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膚色》:種族歧視的背後是人人生而平等的呼籲

第91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真人短片由《膚色》奪得,影片由蓋·納蒂弗導演,喬納森·塔克、傑克遜·羅伯特、丹妮爾·麥克唐等主演。

該短片講述了白人父子和家人朋友一起外出郊遊,射擊為樂,在小男孩射中西瓜之後,白人說這就是他的接班人。在贏得賭注之後,一家人早超市瘋狂購物。

在收銀的時候,小男孩友善的向著一個黑人手中的玩具露出笑臉,黑人也友善的展示著自己的玩具,以示回應。可白人看到黑人的舉動,以為黑人在恐嚇自己的孩子。於是召集朋友將黑人死死的揍了一頓,而黑人的妻子和兒子則坐在車裡驚險的看著這一幕的發生。

事情並沒有結束,在白人父子衝浪回來的路上,一群黑人把白人綁走了,在十幾天之內將白人的皮膚全部紋成黑色,並把他放回在他家門口,揚長而去。

白人在車玻璃上看到自己皮膚全變,急匆匆往家裡趕,他的妻子和兒子都不認識他,以為他是黑人暴徒,雙雙舉槍對著他。在他發出聲音時,背後的兒子開槍射死了他。影片到此結束,頗為震撼,讓人瞠目結舌的結局,引人深思。

《膚色》:種族歧視的背後是人人生而平等的呼籲

這部劍走偏鋒的奧斯卡最佳短片,包含了父與子、黑與白、仇恨與暴力的故事,在短短21分裡,完成了所有起承轉合,跌宕起伏。影片不僅風格鮮明、情節離奇、反轉驚人而且能延伸故事的餘味和思考價值,是內核滿滿的一部短片。本文將從敘事技巧、物品隱喻、主題呈現三個角度解讀《膚色》的價值內涵和現實意義。

敘事技巧:採用兒童的視角展示劇情,交織黑白悲劇,反轉的敘事策略,使影片劇情構置更為精彩,內涵更有深度

影片以兩個兒童的視角呈現故事的發展,展示成人世界的複雜和社會問題,最終以悲傷的結局來傳遞影片的內涵信息。

《膚色》:種族歧視的背後是人人生而平等的呼籲

1. 兒童視角中的白與黑:以膚色評價人性好壞帶來的社會悲劇。

作為一部反映膚色種族的電影,皮膚的顏色是不可避免要談論到的,他們所接收的都是上一代對於黑白的內心歧視,代表的是一種種族仇恨的延續。

A.白人小孩的明線視角:看膚色,顏色越鮮豔就越危險。白人小孩身邊的朋友都是白色皮膚,他們之間互相調侃、爆粗口,白人小孩眼界所接觸的是在成人的舉動下意識到白人對黑人的歧視和無端的惡意。白人教自己的孩子看一條蛇有沒有毒性的話,就要看它的膚色,顏色越鮮豔,就越危險。當黑人友好的回應白人小孩時,被白人挑釁,而小孩卻只袖手旁觀,沒有把事情告訴父親,他用父親教給他判斷壞人與好人標準看待父親痛揍黑人。即使他是友好的對自己微笑,但他的膚色顯示黑人本質是“壞人”。

等到父親被一群黑人抓走,這似乎就印證了父親教給自己的用顏色來判斷好人與壞人的方法是正確的。白人小孩親眼看著黑人綁架自己的父親,他篤定黑人就是壞人。這也造成了後來悲劇的發生,當小孩的父親被紋成“黑人”回到家,他立馬把父親當作暴力分子對待,毫不留情的開槍射殺。因為此時的父親是一個非常危險的“黑人”。

B. 黑人小孩的暗線視角:白人高人一等,肆意欺負黑人,要以牙還牙。黑人小孩沒有過多的戲份,但他親眼目睹了白人毆打自己的父親,將白色的牛奶倒在父親的臉上。從黑人去超市買東西,妻子與兒子坐在車裡等他,就看的出黑人在當地是不受歡迎,所以,黑人小孩應該從小就打內心仇恨白人。

父親被打後他加入了報復白人的隊伍裡,他遞送紋身工具,給白人打點滴,等完成整個報復工作後,他又如無其事的回到家裡。他內心是痛快的,白人仇視黑人,那就把你變成黑人,用你最仇恨的方式就懲罰你。這種種族仇視並沒有因為你來我往的報復而停止,反而加劇了這種種族之間的矛盾與衝突。

影片中有一個頗具意味的鏡頭,白人小孩和黑人小孩相視而去,黑人小孩眼神裡充滿了對白人的仇視,而白人小孩則顯得隨意和不解,似乎黑人就是應該遭受這樣的“懲罰”。兩人眼神的交互,意味著黑白膚色的種族仇視的延續,這才有下文黑人小孩參與了報復白人的行動,才有白人小孩開槍射殺自己的“黑人”父親。

