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揭書:三代時“公天下”?搞錯了,他們是一家的

高中的歷史課本是這麼描述啟建夏朝的:禹死後,他的兒子啟奪得王位,並傳給自己的後代。這樣,政治權力由“傳賢”變成“傳子”,王位在一家一姓中傳承

,“家天下”的局面逐漸形成。

這麼說,是啟搶奪王位終結了“公天下”?


歷史揭書:三代時“公天下”?搞錯了,他們是一家的


那時候我書讀的少,對歷史知識沒有較全面的掌握。簡單地認為是啟結束了公天下的局面,是啟使中國古代出現那麼多的“昏君”,出現那些君王把天下當作私產糟蹋的局面。

是啟造成中國古代百姓遭受奴役、剝削和壓迫,是啟使中國古代百姓失去像堯舜時代那樣幸福和樂、民風淳樸地生活著的可能。內心對啟十分鄙棄。

歷史揭書:三代時“公天下”?搞錯了,他們是一家的

如果不是由啟開始實行“王位繼承製”,中國的歷史,會不會就是另一種模樣。

長大了讀《史記》,發現事情其實並不是我想象的那樣,也不是高中歷史課本說的那樣。並非是啟結束了公天下的局面。啟既不是結束,也不是開啟。家天下的局面在三代乃至三代之前就存在了。

歷史揭書:三代時“公天下”?搞錯了,他們是一家的


《史記·五帝本紀》中對堯舜禹三代的家世由來是這麼記載的:

“帝嚳崩,而摯代立。帝摯立,不善,而弟放勳立,是為帝堯。”

“重華父曰瞽叟,瞽叟父曰橋牛,橋牛父曰句望,句望父曰敬康,敬康父曰窮蟬,窮蟬父曰顓頊,顓頊父曰昌意。”

“禹之父曰鯀,鯀之父曰帝顓頊,顓頊之父曰昌意。”

歷史揭書:三代時“公天下”?搞錯了,他們是一家的


簡單意譯過來就是:“帝嚳是堯的父親。”“舜是瞽叟兒子,橋牛的孫子,句望的曾孫,敬康的玄孫,窮蟬的來孫,顓頊的晜孫,昌意的仍孫。”“禹是鯀的兒子,顓頊的孫子,昌意的曾孫。”

歷史揭書:三代時“公天下”?搞錯了,他們是一家的


如果《史記》中的記載是可信的,那麼禹和舜同是昌意一支的子孫,且禹和窮蟬同輩都是昌意的孫子,禹就是舜的天祖叔。那堯、帝嚳一支的血脈和昌意的子孫又有什麼聯繫?

歷史揭書:三代時“公天下”?搞錯了,他們是一家的


這要從華夏的人文始祖說起。黃帝居住在軒轅的時候和嫘祖生了兩個兒子。大兒子叫青陽,也叫做玄囂。二兒子呢,就是昌意。

帝嚳是青陽的兒子,昌意的侄子。堯就是青陽的孫子,和禹同輩。所以堯也是舜的天祖叔。無論是堯、還是舜、還是禹,他們都是軒轅氏的子孫。

歷史揭書:三代時“公天下”?搞錯了,他們是一家的

黃帝與三代關係圖

上次揭書說三代的禪讓實際上是逼宮,實際也是逼宮自家人。就算真的讓也是在自己家裡讓來讓去。“王位在一家一姓中傳承”,符合家天下的定義,算不得公天下。

雖然上古時期是部落族群制,但是拿周對比的話舜和禹應該算是一方諸侯。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諸侯的和王位的國家也有戰爭。

因為座位上的王德行衰敗了,百姓受難了,不滿意,所以座位下的諸侯就舉兵征伐他。那個所謂“民風淳樸”的時代,百姓也一定時不時遭受著那些失德的統治者的壓迫、折磨。三代的童話沒有了。

我很樂意想象三代美好單純樸素的社會環境,我也很喜歡三代那個桃花源般的夢。歷史有其溫和美好的地方,也有其血腥殘酷。我並不是有意來找歷史的錯漏。只是作為一個喜歡讀書的人,我希望從多角度去看過去的事,和大家一起看到不一樣的歷史。

(我是作者,讓我們一起讀無用的書,做有趣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