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是怎樣對待傳染病的,古人的智慧,超乎你的想象

最近我們的朋友圈被疫情的新聞刷爆了,不僅有防護小知識,也有每天疫情發展的狀況,還有就是能弄來醫用酒精和口罩的炫富式拍照,還有一些比較搞笑的防護圖片。

有這樣的

古人是怎樣對待傳染病的,古人的智慧,超乎你的想象

還有這樣的

古人是怎樣對待傳染病的,古人的智慧,超乎你的想象


更有這樣的

古人是怎樣對待傳染病的,古人的智慧,超乎你的想象

看到這些圖片後我就在想,古人面對疫情是怎樣做的呢?首先我們先來看下古代發生了多少次疫情。

1932年由商務印書館出版的《中國救荒史》,是我國第一部較為完整、系統、科學地研究中國曆代災荒的專著。作者鄧拓根據史籍記載統計出中國古代各時期發生重大疫情的大概數目:秦漢13次,魏晉17次,隋唐17次,兩宋32次,元代20次,明代64次,清代74次。天津中醫藥大學的王玉興教授在2003年發表的《中國古代疫情年表》中列出了更詳細的數據:從公元前243年到公元1911年,在這2154年裡,中國發生重大疫情共352次;其中,秦漢34次,三國8次,兩晉24次,南北朝16次,隋唐22次,宋金70次,元朝24次,明朝39次,清朝115次;平均6.1年發生一次重大疫情,後期頻率更快,到了清朝,這個數字是2.3。在與疫情作鬥爭的過程中,想盡辦法與之抗爭,從而確保了百姓的生命與社會安定。那古人是怎麼辦呢?

古人的辦法,也是迅速隔離!《周易》雖不是醫書,卻最早提出了“隔離避疫”的理論,其中很多卦辭都涉及這方面內容,如離卦之九四爻辭:突如其來如,焚如,死如,棄如。困卦之六三爻辭:困於石,據於蒺藜,入於其宮,不見其妻,兇。大意是瘟疫突發,一定會造成嚴重傷亡,令人恐懼,人們紛紛避開。節卦第一爻辭:不出戶庭,無咎。豐卦六二爻辭:往得疑疾。大意是瘟疫發生後,只要不出門,疾病就不會傳播,也就沒有危險;如果不隔離而前去,就可能染上可疑的疾病。孔夫子的得意門生冉耕,字伯牛,春秋末年魯國人,為人正派、品德高尚,與顏淵並稱,名列“孔門十哲”。有一天,冉耕病了,孔子前去探視,然而,到了地方,只是隔著窗戶跟學生說了會兒話就走了。這可不是孔夫子形式主義敷衍了事,而是懂得防疫——冉耕的病可能傳染,目前正在家中“自我隔離”。

在古人看來,隔離期應該注意哪些地方呢?

飲食宜清淡。晉代醫學家葛洪認為,隔離治療的病人,飲食方面要特別注意,他在《肘後備急方》中指出:“一家合藥,則一里無病,凡所以得霍亂者,多起飲食。”清代醫學家王學權在《重慶堂隨筆》中則提出:“宣氣之法,不但用藥為然,如衣被宜潔淨,飲食宜淡泊。”

通風得做好。有些病人一旦被隔離,就關門閉窗,把自己捂得嚴嚴實實。實際上,古代醫學家早就認識到這樣做是不對的。明代醫學家謝肇淛在《五雜俎》中指出:“閩俗最可恨者,瘟疫之疾一起,即請邪神,香火奉事於庭,惴惴然朝夕拜禮許賽不已。一切醫藥,付之罔聞。不知此病原鬱熱所致,投以同聖散,開闢門戶。使陽氣發洩,自不傳染。而謹閉中門,香菸燈燭,焄蒿蓬勃,病者十人九死。”

接觸要減少。一旦被隔離,為減少傳染,病人儘量不外出。清人鄭光祖在《一斑錄》中指出:“歷觀時疫之興,必甚於稠人廣眾往來之地,罕至人家深庭內院,故養靜者不及也。”探視須謹慎。傳染性強的病人,隔離期應禁止醫生以外人員探視;病情稍輕的,也儘量不去被隔離之家,非去不可時,一定要更加註意。清代醫學家陳耕道在《疫痧草》中列出了“五宜六不宜”:“凡入疫家視病,宜飽不宜飢,宜暫不宜久,宜日午不宜早晚,宜遠坐不宜近對。即診脈看喉,亦不宜與病者正對,宜存氣少言,夜勿宿病家。”

我們現在正是與疫情抗爭的關鍵時期,我們要理性對待,不必恐慌,不必緊張,聽黨和國家的安排,減少外出,處理好日常衛生,我們要有“自古英雄出煉獄”的勝利信心,相信我們一定能共克時艱,戰勝疫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