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知道哪裡有真正的“原生態”?

鞍山小楊


🐮🐮原生態,就是原來原本的生態環境的樣子。在人類社會和文明發展的進程中,對它的影響和破壞程度很小,甚至沒有最好。無論它的地理環境,生態環境,包括當地人們的居住環境,都是原汁原味的,都是它的自己的特色,不被外界因素干擾和破壞。

🐷🐷今天,我給大家推薦一個我親自去過的地方。它的名字叫~內蒙古科爾沁草原的《蘇魯鼎牧區》。

🌷🌷蘇魯鼎牧區,它的位置大概在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的阿魯科爾沁旗天山鎮西北150公里左右,屬於內蒙科爾沁草原深處的一個牧區。

🐎🐎它地處偏僻,當地人煙稀少,只有在短暫的夏季,6-7-8月份,才能有牧民在蘇魯鼎牧區放牧。所以也不是旅遊景點,也沒有旅遊線路。外面的人或者像我們外省的人,如果沒有當地朋友做嚮導,你根本就找不到那個地方。還有因為是個偏僻的牧區,方圓幾十公里沒有固定的牧民居住地,所以這裡連個手機信號都沒有。我們在那裡住了兩宿蒙古包,基本上就是與世隔絕了!😂😂太原始了!

👫👫蘇魯鼎牧區,基本都是蒙古族人,而且當地牧民沒有幾個會說漢語,會說普通話的。他們的語言是蒙古族語,如果沒有當地的蒙族朋友給我們做嚮導翻譯,我們根本交流不了。最後我們買他們的【馬奶酒】和【奶豆腐】,都是用手機裡的計算器來完成的。😂😂

👫👫在蘇魯鼎牧區,我們住的蒙古包就搭建在草原上,晚上會有一些小蟲子🐛爬到你的被上。白天是一眼望不到邊的綠色,夜晚頭頂是滿天繁星!蒙古包裡取暖的材料就取自當地草原~那就是曬乾的【牛糞】。😎不過別怕,沒有任何刺激性的味道!

👍👍當地牧民自己去擠馬奶,然後回來加熱燒開再冷卻發酵,做成【馬奶酒】。非常好喝!我帶回來一些,50元一斤。🐮奶就更不用說了!回到瀋陽,看看我們超市裡賣的牛奶,完全沒有了想喝的慾望!👉👉總想到蘇魯鼎牧區的牛奶味道!

✌✌今年夏天,我和一幫好朋友還準備去到那裡——一個完全原生態的美麗的地方——科爾沁草原蘇魯鼎牧區。











贏養生


推薦澳大利亞凱恩斯。

凱恩斯熱帶雨林擁有世界上最豐富的植物體系,在這裡,不僅可以看到世界上最古老的樹種,還可以看到很多珍稀和瀕臨滅絕的物種。

桫欏樹(Tree Ferns)有"活化石"之稱,為白堊紀時期遺留下來的珍貴樹種,是現今僅存的木本蕨類植物。據資料顯示,桫欏的出現距今約三億多年,比恐龍的出現還早一億五千多萬年,具有重要的保護價值和科學研究價值。

窗簾無花果樹(Curtain Fig Tree)是澳洲國寶級的巨樹,其壽命超過一億五千萬年,是北昆士蘭州最大的樹種之一。還記得阿凡達中那絢麗的生命之樹嗎?它的原型就來自於這顆巨大的窗簾樹!一條條樹藤下垂15米直到地面,遠遠看去就像一道巨大的窗簾,壯觀的景象吸引著無數遊客前去參觀。



璀璨的日子


神農架,神秘的大自然,探險的話,危險比較大,深山老林,容易迷失方向,手機信號也不好,慎入。

九塞溝,去看看竹林竹海吧,趁還沒有太多人為痕跡的時候去看下,風景也很不錯,我也想去看下,是不是像電影中那麼美。

其它的地方,我不清楚。感覺人類能到達的地方都會被改造,以景區或保護自然的名義。

如果想找自然點的地方,只有那些險地或深山老林。

像雲貴川山區都可以去看下,交通越落後,景物越自然。


華山城11


這個定義有點泛,您指的原生態是什麼原生態呢?是自然風光,還是風土人情?

自然風光挺多的,比如說梅里雪山、徒步天堂墨脫,新疆等等。

風土人情也有很多地方,比如貴州的一些山村,因為地理條件的限制,還不能通水泥路,依然保持比較純粹的風土人情。

其實新疆也挺不錯,百姓非常純樸,熱情好客。


丁小酒走過的318


原生態,當然是我們山西陽城的佈政李府了!我們這個小山村已經有上千年的歷史了,是個千年古村,舊時因位置偏僻,沒怎麼受到日寇的侵犯,文化大革命也是略微受點傷,所以就留下來了五百年之久的佈政李府,是明朝一品大官的府邸,它是棋盤格局的建築特色,二十多個院子相輔相成,猶如走迷宮,還有明代古暗道,藏在牆壁之間,實屬罕見!一直有文物歷史專家前來探訪!

為啥說它原生態,我們的景區裡現在還住的人,幾百年的房子也有煙火氣,八八宴也是流傳了幾百年,八十歲的老師傅監廚,舌尖上的中國還來採訪過!

