗在位七年,昏聵懶政,任用宦官魏忠賢專權,東廠橫行,奸佞當道,東林黨爭禍國殃民。把大明朝推向萬劫不復的地步,種下了明朝滅亡的禍根。

二、崇禎即位後,意圖精明勤政,中興明朝,但面對接手的爛攤子,內憂外患,已無力迴天。首先朝政不舉,官員更換頻繁,黨爭不絕。加之天災人禍,已露亡國之象。天下大旱,百姓顆粒無收,瘟疫爆發,造成人民流離失所,死亡過半,十室九空。其次,國內李自成起義已十餘年,千里無雞鳴,人煙稀絕。北方關外女真少數民族勢力崛起,虎視眈眈,邊患不斷。加之崇禎帝性格複雜,疑心重,剛愎自用,頻繁換將,自毀長城,冤殺大將袁崇煥等,加速了明王朝滅亡的步伐。

三、難逃歷史發展規律。縱觀中國曆代發展進程,一般都難以規避三百年這個大限。明朝到崇禎帝已276年,日薄西山,氣數已盡。新王朝代之而興是歷史發展之必然,崇禎帝已無法挽回滅亡的命運,這是歷史發展規律,不以個人意志為轉移的。

後世有人評價:思宗雖有心為治,卻無治國良方,以致釀成亡國悲劇,未必無過。史稱“崇禎五十相”(在位十七年,更換五十位內閣大學士、首輔),卻加速了明王朝的覆亡。




嶽之嵐


非常之世,需非常之人!崇禎只是一個一般人。明王朝的覆滅,有以下幾個原因:一、首先表現出來的就是財政破產,中間的食利階層佔有利益太多,導致底層負擔過重,而中央所得甚少。此時,帝國最急需的政策,就是調整利益格局,壓縮食利階層所得。這樣,可以讓底層喘口氣,不至於造反,而中央所得的比例提高,就可以保障軍隊供應。和滿清的戰爭,即使沒有名將,但是手裡有糧,心中不慌,結硬寨,打呆仗,和滿清拼消耗,也不至於滿盤皆輸(很多所謂的因輕敵冒進的大敗,都是財政危機的後果)。二、沒用好宦官集團。明朝自正統皇帝之後,基本每個皇帝都會重用宦官集團,真的是皇帝都昏庸無道嗎?實際上明朝有一套宦官的培養制度,能脫穎而出的太監,其整體辦事能力在官員的平均水準之上。且因為宦官的利益依附在皇帝身上,因此忠心程度比官員要高。至於其貪汙腐敗的狀況,可能和官僚集團半斤對八兩(萬曆皇帝用太監來徵收商稅、礦稅,效果就不錯),而且皇帝用太監來管理特務機關,監督官僚,也能使行政效率高一些,這是明朝中後期皇帝重用宦官的原因。而崇禎把宦官集團廢了之後,就只能自己和官僚鬥,殺了太多人,惡人都自己當了,人心散盡。結果再怎麼勤政也不見成效。三、缺乏擔當,對滿清和戰不定,對農民起義剿撫不當,力量不能集中而處處失敗。到最後自己身死,也不安排後事,如果指定繼承人在南京繼位,則南明的自相殘殺未必那麼嚴重,滿清也不會那麼容易統一天下了(靖康之變後,南方如果有幾個和趙構地位彷彿的王爺,內鬥之下,估計早就被金朝給滅了)。

總之,我感覺崇禎接手時一把爛牌,但是還有一點翻身的機會,但是他打的更爛,就悲劇了。


讀出歷史中的不得已


崇禎皇帝是典型的拿了一手好牌,結果順序出錯了,結果一開始就把褲子都輸掉了,關鍵他還自鳴得意,不知醒悟,醒悟了的時候就只有上吊自殺了。

他打得最錯的牌就是殺掉了本來忠賢無比的太監魏忠賢,本來他在殺人之前還在擔心魏忠賢反叛怎麼辦?結果魏忠賢不僅沒有考慮造反,還在鞠躬盡瘁的為他謀劃江山社稷,讓他很輕易就殺了。

其實,撇開魏忠賢的太監身份,他肯定算一個不折不扣的忠臣。

魏忠賢很討儒家的士大夫階層的厭,甚至是仇視,很不巧,崇禎皇帝沒有上臺之前,也是士大夫的一員,所以他誅殺了類似道家人物的魏忠賢,卻不知他結的這些仇都是為君王而結的。

