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陰符經》成書年代眾說紛紜,大致在東漢以後

《陰符經》相傳為黃帝所作,或稱《黃帝陰符經》,其實際的成書年代眾說紛紜,已有不少考證論辯的專著,如王明反駁幾種舊說,否定黃帝或商未、週末等時期之說,也指出非北魏寇謙之與唐代李筌的作品,大約成書於六世紀中晚期之際,為北朝久經世變的隱者所著 。龔鵬程否定李筌著作之說,斷定非周秦舊籍,也排斥為南朝楊許輩或北朝寇謙之輩等著述之說,指出在唐朝以前即已成書 。李大華認為《陰符經》的成書當在東漢以後,運作於南北朝時期,秘密流傳於隋、初唐、中唐等時期,自李筌始公開流佈 。蕭登福則有不同的考證結論,認為此書代有沿承,應是先秦舊籍,是無可懷疑,其中容有後來增篡者,但無損於其為先秦舊典 。

不管此書著作於何時,真正廣為流行是唐代中期以後,從此有不少的註疏文本,來詮釋與發揮其經義,成為道教重要的經典,此經也受到知識分子的重視,宋代朱熹與明代焦竑等都曾批註過此經。此經雖僅有四百字,言簡意賅,其抽象性的觀念有著寬廣的義理涵蓋面,可以從不同時代的思想潮流進行多元的詮釋。從唐代進入到宋代道教的內養理論有著更進一步的積極發展,內丹學說逐漸體系性的發展,對《陰符經》的詮釋,更重視「天機」宇宙論與人心結合的生命實踐,肯定以「人」主體操作為核心的創生價值 。尤其是到了北宋時代在官方儒釋道並尊的格局下,道教隨之復興與發展,廣設宮觀與齋醮祭祀,以及禮遇道士與招徠隱逸,還設立道學制度,提倡學習道經。此時《陰符經》頗受重視,當時道士注此經者,以蹇昌辰較有代表 。

