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晟舍老街(徐世堯文

走進晟舍老街


走進晟舍老街(徐世堯文/圖)

水運繁忙的荻塘舊影


自西而東,荻塘踩著古老的腳步,從晉代踉蹌走來。它在一塊狀如龍形的地方打了個噴嚏,一條細小的溪流突然竄出,毫無拘束地沿著坑窪泥沼,曲曲彎彎奔到了南太湖。

到了唐代,傳說有位叫李晟的將軍,帶著他的軍隊在這裡住了一宿,人們就把這地方叫做“晟舍”,那條小溪也被稱為“晟溪”。


走進晟舍老街(徐世堯文/圖)

晟舍全圖(選自同治《晟舍鎮志》)


南宋嘉定(1208—1224)年間,福建一位姓黃的監察官奉旨巡按浙江,看中了晟舍的風水和地理,在此築室定居。不久,他結識了來自山東的運糧官閔將仕郎,兩家結為姻親,世代繁衍,此後黃閔就成了晟舍的大姓。“帆開黃閔橋邊去,酒泛烏程館裡春”,在現今夢園大酒店南的荻塘岸邊,有一座很不引人注意的小橋就是黃閔橋,佐證了閔氏家族的歷史淵源。

到了明代,資本經濟在江南萌芽,晟舍商貿繁榮,成為湖州城東第一鎮。閔氏家族冠簪繩繼,滿門進士,祖孫之間出了四位尚書。而凌敷從練市入贅晟舍閔氏後,才有了載入史冊的凌閔雕版印刷基地;才有了鄭港談港的村民搖著書船“南至錢塘,北達京口”,穿梭於士大夫府第“一棹煙波販圖史”;才有了且適園、鳳笙樓這些藏書數萬卷的私家園林;才有了凌濛初的《二刻拍案驚奇》。然而歷經太平天國和抗日戰爭兩次重大戰火,古晟舍鎮的官宦府第和眾多園林蕩然無存。


走進晟舍老街(徐世堯文/圖)

黃閔橋(民國12年(1923)荻塘工程處造)

1990年代新街建造後,童裝市場、夢園酒店拔地而起,晟溪西岸便被人們稱為“晟舍老街”。

今年晚秋時季,一個暖陽似春的上午,風光秀麗的盤殊漾北岸。在新落成的晟舍村委辦公大樓會議室裡,幾位耄耋老人興致正濃,筆者有幸聆聽他們回憶晟舍街上的舊事。他們對閔家的幾位尚書和淩氏的版刻著述,講得有些模糊甚至結巴,但對晟舍老街的舊貌與往事,卻如數家珍。

晟舍老街為南北走向,全長500多米,一百多戶民居。老人們清晰地記得,清粼的晟溪上有橫跨東西的四座石橋,自南往北依次為龍門橋、賣魚橋、花鳳橋(晟舍橋)、油車橋。還有南北走向的筍店橋(先鋒橋)。


走進晟舍老街(徐世堯文/圖)

龍門橋(晟舍塘橋)


走進晟舍老街(徐世堯文/圖)

晟舍橋

晟舍老街範圍曾有九座寺廟,分別是利濟禪寺、祖師堂、三官堂、觀音堂、太君堂、關帝廟、總管堂、大仙廟、土地廟,利濟寺的書廚上刻有“御賜龍藏”字樣,大殿拆下的椽子可以當梁頭。清末民初,晟舍街上曾有七座石牌坊,至1960年代尚存三座,後來全被拆除,用於蓋公家房屋鋪排石腳,用於建造機埠。抗戰前晟舍老街有私塾(河西村嘉寶先生任教,抗戰勝利後有馮仲明先生為塾師)、當鋪、南貨店等。清末至民國,所產鳥臘為一郡之最,冬舂米更是遠近聞名。


走進晟舍老街(徐世堯文/圖)

晟溪

民國年間至解放初期,晟舍街上交通很便利。有開到雙林的航船,老闆是北聖堂人。開往湖州的航船,老闆為下水灣人,坊間有“鄉下大好佬開航船,城裡大好佬開茶館” 的民謠。後來還有震澤方向開來晟舍的小輪船,在街上停靠載客。荻塘口有龍門渡,先是木材打造的拉渡船,後來改成鐵皮渡船,渡翁多是塘南漁船壩人。而老人們念念不忘的,是花園潭的淩氏名石美人峰。他們說1966年春被拉走的那天,先是用粗繩索拉倒美人石,用盤索機把石頭滾上鋪墊湖蔥的跳板上,再慢慢滾到兩條綁紮在一起的大船上。岸上圍滿了晟舍人,他們用淚水和目光送美人峰緩緩地離開了家鄉。


走進晟舍老街(徐世堯文/圖)

美人峰石


走進晟舍老街(徐世堯文/圖)

凌濛初像

晟舍街上還留下許多故事和傳說。比如劉伯溫到晟舍破風水,花園潭處有“九缸十三甏”財寶,東洋人造反時燒光了民宅,塘南的強盜結夥挖盜閔尚書的墳墓,佳雪集團建造時在地下挖出了許多銀元等。幾位老人說得有鼻子有眼。

曾經飽受的戰火創傷,背井離鄉之苦,家毀親亡之恨,晟舍人至今仍然刻骨銘心。抗戰勝利後至1950年代前,晟舍街的商鋪多為茅草為頂,黃土代磚。新中國成立後,晟舍街漸漸復甦。晟舍供銷社建立後,有棉布、百貨、大眾食堂、茶館店、食品站、豆腐店、鮮魚行、縫紉店、水果行等商店。有郵局、醫院、小學、中學、收繭站等單位,還有新老糧站二處。晟溪東岸為歷屆晟舍鄉鎮政府的駐地,直至1993年合併入織裡鎮。


走進晟舍老街(徐世堯文/圖)

晟舍村委會大樓

許多上了年歲的晟舍人還會記得,老街上曾有個奇人閔阿春,是望族閔氏後人。農村集體化年代,他曾教過書,圖畫畫得很好,獨身,蓄長髮,人們都叫其“野人阿春”,他常年居住在鄉政府後面地裡的墓穴,說是為了守護自己的祖產。

晟舍老街,保留著祖先代代傳承下來的文化和習俗,如大年初五“接財神”、“三月三燒野火飯”、“四月初八吃烏麻團”、“六月六食餛飩”、“七月七青苗會”、“臘月廿三送灶神”等等。還有“貓啊來,狗啊來,蠶花娘子到伢府上來”的歌聲,這是除夕夜小孩提著狀元燈籠串巷走戶時唱的童謠。


走進晟舍老街(徐世堯文/圖)

盤殊漾風光

己亥冬日,浴-縷陽光,騎一輛歐派,沿荻塘尋覓古晟舍印跡。循著古地圖提示,找到了八百年滄桑的黃閔橋, 還有晟溪和龍門古渡。佇立在盤殊漾岸邊的垂柳中,透過碧波漣漪,似乎看見當年的鳳笙閣、吹簫樓隱約於漾面,淩氏父子正在整理那萬卷書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