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名露天礦——從國家到地方到個人都是第一寶地


茂名露天礦——從國家到地方到個人都是第一寶地

壯哉,茂名露天礦。

寶哉,茂名露天礦。

美哉,茂名露天礦

茂名露天礦——從國家到地方到個人都是第一寶地

茂名露天礦,現在改名叫茂名露天礦生態公園,原為茂名石油化工公司的採挖油頁岩提煉石油的露天礦場,位於茂名市區西北角。經過幾年的植樹,種花,引水,現在儼然已經成為一個大型的娛樂悠閒的大型湖泊風景區了。其中水體面積就有6.8平方公里,總體面積10.07平方公里。

茂名露天礦——從國家到地方到個人都是第一寶地

露天礦的出現,直接促成了茂名市的成立,可以說,沒有露天礦,就沒有茂名市。

新中國成立之初,百廢待興,然而當時全國一年的石油只有12萬噸,直至1953年“一五”計劃開始實施,全國也只產石油43萬噸,缺油成了國家的燃眉之急。

1954年春,國家派出130鑽井隊進駐茂名,展開大規模勘探,二十多臺鑽機、一千多名員工晝夜不停鑽探。每隔50米就打一口井,夏天熱浪滾滾,冬日寒風凜冽,工人們風餐露宿加快進度。

經過歷時三年對500多平方公里礦層的精細勘探,相繼提交的5個礦區精查報告獲得國家儲委批准,證明茂名油頁岩儲量達51億噸,礦層平均厚度15米,最厚達100米,適宜大型露天開採。以年產100萬噸原油計算,茂名油頁岩可以開發100年。

茂名發現頁岩礦的消息,引起中央高層關注。1956年4月25日,毛澤東主席在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作《論十大關係》報告中提到:“我們現在準備在廣東茂名(那個地方有油頁岩)搞人造油,那也是重工業。”

1956年4月28日,周恩來總理批示“中央同意在廣東茂名建設規模為年產100萬噸原油的油母頁岩煉油廠。”茂名露天礦大規模開發的大幕由此拉開。茂名市也因此成立。

茂名露天礦——從國家到地方到個人都是第一寶地

1958年5月23日,羊城晚報刊登的一篇報道《茂名頁岩油廠向毛主席報喜:首次提煉出頁岩原油》。報道提及該廠接到中共中央辦公廳秘書室回信:“寄給毛主席信一封、頁岩油一瓶都已收到,希望你們鼓足幹勁,加速施驗,爭取早日生產石油,以促進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

茂名石油基地由此引起國人關注,一時間茂名以“從石頭中榨油”聞名遐邇。據資料記載,茂名油頁岩露天礦東南起於電白羊角禾塘嶺,西北止於化州連界墟。礦山走向延長50多公里,自東往西分羊角、新墟、金塘、低山、石鼓、沙田6個礦區,已經開發的金塘礦區面積21平方公里。油頁岩從表面上看和褐色的石頭一樣,不過如果拿一塊往地上一摔,就會摔成許多片狀的碎塊,看起來就像一頁頁紙疊起來似的,因此人們叫它“油頁岩”。

為了石油,為了新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中央方面非常重視:

煤炭工業部成立露天礦籌建處,調集幹部和技術工人奔赴茂名,下屬瀋陽設計院也開始礦山設計。建工部調集中南建工局大批人員進駐茂名承擔施工任務。鐵道部加快河唇至茂名鐵路施工,提前4個月通車。廣東省決定提前一年修建良德水庫,並從廣州抽調數百名技術工人支援茂名。

地方全力支持:

茂名露天礦開發和石油工業基地建設,得到茂名地方政府和人民群眾的極大支持。為了讓出土地建設大礦山和大工業,成立了茂名工礦區遷安工作委員會,從1958年至1960年先後在礦區、頁岩油廠區遷移村莊36條,遷移人口8600人,徵購土地2萬多畝。村民們以國家建設大局為重,很快遷往安置點。為修建解決茂名工業和生活用水問題的高州水庫,需淹沒4個圩鎮6萬多畝土地、房屋68萬平方米,搬遷1.2萬戶4.8萬人,除了在本地安置外,部份農戶需遷往外地,安置量很大,但在當地群眾顧全大局配合下,順利完成遷安任務。地方政府和群眾參加水庫興建熱情高漲,13000多人經過兩年奮戰,先後完成容量10多億立方米的良德、石骨水庫建設,使茂名油城有了可靠水源保證。

茂名人民還從物資、人力等多方面支持礦山建設。為了支援茂名露天礦鐵路建設,信宜縣建立伐木場抽調600多人赴深山老林採集木材與毛竹,人拉肩扛運下山,解決了礦山鐵道枕木和工棚用料的急需。茂名當地群眾以參加“挖火水山”為榮,就像當年老區人民支援解放戰爭一樣,父送子、妻送郎,呈現“一頭挑床板,一頭挑乾糧”的動人場面,3萬多人先後參與礦山開發。

茂名石油基地由此引起國人關注,一時間茂名以“從石頭中榨油”聞名遐邇。據資料記載,茂名油頁岩露天礦東南起於電白羊角禾塘嶺,西北止於化州連界墟。礦山走向延長50多公里,自東往西分羊角、新墟、金塘、低山、石鼓、沙田6個礦區,已經開發的金塘礦區面積21平方公里。油頁岩從表面上看和褐色的石頭一樣,不過如果拿一塊往地上一摔,就會摔成許多片狀的碎塊,看起來就像一頁頁紙疊起來似的,因此人們叫它“油頁岩”。