《黃帝陰符經》成書年代眾說紛紜,大致在東漢以後


《黃帝陰符經》成書年代眾說紛紜,大致在東漢以後


《黃帝陰符經》成書年代眾說紛紜,大致在東漢以後


《黃帝陰符經》成書年代眾說紛紜,大致在東漢以後


《黃帝陰符經》成書年代眾說紛紜,大致在東漢以後


《黃帝陰符經》成書年代眾說紛紜,大致在東漢以後


《黃帝陰符經》成書年代眾說紛紜,大致在東漢以後


《黃帝陰符經》成書年代眾說紛紜,大致在東漢以後


《黃帝陰符經》成書年代眾說紛紜,大致在東漢以後


《黃帝陰符經》成書年代眾說紛紜,大致在東漢以後


《黃帝陰符經》成書年代眾說紛紜,大致在東漢以後


《黃帝陰符經》成書年代眾說紛紜,大致在東漢以後


《黃帝陰符經》成書年代眾說紛紜,大致在東漢以後


《黃帝陰符經》成書年代眾說紛紜,大致在東漢以後


《黃帝陰符經》成書年代眾說紛紜,大致在東漢以後


《黃帝陰符經》成書年代眾說紛紜,大致在東漢以後


《黃帝陰符經》成書年代眾說紛紜,大致在東漢以後


《黃帝陰符經》成書年代眾說紛紜,大致在東漢以後


《黃帝陰符經》成書年代眾說紛紜,大致在東漢以後


《黃帝陰符經》成書年代眾說紛紜,大致在東漢以後


《黃帝陰符經》成書年代眾說紛紜,大致在東漢以後


《黃帝陰符經》成書年代眾說紛紜,大致在東漢以後


《黃帝陰符經》成書年代眾說紛紜,大致在東漢以後


《黃帝陰符經》成書年代眾說紛紜,大致在東漢以後


《黃帝陰符經》成書年代眾說紛紜,大致在東漢以後


《黃帝陰符經》成書年代眾說紛紜,大致在東漢以後


《黃帝陰符經》成書年代眾說紛紜,大致在東漢以後


《黃帝陰符經》成書年代眾說紛紜,大致在東漢以後


《黃帝陰符經》成書年代眾說紛紜,大致在東漢以後


《黃帝陰符經》成書年代眾說紛紜,大致在東漢以後


《黃帝陰符經》成書年代眾說紛紜,大致在東漢以後


《黃帝陰符經》成書年代眾說紛紜,大致在東漢以後


《黃帝陰符經》成書年代眾說紛紜,大致在東漢以後


《黃帝陰符經》成書年代眾說紛紜,大致在東漢以後


《黃帝陰符經》成書年代眾說紛紜,大致在東漢以後


《黃帝陰符經》成書年代眾說紛紜,大致在東漢以後


《黃帝陰符經》成書年代眾說紛紜,大致在東漢以後


《黃帝陰符經》成書年代眾說紛紜,大致在東漢以後


《黃帝陰符經》成書年代眾說紛紜,大致在東漢以後


《正統道藏》收入有《黃帝陰符經解》 ,其下標有「同知建隆觀事賜紫道士保寧大師臣蹇晨解」,但是在序末題為「蹇昌辰謹序」,宋代鄭樵《通志略?藝文略》收錄此書題為「蹇昌辰注」。有可能「蹇晨」為「蹇昌辰」的筆誤,或者也可能名「晨」,字「昌辰」。由於此人生平資料闕如,已難考證。建隆觀是宋太祖趙匡胤於建隆年間重修開封太清觀而得名,是京城由國家修建的宮觀,納入官方的祭祀體系之中,沿襲了唐、五代以來的道官制度,「同知建隆觀事」是指蹇昌辰是建隆觀的知事,是管理宮觀事務的道官。「賜紫道士」是指由皇帝賜紫服的道士,「保寧大師」是由朝廷所封的師號,根據李攸的《宋朝事實?道釋》的記載在當時皇帝的道士師號確實有「保寧」,其排行是位於倒數,出現的年代較晚。真宗在大中祥符年間經常賜道士師號與紫衣,大約可以推知蹇昌辰為真宗之後被禮遇的道士。

蹇昌辰應是一個學術涵養有限的道士,缺乏對儒釋道三教義理的嚴謹分疏,是採用雜揉的方式混在一起隨意解說,是較貼近於民間傳教的通俗說法,其關注的重點不在於思想的理論建構,著重在生命養生的具體修煉上,是以天人感應神學為基礎,肯定人身合道的天賦本能,強調經由心性的修持就可以達到天人交感的境界。認為個體的生死是自然的現象,是天地運行的必然之理,是每個人都無法逃避的人道法則,解決之道在於從人道提升到得道成真的仙道,超脫出色身形骸的生死限制。本文從「人身即天道」、「生死即自然」、「修身即神道」等三個面向,探討蹇昌辰如何經由《陰符經》來開示人身成道的修持法門。《陰符經》的主要內容,就在於肯定人相應天地鬼神的機權與妙用,其主要的方法在於「陰陽相勝之術」,即人身要經由修道契入到陰陽的消長變化與生克法則之中,使生命能順乎萬物變化的常數,即「賊命之機」,所謂「賊命」,是從有限的人身提升到無限的仙道。

道教的各種人身煉養的法門,主要是著重在與陰陽的相互鍛鍊與融合上,追求人身與陰陽的辨證統一,合乎宇宙根本規律的道 。蹇昌辰對天地的常數,似乎偏愛陰陽,罕言五行,或者是以陰陽來涵蓋五行,認為陰陽是宇宙所有常數的根基,是修身的根本要訣所在,如續曰:

進退用其爻,動靜合其卦,故離得陽以兆形,坎得陰以成體。是之謂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則陰符妙義,非高真上仙之資,其孰能與於此玩之者,可以心知,不可言告,故百姓日用而不知者是矣。

或許蹇昌辰是以《周易》的卦爻之理來詮釋《陰符經》,故較偏向於陰陽學說,如「進退」、「動靜」等都是源自於陰陽的二元作用,是以陰陽來解說卦象變動的常數法則,比如從離卦與坎卦中爻的陰陽變動,得出「離得陽以兆形」與「坎得陰以成體」,即從爻的進退與動靜,造成離卦與坎卦變成了全陽的乾卦與全陰的坤卦,此即人身修道的常數,要轉化為全陽之體與全陰之體,方能達到「高真上仙之資」。人身從坎離轉為乾坤,符合「一陰一陽之論道」的原理,將人心昇華為道心,故能「繼之者善也」與「成之者性也」,是指人身在陰陽合德與剛柔有體的運作過程中,提升自我的生命境界,進而能繼善成性,成就至善心性。蹇昌辰認為《陰符經》的妙義,就在於「可以心知」的陰陽常數上,是經由人身的修道來契合陰陽生生不已的造化之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