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活節島“人類的濃縮史”——“哀之不鑑之,後人復哀後人也”

遙遠的太平洋上,有一片面積佔亞洲板塊一半,名為波利尼亞群島的區域,而在群島的最東邊有一個非常著名的旅遊城市“復活節島”。它東離智利3500公里,西邊離澳大利亞7500公里,北邊離北美5000公里。在這個孤懸於大洋上的孤島上,有著一部“人類文明發展”的濃縮史。

復活節島“人類的濃縮史”——“哀之不鑑之,後人復哀後人也”

一、土著民登島

經過對殘留的土著民朗格朗日板的研究和破譯發現,公元400年,第一批來到島上的居民,從2000公里外同屬波利尼西亞群島的另一小島上被放逐。七個部族的首領帶著族民,攜帶著雞、芋頭、香蕉和甘蔗,開著船隊歷經數十天的航行,終於發現了復活島。

登上島後,他們為島上的茂盛森林、高大棕櫚樹,還有各種數不清的動植物所吸引。島上有3座火山,也正是火山噴發造就了島上的土地資源,更幸運的是,火山噴發早已結束,成為了死火山。不足的是,由於溫度寒冷,島周邊沒有珊瑚礁,以至於附近地區找不到漁業資源。為了捕食魚類,這些先民砍伐大棕櫚樹建造大船前往深海捕捉海豚。而棕櫚果子作為素食補充能量,吃不完了他們還進行釀酒,棕櫚樹漿可製作糖漿。除此之外,還有島上原有的鳥類,因為從來沒有見過“人”這一物種,當先民捕殺它們時,它們不僅不跑還好奇的往人類身邊湊。於是當地的貓頭鷹、鸚鵡等鳥類和當初入侵放逐船隊的老鼠都成為了食物來源。

就這樣,三分之一靠海豚,三分之二靠島上的食物,幾代人葷素搭配,好不快樂。資源豐富加上人煙稀少,恍如人間天堂。

二、土著民的繁榮

衣食無憂的日子過的很快,400年過去了,人口也逐步增加到了1000人,人們開墾更多森林,建造更多的船舶出海捕撈海豚,建造更多的房屋繁衍生息。生活的富足讓人們開始了精神世界的追求。為了感恩最初率領族人抵達島上的7位首領,他們就地取材建造了7個高達10米的巨人石像,面向大海,表示崇拜和緬懷。

復活節島“人類的濃縮史”——“哀之不鑑之,後人復哀後人也”

有了第一批石像,隨著人口的增多,信仰開始形成。又幾百年過去了,剛開始微小的信仰差別開始分化產生不同的派別和意識形態。公元1200年至1500年300年間,人口增至了10000人,不同派別的人都建造屬於自己信仰的石像,在相互征伐中,勝利者推翻失敗者的石像。

如今島上遺留的900多個石像,大部分都建造於這300年之間。

三、土著民的衰落

人口多了,糧食儲備也多了,這讓毫無天敵的外來生物老鼠迅速增殖。但隨著人口進一步增加,人均食物儲備越來越緊缺,再加上人類對老鼠的防範,讓老鼠開始為了生存啃食大棕櫚樹的種子。而棕櫚樹從種子到發芽需要兩年之久,長到10米以上,更是需要15年的時間。於是1200年至1650年,隨著土著民人口達到20000人,在砍伐、食用、燒火和老鼠啃食的作用下,棕櫚樹在島上滅絕了。同樣的原因,其它大型樹木也相繼滅絕。

沒了大型樹木,大船就無法建造,佔口糧三分之一的海豚再也無法獲得了。更糟的是,森林的破壞讓能夠長途跋涉的鳥類不再入島居住,而陸地上不能長途飛行的鳥類被土著人吃光。為了獲取食物,他們使用老一輩留下的破船在島周圍尋找吃的,把以前瞧不上眼的貝類、海螺也一掃而光。

復活節島“人類的濃縮史”——“哀之不鑑之,後人復哀後人也”

為了保障素食來源,島上居民不得不得不依靠先輩帶來的芋頭開展農業。之前作為食物補充的農業成為了主要食物來源。而1000年前先人們帶來的雞和其生產的雞蛋,成為了唯一的、穩定的蛋白質來源。就連曾經增殖的老鼠也被吃了個精光。

