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認為楊修懂曹操還是不懂曹操?為何屢屢能猜中曹操心思,卻又落得個因言獲罪的下場?

方唐在胡言亂語


楊修是懂曹操的,但是就是因為他太懂了, 反而讓曹操心中有所忌憚,看過史記的人都知道,劉邦建立漢朝之後,首功是蕭何,還有張良等謀士,張良和蕭何非常聰明,他們知道自己的功勞太大,因而張良主動隱退,而蕭何用自汙的方式讓劉邦對自己不再猜疑。

連劉邦這樣的人尚且猜忌這些聰明絕頂的人,何況是曹操這樣多疑的人,所以楊修比張良蕭何差得遠了,他不懂得什麼時候聰明,什麼時候應該藏拙,以曹操的聰明和多疑,這樣的人他是絕對容不下的。


大智歷史觀



楊秀太聰明瞭!聰明的過頭了!讓人反感!如果我是曹操就這麼個人在身邊,什麼都被看穿,耍小聰明,你忍得了嗎?我可忍不了!曹操是什麼人,你在他面前曬小聰明,很多次了比如(一人一口酥)事件,還有很多,曹操忍他很多次了,受不了了,曹操是什麼人?他面前的聰明人還少嗎?荀彧,荀攸,郭嘉,司馬懿,哪個比他差,就他愛出頭,還不知收斂,打仗的時候還雞肋,看穿了要撤兵,到處去說,曹操終於忍不住了,才殺他,正好穩定一下軍心,死在沒有情商,人是非常有才華,但是死於多嘴,這就叫小聰明丟命。


歷史的波瀾壯闊


楊秀太過於懂曹操,就是因為太懂,聰明反被聰明誤,故才落了個因言獲罪的下場。

楊修之所以有這般下場,純屬聰明反被聰明誤,這個人喜歡耍耍小聰明,曹操在門上寫了個活字,楊修就命人把門拆了,曹操在酥餅盒上寫一盒酥,楊修隨即將酥餅分給了眾人,曹操將雞肋作為漢中爭奪戰撤軍的口令,楊修馬上令士兵收拾行裝。總之一句話,楊修雖然瞭解曹操,但是他把曹操心裡一些不想讓別人知道的想法,公之於眾。所謂伴君如伴虎,楊修這番該是在劫難逃。

熟悉三國的朋友都知道,在用人方面,曹操絕對算得上是一個思維超前的人,在封建階級思想占主導地位的戰亂時期,他能三次下達招賢令,放低姿態吸納英才,實屬不易。很多之前名不見經傳的小輩,跟隨了曹操後,自身的本領和潛能才能挖掘出來,比如著名猛將於禁、張遼等等,可見曹操看人眼光之狠之準。

但楊秀一而再再而三的,將曹操心裡一些不想讓別人知道的想法,公之於眾。才為自己引來殺身之禍。




灥靐飍羴麤龘


楊修,字德祖,太尉楊彪之子。算得上是一個聰明有才華的人,連狂士禰衡也認可他。人們一般認為,楊修的不幸是緣於立儲之爭。曹操決定立曹丕為儲後,為了防止楊修從中添亂,弄得兄弟相爭,禍起蕭牆,就於臨終前把他給解決了。

據有關史料來看,也不盡然。但有一點,可以肯定,他是真地不懂曹操!

一、楊修之殞命,與立儲之爭關係不大。

曹丕和曹植爭當王儲時,楊修是幫助過曹植。曹丕被立為王儲後,楊修想離開曹植,可曹植一再拉攏他,他“亦不敢絕”。

曹植(右)與楊修(劇照)

曹植畢竟是曹操的愛子,即使不能成為王儲,也是不能隨便得罪的。因此,彼此間來來往往是很正常的。

但是,楊修與曹丕也不錯。他曾把一把“王髦之劍”獻給曹丕,曹丕非常喜歡,經常佩戴在身上。曹丕稱帝以後,還追念此事,並因此賞賜了鑄劍之人王髦。這說明,曹丕與楊修的感情還是不錯的。

曹丕(劇照)

曹丕都不想處置的人,曹操何必多此一舉?因此說,楊修殞命於立儲之爭,似乎不太可能。

那他被曹操懲處的真正原因是啥?

