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症面前,在醫院終老還是遊山玩水度過餘生,你支持哪種選擇?


絕症面前,在醫院終老還是遊山玩水度過餘生,你支持哪種選擇?

對於一個旁觀者而言,這個問題非常容易做出選擇,我想絕大多數的人會毫不猶豫的選擇後者,用遊山玩水的方式過完餘生,之所以做出這樣的選擇,原因其實很簡單:因為這種事情沒有發生在自己身上。你不過是在替別人做選擇而已。如果是一個真正的絕症患者在面對這個選擇時,極少會有人選擇前者,他們更願意在醫院裡花光所有積蓄,哪怕最後渾身插滿管子離開這個世界。

生病的人,特別是得了絕症的人,那種對生的眷戀是健康人難以想象的,他們會寄希望於哪怕一個小的不能再小的可能,即便是億萬分之一,他們寧可相信那種概率會降落在自己身上。而且患有絕症的人還有一個顯著的心理特點,那就是他們從內心來講是不甘心的,他們相信絕症是可以治癒的,他們對治療是抱有極大信心的。

我父親就是因為癌症去世的,像父親那麼極其聰明且又非常明事懂理的老人,在生前健康的時候,看待任何問題都非常客觀公正,能夠講出令人信服的道理,但是當他知道自己得了癌症之後,他堅信奇蹟會發生在自己身上,非常積極的配合各種治療。


絕症面前,在醫院終老還是遊山玩水度過餘生,你支持哪種選擇?

我還有一個同事的父親,也是得了癌症,而且檢查出來後就已經進入倒計時了,醫生說沒有任何治療的意義了,在醫院呆下去只會徒增病人痛苦,家人的意思是帶回老家,吃點好的,見一見自己想見的人,然後兒女陪著走完餘生,在老家終老。可他偏不,甚至還發脾氣,說兒女們怕花錢不送他去治療,一個非常懂事的老人,在疾病面前變得糊塗了。

生死是人生的兩大事,沒有什麼比它更重要,我們能夠坦然的去談論它,是因為我們尚沒有面臨這種抉擇,如果一旦真正降落到自己身上時,很少有人能夠做出率性的選擇。

沒有人能像電影《遺願清單》中的弗里曼和尼克爾森那樣灑脫,在絕症來臨之後,能夠淡然處之,高高興興的相約一起遊山玩水,一起去玩跳傘,到金字塔,甚至是找應召女郎。他們活的明白活的坦蕩,是因為他們是在電影當中。

在死亡面前,絕大多數的人還是膽小鬼。


絕症面前,在醫院終老還是遊山玩水度過餘生,你支持哪種選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