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天给了朱由检十七年的时间,为什么还是没能挽救明朝?

历史一书生


朱由检的父亲生了5个儿子,但是长大成人了,只有他和他的哥哥朱由校,所以年仅23岁的朱由校死了之后,他就理所当然的继承了皇位,他的哥哥朱由校在位期间,朝政由魏忠贤和客氏把持,残害了许多忠良,国家腐败不堪,从上到下,可以说就是一副烂摊子,就等着他上位之后去收拾。

当时整个国家也是天灾人祸不断。连年大旱。有的地方没有粮食吃,甚至出现了人吃人的情况。而国家的军费开支如果要满足。可能会用掉当年收入的百分之九十几。而且。整个朝廷的运转,还有后宫的开支。也是一笔不小的支出。这些事情都是一个让人头痛的问题。所以朱由检上台之后,也想好好治理一下这个国家,收拾一下烂摊子。

这个时候,建州女真已经建立了后金,经常袭扰辽东。所以明朝也把大量的兵力投放到了辽东。如果不能尽快让整个朝廷恢复正常的运转,治理好各种问题,那么整个大明再无起死回生的可能。所以他非常勤政,夜以继日的处理奏章,他上台之后出台了很多措施,比如把一些不太急的为皇家工作的部门都给停掉。消减了皇室人员的开支。外派到外地的镇守太监也撤回来了。

而且他还下令免除遭受干旱地区人们的税赋,所以整个国家上上下下在他的各种诏令下达之后,仿佛又看到了希望。为了尽快解决后金问题,他启用了前任辽东巡抚袁崇焕,任命他为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 督师蓟辽兼督登来天津的军务。可以说对后金的各种问题,基本上就交给了袁崇焕全权负责,朱由检对严崇焕许诺,如果5年能够复辽,可以给他封侯。

对内部,朱由检一直明白,魏忠贤和他的党羽还有客氏,一日不除,国家一日不宁,然后他逐步开始收拾魏忠贤的党羽,魏忠贤知道事不可为,辞去了东厂的职务,随后不久,朝廷公布了魏忠贤的罪状,因为朱由检的哥哥还没有出殡,所以决定把魏忠贤暂时安置在凤阳,后来魏忠贤在路途当中上吊而亡。而客氏氏也被打死。

按理说崇祯皇帝朱由检确实是一个很勤勉的皇帝,但是他在处理某些问题的时候还是手段不够坚决,而对于袁崇焕,他更是犯了致命性的错误,后金10万大军进攻北京,袁崇焕和满桂两个人,率兵打败了敌人的多次进攻,后来在东便门,袁崇焕破了金兵之后,自己手下也是疲惫不堪,兵员和补给也没得到有效的补充,袁崇焕就想入城休息。

皇太极为了对付袁崇焕,故意在兵营中散布谣言,说已经和袁崇焕有约,是袁崇焕把金兵引到京城的,而且这些话故意让被俘虏的两个太监听到,朱由检听了从敌营逃回来的太监的话,随后就逮捕了袁崇焕,等到第2年后金的兵退走之后,袁崇焕被凌迟处死。

处死忠臣只是他犯了一个错误,在各地农民军纷纷起义的时候,为了剿灭义军,练新兵,还有筹措辽东抗金款项,总计加派了1700万两的税赋,这些赋税让老百姓苦不堪言,所以这就更加助长了国内农民军起义造反的势头。

朱由检上台之初确实是很努力很勤奋。也想把岌岌可危的大明给挽救回来,可惜朝廷的弊政已经形成多年,官员之间结党营私,对老百姓横征暴敛,再加上什么事情他都喜欢亲力亲为,所以到了后期他已经感到焦头烂额,回天乏术,他越来越多疑,越来越容易发脾气。

朱由检一生节俭,当了10多年的皇帝,穿的衣服经常是旧衣服,洗了又洗,缝缝补补,批改奏章也经常到深夜,甚至有的时候。连续几天不眠不休,就连宫中的很多金银器皿,为了筹措粮响都拿去用掉了,可以说他还是很努力的,只能说时局如此,国家已经从根子上烂掉了,即便他有心改革,也不是短时间内能见到成效的,国家更不是因为他一个人的努力就能够变好的。

我总结了一下他为什么会没有挽救得了大明,首先是他哥哥在位的时候宠幸魏忠贤等人物,朝政就已经弄得很坏了,接手就是一个烂摊子,再加上他在处理魏忠贤和客氏问题时,只处理掉几个重要人物,其他遍布全国的党羽却放过了,这样子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国家的问题,虽然他也任命了一些忠臣良将和有才之人,但是这样的作用已经是杯水车薪,历史上所有的朝代灭亡的原因都差不多,老百姓没有活路,只有造反。