二、楊修之絕命,緣於他的自作聰明威脅到了曹操的存在。

楊修臨終前曾對人說:“我固自以死之晚也。”如果,他以為他的不幸是受曹植的牽連,那他真是枉稱聰慧了。

楊修生前真正沒弄明白的是,他生活在一個專制的體制當中,而曹操又是這種體制下的一個“雄猜之主”。這類人物的猜忌心和防範心都是很重的。

他們最忌恨的便是別人猜透他們的心思,因為他們要維護自己的獨裁統治,就必須實行愚民政策和特務政治。別人的一切他都要掌握,自己的想法卻不能讓別人知道。

總之,獨裁者必須把自己神秘化,才能顯得本尊“天威難測”;才能讓別人時刻戰戰兢兢,自己處處遊刃自在。

可是,楊修對曹操的心思,洞若觀火,清楚得很。

如,有一次,曹操讓曹丕、曹植兄弟分別出鄴城辦事。事先,曹操命令城門守衛不得放行。

楊修猜知曹操必然有此安排,便跟曹植說,萬一城門守衛不放行,你就以“王命”為由殺了他。結果,曹植出了城,曹丕沒出去。但曹操的這一安排,是對兄弟倆的綜合考察。既想看其才,更要察其德。曹植雖然成功出城,卻給曹操留下了曹丕仁厚、曹植殘忍的印象。這一場較量,曹植實際上是得不償失。

由此可見,楊修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謀事並不周全。這就是楊修,小聰明而已!

自恃聰明的楊修(劇照)

再如,楊修身為曹操主簿,卻不能安分守職,老想著自由活動,可又怕曹操有問題要問。

於是,每當外出時,他就事先揣度曹操的心思,然後寫好答案,放在桌子上。並吩咐侍從,如果丞相有令詢問,就按照這個次序一一作答。

沒想到,一陣風吹來,問題羅列的順序全亂了。侍從只好按照混亂後的次序作答,自然是驢唇不對馬嘴。

為此,曹操怒責楊修。楊修不敢隱瞞,只得如實交代。曹操見楊修這樣應付他,自然異常不滿。

天威難測的曹操(劇照)

不但知道自己有什麼想法,而且知道自己考慮問題的順序,這實在令人肝顫了!有這麼一個人待在自己身邊,曹操的威嚴何在?神聖焉存?

如果楊修猜出曹操的想法,但不說出來,也許還好一點。可是,他偏偏要到處顯擺,讓曹操隨時“現形”。

如,曹操視察了新建的丞相府後,當時沒有說什麼,只是在大門上寫了個“活”字。曹操走後,工匠們一頭霧水,不知何意。

曹操於大門上寫“活”字(場景)

楊修見了立即讓工匠們把門拆掉重建。並解釋說,“門”中“活”就是“闊”,丞相嫌門太大了。

再如,公元219年,曹操率領大軍進軍漢中,攻擊劉備。可是,劉備憑藉險要之地,堅守不戰。於是,曹操一時不知如何是好,處於進退兩難的尷尬境地。

一天部下請示軍中口令時,曹操隨口以“雞肋”回答。楊修聽說後立即收拾行裝。大家問他何故,楊修說,雞肋這東西,吃它沒有什麼滋味,扔了它又覺得可惜,丞相打算回師了。

雞肋(像)

曹丞相果然撤軍了!半年左右後,楊修也果然殞命了。理由是:“漏洩言教,交關諸侯”?