還有明朝特色民宿,就是將五百年老房子改造而成,文物再利用,更是古香古色,

感興趣的就來吧!


雲遊白巷裡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釐定什麼是真正的原生態。

真正的原生態系指具有原生態美的一切事物,而原生態美即生態旅遊資源所獨具的原生態、原始性、原本性、原真性、原創性和民族性,是一切在自然狀況下生存下來的東西,是未被雕刻或加工過、原汁原味的原生狀態。原生態可以是原生態環境、原生態社區、原生態旅遊,也可以是源於民間原始的、散發著鄉土氣息的各種技藝或表演形態。這裡僅從旅遊相關的原生態或原生態旅遊,去探討這個問題。

 澳大利亞學者Haether D. Zeppel(2005)在其著作《原住民旅遊可持續開發與管理》(Indigenous Ecotourism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Management)中,對非洲原始部落、澳大利亞土著居民地、南亞原住地、太平洋島嶼、美洲原住民地區進行了深入研究,就原住民旅遊或土著旅遊及其與原住民關係做了細緻、深刻的闡述。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原住民旅遊或土著旅遊、原住民生態旅遊或土著生態旅遊及其相關概念,如土著人群、土著社區、原住部落、土著族群、原住民領地等。這裡將國外這種原住民旅遊或土著旅遊等相似概念統稱為原生態旅遊,即到原生態自然和原生態人文共生組合的原生態區域空間,參與最原始、最原真的接觸與交流的旅遊。

 居住在原生態環境區域中的原住居民通常被認為是一直生活在他們故土的部落或當地群體,最初居住於某一個特定的地區或國家的種族的現存後代(Furze et al., 1996),是原始或首先擁有這種獨特的文化信仰,並且與當地的生態系統相依存,利用當地自然資源生產的民族(Price,1998)。

 全球一半以上的原住民(社區)都分佈在亞馬遜、中非、亞洲和美拉尼西亞的雨林地區。亞洲主要分佈在喜馬拉雅山周邊山地國家和地區。其次是,澳大利亞、新西蘭等,主要集中在森林、丘陵和山區(Bhengra et al.,2002)。這些地區往往是生物多樣性最高的物種的聚集區。

 原住民僅佔世界人口的5%,但卻包含了全球80%的文化多樣性。他們所居住的祖傳土地和領地佔全球土地面積的20%,養育了世界上80%的生物多樣性物種。原著居民或社區是“生物多樣性的創造者和保護者”。

 世界不同地區和國家對原生態居民的稱謂有別,比如中國、越南和菲律賓成為少數民族;非洲和美洲稱為部落;泰國稱為山區部落:印度稱為部落或原住民:北美和南美稱為印第安人或美洲印第安人:拉丁美洲稱為土著:澳大利亞、加拿大、臺灣稱為原住民:加拿大稱為第一民族(first nation):加拿大;美國成為美國原住民。

 根據上述觀點,真正的原生態旅遊地區分為幾種情況:一種是國外的原住民(土著)領地等原生態社區,如太平洋島嶼-熱帶雨林社區、拉丁美洲-安第斯山及印度大陸雨林區、東非-馬賽族(the Maasai)社區部落、南非-原始資源保護區、西非-原始森林地區原生態社區、東南亞-山區(土著民、原住民)部落與島嶼國家等;另一種是我國西部(西藏、川西、新疆、青海、雲南等)廣大少數民族地區,這些地區往往體現為原生態的自然環境和原生態的社區人文融為一體。

 原住民生態旅遊(indigenous ecotourism)首次出現在1990年代中期,用於描述在拉丁美洲、澳大利亞和加拿大土著領地的社區生態旅遊項目開發。Schaller(1996)和Wesche(1996)在厄瓜多爾的印第安部落中以社區為基礎的生態旅遊項目研究中首次使用“原住民生態旅遊”或“土著生態旅遊”。

 原生態旅遊是“返璞歸真”的旅行,是跨文化交流,是跨地域共享,是最神聖的人類靈魂觸碰和精神昇華,是低碳旅遊和綠色旅遊,是生態旅遊和可持續旅遊,是全球可持續發展的實施路徑和具體實現。原生態旅遊的特徵主要包括:①民族性、神秘性、鄉土性、參與性、文化性、原則性的特點。原生態旅遊的前提是應當尊重、敬畏、關愛當地環境、民俗和文化。

 


新發現之旅


我推薦蘭州的國家森林公園石佛溝,屬原生態。石佛溝國家森林公園位於蘭州市七里河區南部的阿幹林區內,面積6373公頃。全園由石佛溝、天都山、大溝三個主要景區組成。公園內的植被屬草原植被帶森林類型,為溫帶闊葉林向草原過渡地帶,闊葉林分佈在溫溼梁峁的陰坡,主要是櫟樹林、山楊林和白樺林。石佛溝還盛產藥材,有豬苓、秦兒、麥冬等二百多種藥材。主要景點有鴛鴦泉、下天泉、靈巖寺、天都山等。











蘭泉根子


我確確實體驗過,就在雲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貢山縣獨龍族自治縣獨龍江鄉。








雲深處原生態


真正得原生態的地方一般是溼地,或者是自然保護區之類的地方,也可能是沒多少人涉足的地方,隨著人類的活動加劇了對地球的破壞,地球上原生態的地方越來越少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