暖男唐僧


实际上,崇祯皇帝并不是没有时间,他在台上十七年。这么漫长的时间,足够他做任何他想做的事情。另外,他在拿下魏忠贤后,在朝廷中已经具有了绝对的权力。他可以安排任何他想安排的人选,配备任何他想配备的队伍。

同时,崇祯皇帝和所有的亡国皇帝都不一样。从秦朝到明末,所有的亡国皇帝之所以亡国,要么是这个皇帝贪玩好耍荒淫误国,要么是一个小皇帝,朝中群龙无首。但是崇祯皇帝不一样。他不是荒淫误国的人,他也不是小皇帝。他非常勤奋,每天都睡得非常少,以至于有时候坐着都睡过去了。像崇祯这样,如此勤政的末代皇帝,在历史上几乎是没有的。

(崇祯剧照)

崇祯作为末代皇帝,还有一点优势。别的末代皇帝因为都比较弱,因此朝廷对地方控制力很弱,造成藩镇割据,诸侯拥兵自重,并由此引发战争。但是崇祯皇帝所统治下的明朝,朝廷对地方上的官员、藩镇等,还具有绝对的控制能力,没有任何一起诸侯拥兵自重而割据一方的情况。

那么,崇祯皇帝的时间足够,自身又很勤奋,而且对地方官员又具有绝对的控制力,可为什么最终却在历史上无所作为,眼看着大明江山败亡,而自己抱着无限的遗恨,吊死煤山呢?

当人们找不到如此勤政的崇祯,为什么最终竟然毫无作为的时候,于是很多人就想到了当时出现的连年不断的天灾。

天灾在古代社会,确实是非常致命的。由于古代的农耕经济非常脆弱,稍微发生一些天灾,国家就应付不过来。老百姓无衣无食,自然会铤而走险当土匪。本来当土匪,最先只不过是想抢点粮食,活下去。后来发展壮大了,心思就野了,又看到天下大乱,就想到抢国家。也就是说,由于天灾,引发农民起义,因此天下大乱是必然的。再加上有后金在北方步步紧逼,所以崇祯最终才不得不失败。

也就是说,这些都与崇祯皇帝关系不大,主要是天灾人祸造成的。

不过,这话似乎也说不过去。清朝末年,同样是天灾,同样是太平天国、捻军、回民暴乱如火如荼,同样由列强步步紧逼,虎视眈眈,但是,清朝最终扑灭了农民起义,挺了过来。要知道,清朝当时是没有一个像崇祯这样的皇帝的。如果清朝有一个崇祯这样的皇帝(比如光绪皇帝的变法运动最终取得成功),清朝后来是不可能灭亡的。

因此,崇祯没有取得成功,其实还得在崇祯身上找问题。也就是说,除了农民军和后金的强大以外,崇祯自身也有很大的原因。

(魏忠贤剧照)

一、崇祯无信。

崇祯皇帝通过扳倒魏忠贤,扫除魏忠贤的党羽,确实极好地加强了中央集权,确立了自己的威信。但是,崇祯为了继续加强中央集权,加强皇权集中,最终沦落到“无信”的地步。

比如他对袁崇焕的使用。袁崇焕可以说是明末难得的好将领,他所打的宁远大捷、宁锦大捷,是明末在对后金上少有的胜仗。崇祯皇帝想要打败后金,他就应该非常相信袁崇焕。袁崇焕有些专权也好,袁崇焕杀毛文龙也好,这是一个大将在战争中必不可少的做法。只有具有这样的威霸,才能促进战争的胜利。古代所有的名将,大都具有这样的品质。

但是,崇祯却最终怀疑上了袁崇焕,并且残忍地凌迟了他。

崇祯这样做了后,那些将领在打仗的时候,谁还敢排除万难,奋不顾身?因为谁要是这样,必然得罪人,也必然被崇祯怀疑。

所以后来的将领,无论对后金还是对农民军,都几乎很少打胜仗。而崇祯为此杀了一波又一波大将。但是效果适得其反,他的疑心反而让大将们更加畏首畏尾,害怕哪里又出问题了。

再看看皇太极是如何对待大将的。祖大寿不投降,就围而不攻。祖大寿投降后,要回去,就放他回去。再一次捉到祖大寿,也不打击报复。祖大寿要坚持气节,不愿意带清军打明军,就让他那样,把他养起来。

两相对比,在信誉问题上,区别有多大!