老王頭談歷史


我是金全有,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楊修是太尉楊彪之子,單眼細皮,貌白神清,一表人才。在曹操門下任掌庫主簿。所謂掌庫主簿翻譯成今天的話就是領導的主要秘書。能夠被曹操相中並作為自己的主要秘書可見楊修的才華是不一般的。在《三國演義》中有幾個精彩的片斷反映了楊修的學識和聰明過人的頭腦。如:絕妙好辭故事等,這些大家都很熟悉,就不在此再敘了。

那麼如此有才又很聰明的人為何最後落得個斬首的下場?主要是楊修不懂得群臣相處之道。

一、楊修瞭解曹操,但並不全懂

楊修上輩三代都是漢朝的官員,家世顯貴,楊修生在這麼一個官宦人家,對於官場的遊戲規則從小就耳聞目睹,無形之中已經學會如何混跡於官場。再加上楊修聰明有大才,又做了曹操的主要秘書,憑藉著自身的才華所處的位置,對於曹操一舉一動所要表達的意思,楊修自然不會不知道。

1、楊修瞭解曹操的雄才。他對曹操是敬仰的,對曹操的才華楊修打內心裡是佩服的。曹操寫了本《孟德新書》,楊修把它收藏在自己的篋子裡,象楊修這樣有才華的人,如果曹操的書沒有價值,楊修是不會收藏的。當張松來到曹營時,楊修把它拿出來給張松看,本意是用來顯示曹操的才能,這也說明了此書在楊修心中的地位。當曹操誤信張松與古人暗合的胡言後,竟、將此書付之一矩時,而楊修當時的表現是真的急了,趕忙從火中搶救此書,如果這部書沒有大的價值,楊修是不會做出這樣的舉動,要知道,文人都是愛書的,尤其是得到一本好書時,會如同寶貝愛不釋手。清代大才子紀曉嵐一生愛書如命。曹操本人也常常是手不釋卷。

2、楊修瞭解曹操的志向。楊修憑藉家勢完全可以走一條比現有位置更好的官路,而且當時曹操已被不少人認作:“名為丞相,實為漢賊”,可是楊修並沒有離曹操而去,而是選擇了跟隨曹操,因為他看到了曹操的實力,感受到了曹操的雄才大略,楊修深知良臣擇木而棲的道理,只有選對人,跟對路,才能有自己的大好前程,才能有發揮自己才華的地方,實踐也證明,楊修的選擇是對的,曹操用數年時間蕩平了數個軍閥,統一了北方,中國三分有其二。而楊修也憑藉自己的才華在曹營中混得風生水起。

3、楊修瞭解曹操的心理活動。曹操是個極有心機之人,一句話,一個動作就可能表達某種意思,作為當權者由於所處位置的限制,有的事情不能明說,只能暗喻。有的意思只可意會,不可言傳,需要下屬自己去體會,而楊修在體察曹操的心理活動是個高手,基本上能準確無誤地領會曹操不想說明的背後意圖。如:曹操說自己夢中會殺人,果真某夜殺了一直待候他多年的親兵,其實曹操真實的意圖是怕被人暗害,所以就編出一個夜裡會殺人的謊話,這樣在夜裡別人就不敢靠近他,安全就多了一分保障。

二、楊修不瞭解曹操性格的多面性

曹操的性格不能用簡單的標準來衡量,他既有君子一面,也有小人一面;具有雄才大略,但又同時具有普通人的情懷。所以,對曹操多面性格要想拿捏準確是一件十分不容易的事。楊修可以理解曹操在政治上的意圖,但他理解不了曹操多面性格。

1、曹操會用人,但疑心也重。在曹操的周圍集聚了一大群一流人才,但他只是用其才而不釋信於人,凡為他出力的,他就給予應有的獎賞,但要想獲得他的信任是一件比較困難的事,這從曹操的名言可以看出:“寧可我負天下人,不可叫天下人負我”。這句話充分暴露了曹操心目中是以自我為中心的,這樣的心態不可能對任何人絕對相信。如果你當初為他出力,後來不為他所用甚至反對他,那他一定會毫不留情地冷落貶低你,嚴重的會給你更大懲罰,象荀彧為曹操出了多大的力,曹操當初稱荀彧為“吾之子房”,最後因為反對曹操當魏王,竟被曹操賜死。程昱也是因為對曹操一件事有點微詞,受曹操冷遇而鬱郁病死。兩個一等一的謀略高手,曹操都毫不憐惜,更何況楊修這個二等公民,對於曹操的這一特性楊修沒有掌握。

