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晚年的這首詞很少有人知道,卻道盡了人生愁苦,不忍卒讀

說到蘇軾,相信大部分人首先想到的就是他的豁達樂觀。無論是《定風波》中的“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還是《江城子》中的“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亦或是《六月二十日夜渡海》中的“九死南荒吾不恨,茲遊奇絕冠平生”。總之,蘇軾這種豁達樂觀的積極思想對後世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蘇軾晚年的這首詞很少有人知道,卻道盡了人生愁苦,不忍卒讀

但本文向大家分享的這首詞《行香子·秋與》,卻一反蘇詞平常的豁達樂觀,而是字裡行間充滿了對官場坎坷、世路滄桑的感嘆,以及對自己風燭殘年的悲傷。概括來說,它是一首風格悲涼悽婉,情感沉鬱纏綿的悲秋之作。與尋常悲秋之作所不同的是,蘇軾這首詞集合了悲自然之秋、悲生命之秋和悲心境之秋為一體。

蘇軾晚年的這首詞很少有人知道,卻道盡了人生愁苦,不忍卒讀

那麼蘇軾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心態呢?據記載,公元1095年,也就是宋哲宗紹聖二年秋,蘇軾在貶所惠州寫下了這首《行香子·秋與》,而當時的蘇軾已經六十歲高齡。所以當蘇軾看到蕭瑟的秋景,除了勾起了因政治失意而產生的苦悶心情,還有對時光易逝、生命短促的感慨。雖然蘇軾晚年的這首詞很少有人知道,但它無疑道盡了人生愁苦,不忍卒讀。


蘇軾晚年的這首詞很少有人知道,卻道盡了人生愁苦,不忍卒讀

《行香子·秋與》

昨夜霜風,先入梧桐。

渾無處、迴避衰容。

問公何事,不語書空。

但一回醉,一回病,一回慵。

朝來庭下,飛英如霰。

似無言、有意傷儂。

都將萬事,付與千鍾。

任酒花白,眼花亂,燭花紅。

首先,我們來看詞的開篇三句“昨夜霜風,先入梧桐。渾無處、迴避衰容”,即昨夜霜降寒風驟起,先行吹落了梧桐葉。而我滿眼都是因風而落的梧桐葉,便深感自己衰老的面容無處迴避了。眾所周知,悲秋是我國古典詩詞中歷史悠久的傳統主題。而這裡的“霜風”、“梧桐”便是渲染秋天蕭瑟氛圍的典型景象,它也奠定了全詞悲涼悽婉的基調。

蘇軾晚年的這首詞很少有人知道,卻道盡了人生愁苦,不忍卒讀

緊接著的兩句“問公何事,不語書空”,承前面的“渾無處、迴避衰容”,即蘇軾本來不願意讓人看出內心的愁苦,但因為四處都是蕭瑟的秋景,故而掩飾不住自己的衰容。所以當“霜風”問蘇軾為什麼要這樣的時候,他只好不說話,只是用手在空中書寫。從這兩句的意思來看,蘇軾主要抒發了一種有冤無處訴的憤激之情,同時也有無人能夠理解的孤獨之感。

“但一回醉,一回病,一回慵”,則是對蘇軾憤激之情和孤獨之感的細節描寫。它的意思是說,人老了,就一時沉醉,一時抱病,一時倦慵了。讀到這裡,我們便可以知道,蘇軾在這首詞的上片中,主要是通過蕭瑟的秋景,來抒寫自己的悲自然之秋、悲生命之秋和悲心境之秋。而在下片中,蘇軾雖然還是寫景抒情,但也包含了議論的意味在其中。

蘇軾晚年的這首詞很少有人知道,卻道盡了人生愁苦,不忍卒讀

然後,我們便來看過片三句“朝來庭下,飛英如霰。似無言、有意傷儂”,即早晨來到院子裡,感嘆落花宛似飄雪,雖然無言,卻片片催我老、病。顯然,這是蘇軾對自己目前處境的概括描寫。那麼蘇軾適逢這樣的處境,他準備如何面對呢?辦法也就是接下來的幾句“都將萬事,付與千鍾。任酒花白,眼花亂,燭花紅”。

它的意思也就是說,不如將這世間萬事,都交給千鍾美酒吧。任憑它酒花白、眼花亂、燭花紅。這裡的“酒花”,指斟酒時酒面泛起的珠花。“眼花”,也就是視線,即人老了,視力就差了。“燭花”,指蠟燭的火焰,也就說明了蘇軾此時的孤獨處境。顯然,蘇軾的這個辦法,就是一種得過且過的思想。它透露了一種對社會和人事的無可奈何之感。

蘇軾晚年的這首詞很少有人知道,卻道盡了人生愁苦,不忍卒讀

綜觀蘇軾的這首詞,他的內容便是借秋天病癒,抒發了自己官場坎坷、世路滄桑的感嘆,以及風燭殘年的悲傷。總的來說,蘇軾晚年的這首悲秋之作,道盡了人生愁苦,可謂惹人心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