(李自成剧照)

二、崇祯缺彰。

崇祯皇帝的宣传工作是做得很不到位的。看看清朝的时候,曾国藩等人是如何黑化、妖魔化太平天国的,就明白曾国藩等人的宣传工作做得有多到位。

而崇祯并没有在宣传上下功夫,反而是对手李自成的宣传工作十分到位。一句“均田免赋”,尽管明显是假话空话,但是他就这么宣传了,而且产生了极好的效果,一年时间就啸聚了百万之众。

没有宣传,哪里还有民心。

三、崇祯不稳。

当年秦国能打胜仗,是因为有一套军功奖励制度。崇祯皇帝并没有这样的激励机制。他对官员的封赏没有什么标准,全凭自己的好恶。他发了很多尚方宝剑给大将们,但是这些大将却谁也不敢随便用。比如他发尚方宝剑给袁崇焕,但袁崇焕杀了毛文龙后,他却把这个作为袁崇焕的罪证之一。

由于崇祯皇帝自身具有太多的性格缺陷,因此,他虽然非常忙乎,其实都是瞎忙。就算上天给他17年,他也一事无成,反而把戏演砸了!


张生全精彩历史


实际上,崇祯皇帝的个人能力,远远不如清朝的咸丰皇帝。咸丰皇帝面临的困境实际甚至大于崇祯,太平天国大军雄踞江南,掐断了江南财富北上的道路,还派出北伐军一路打到天津。

英法联军肆虐广州,北京,击败清军主力,火杀圆明园,咸丰皇帝逃到避暑山庄。咸丰手下,根本没有什么大将能臣,却敢于放手,一下子任命了40个汉族团练大臣,放手让这些人去干,结果就涌现出曾国藩,曾国荃,左宗棠,罗泽南,胡林翼等等一大批本来默默无闻的能臣干将。

此外,咸丰皇帝勇于任用改革派官员,整顿糜烂的官场风气。咸丰帝提拔敢于任事的肃顺,支持肃顺等革除弊政。免除了以穆彰阿为首的一批庸碌无能的大臣。

在军费方面,咸丰三年,国库只有22.7万两白银,就连一个月的工资都发不了。结果,咸丰下令,熔化内务府金钟,开捐例,卖官鬻爵,铸大钱,发行官票和钱票,推行厘金制度等,终于筹措到了1亿7千万两白银军费镇压太平天国。

而崇祯呢?手下能臣大将如云,洪承畴,祖大寿,袁崇焕,卢象升,孙承宗,孙元化,毛文龙,孙传庭,满桂,曹变蛟,祖宽,祖大乐,张存仁,曹文诏,赵率教,各个都是能臣猛将。

但是,崇祯谁也不信任,每天就会催促出战,不给解决粮草,不给解决军饷,就会每天催促出战。结果就是百战百胜的卢象升率领5000饥兵出战数万八旗军。杀贼最多,最骁勇,百战百胜的祖宽,带领区区300个士兵去救援济南,孙传庭带领零军粮的新兵去打李自成数十万大军送死。

崇祯对于皇亲国戚也是毫无办法,对边军经常拖欠军饷几个月,甚至几年不发军饷。而皇亲国戚财宝堆满仓库,以至于李自成进北京,对这些皇亲国戚重臣抄家,获得7000万两白银的财物。这种做法,崇祯就是当30年皇帝也是一样的失败。


深度军事


十七岁的崇祯从哥哥手里接过一副烂摊子,但开局还不错

明天启七年(公元1627年)八月,立志要做一位名垂青史木匠大师的熹宗皇帝朱由校突然死了,因无子嗣,临终指定其弟信王朱由检继位,改年号崇祯。崇祯帝朱由检彼时才十七岁,年纪不大,却十分精明干练,和他那个喜欢捉迷藏、痴迷木工活的奇葩哥哥大不相同,他还是有干一番事业的雄心壮志的,也有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的决心与意志。

崇祯帝的童年生活并不幸福,这或许给他一生都留下了挥之难去的阴影。他刚呱呱坠地的时候,贪财好货的爷爷万历皇帝已经将大明弄得千疮百孔,积重难返,父亲泰昌帝登基仅仅一个月就因过度沉溺女色而一命呜呼,哥哥天启帝朱由校最大的人生理想是超越鲁班,成为一名青史留名的大木匠,于是干脆将军国大事都托付给了宦官魏忠贤......由此看来,这是崇祯之不幸,因为他从天启帝的手里接过了一副烂摊子,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对于事业心很强 、很想有一番作为的他来说,又未尝不是一个难得的机遇。

