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老師樊利傑,談古今書家的差異


我的老師樊利傑,談古今書家的差異

在我們中國,有多久的文字史,就有多久的書法史。幾千年來,社會幾經變革,生產方式、生活方式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就書法而言,秦時統一了文字,先後出現了五體,特別是隸變,使書法的載體——文字由古體變為今體,這都是文明史、藝術史上的大事。到了今天,書法的實用性逐漸消弱,藝術的功能被突顯出來,這些,放在書法的歷史上,也許只是一個現實事件,但不可否認,這些變化,一定會引發我們這些“當事人”的思考。

我的老師樊利傑,談古今書家的差異


若以今天為座標,回首歷史,古今書家的差異,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是知識結構的差異。這是古今書家自身面臨的最大不同。幾千年來,書法傳承有自,書法的大體風貌沒有大的差異,但到了今天,書法背後的文化支撐,卻在悄然改變。古代書家的必修課——經史子集,被今天的“語數外”代替,原來記事、記言、記情的書寫文本,成為了當代書家的短板。這對於書法,這個無時無刻不散發著傳統文化信息的載體而言,是個時代的遺憾。古代書家的知識結構非常穩定,並注重積累。當代社會信息更新加快,不少人卻時有“落伍”之嫌,這也是為什麼當代人容易產生浮躁情緒的原因之一。但是,時代在發展,術業有專攻,這種差異不大可能通過在教育上走回頭路而去消除。當代人的社會環境、知識結構、審美取向,也正是這個時代的特色,是藝術發展現實的一幕。當代人要正視這種知識結構上的差異,儘量適得其用,在不薄今時的基礎上,扎向傳統,古今並重,給書法更好、更豐富的營養。

我的老師樊利傑,談古今書家的差異

其次,是識見的差異:古今社會生產力差別巨大,古代書家多以家族或者地域群體出現。古人囿於信息傳播,書法學習資料及知識傳遞,只能在現實中的人與人之間進行。而現在,新的考古發現、藝術研究成果都能通過信息技術快速傳播,古代秘不示人的經典,我們鼠標一點即可輕鬆獲得。不過,也正因如此,不少人容易浮於表面甚至面對海量信息“挑花眼”,倒不如古人能靜下心來吃透經典。

我的老師樊利傑,談古今書家的差異


蘭亭七子答辯作者簽名

第三,是書家的身份和書寫狀態的差異。在很長的歷史時期,古人從識字開始,便與書法須臾不可分離。抄錄經典,著文通函,吟詩作對,讀書寫字成為文人的日常。當代,書法由於失去了實用功能,書寫不容易參與到日常生活中,書寫量自然與古人有差距。古代有職業的抄寫工匠,但幾乎沒有專事書法的大師。書法對於古代書家而言,是學問中第七八乘餘事。現在隨著社會的發展,行業分工越來越細,出現了專業從事書法研究、創作的人。


第四,是思維差異和審美差異。每個時代,都會由於各種原因,產生思維上和審美上的差異。古人捧著孔孟長大,所學門類相對單一;現在孩子則吃著麥當勞說著英語,所思所見完全不一樣,對經典的理解自然有其時代特有的認知。古人敬重自然,恪守中庸,不激不厲,而當代人則重表現,欲通過藝術宣洩情緒。這種思維上的差異,必然伴隨著觀念和審美上的不同。杜工部有句:“書貴瘦硬方通神。”即表明了歷史上某個時期的審美風尚。如今被稱之為展廳時代,如何在展覽上表現,成為書法作者考慮的因素之一,反過來,又影響了學習中的取法方向和範本的解讀角度,久而久之形成新的審美風尚。如重視大字,又粗又黑的字因為能在展廳散發出強烈的“視覺效果”而大受歡迎。同時,由於西方抽象派及日本墨象派的影響,當代還出現了各種“探索書法”。蘭亭七子答辯處

談到古今差異,我又想到了另一個非常敏感的話題,就是今人書法是否超越了古人。在解決這個問題之前,首先要清楚,何謂古人。林散之先生曾說過他可比肩祝枝山,董其昌也不止一次說過他超越了趙孟頫,他們兩個比較的都是具體的對象,而沒有籠統地說要超越古人。古代書家有一流二流的,也有確實很一般的,超越古人,應該是超越一部分人,而不是超越所有的古人,否則,以一個時代之力、一人之力,超越所有時代之積累,一定是不自量力的。而我們這個時代的頂級書家,超越古代某個具體的書家,也不是一種奢求。就像我們有很多精英人士的收入超過普通的美國人,但是不能說在經濟上中國超過了美國。

觀聽殊好,愛憎難同。古人也時常在思考古今問題,覺得差異巨大,甚至發出“人心不古”的感慨,時過境遷,又是滄海桑田,他們也成為了歷史的一部分。古與今,只是相對而言,王羲之言:“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王羲之王獻之父子亦互為古今。站在歷史的維度,思考古今問題,或許能給我們以更多的啟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