2、曹操能容人,但時寬時窄。曹操打敗袁紹俘獲陳琳時,陳琳很害怕曹操會殺他,因為他當時為袁紹寫的檄文連曹操的祖宗都罵了,但曹操愛其才,把他留下為曹營效力,還有張繡曾經殺死曹操的長子,侄子,愛將典韋。但張繡再次投降時,曹操只是輕輕地說他犯有小過而已。這是多麼寬大的胸懷。而張松從蜀地來向曹操獻川中地圖時,因言語不合曹操心意,便將張松要處斬,後經楊修和荀彧苦諫才免於一死,被亂棒打出。

3、曹操重情義,但陰險狡詐。曹操並不全是一個奸偽的人,對朋友也是講情義的,比如對許攸就比較重感情,許攸歸附曹操後,因為兩人從小一起長大,所以許攸經常直呼曹操小名,有時當著眾人的面喊,弄得曹操的屬下對許攸的無禮都很氣憤,但曹操並不在意,許褚殺了許攸後,還被曹操一頓責備。所以曹操還是重情的。但有時曹操又會把情當成一種手段來用於他的需要。比如曹操殺了伏皇后,又把自己的女兒嫁給漢獻帝,以證明自己對漢室之情。

三、楊修好賣弄自己,屢犯曹操之忌

楊修才思敏捷,但我們扒一下楊修的作為,在曹操身邊除了賣弄一點小聰明外,基本沒有為曹操出過一個文治武功的好點子,與荀、郭等相比在幫助曹操謀攻天下上明顯要遜一籌。但楊修對自己卻沒有一個準確的認識,還經常顯擺一下自己的小聰明,久而久之,引起曹操的反感。

1、越過了君臣之間親密界限。最能說明問題的是曹操在點心上寫下“一合酥“,楊修看到後與眾人分食,曹操問其故,楊修從字面理解”一人一口酥“。曹操寫下“一合酥”究竟是什麼意思?是不是楊修理解的這種情況?筆者以為曹操全然不是這個意思,這點心是別人送的,曹操寫上一合酥放在案頭,也許是準備送給誰,如果是給部下吃,他會讓人送出去的,完全沒有必要放在案頭,如果有讓大家猜其用意的話,一定也會請大家來他帳再作提示。既然上述行動都沒有的話,那麼也許就是曹操一時興起在上寫上幾個字,或是藉以記住送點心的人,或是以備後用。而楊修全然沒有了解這些情況,僅從字面曲解曹操的意思,而且是當著曹操的面與眾人分食,曹操怎麼會高興?楊修只是一個主簿,儘管常在曹操身邊走動,但君臣之間是有距離的,不可以偕越這個空間,更何況楊修帶眾人在曹操面前嬉笑分吃,這樣做損害了曹操的威嚴,書中說道:操雖喜笑,而心惡之。可見曹操寫“一合酥”,本意並非是“一人一口酥”。

2、越位代辦了曹操家事。曹丕和曹植兩人選誰為接班人,這是曹操考慮的大事,曹操要測試兩個人的能力,這樣才能確定誰能立為世子。這個本來是應該靠個人的真本領來獲取,曹操本意也是想看一下兩人的實力。外人是不可以插手的。可楊修偏偏不懂得這個道理,屢次為曹植出謀劃策。楊修這樣做看上去是幫了曹植的忙,但卻讓曹操感到受到了欺騙,曹操作為一代豪傑,本身只有他欺騙別人的份,不可能接受別人對他的欺騙,更何況他已位極人臣,對自身的尊嚴看得很重,更不允許別人欺騙他。而楊修卻犯了他的忌,因為曹操在這件事上再一次對楊修惡之。

3、多次犯忌最終送了自己性命。楊修對自己犯忌的所作所為並沒有認識到,卻總是利用自己的小聰明一而再,再而三地犯忌,就說最後一次曹操定雞肋口令,從後來的戰事看,當初定雞肋口令是因為曹操正吃到雞肋,也就隨口一說。曹操並沒有準備退兵,只是後來戰敗並且自己受傷才不得已退兵,而楊修這次自作聰明地理解為退兵,真是應了“機關算盡太聰明,反誤了卿卿性命”這句話。