關鍵是魏忠賢領導的太監為核心的特務機構是專門從事國家的監察工作的,按中國古代的分類,應該屬於道家人物,事實上已經形成了明王朝的靈魂。

儒教國家講究“三人行,必有我師”,國家體系中,擔任師的角色就是道家人物,主要職能就是監察,其他兩人才是帝王和儒家人物,管理行政事務。

特務機構,摧毀容易,重新建立起來就是相當困難的事了,基本就叫不可能。

儒家人物缺乏監察,就容易形成專權,架空皇權,甚至篡奪皇權。

極端的王莽例子,就在那裡明擺著。

宦官登上歷史舞臺,直接誘因就是為了抑制權臣。

結果崇禎皇帝耍了一下個性,幹掉了自己看不順眼的人,結果輕易就把明王朝的政權管理體系一下摧毀了。

袁崇煥,作為魏忠賢提拔的人,也遭到了誅殺。

所以崇禎皇帝根本沒有十七年可以用,他可以用的,就是自己登基到誅殺魏忠賢的這一段時間。


河東來


後人在評論崇禎皇帝時,有一種論調特別受人尊崇,那就是“君非亡國之君,臣皆亡國之臣”,很多人都認為崇禎皇帝勤勉有加,為病入膏肓的大明拼命續命,並沒有歷史上那些亡國之君的荒淫腐敗之相,彷彿一切的錯都是崇禎朝的大臣們的,但是真的是這樣嗎?

就像題主說的那樣,上天給了崇禎皇帝十七年時間,卻沒能挽救大明王朝。要我說,崇禎皇帝不但不可能挽救明朝,相反崇禎皇帝要為大明王朝滅亡負很大的責任,他就是亡國之君。

其實大明王朝在崇禎的手上並不是非亡不可,崇禎面對的問題主要是兩個,一是西北地區的“流賊”,就是我們歷史教科書上說的農民起義軍隊,李自成、張獻忠等,二是來自東北地區不斷壯大的後金(清朝)。崇禎皇帝同時面對著這兩大強有力的對手,拆東牆補西牆,最終兩邊都沒堵上。

但是,在崇禎年間,真的一點機會都沒有嗎?其實,至少有兩次機會,崇禎皇帝可以挽回局面,或者至少可以為大明王朝再爭取幾十年時間。

第一次是1642年,大明王朝同時面對農民軍和滿清內外交困已久,不堪重負的兵部尚書陳新甲派遣使者與清朝議和,後此時被崇禎皇帝知道,召見陳新甲,之後崇禎皇帝默許陳新甲與清方議和,其實這也不失為一個辦法,當時雖然清朝已經在東北佔據了有利的地位,關外幾乎已經全部喪失,但是皇太極並沒有入主中原的想法,而且皇太極終其一生也未能正面突破山海關。

如果能以山海關為界,先與清廷議和,平定內亂後休養生息,再與皇太極一爭高下,關外之地失而復得也未可知。即使不能收復關外之地,但是至少能力保關內不遭受滿清鐵騎的踐踏,不致使華夏民族衣冠淪喪。

可惜,最終秘密和談的消息被言官們得知,言官們紛紛上書彈劾陳新甲,愛面子的崇禎皇帝只好把所有的罪責都推給陳新甲,最終和談也不了了之,崇禎皇帝只得繼續兩面作戰。

第二次是1644年,李自成在陝西西安稱帝,並率大軍一路東征,一路上勢如破竹,李自成一月份從西安出發,三月份就打到了北京城下。其實,這一段時間,崇禎完全有時間進行轉移,崇禎皇帝可以遷都到南京,明朝有個先天優勢,明朝是兩都制,南京有一套備用班子,只要皇帝南下,到了南京以後政府機構可以照常運作,而且當時南方還有相當多的兵力可堪調用,與李自成劃江而治、甚至劃淮而治都是很有可能的。

從後面南明的歷史中就可以看出,清軍消滅了李自成之後南下,南明尚有江北四鎮、湖南何騰蛟、福建鄭芝龍等兵力,再加上崇禎皇帝無可置疑的正統身份,南方軍民必定跟隨崇禎一起抗擊以異族身份入侵的清兵。

而且,南下之後的崇禎還有一個優勢,雖然說出來很多人要罵人,但是這是不可否認的事實,南下之後崇禎雖然丟掉了北方的半壁江山,但是也是丟掉了一個沉重的包袱,西北與河南遭到流賊的破壞,山東則經常遭到滿清的侵略,此時的北方已經是一個爛攤子了,全靠江南的財政支持,如果沒有北方的拖累,崇禎完全可以憑藉南方的經濟和兵力,鞏固長江或者淮河防線,而且李自成將會夾在崇禎和滿清之間,南下之後的崇禎皇帝將會處在一個十分有利的位置,反而是李自成將要承受南北雙方的壓力。

如果,崇禎皇帝能夠在1644年果斷拋棄北方,將一舉扭轉兩面作戰的不利局面,而且能夠利用江南的經濟構築堅固的防線,再圖恢復也未可知。

有人說,明朝276年“不割地,不賠款,不和親,不納貢,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這些品質能夠做到固然好,但是也應該審時度勢,崇禎皇帝是不割地,但是自己死後明朝的全部領土都成了滿清的,這就是不割地?崇禎皇帝是死社稷了,但是留下的百姓呢?任由他們被異族欺凌?任由民族文化和傳統遭到敵人的摧毀?難道這就是一個帝王應該做的嗎?

崇禎皇帝不割地,卻斷送整個國家;死社稷,卻使全民族衣冠淪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