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青——四粮店

六个不同年代,不同名称的粮本皮。

新青——四粮店


“1970年4月1日

国务院批准:撤销伊春市,成立伊春地区,将铁力、嘉荫两县划归伊春地区。”

从品相和名称上看这本应该是最早的!

新青——四粮店


这本1997年的应该是最晚的,里面的本子得以保存!

“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物资匮乏,关系民生的日用品供需矛盾突出,国家在1953年10月出台了统购统销政策,从此百姓生活进入了长达40多个春秋的“票证时代”。那时,各类五花八门的票证充斥城市和农村,粮票、肉票、布票、棉花票、油票、煤票、烟票、煤油票、蔬菜票等等,就连购自行车、缝纫机、买糖果糕点、火柴肥皂也要凭票,票证渐渐成了城乡居民吃饱穿暖的一种保障。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票证才结束了它的特殊身份和流通历程。

回首当年滋味万般的票证情结,我们不应该忘记它们,因为这些看似平淡无奇的方寸纸片,蕴藏了政治、经济、文化的丰厚内涵,浓缩了共和国那段坎坷历史,记载了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的艰难轨迹。”

97年也是我离开家,开始四处飘荡的“元年”。

新青——四粮店


这是“老四粮店”的建筑“现在”的样子!他的后院就是我家,离着近就算是我的“地盘”,“他就是我家当院外面的我的当院”,咬嘴吗?整个新青除了我家我就对这最熟了,还能有些影子在脑海里,“四粮店”除了作为一个粮食机构存在过,作为地标属性的名称一直存在着,附近的老人儿形容自己家位置大都以“四粮店”做参照物。

新青——四粮店


四粮店 建立于1969年,原在森铁处办公室院内。1970年搬迁至综森路中段西侧,面

积200平方米。

最早的四粮店没现在的建筑面积大,80年代末期,南北方向各接出一截。

南边接出来的是锅炉房,北边接出来的是粮店自营的面点铺,那时候面点铺卖的(烤饼,英雄饼,油油的小面包,小麻花……)尽管做面点的那几个老娘们都戴着油光锃亮的白围裙,但现在想起来那些面点还会舌底生津。

新青——四粮店


最早的四粮店四周是一圈铁障子,正门一对大铁门,那个铁门是我的玩具,经常踩在上面来回的悠荡,粮店的徐主任随和又透着精干,我在这个院里疯他总会嘱咐几句,打更的是个叫“花张子”老师傅,那个大门我还替他锁过几回,悠着悠着就不知道铁门和铁帐子什么时间没了。

门前这些树最早栽的时候只有胳膊那么粗,光秃秃的小树苗上面包着一团塑料布,我经常蹭蹭几下就从底下爬到树梢,压弯了打提溜,吓得我奶站道边直喊“快溜的下来吧”。现在我和“他们”一样都长粗了,但我肯定爬不上去也压不弯“他们”了!

四粮店院子的南边是一排板棚子,里边放些乌漆墨黑的油桶,煤什么的;那个板棚子的棚顶是我们几个附近的孩子的攀爬对象,经常爬上去看“东边的土楼子(最早的机修厂材料库,里面住了几户人家),看小火车”;棚子和主建筑中间有条小过道能绕到四粮店的后院,对着这条过道的铁障子有个间隔大一点的空儿能容我们一些十来岁的小孩子钻过去,我放学不想走胡同就经常从这里抄近路,钻两个空就回家了。

新青——四粮店


80年代,除了“老市场,几个工厂学校,文化宫”人多外,月初领粮的日子粮店的人也是超多的!

四粮店的出粮口和储粮的大箱子是隔开的,我小时候一度好奇过那个口怎么那么神奇,面口袋一撑开,那个闸板往上一拽粮食就哗哗的流出来了,直到有一天我从那些个出粮口旁边的小门爬到后面去,看到那些装着粮食倒锥形的大箱子和摞的高高的粮食口袋才算解惑了。

新青——四粮店


四粮店卸粮的时候,装卸工们都戴着劳动布的带披肩的那种帽子,把脖子耳朵都扎严严实实的,一个人扛3、4袋面悠悠的顺着有木格子的斜坡进仓库,然后卸完面脸和手都是白的,一胡噜一抖楼得有斤八的面粉!

图片来自人民网

新青——四粮店


这个“提粮牌”是从网上翻到的,我不记得用没用过这个东西,好像是一个粮店循环使用的领取凭证,粮本上的各项,领哪个划哪个,白面大米1毛8分5,豆油1块零5分,玉米面几分钱,没领完的会写上余量。

议价粮开始粮本就不用了,粮店也就完成了他的历史使命,最终到了我们邻居的手里,但相信很长一段时间内“四粮店”还会是“老新青”嘴里的地标名!

新青——四粮店


四粮店南边这个房子最早是一个工商行的储蓄所,我们在四粮店院里穿房过户,肆意穿行上蹿下跳,上房爬宅子的时候,这个储蓄所也鸟悄的立起了铁栅栏,切断了我回家的捷径!立起的栅栏代表他门前那块地儿不能随便走动了,但也没阻止他自己消失,最后还是敞开了!

新青——四粮店


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随着小火车运材的取消,小火车道扒掉了!公路运材开始了林业采伐与经营的长达20年之久的最后疯狂期,四粮店这一片伴随着疯狂的偷拉私运和枝丫站的红火,繁荣起来了。

原来的森铁卖店也搬到了这里,变成了铁林商店,开始综合经营,不再是卖副食和布头的小卖店,开始卖大家电了,记得那时一进门左手边是一大趟的彩电柜台,什么华日、福日……的牌子的,这个建筑是四粮店片区曾经繁荣的一个印记!

新青——四粮店


最热闹的时候,这趟街也是“贩妇贾匠车马喧嚣”!

推车卖水果的、挑挑卖小菜的、卖“血肠苦肠肺子”的、卖馒头花卷的、卖煎饼的、修鞋的、租书的……。

新青——四粮店


这两家这大趟门市房都是后建的,最早都是两三间小板加泥房子。

老张家的是他自己家卖店+手柄的游戏房+老刘开的饭店;老郑家是胡老三开的饭店(亨得利的前身)。

现在看着这画面,谁能想到20多年前那么热闹的地儿没几年就变得如此凄冷。

新青——四粮店


城镇建设使城区的中心整体的西移,繁华不再了,四粮店这边不知道哪天就会变得片瓦无存!“复兴路”真的还能复兴吗?

新青——四粮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