兒童的視角幾乎都是真實的展示現實世界中的現象,影片用這種直白的表現手法客觀傳遞這樣的信息:種族矛盾的衝突已經超越了好人與壞人的定義,成人用膚色定義好壞,這值得反省的社會問題。

《膚色》:種族歧視的背後是人人生而平等的呼籲

2. 反轉的敘事策略的精妙運用,使影片劇情更顯真實,增加故事的感染力。

反轉的設置就像設置懸念一樣,它所帶來的表達效果是出人意料,通過前後截然不同的劇情呈現,帶給觀眾更深刻的觀影體驗。

  • 第一處反轉:黑人小孩的害怕躲避與積極參與

黑人小孩看到父親被白人毆打,和母親坐在車裡不敢下車,他只能無助的重複按車喇叭,希望喇叭聲能吸引人關注,儘快趕走毆打父親的人。我們可以看到他內心的恐懼、無助,似乎他就是一個膽小的黑人小孩。可出於意料的是黑人小孩竟然參與綁架白人,並全程參與了把白人變黑的過程,他主動遞工具,給白人打點滴。然後若無其事的回到父母的身邊。前後截然不同的做法,體現出人物截然不同的人物形象,他從害怕躲避轉向主動參與。這種反轉體現出黑人小孩對白人的仇視是非常之深,讓人對這種種族問題感到擔憂。

  • 第二處反轉:白人出人意料的結局

短片中的白人是一個喜愛暴力和槍支的男人,對黑人有一種天然的歧視。可他的結果出人意料,他被自己歧視的黑人綁架,並漂黑成為自己討厭的“黑人”。這是出人意料之處的,自己歧視的人以自己最痛恨的方式報復了自己,而且無法改變。他被綁架,妻子和孩子都報警了,十多天等他回到家裡時,原以為是一家人團聚的歡樂,結果等來的是妻子和兒子舉槍的驅逐,最終被兒子背後射殺。這種結局的反轉讓人措手不及,震撼不已。原本以為白人遭綁架是會遭受毆打,結果是變成“黑人”;原本以為白人回家是親人團聚,結果是被親人射殺。這種發反轉既表現白人小孩在受父親的影響走上了歧視黑人的歧途,又反映了白人與黑人之間存在難以根除的種族歧視。

《膚色》以黑白兒童的視角和反轉的特殊敘事策略,幾乎是紀實手法般的展現了種族歧視的矛盾帶來的社會危害,並在兒童一代又將這種矛盾延續下去,深刻的表達了影片引人反省的主題內涵。

《膚色》:種族歧視的背後是人人生而平等的呼籲

物品隱喻:用隱喻性質的符號表達其背後的文化內涵,將隱喻符號串聯其中,構建短片豐富的主題內涵

《膚色》裡有不少隱喻明顯的符號,分析它們背後的隱含意義,有助於幫助我們理解劇情和主題。它們隱含意義的產生既有歷史緣故也有人為緣故,它們的存在一定程度上豐富和嚴肅了影片的主題內涵。

1. 西瓜:歷史文化隱喻,象徵黑人。

以西瓜隱喻黑人,這是白人對黑人一個頗具歷史淵源,陳腐又刻板的偏見。最早在美國南北戰爭末期,黑人奴隸逐漸自由,開始靠種賣西瓜獲得自由,於是西瓜便被種族主義者賦予了黑人貪婪墮落的特殊意義。就這樣,西瓜在西方文化裡是黑人的符號化身。影片中白人教兒子射擊西瓜來打賭,併成功射中西瓜贏得賭注。當西瓜被擊碎,鮮紅的西瓜汁濺得到處都是,這為下文白人變黑被兒子射殺做了伏筆。真實莫大的諷刺,自己教兒子種族歧視,射擊隱喻黑人的西瓜,最終自己被兒子當作黑人射殺。

歷史文化的陋習作為新時代的人應該主動摒棄,人人生而平等,種族歧視應該早日消除,白人用自己的言行影響兒子,最終不僅丟了自己的性命還毀了兒子的一生(延續種族歧視和親手射殺父親)。

2. 膚色越鮮豔的蛇就越危險:膚色是黑色的就是劣等的壞人。

清晨白人的兒子在跟他們講述如何辨別毒蛇時說到:有的蛇,顏色很鮮豔,表明它毒性強烈;有的蛇,顏色很鮮豔,卻沒毒,只是恐嚇人。而白人直接打斷兒子說到:判斷蛇是否有毒很簡單,就是看它的膚色,膚色越鮮豔,則毒性越強。這是所有種族歧視者的本質:通過膚色劃分優劣,由此評判靈魂的高低,再將這傲慢的偏見,陳腐的刻板,當作自己標榜優越的證明。由此,他給兒子傳遞的信息就是:黑人是劣等人,是壞人。