四、楊修留給後人的教訓

1、不要試圖靠猜測領導心思獲得青睞。作為領導比一般人見識要廣,智慧要深,他的內心世界外人是難以完全把握的,失之毫釐,就會差之千里,要以自己實績贏得領導的重視,領導用人心中自然有一杆枰,你有幾斤幾兩在他眼裡會看得一清二楚的。

2、看破不要說破。什麼話該講,什麼話不該講,對這個問題一定要有個尺度,不能為顯擺自己而說出你的看法,儘管你的看法有時是對的,但這容易引發誤傳,也會讓一些別有用心的人利用你的話去做文章,從而使你陷入被動。

3、不要把聰明表現在嘴上。多做實際工作,把自己的聰明用到工作的創造性上,用在為領導排憂解難上,嘴上聰明是最讓人感到靠不住的,容易給人造成只會誇誇其談,不能腳踏實地的錯覺。君子納於言而敏於行,把嘴上功夫和實際工作成績結合起來,這樣你就會成為相對完美的人。


金全有


楊修讀懂的曹操是一個文學家的曹操,做為政治家的曹操,楊修永遠也讀不懂。雖然,楊修才思敏捷,學富五車。



有著顯赫家世的楊修,又有著足已自負的才學,自然而然地就形成了睥睨一切的個性。看到曹操在門上寫下的活字,立刻就知道了曹操的意思,看到合子寫的一合酥三個字,敢立即拿起裡邊的東西吃了。其實,這就是文字遊戲,自負才學的曹操這樣做,一是賣弄才學,二是對眾人的嘲弄。可是,如果沒人能接下這些招術,雖然,可以滿足曹操自負的心理,可也難免有點大煞風景。

這個環節不是太好把握,楊修卻無所顧忌地接了下來,不留餘地接,就顯的曹操的做法有點小兒科,有點虛了。但是,就因此斷定曹操如何厭惡楊修,也有點小瞧曹操的肚量了。



曹娥碑上的幾個字,楊修還是一如既往地想毫無顧忌地說出來,曹操讓他等了三里,這讓他們之間心裡上也有了三里的距離。

在文學才華上,他們可以惺惺相惜,楊修瞭解了文學上的曹操,但未必讀懂了他的心。如果僅僅如此,楊修政治仕途或許不會有多大的上進,但丞相府主薄還是能做下去的。

然而,楊修跨出了另一步,這一步是無數能人都避之不及,又有無數人折戟沉沙的事,那就是繼承人的問題。

當楊修為他的心目中的接班人曹植寫下了,面對曹操的問答,可以對答如流的條陣時,他未必瞭解到曹爽問話的用意。當他對曹植說,守城門的人,如果不讓他出城,可以殺了他們時,楊修也未必知道,曹操的真實用意不一定非要鮮血來驗證兒子的才智。

楊修一直是用遊戲的方式和方法來應對曹操,所以,最後的雞肋事件,就成了殺掉他的最後一根稻草。

曹操的近侍被曹操夢中所殺,近侍下葬時,楊修感嘆道,丞相非在夢中,君乃在夢中耳。其實,楊修自己何嘗不是如此。


一葉小舟168521774


楊修雖然智慧過人,穎悟超群,看似絕頂聰明,其實卻是個糊塗蛋,在我看來,他還是不懂曹操。

曹操為什麼要處死楊修?很多人認為,是因為楊修太聰明瞭,曹操平生為人,最嫉恨的就是太聰明的人,而且生怕別人比自己的智商還高。楊修比曹操的智商還高,所以非殺不可。其實不然,楊修其實是那種不聰明的聰明人,他錯誤的估計了曹操的心思。他認為曹操愛才,會將王位傳給有才的曹植,那麼他就會成為曹植的親信,從而一步登天。其實,對中國的統治者來說,每當接觸到實際的繼承問題時,所謂的“才”,決不是首先考慮的條件。如何保持這個政權,便成了第一位的選擇標準。“才”,包括才幹、才能、才智、才氣,作為封建社會的一國之君來說,無才,國家機器照常運轉,而有才,則必要施展,而施展,好和壞就各有百分之五十的可能。楊修太看重才,曹操當然也不是不看重才,但一涉及江山大業,大文學家曹操就得讓位於大政治家曹操,他必須得把王位傳給曹丕,這就是必然的選擇。