上位后第一个打击目标就是势焰熏天的魏忠贤

彼时的明王朝,内忧外患接踵而至,只是保留着一个貌似强大躯壳的腐朽政权,满目疮痍,百废待兴,千头万绪,从何处做起?朱由检却在一团乱麻的局势中看到突破口,心里早有打算,当务之急是应当一举解决掉擅权揽政、天怒人怨的“魏忠贤、客氏阉党集团”。

崇祯很清楚,要扳倒尾大不掉的魏忠贤绝非易事。经多年深耕,其势力早已盘根错节,朝中都是魏的党羽,而自己呢?除了一直跟随他的心腹太监王承恩,他没有一个帮手,操之过急只会逼魏孤注一掷、疯狂反噬,力量对比对朱由检极其不利,他必须谨慎地、耐心地寻找对方软肋与破绽,在适当的时机发起致命一击。

他先把所有精力都投入到治国理政上去。彼时的大明,天灾人祸不断,大量人口流亡,饿殍遍野,土地荒芜,社会动荡,已经引起许多有识之士的深深担忧。尤其是陕西,连年大旱,田地龟裂,粮食颗粒无收,已经发生过易子而食的人伦惨剧。陕西尤其是重灾区陕北已是一个火药桶,随时都有可能被引爆。


在辽东,建州女真自万历后期兴兵发难,建立了后金政权,如今羽翼已丰,不断侵扰明境,烧杀抢掠......国家财政早已捉襟见肘,军费开支却比三十年前增加数倍,基本已占国家财政总收入的百分之九十七,且皇室支出、百官俸禄都成倍增加,早已入不敷出。彼时明廷将大量人力物力投到辽东,但战局却没有丝毫进展、缓和,这些难题都让朱由检心乱如麻。为了使大明尽快起死回生,登基后,朱由检只得夙兴夜寐、筚路蓝缕地辛勤工作。

之后,他重新起用并倚重足智多谋、能征善战的文官袁崇焕,将他由小吏而逐渐升为巡抚。袁曾经在天启七年取得过宁锦大捷,挫败了后金战神努尔哈赤,但因阿附魏忠贤而遭东林党人弹劾,被视为“阉党”,被辞职迫返回老家广东东莞。崇祯不顾东林党的反对,将袁召回,任其为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使督师蓟辽兼督登莱天津军务,实际上将整个辽东防务大权都交给了他。崇祯元年(1628)七月,袁从广东返京,接过了辽东防务的重任,并立下“五年平辽”的誓言。

经过初步治理,崇祯皇位得以初步巩固,遂开始集中精力解决魏忠贤阉党集团。崇祯巧施妙计,不动声色就一举翦除了祸乱朝纲的“九千岁”魏忠贤,然后逼他自尽,并干脆利落地将阉党成员一网打尽,巧妙而干净地将这颗寄生在大明躯体上之毒瘤除去。


镇压民变 损兵折将

崇祯上位伊始,就诛杀魏忠贤,剿灭阉党,发展生产 ,恢复经济,整饬吏治,颇有一番“中兴”之君的气象。不久,其本性中一些与生俱来的性格弱点逐渐显露出来 。史载,崇祯求治心切却志大才疏,性格刚愎自用且猜忌狐疑,随着地位稳固,又开始重用宦官、亲近奸佞,对内滥加赋税;对外横加干涉、遥控指挥,掣肘前方将领,甚至自毁长城,冤杀袁崇焕,罢斥孙承宗,致使后金军步步紧逼、长驱直入。

崇祯上位不久,明末农民起义规模愈来愈大,崇祯任洪承畴为三边总督,加紧了镇压,局势有所好转,王嘉胤 、张献忠、李自成、罗汝才等陕西大股农军迫于明军压力先后偃旗息鼓,渡河进入山西。不料山西饥民群起响应,声势复炽。不久,农民军屡仆屡起,四处游走,纵横陕西、山西、安徽、河南、湖广、四川等地 ,由局部问题变成了明廷的心腹大患。

崇祯八年(1635年)正月,李自成联合罗汝才、贺一龙等农军突然离陕南下,出其不意地攻克明中都凤阳,捣毁朱氏祖陵,焚烧数千棵陵松。崇祯闻讯痛哭流涕,怒杀凤阳巡抚、都御史杨一鹏。祖陵被掘,龙脉已断,崇祯惶恐不安,于是破天荒下了一道《罪己诏》,类似于检讨书,向天下臣民承认自己所用非人而导致局势危殆。常言道:“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在局势危若累卵的时刻所做的检讨,理应刻骨铭心,崇祯应当引以为戒、痛改前非才是,然而不久他就忘记了痛彻心扉的感觉,依然故我,继续重用宦官、猜忌贤臣、偏信小人。于是,愈演愈烈的危机不仅没有减缓,反而日益加深。