然而就是他的這種自以為是的觀點害了自己,綁架他的黑人把眼前這位對黑人深惡痛絕的種族主義者麻醉,再將他全身文成黑色,變成一個徹底的“黑人”,最終被兒子射殺,諷刺意味十足。

《膚色》:種族歧視的背後是人人生而平等的呼籲

3. 剃頭行為:白天種惡的因,夜晚結惡的果。

影片一開頭,就是白人給兒子剃頭,看似溫馨的一幕,實則隱喻頗深。白天白人帶著兒子和朋友郊遊、射擊西瓜、談論毒蛇,晚上挑起事端毆打黑人。在郊遊射擊中說兒子是自己的接班人(歧視黑人的接班人?),用毒蛇隱喻黑人是劣等的壞人。他用自己的言行影響著兒子,植下種族歧視的因。晚上超市毆打黑人,結下了與黑人之間的仇恨,黑人報復他,導致他因為變黑而死。

這就好比白天剃的頭髮,晚上又會長出來一樣,你白天做了種種不好的事,晚上就會呈現出惡的結果。黑人被打是晚上,白人被綁是晚上,白人變黑回家也是晚上。多麼現實的因果循環,剃頭只能剃除表面的雜質,內心真正的雜質豈時剃頭所能解決的。種惡的人最終被惡所懲罰,引人深思。

當然影片還有其他一些帶有隱喻性質的事物,比如白人往黑人身上淋白色的牛奶,意味著如果想不被歧視,就得有像牛奶一樣潔白的膚色;比如黑人將白人身上的“

”(當年納粹希特勒也是種族歧視的忠實擁護者,大肆屠殺猶太人)紋身符號銷燬,意味著對種族歧視的抗爭。《膚色》用獨具意味的隱喻符號,展示了影片所要表達的豐富主題內涵,提供了觀眾多角度解讀影片的方法和可能性。

《膚色》:種族歧視的背後是人人生而平等的呼籲

主題呈現:以簡單的劇情,呈現仇恨與暴力、家庭教育與種族社會等客觀存在的問題,引發更深刻的思考

《膚色》作為一部主題意義明顯的短片,我們很清楚的知道導演是要表達種族歧視的主題。接下來我就影片主題談談自己的理解:

1. 種族歧視引發的暴力與仇恨,不應該再延續給下一代。

影片的白人是個不折不扣的種族主義者,他極端激進,酷愛槍,熱衷暴力,對於黑人的敵意和歧視早已根深蒂固。他作為一個成年人,他應該知道這個世界是人人生而平等,不能以膚色來定義人的優劣好壞。可他的世界觀和價值觀早已形成,偏執的認為這就是一直流行的種族文化,白人就是優於黑人。

白人他不僅實實在在的執行著這一錯誤觀念,還把這種觀念滲透在對兒子的教育和日常交流中。把種族歧視的觀念又深深植入兒子的腦海裡,射擊隱喻黑人的西瓜,用毒蛇膚色隱喻黑人,把兒子對黑人的看法成功引導為:膚色區分人優劣,黑的人就是劣等人就是壞人。

現實裡,白人在超市挑釁原本友好的黑人,侮辱黑人,帶人毆打黑人,還把象徵膚色的牛奶倒在黑人臉上。原本對黑人友好的兒子在看到父親的舉動後,又改變給兒子對黑人的印象,進一步加深了黑人是壞人的觀念。由他引起的種族暴力和仇恨,成功的引起黑人的報復,黑人的小孩又參與報復行動。最終,白人死在自己兒子手中,射殺的理由是因為自己是“黑人”。

這種成年人之間延續種族歧視的觀念深深影響了下一代,白人小孩目睹一切最終射殺“黑人父親”,黑人小孩參與一切成功報復白人。這種種族歧視在他們成年人這裡就應該消除,不應該延續給下一代。但是歷史文化的根深蒂固,極難改變這種陋習陳規,導演希望以這個短片來驚醒帶有這種種族歧視的人們:平等是人相處最基本的原則,種族歧視只會帶來無窮無盡的仇恨和暴力,而以暴制暴是達不到和平的,只有從內心根除膚色等級觀念,才能促進不同膚色的人種自由、平等的交流。

