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既死兮神以靈,子魂魄兮為鬼雄。”謹以《國殤》祭奠荊楚英魂

“身既死兮神以靈,子魂魄兮為鬼雄。”謹以《國殤》祭奠荊楚英魂

“身既死兮神以靈,子魂魄兮為鬼雄。”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以《國殤》向為國捐軀的將士們敬獻了最高的禮讚!

今年,恰逢屈原誕辰2360週年,乾隆娣借《國殤》祭奠屈原,同時祭奠在荊楚大地為抗大疫不幸犧牲的英雄們!

屈原和他的《國殤》

操吳戈兮披犀甲,車錯轂兮短兵接。旌蔽日兮敵若雲,矢交墜兮士爭先。

凌餘陣兮列餘行,左驂殪兮右刃傷。霾兩輪兮縶四馬,援玉枹兮擊鳴鼓。

天時墜兮威靈怒,嚴殺盡兮棄原野。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遠。

帶長劍兮挾秦弓,首身離兮心不懲。誠既勇兮又以武,終剛強兮不可凌。

身既死兮神以靈,子魂魄兮為鬼雄。——屈原《國殤》


“身既死兮神以靈,子魂魄兮為鬼雄。”謹以《國殤》祭奠荊楚英魂

《國殤》是屈原吸收楚地民歌特色而創作的詩歌,是《九歌》十一章之一。全詩共計18句,126字,其中前16句都在描寫楚國將士征戰沙場的勇武與慘烈。語言大氣磅礴,如長虹貫日;情緒高亢熱烈。面對強敵,楚軍將士毫無懼色,剛強勇武,全力殺敵,即使身首異處,亦不顧惜。《國殤》的最後兩句,用“神以靈”、“為鬼雄”來稱頌身死沙場的將士:生為人傑,死作鬼雄,英名長存!

“國殤”,意為:為國征戰,暴屍沙場而無人收殮。《國殤》既寫出了屈原對為國捐軀的將士的痛惜之情:“嚴殺盡兮棄原野”,“首身離兮心不懲”;同時也不乏對自己一片忠貞反被讒佞所毀的關照。所以,屈原對死難將士的高度頌揚,也表明自己為君為國九死而不悔的決心。

端午節,去荊楚吊屈原,祭抗疫英魂

“身既死兮神以靈,子魂魄兮為鬼雄。”謹以《國殤》祭奠荊楚英魂

沒有哪一個節日像端午節這樣,既有特色的節日美食——粽子,又有走向世界、廣為世人熱愛的體育運動——龍舟賽!即使亞洲以外、非華語世界,龍舟賽也越來越受歡迎。

作為中國四大傳統佳節之一,端午節在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日,也叫粽子節,龍舟節,表明了端午節的兩大民俗特色:吃粽子,賽龍舟!而吃粽子、賽龍舟這兩項習俗又都是為了紀念一個人,那就是戰國時期楚國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

《史記•屈原列傳》記述了楚懷王不辨忠奸,偏信讒臣之言,放逐忠心為國的屈原。司馬遷寫了這樣一段頗具文學色彩的對話:

“身既死兮神以靈,子魂魄兮為鬼雄。”謹以《國殤》祭奠荊楚英魂

  • 漁父問:三閭大夫怎麼會到此處?(“子非三閭大夫歟?何故至此?”)
  • 屈原答:濁世不容清流,讒佞豈容忠良!(“舉世皆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是以見放。”)
  • 漁父:那就該同流合汙,沆瀣一氣。(“舉世混濁,何不隨其流而揚起波;眾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
  • 屈原:我寧可葬身魚腹!(“寧赴常流而葬乎江魚腹中耳。”)
  • 結局:屈原“自投汨羅以死”!
“身既死兮神以靈,子魂魄兮為鬼雄。”謹以《國殤》祭奠荊楚英魂

後世為紀念這位楚國大夫屈原,在每年的五月初五日,敲鑼打鼓,乘船到江心,用包好的粽子投餵江魚,告訴魚兒不要啃食三閭大夫的屍體,把原本起於南方崇拜龍祖的上龍日演變成了憑弔愛國詩人屈原的祭日。

屈原是戰國時期楚國士大夫(本姓羋)。古楚國即在今天的荊楚大地——湖北。兩千三百多年來,這裡已經形成了悠久醇厚的荊楚文化。

長江依然煙波浩渺,黃鶴樓依然古韻長存。但是,這個庚子鼠年卻極不平靜。

“身既死兮神以靈,子魂魄兮為鬼雄。”謹以《國殤》祭奠荊楚英魂

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一場史無前例的病毒大戰,讓不久前剛剛以一場軍人運動會而聞名於世的武漢又陷入了鼠年的尷尬境地。“全民參戰”——無論在家隔離的普通民眾,還是“逆行而上”的醫護戰士,都在與病毒展開殊死搏鬥。戰鬥之慘烈,也許不亞於一場“國殤”!

雖然目前還在農曆正月裡,春寒依舊。但是宅在家裡抗擊疫情的人們已經在切盼湖北戰疫勝利的消息了,祈願武漢早早恢復往日的悠然生活,祈願華夏大地早早回春!祈願同樣遭遇病毒威脅的世界各國早早解除警報!

“身既死兮神以靈,子魂魄兮為鬼雄。”謹以《國殤》祭奠荊楚英魂

翻看日曆:今年的端午節在公曆6月25日。6月25日到27日有共計3天的端午假期。足夠出行了!那時候,應該可以去湖北,去武漢!

在端午日,帶上新煮的香甜的糯米粽,在喧鬧的江邊,在有節奏的龍船號子和鼓點兒聲裡,在噼噼啪啪的爆竹聲中,輕輕投下粽子,祈魚兒照看好屈大夫。

在端午日,登上岳陽樓,以《國殤》為祭文,託仙鶴寄哀思給抗疫英魂。

作者 ▏乾隆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