崇祯刻薄寡恩,戾狠嗜杀,先后有十几位将领因各种原因被他处死,其中有些人本不该杀,名将孙传庭、杨嗣昌、傅宗龙、汪乔年、卢象升、洪承畴等人因崇祯瞎指挥或战死、或自尽、或投降满清......到崇祯十五年(1642)左右,张献忠攻占了湖广四川的绝大部分地区;十六年(1643),辽东明军苦撑一年后基本全军覆没,明朝在山海关内外的军事要地全部丢失,清军开始将兵锋指向关内。1643年秋,李自成在襄阳建立了农民政权,开始加紧夺取全国政权。张献忠在武昌建立了大西政权,接着溯江西上,进军四川,当年九月,潼关南原之战爆发,明悍将孙传庭在准备不足的情况下被崇祯催逼,仓猝上阵,兵败身死,大明最后一支精锐全部覆灭了。《明史》曰:“传庭死,明亡矣”。李自成乘胜袭取西安,建立了大顺国,占据了明王朝的半壁江山。大明王朝的挽歌已被隐隐唱响。

在这段时期内,崇祯帝感于局势愈发不利,曾连下四道“罪己诏”,也就是写了四份检讨书,除稍稍自责外,大肆斥责贪官污吏和地方豪强仗势祸害地方民众,致使官逼民反,导致局势不可收拾。在四道罪己诏中,他要么反省自己君德不修、政令有失,要么唾骂文官贪财,武将怕死,无一人愿为国分忧......

但检讨书写的再声情并茂 、义正辞严乃至声泪俱下,感慨与愤懑能感动天感动地,就是感动不了与他离心离德的大明臣民,而且他说得有鼻子有眼,也能切中时弊,但却拿不出丝毫应对之策与奖惩措施,只能眼睁睁看着局势日益恶化。重振连下几道罪己诏,虽不乏诚意,但却无鸟用,形同虚文、毫无实际意义。

最后(1644年),李自成率大顺军直捣京师,崇祯帝被祖宗制定的“君王死社稷”所拘束,拒绝了李自成提出的拿钱犒军、平分江山的提议,只好亲自持剑砍杀妻妾、公主后,和亲信太监王承恩相对自缢于煤山。死前留下最后一道《罪己诏》,诚恳地表示“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误伤百姓一人”,他还痴人说梦地宣布只追究李自成一人之罪,虚伪地说“寇亦吾赤子”,其他从者都可赦免,一律不问。

李自成进京后,立国276年的大明王朝灰飞烟灭。

上天给了朱由检十七年的时间,他原本还是有机会力挽狂澜、使国家回到良性发展的轨道上来 。可严重的内忧外患把他搞得焦头烂额,精疲力竭,又看着满朝文武结党营私,全不以大明的国运为重,于是苦闷异常。后来,性格本就阴鸷的朱由检变得愈发多疑、乖僻、暴躁、易怒,最后变得神经质,文武动辄得咎,不知所措......面对兵临城下的大顺军,他哀叹:“朕非亡国之君,臣乃亡国之臣,事事皆亡国之象”......国库本已枯竭,甚至连军饷都发不出,他还表示将停止一切摊派加税,企图稳定军民之心,鼓舞士气,困兽犹斗,但是,正如他连发几道《罪己诏》一样,这种大而空泛的言论已经毫无现实意义了。

【插图源自网络】

【发文不易 严禁剽窃】


铁马冰河wu


古人讲:天发杀机,移星易宿。地发杀机,龙蛇起陆。人发杀机,天地反覆。天人合发,万化定基。也就是说一个王朝灭亡主要有三大原因,即天,地,人。

明朝末期,全球正处于小冰河时期,气温降低,干旱无收,饿瓢遍野,瘟疫横行,此为天发杀机。

地震,此为地发杀机,龙蛇起陆。

党争,弄权,专权,此为人发杀机。

三者合一,则英豪出。此为定万物化育之帝王基业之机。

1644年北京爆发大规模瘟疫,李自成兵至城下谓崇贞曰:封王,则撤军击清。对明军多有忌惮,欲正名天下,发展势力,对明徐图之。

吴三桂的五万关宁铁骑由山海关急驰北京不过八,九日。崇贞拒不封王,然而圣听早已蒙尘,军响的拖欠与瘟疫的横行,明军已不堪一战。当攻城令下之日,城门由里面被打开了,胜利出乎李自成预料。

李岩谏言:大军不能入城,驻于外。自成不讷,吴三桂反。李自成的大万大军直扑山海关,但因瘟疫,四万人不随行。大败之后一路溃逃,所过之处,瘟疫必发。

清军在明遗老臣维持修善之后入城,内城汉人全迁于外城,满人占据内城。对控制传染起到了一定隔离作用。

明朝灭亡原因有很多,但在明末接连爆发的五次大规模瘟疫无疑成为腐朽的明王朝迅速灭亡的关键。

崇贞为何不撤到南京?所谓的君王死社稷的铮铮硬骨就是个笑话,他没想到明军已经衰弱到连八,九日都坚守不住了。这是什么原因呢?