《膚色》:種族歧視的背後是人人生而平等的呼籲

2. 善惡不分種族和膚色,你尊重別人,才會得到別人的尊重,你對別人惡意相向,別人或許會加以十倍奉還。

《膚色》中人物幾乎就是用膚色和種族來區分人的善惡優劣,白人固執的認為自己是善良的優等的人種,而黑人則不配享有和白人一樣的權益。所以白人極力貶低黑人,甚至帶人圍毆黑人,這是多麼愚昧的白人。這從側面體現了人的好壞不是以膚色來區分,而是以人性來區分的。白人天性暴力、酷愛槍支、歧視黑人,這種白人難道是所謂的好人和優等人。

白人紅自己的言行舉止侮辱了黑人,絲毫沒有體現人與人之間是平等的互相尊重的。毆打完之後,還極其惡劣的帶有侮辱性的將牛奶傾倒在黑人臉上。他的惡行最終遭到極具諷刺性的報復,他被綁架,被黑人將全身皮膚紋成黑色的皮膚,嘴唇也做了豐唇的手術。他站在反光鏡前看到的是一個實實在在的黑人,當初的白人自己早已找不到半點蹤跡。可想而知,如此痛恨黑人的他現在心中是多麼的崩潰。

他痛苦的走回家,妻子舉槍相向,就在獲得轉機之時,被兒子猶如當初射擊西瓜一樣在背後射殺。這種懲罰太具有反諷意味,自己教會兒子射擊,滲透種族歧視,最終自己被兒子內心的種族歧視,當作“黑人”給射殺。

所以,影片傳遞給我們的是:人與人的相處,首先要平等,不以膚色和種族論優劣,人的好壞在於心性。尊重別人就是尊重自己,懲罰t他人遲早會遭受來自自己的懲罰。

《膚色》:種族歧視的背後是人人生而平等的呼籲

3. 父母對孩子的教育要有明確的善惡之分,不能一味的縱容,否則孩子會失去辨別能力。

短片中的白人夫妻是真心疼愛兒子的,但是在對兒子的教育問題上沒有達成一致,而且每次都是妻子妥協而告終,導致兒子相信父親的話是正確的,即使是錯誤的,可在母親的默認之下也是正確的。可以說妻子也是發生家庭悲劇的幕後推手,她是助紂為虐的沉默的大多數。

當丈夫要拿兒子用槍射擊西瓜做賭注時,她是不同意的,想保護孩子,可她沒有阻止,最終得到了美元作為回報,這種美元帶來的快樂將她內心對兒子的擔憂給壓下去了。當兒子問她能不能衝浪時,她是不同意的,可丈夫又同意了,她得到了不用收拾家務作為回報,在衝浪結束後還讚揚了兒子。由此可見,兒子在想做什麼讓她覺得有危險的事時,她與丈夫是無法同意,而最終又是她屈服於丈夫。這就讓兒子形成一種慣性思維:媽媽的話可以不聽,只需聽爸爸的話,說明爸爸說的做的是正確的。

在超市門口,她阻止丈夫去毆打黑人,可沒成功,這在兒子看來,即使自己內心有不安,可自己父親所做的應該不會錯,我應該相信父親,所以兒子就眼看著父親帶著一群人毆打和自己示意友好的黑人。這也導致了後來白人父親的意外死亡。如果說丈夫是個罪人,因為他教會兒子開槍,教會兒子仇視黑人。那妻子也是個幫兇,因為她縱容丈夫教兒子這些不分善惡的言行舉止。如果兒子聽母親的話,也許父親就不會死,因為她在丈夫闖進來之前,叫兒子躲在床底。可兒子不認為母親是對從,習慣性的聽從父親的,他沒有分辨眼前這個“黑人”就是父親,直接開槍射殺,導致悲劇的產生。

所以,影片從側面也反映出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夫妻雙方在教育孩子時,在善惡是非面前站得住腳的那一方,一定要堅持自己的立場,用正確是價值觀教育孩子,否則孩子是沒有辨別能力的,遲早會走上歧途,釀成家庭悲劇。

《膚色》除了這三個現實主題意義之外還有一些值得我們反思的社會問題,比如,當黑人被毆打時,無人報警,黑人妻子報警也是語無倫次,這背後肯定是有深層次含義(涉及國家層面的就不展開討論)。而白人被綁架之後,就報警了,警察進行立案,此事還在電視新聞上播報。前後兩種截然不同的待遇,是導演留給觀眾們思考的問題。

《膚色》:種族歧視的背後是人人生而平等的呼籲

總結一下

《膚色》作為奧斯卡的最佳真人短片,在豆瓣上評分達到8.4,由此可見它是一部有口碑的佳作。它以一個現實中的故事來展現我們現代社會中所面臨的種族歧視問題,以反轉的劇情,諷刺的手法,表達了深刻的現實內涵:良好的家庭教育其實是可以消除種族歧視的,可根深蒂固的膚色待人觀念深入人們文化骨髓,消除種族歧視是持久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