還有一點,眾所周知,作為下屬,你的智商可能高於領導,但是在領導面前是絕對不能表現出高於領導的智商。即便是你出的主意,你是首創,你也應該把它當成是領導出的主意,而且做得天衣無縫。何況是把領導心裡想說還沒有說的話,你就提前抖露出來,那是絕對犯忌的。楊修沒有處理好上下級關係,所以必死無疑。這是楊修的性格毛病造成的。一個人有才,但不能太洩露才,尤其是在處理上下級關係的時候,更應該好好擺正自己的位置。楊修沒有擺正自己的位置,所以罪有應得。不要說是一個君王,即使是普通人,也並不願意讓別人揭開自己的內心隱私,觸到痛處。楊修的這種輕薄行為,落在了剛吃了敗仗,而且一直要收拾他的曹操手裡,當然是找死了。


看著天空的貓


楊修這個人你可以說他懂曹操,曹操做夢殺人其實就是怕有人暗殺自己做的戲,當所有人都相信了以後唯獨楊修戳穿了曹操,曹操焉能不氣,後來因為通過曹操說雞肋這兩個字就推測曹操想要退兵,因為雞肋就是食之無味但是卻棄之可惜的,可見曹操的心思都逃不過楊修的法眼。

不得不說楊修這個人聰明,可是一個人聰明是好事,但要是小聰明則誤事,楊修懂曹操,所以楊修屢屢猜中曹操的心思,但是楊修卻沒有真正的瞭解曹操,曹操是一位梟雄啊,一位真正的梟雄怎麼可能時刻讓別人知道自己的心思呢?楊修自以為聰明實則是被聰明自誤了。

當然了既然說到曹操是梟雄,其實曹操的心胸還是很開闊的,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啊,僅僅是因為楊修總是故作聰明就殺了楊修曹操還不會如此,楊修之死還有一點原因就是楊修一直在暗中幫助曹植爭奪世子之位,還告過曹丕的狀,這也是曹操厭惡楊修的原因。

當然了楊修之死更重要的因素就是楊修身後的家族勢力太大,而楊修的父親一直不服也不歸順曹操,楊修之死一是因為楊修的自作聰明其次也是曹操殺雞儆猴的一種震懾手段,其實有時候看透不說透也是一種自保的手段,有道是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啊,楊修之死可惜了。





婉兮歷史


楊修並不懂曹操,有點恃才自傲的味道

楊修比較出名的事蹟就是,猜字謎,合字謎,闊字謎,最後因為雞肋之事,被處死。所以從典故上看,楊修的才華橫溢是毋庸置疑的,同時他出生名門,是楊彪的兒子,四世太尉的出身也很顯赫。建安年間被舉孝廉,除郎中,最後做了曹操的主簿。

伴君如伴虎,貌似楊修並不懂這點,好像覺得自己四世太尉,屢次在眾人對曹操字謎不解的時候,信手拈來的猜出來,很有排面,洋洋自得。覺得高眾人一等,並且曹操早期是很器重楊修的,做事很是讓曹操滿意,當時連曹丕都很巴結他。

出身名門,曹操器重,百官時而拍他馬屁,連曹操最出眾的的二個兒子一個曹植,萬事都要請教他,另一個曹丕,對他尊敬有佳。漸漸的就迷失了自己,沒有正確擺正自己的身份和地位,雖說他懂曹操的字謎,但是他不懂曹操的心思,最後面對軍事撤退與否的大事,輕描淡寫的隨心處置,招來殺身之禍,死的太冤枉了。是恃才自傲的緣故,把自己的身份和地位過高的估計了。


曹操為何殺楊修

曹操是個小心眼的人嗎?就算你屢次猜中我的心思,但罪不至死吧。更何況楊修在其府上做主簿,曹操能留他在相府,也是對他能力的肯定,再者他出身名門殺他還要考慮影響的,其實有很多理由不殺他,那為何曹老闆要執意殺了他呢?