秦二世胡亥,在听受向东方派出使者的回报:天下盗贼蜂起,已然成患,必慎之。二世大怒,杀使者。后续使者皆报二世:不过小股盗贼,不至为患。二世大喜,赏之。

重喜而怒恶,此崇贞之所以圣听蒙尘。

所以,上天根本没给崇贞机会。


青山绿水无名


崇祯皇帝是大明王朝最后一任皇帝,每当回过头去看这段历史的时候无不感动遗憾,其实崇祯本有机会挽救大明朝与水火之中,但看似简单,实则做起来难,我们应结合当时的人所处的环境做考量。

每一个封建王朝的末期的通病大部分都是:土地兼并严重,官僚体制腐败,军队败坏无战斗力,皇帝昏庸无能。其实我们看看这几条基本上崇祯皇帝都具备,下面我们来浅要分析一下。

崇祯皇帝是从他哥哥天启皇帝那里即位的,天启皇帝虽然人在其位,但却立志想当一名超越鲁班的木匠,不得不说,这种奇葩思想,也真让人无语。崇祯还在当信王的时候,就亲眼目睹了魏忠贤在朝廷结党营私,权势滔天的景象。所以他即位的时候第一件想干的事情就是收拾掉魏忠贤。

可惜的是崇祯当时过于年轻,他只看到了表面,没看到更为深远的地方,魏忠贤是可恨,但还有一个更大的敌人——东林党,更加危险。魏忠贤能够顺利除掉,东林党有着很大的作用,可惜的是,崇祯皇帝操之过急,除掉了魏忠贤,让世人的所有枪口都对准了他崇祯,没有挡枪的人存在,年少的崇祯直面满朝文武的炮火,这让有些自负的崇祯在政治上逐步走向极端和幼稚。

自万历开始,明朝的各项问题就逐步显现出来,张居正主政的十年,几乎快要把明朝拉回了正轨,不仅国库日间丰盈,而且土地兼并问题得到了有效的缓解,但张居正犯了两个忌讳,第一是他主张的土地改革“一条鞭法”的施行侵犯了全国其他贵族的利益,第二十张居正在为了施行个人政治主张,欺负万历年幼,导致了万历皇权的威信开始大为受损,这也让文官们逐渐意识到,皇帝只是个玩偶,皇权出不了朝堂,这种后遗症一直延续到了崇祯时期。

其实我们可以看到,在皇权与文官权势的对抗上,万历和崇祯都是极富个性的,特别是崇祯,擅杀大臣是历史给他留下的恶名。

在军事上,崇祯其实有志气与平叛并且也付出了实际行动,但军事上的作风有些过于操之过急,对于将领只要丢掉城池,动不动就是处死。最著名的就是被冤杀的袁崇焕,致使明朝最能打的一名大将惨死,造成了明朝末期无将可用的境地。不仅是袁崇焕,先后有十几位将领因各种原因被他处死,如名将孙传庭、杨嗣昌、傅宗龙、汪乔年、卢象升、洪承畴等人因崇祯胡乱指挥或战死、或自尽、或投降满清。崇祯将自己刚开始较好的局面一步步挥霍殆尽。

北方建州女真的逐渐强大,李自成的大顺朝也越来越成气候,再加上南方东林党明则保身不思进取的做法,都给了崇祯极大的心理压力。最后,崇祯还连下四道罪己诏,但已经无用,李自成攻破京师大门以后,崇祯吊死在了歪脖子树上。


春秋乱舞


历史留给崇祯帝十七年的时间不短,虽然勤政有为,仍无法挽大厦之将倾,自隘煤山,成为亡国之君。主要原因有:

一、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明之亡,实亡于神宗”。万历后期,神宗怠政,沉湎于酒色,“万事不理”。十三年不理朝政,国本之争、党争激烈,使得朝政日益腐败黑暗。明熹宗在位七年,昏聩懒政,任用宦官魏忠贤专权,东厂横行,奸佞当道,东林党争祸国殃民。把大明朝推向万劫不复的地步,种下了明朝灭亡的祸根。