資源的匱乏,非但沒能促成人們的合作,反而加速了不同派別之間的資源爭奪,讓相互征戰進入了白熱化。戰爭中,對方的石像被推到,眼珠子被扣(這就是為什麼島上的很多石像只剩下了眼眶)。戰爭不僅再次惡化了環境,更是讓土著民出現了人吃人的慘劇。

四、土著民的滅亡

到1722年荷蘭探險家雅各布·羅格文首次登島,並命名島嶼為“復活節島”時,島上居民已從兩百多年前的20000減至了3000人,島上居民一個個皮包骨頭。此時已經沒有人再關心過去的輝煌了,也不再崇拜巨大的石像了,他們轉而崇拜一種幻想中的“鳥人”,他們希望自己變成鳥兒,飛離這個被死亡籠罩的孤島。

復活節島“人類的濃縮史”——“哀之不鑑之,後人復哀後人也”

但是歐洲殖民者的到來沒有帶來好運,卻帶來了奴隸貿易和病毒天花。到了1877年,島上的人口從3000銳減至111人。十一年後,1888年智利政府在4月5日復活節當天宣佈佔領復活節島。島上僅存的一百人逐步離開島嶼到其它地方謀生。最初的土著文明隨之徹底毀滅。

現如今在島上赤身裸體,塗上各種圖像的6000名居民,他們絕大多數是從南美大陸移民過來的。其中100人學會了土著民的語言——“拉帕努伊語”,維持著當地旅遊業的發展。

五、對人類文明發展的啟示

回溯復活節島上土著民文明的發展歷程,我們不難發現,他們之所以又這樣的發展軌跡,有幾個因素至關重要。

復活節島“人類的濃縮史”——“哀之不鑑之,後人復哀後人也”

第一,是島嶼的位置特殊,孤懸於廣闊的海洋之中,復活島土著民的生活、生產資源基本侷限於了島內,很難從外界獲得物質輸入。第二,人類精神世界的發展,導致了人群的分離,這種分離一方面加劇了各種資源的浪費,另一方面也耗盡了土著民的聰明才智,以至於集體沒有作更長遠的生存規劃。第三,人類行為對資源的索取和破壞,超出了自然的恢復能力,導致大棕櫚樹和大型樹木以及各種動物的滅絕,致使生態環境進一步鎖死。第四,病毒和外來文明的入侵,讓文明的載體逐步消亡。

有了這些思考,再讓我們思考一下“地球”的處境,會不會有一種如芒在背的感覺呢?

復活節島“人類的濃縮史”——“哀之不鑑之,後人復哀後人也”

茫茫宇宙之中,在現有科技條件下,在可見的未來時空中,地球不也是孤懸的孤島嗎?我們目前能夠攫取的資源,不都是來自地球本體嗎?對於其它星球的資源,我們無法有效利用。而且,和復活節島一樣,我們對地球的索取和對生態的破壞,也越來越超過了大自然的恢復能力。更甚者,人類歷史上和現存國別和意識形態差異,造成的戰爭危害,有過之而無不及。還有今年國內流行的新冠肺炎,美國流行的流感病毒,橫掃北非、西亞、中亞的沙漠蝗蟲之災,無不在進一步壓縮人類的生存空間。

而大自然卻在苦苦支撐中頻遭重創,2019年9月的澳洲大火,受到極端天氣、氣候變暖等因素的影響,形成了複雜的“3D環繞式燃燒”,足足燒了4個月還在繼續。美國NASA表示,大火煙羽傳輸加速,將繞地球一圈,完成超遠距離傳輸。目前6.31萬公頃土地被燒燬,4.8億隻動物喪生,而數字隨著火災的繼續仍在上升。

復活節島“人類的濃縮史”——“哀之不鑑之,後人復哀後人也”

我們常說以史為鑑,以古為師,如今的我們當然可以站在文明之巔,嘲笑感嘆復活節島上的人類文明,但是“後人哀之而不鑑之,以示後人復哀後人也”。

好了,今天的文章就到這裡,希望對您有所啟發。這是與您分享的第495篇文章,歡迎您的閱讀,我們下週再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