茂名露天礦——從國家到地方到個人都是第一寶地

茂名油頁岩開採,猶如給大地動“剖腹產”手術:沿著礦脈中儲量最豐富的部位剖開一條縫,把表土剝離,露出原礦,直接在礦脈上掘取礦石運出。開發露天礦是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不僅要剝離大量土石方建立採礦作業面,而且要建設運輸、排土、動力、鐵道、疏幹、供水、排水、機修等配備專業設施,形成完整的開採系統。當時,大型施工設備還運不進來,只能土法上馬,用鋤頭、畚箕加扁擔,在廣袤的田野上,上演了一出現代版的“愚公移山”,先後開挖土方8800萬立方米,只用兩年多時間就使礦山展現雛形。

然而,國家三年嚴重經濟困難和蘇聯撤走專家停供設備接踵而來,礦山面臨下馬命運。但建設者矢志不渝,站穩腳跟,精打細算用好每一筆投資,甚至通過自辦水泥廠和銷售頁岩籌集資金渡過難關,1962年1月,建成投產年產頁岩200萬噸的礦山,以後又擴建至300萬噸、400萬噸,最高實際年產量達644萬噸。

茂名露天礦——從國家到地方到個人都是第一寶地

在國家石油緊缺的年代,茂名石油職工以“為國為民甘願無私奉獻”的情懷,不畏艱難,展開開採頁岩礦和提升頁岩油產量的多種試驗和探索,從1961年正式投產至1992年中止轉為國家能源儲備,累計生產頁岩油近300萬噸,礦山採掘量近2億噸,開採油頁岩1億多噸,為緩解國家石油困難作出特殊貢獻。也因此,茂名多了一湖兩山。一湖就是挖礦後形成的連衛星都很明顯看到的大深坑,兩山就是提煉油頁岩後的廢渣堆成的兩座大山:南排土場和北排土場。

當然,露天礦的巨大湖的形成還與茂名一個被抓的前首富有關——譚世柱,他在茂石化因虧損停止挖油頁岩後他承包來挖,掙得盆滿缽滿,也為不斷擴大的露天礦的巨大面積做了“貢獻”


茂名露天礦——從國家到地方到個人都是第一寶地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露天礦其實差點不復存在。

那是上世紀60年代初,國家經濟進入困難時期,加上發現了大慶油田,茂名頁岩油麵臨下馬危機。油公司和市屬廠礦企業大批壓縮工人、幹部,他們回鄉參加生產勞動。市區常住人口從9萬人一下子降到3萬人。機關、企業幹部、工人思想情緒波動很大。是下馬還是保留茂名市?經過多次研究,深思熟慮,領導層頂住了下馬的壓力,決定保留茂名市。

後來,茂名石化公司及時調整策略,花巨資進口了一套設備,轉為提煉進口的石油,才度過了難關。且規模越來越大,效益越來越好,成為全國最大的煉化基地。被稱為“油城”

2013年礦山移交地方管理。從2014年開始,茂名市按照“引水、種樹、建館、修路”的思路,在原礦區建設茂名露天礦生態公園。經過茂名人的耕耘與建設,如今的礦區,碧湖綠樹,春意盎然,湖面廣闊,湖水澄清,天上藍天白雲,湖水也是藍天白雲,堪比天空之鏡。


茂名露天礦——從國家到地方到個人都是第一寶地

我很小就來過露天礦玩,我來這裡一是有親戚在這附近叫牙象的村子住,二是我喜歡在露天礦撿一種很奇特的寶貝。


茂名露天礦——從國家到地方到個人都是第一寶地

這種寶貝是一種石頭,黑色的石頭,比較小,但很特別,全石黑亮,紋路奇特,裡面是黑色的玻璃質,不傷手,兩石相敲,錚錚然有寶石聲,沒有人知道是怎麼來的,聽老人說是天上掉下來的,是星星燃燒未盡的殘渣,所以叫做天星屎,分佈於整個廣東西部,即粵西的茂名,化州,高州,吳川湛江,雷州,海南等,現在廣西,雲南,越南,也陸續發現。

茂名露天礦——從國家到地方到個人都是第一寶地

就是這玩意,小時候的你見過麼。

茂名露天礦——從國家到地方到個人都是第一寶地

這石頭學名叫雷公墨,早在唐朝時就有記載,我們茂名這邊農村都叫天星屎,湛江那邊農村叫雷公屎,雷公墨。


茂名露天礦——從國家到地方到個人都是第一寶地

露天礦因為刮開了表層的圖,下雨後特別容易發現。

茂名露天礦——從國家到地方到個人都是第一寶地

很多人到露天礦撿龜化石,魚化石,樹木化石和天星屎。在撿天星屎的人中,特別是在露天礦撿天星屎中最有名的,就是我的朋友——阿昌了。隕石界的人贊曰:

撿天星屎小王子,執雷公墨俏郎君。

所以,為什麼對國家來說露天礦是寶地,大家都知道。

對地方來說是寶地——因為巨大的稅收和就業保障大家也理解。

對個人來說是寶地就是這個原因了,每每週末去露天礦撿天星屎,快樂一整天,而且每收穫一個形狀特別的,都愛不釋手每天拿來看的那種感覺,大家能體會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