二、崇祯即位后,意图精明勤政,中兴明朝,但面对接手的烂摊子,内忧外患,已无力回天。首先朝政不举,官员更换频繁,党争不绝。加之天灾人祸,已露亡国之象。天下大旱,百姓颗粒无收,瘟疫爆发,造成人民流离失所,死亡过半,十室九空。其次,国内李自成起义已十余年,千里无鸡鸣,人烟稀绝。北方关外女真少数民族势力崛起,虎视眈眈,边患不断。加之崇祯帝性格复杂,疑心重,刚愎自用,频繁换将,自毁长城,冤杀大将袁崇焕等,加速了明王朝灭亡的步伐。

三、难逃历史发展规律。纵观中国历代发展进程,一般都难以规避三百年这个大限。明朝到崇祯帝已276年,日薄西山,气数已尽。新王朝代之而兴是历史发展之必然,崇祯帝已无法挽回灭亡的命运,这是历史发展规律,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

后世有人评价:思宗虽有心为治,却无治国良方,以致酿成亡国悲剧,未必无过。史称“崇祯五十相”(在位十七年,更换五十位内阁大学士、首辅),却加速了明王朝的覆亡。




岳之岚


非常之世,需非常之人!崇祯只是一个一般人。明王朝的覆灭,有以下几个原因:一、首先表现出来的就是财政破产,中间的食利阶层占有利益太多,导致底层负担过重,而中央所得甚少。此时,帝国最急需的政策,就是调整利益格局,压缩食利阶层所得。这样,可以让底层喘口气,不至于造反,而中央所得的比例提高,就可以保障军队供应。和满清的战争,即使没有名将,但是手里有粮,心中不慌,结硬寨,打呆仗,和满清拼消耗,也不至于满盘皆输(很多所谓的因轻敌冒进的大败,都是财政危机的后果)。二、没用好宦官集团。明朝自正统皇帝之后,基本每个皇帝都会重用宦官集团,真的是皇帝都昏庸无道吗?实际上明朝有一套宦官的培养制度,能脱颖而出的太监,其整体办事能力在官员的平均水准之上。且因为宦官的利益依附在皇帝身上,因此忠心程度比官员要高。至于其贪污腐败的状况,可能和官僚集团半斤对八两(万历皇帝用太监来征收商税、矿税,效果就不错),而且皇帝用太监来管理特务机关,监督官僚,也能使行政效率高一些,这是明朝中后期皇帝重用宦官的原因。而崇祯把宦官集团废了之后,就只能自己和官僚斗,杀了太多人,恶人都自己当了,人心散尽。结果再怎么勤政也不见成效。三、缺乏担当,对满清和战不定,对农民起义剿抚不当,力量不能集中而处处失败。到最后自己身死,也不安排后事,如果指定继承人在南京继位,则南明的自相残杀未必那么严重,满清也不会那么容易统一天下了(靖康之变后,南方如果有几个和赵构地位仿佛的王爷,内斗之下,估计早就被金朝给灭了)。

总之,我感觉崇祯接手时一把烂牌,但是还有一点翻身的机会,但是他打的更烂,就悲剧了。


读出历史中的不得已


崇祯皇帝是典型的拿了一手好牌,结果顺序出错了,结果一开始就把裤子都输掉了,关键他还自鸣得意,不知醒悟,醒悟了的时候就只有上吊自杀了。

他打得最错的牌就是杀掉了本来忠贤无比的太监魏忠贤,本来他在杀人之前还在担心魏忠贤反叛怎么办?结果魏忠贤不仅没有考虑造反,还在鞠躬尽瘁的为他谋划江山社稷,让他很轻易就杀了。

其实,撇开魏忠贤的太监身份,他肯定算一个不折不扣的忠臣。

魏忠贤很讨儒家的士大夫阶层的厌,甚至是仇视,很不巧,崇祯皇帝没有上台之前,也是士大夫的一员,所以他诛杀了类似道家人物的魏忠贤,却不知他结的这些仇都是为君王而结的。

关键是魏忠贤领导的太监为核心的特务机构是专门从事国家的监察工作的,按中国古代的分类,应该属于道家人物,事实上已经形成了明王朝的灵魂。

儒教国家讲究“三人行,必有我师”,国家体系中,担任师的角色就是道家人物,主要职能就是监察,其他两人才是帝王和儒家人物,管理行政事务。

特务机构,摧毁容易,重新建立起来就是相当困难的事了,基本就叫不可能。

儒家人物缺乏监察,就容易形成专权,架空皇权,甚至篡夺皇权。

极端的王莽例子,就在那里明摆着。

宦官登上历史舞台,直接诱因就是为了抑制权臣。

结果崇祯皇帝耍了一下个性,干掉了自己看不顺眼的人,结果轻易就把明王朝的政权管理体系一下摧毁了。

袁崇焕,作为魏忠贤提拔的人,也遭到了诛杀。

所以崇祯皇帝根本没有十七年可以用,他可以用的,就是自己登基到诛杀魏忠贤的这一段时间。


河东来


后人在评论崇祯皇帝时,有一种论调特别受人尊崇,那就是“君非亡国之君,臣皆亡国之臣”,很多人都认为崇祯皇帝勤勉有加,为病入膏肓的大明拼命续命,并没有历史上那些亡国之君的荒淫腐败之相,仿佛一切的错都是崇祯朝的大臣们的,但是真的是这样吗?