一是參與了奪嫡之爭,參與奪嫡之爭也罪不至死,那曹丕不也是有司馬懿,陳群等人幫助嗎?他們為何不被處死?因為楊修恃才自傲,就是不低調,做人太高調了,看看人家司馬懿隱藏的多深,多低調?奪嫡之爭本來就是世代君王的忌諱點,曹操當然不想看到自己的兒子們相互搏殺,陰謀陷害,但是古代基本都是這樣的。

二是被他父親坑了,楊彪在曹操迎了獻帝做了丞相之後,並不是對曹操很尊敬,說白話就是看不起曹操,因為他是四世太尉家族,名門望族,曹操 “閹人之後”,經常不去參加朝會,很是懈怠。同時對曹操的政治意見也頗有微詞,楊修本來有才,後來過度自傲,又想起他父親對自己的態度就很忌恨,覺得他們父子沒一個好東西。

三是楊修雖說家族四世太尉,但是更要命的是袁術的外孫,他老爸的老婆是袁術的女兒,是軍事競爭關係,雖然這點不重要,但是加上父子二人的政治觀念保守陳舊,與曹魏的政權利益衝突,也是懷璧其罪,會無中生有,引火上身。

最後楊修並非曹操的頂級智囊團裡成員,奇變橫生的賈詡,深通兵法和政治的荀彧、荀攸叔侄,有膽有謀的程昱等等。所以曹操殺楊修並不會導致無人可用,不會覺得可惜。殺人一念之間,殺完兵敗後曹操還是後悔不已的,厚葬了楊修。側面看出,曹操還是很看好楊修的,如果楊修低調點,行事穩健點,確實是可以有所作為的,確實很讓人惋惜。


本人認為

楊修雖有大才,但是不懂人情世故。說白點就是情商不高,雖有才華,卻被才華所害。做臣子如果不懂收斂自己,早晚斃命,就如許攸也是一樣的,居功自傲,被許褚斬殺。


古代很多謀士進言並不是直言相告,再舉個例子,鳳雛龐統,當初劉備問他如何奪下益州,他就獻上三計,讓劉備自選,很明顯其中二策一聽就不得行,最後劉備選了鳳雛精心準備的一計。斬楊懷高沛,拿下益州。

臣子和君王獻計,講話都是大有內涵和技巧的。但是楊修不懂。

所以楊修這點上,差太遠了,然後又眾多因素彙集一身,導致他被曹操斬首。


謝謝諸位閱讀


一別成久違


楊修之死(或楊修現象)應歸結為三大教訓。一是急功近利,應該說楊修還是有才的,其碼他的洞察能力比較強(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能力)。他能夠很快看出對方(曹操)的真實意圖,他會動腦筋,腦子此較靈活。他深知,自已要充分施展才華(當大官,辦大事),必須得到曹操(頂級控盤手)的賞識。因此他抓住一切機會在曹操面前展現才能。但心緒浮躁的楊修並沒有短時間受到曹操的重視反而使曹覺得,你太浮躁了,我怎敢將大任交於你呢?二是,楊修情商低,他不懂情操,不懂首長心理(不知道曹會怎麼想,不知道曹會如何操縱自已的感情),他不會情操(不會操縱自已的感情)。現實社會中也如此,你工作能力再強,如果情商不高,不懂情操,不懂潛規則,沒有人際關係,也不會有多大出息。而楊修由此搶了曹風頭(功高震主),觸犯了曹的權威與統治利益,被曹操定為眼中釘,肉中刺,是執行自己權力的阻力(命令未下達,楊卻叫人收拾行裝),被私心重的曹操處決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三是,曹操私心,疑心重,寧可我負天下人,也不讓天下人負我。他的權威不允許任何人昌犯。他的道德情操與胸懷都沒有達到最高境界。如何換作李世民或者劉邦,在用人之際,他們都能忍,能包容天才們的缺點,竭力創造條件,提供平臺,增加待遇,使天才們的才能能得到盡情地發揮。這就是相當一部分掌權者的共同弱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