就像题主说的那样,上天给了崇祯皇帝十七年时间,却没能挽救大明王朝。要我说,崇祯皇帝不但不可能挽救明朝,相反崇祯皇帝要为大明王朝灭亡负很大的责任,他就是亡国之君。

其实大明王朝在崇祯的手上并不是非亡不可,崇祯面对的问题主要是两个,一是西北地区的“流贼”,就是我们历史教科书上说的农民起义军队,李自成、张献忠等,二是来自东北地区不断壮大的后金(清朝)。崇祯皇帝同时面对着这两大强有力的对手,拆东墙补西墙,最终两边都没堵上。

但是,在崇祯年间,真的一点机会都没有吗?其实,至少有两次机会,崇祯皇帝可以挽回局面,或者至少可以为大明王朝再争取几十年时间。

第一次是1642年,大明王朝同时面对农民军和满清内外交困已久,不堪重负的兵部尚书陈新甲派遣使者与清朝议和,后此时被崇祯皇帝知道,召见陈新甲,之后崇祯皇帝默许陈新甲与清方议和,其实这也不失为一个办法,当时虽然清朝已经在东北占据了有利的地位,关外几乎已经全部丧失,但是皇太极并没有入主中原的想法,而且皇太极终其一生也未能正面突破山海关。

如果能以山海关为界,先与清廷议和,平定内乱后休养生息,再与皇太极一争高下,关外之地失而复得也未可知。即使不能收复关外之地,但是至少能力保关内不遭受满清铁骑的践踏,不致使华夏民族衣冠沦丧。

可惜,最终秘密和谈的消息被言官们得知,言官们纷纷上书弹劾陈新甲,爱面子的崇祯皇帝只好把所有的罪责都推给陈新甲,最终和谈也不了了之,崇祯皇帝只得继续两面作战。

第二次是1644年,李自成在陕西西安称帝,并率大军一路东征,一路上势如破竹,李自成一月份从西安出发,三月份就打到了北京城下。其实,这一段时间,崇祯完全有时间进行转移,崇祯皇帝可以迁都到南京,明朝有个先天优势,明朝是两都制,南京有一套备用班子,只要皇帝南下,到了南京以后政府机构可以照常运作,而且当时南方还有相当多的兵力可堪调用,与李自成划江而治、甚至划淮而治都是很有可能的。

从后面南明的历史中就可以看出,清军消灭了李自成之后南下,南明尚有江北四镇、湖南何腾蛟、福建郑芝龙等兵力,再加上崇祯皇帝无可置疑的正统身份,南方军民必定跟随崇祯一起抗击以异族身份入侵的清兵。

而且,南下之后的崇祯还有一个优势,虽然说出来很多人要骂人,但是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南下之后崇祯虽然丢掉了北方的半壁江山,但是也是丢掉了一个沉重的包袱,西北与河南遭到流贼的破坏,山东则经常遭到满清的侵略,此时的北方已经是一个烂摊子了,全靠江南的财政支持,如果没有北方的拖累,崇祯完全可以凭借南方的经济和兵力,巩固长江或者淮河防线,而且李自成将会夹在崇祯和满清之间,南下之后的崇祯皇帝将会处在一个十分有利的位置,反而是李自成将要承受南北双方的压力。

如果,崇祯皇帝能够在1644年果断抛弃北方,将一举扭转两面作战的不利局面,而且能够利用江南的经济构筑坚固的防线,再图恢复也未可知。

有人说,明朝276年“不割地,不赔款,不和亲,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这些品质能够做到固然好,但是也应该审时度势,崇祯皇帝是不割地,但是自己死后明朝的全部领土都成了满清的,这就是不割地?崇祯皇帝是死社稷了,但是留下的百姓呢?任由他们被异族欺凌?任由民族文化和传统遭到敌人的摧毁?难道这就是一个帝王应该做的吗?

崇祯皇帝不割地,却断送整个国家;死社稷,却使全民族衣冠沦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