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為啥巔峰期封筆、80歲還讀博士?南大學者:來當副教授都不配

1969年10月24,一部名為《鹿鼎記》的武俠小說開始在香港《明報》連載。待刊載完畢,已經是1972年9月23日了,一共連載了兩年十一個月,風行香江,洛陽紙貴。

金庸為啥巔峰期封筆、80歲還讀博士?南大學者:來當副教授都不配

類似這樣的小說連載盛況,在香港已經頻繁出現近20餘年,人們早已習以為常,安之若素。但是,幾乎毫無徵兆地,又似乎一切都在情理之中,在此書面世之後,它的作者,一代武俠小說宗師金庸,正式宣佈掛印封筆。

那年,金庸才45歲。他的封筆,不是餘秋雨式的作態,確實一諾千金,此後沒有再寫出任何新的武俠小說作品。一位作家,在巔峰期,在壯年時,無緣無故自動退場,戛然而止,很難找到先例,也讓所有人都始料未及。一代文壇大俠,從此“金”盆洗手,瀟灑地退出江湖,而那個俠骨丹心、快意恩仇的武林世界,也隨之從此隱沒斷更。

金庸為啥巔峰期封筆、80歲還讀博士?南大學者:來當副教授都不配

關於他封筆的原因討論,歷來眾說紛紜,口舌為勞,其實也沒那麼複雜。


很多朋友不知道是,金庸寫武俠小說,本非所願,他長期只視為謀生需要。

在早年的一些訪談中,他談過多次,假如條件能允許,也許早就甩手不幹,將筆束之高閣了。只因為寫這類“遊戲文章”,從來就不是他平生所期,僅是形格勢禁使然。他常為之心力交瘁。

金庸為啥巔峰期封筆、80歲還讀博士?南大學者:來當副教授都不配

金庸年輕時供職的《大公報》香港分社

金庸一生,最大也是唯一的理想,是作一名外交家。他年輕時,大學上外交系,自學英語,關注國際新聞,去香港入《大公報》,甚至傳聞與第一任妻子離婚,都是這種抱負所衍生的言行。而後,所願不遂,退而求其次,辦報有成,布衣論政,處士橫議,多少能獲得一種心理上的補償。

所以,晚年,他說,除了妻子兒女,他最愛的就是新聞事業。他以武俠創作暴得大名,完全是造化弄人,誤打誤撞,無心插柳柳成蔭。他並無心成為一通俗小說家,還是寫武俠的。檢點他的生平,自少及老,他基本從未說過武俠小說是他所愛之業,反倒不斷地夫子自道無奈心境。

金庸為啥巔峰期封筆、80歲還讀博士?南大學者:來當副教授都不配

當年報社同事,2排左2為金庸

金庸說他所以寫武俠小說,一為交差,二則是為謀生,這是實話。 一者,他的武俠寫作,純粹是出於商業目的,是出於以小說養報的策略;其二,他自己也對這種小說沒有自信,至少退休前都大不會視之為“名山事業”。他屢屢都說,武俠小說只是“娛樂性的庸俗讀物”、“無所謂的消遣玩意”、不是“真正的文學著作”。

他會有如此傳統的觀念,甚至古板的偏見,最重要的原因,當與他海寧查家的出身所攜而來“影響的焦慮”有關。他是世家子弟,海寧查家,著名文宦家族,入宋以來文壇名家輩出,都是嚴肅的文學之士。讀小說、寫小說,不管多出色,就其家訓而言,不見得是多光彩之事,甚至以他歷代先祖的眼光看,大概都是“有辱門楣”的吧。

金庸為啥巔峰期封筆、80歲還讀博士?南大學者:來當副教授都不配

金庸自己對武俠小說,早期那麼不自信,不能忽視這種來自家族觀念的意識桎梏。


金庸毅然封筆,也跟他一直受江湖退隱夢的誘惑有關。

金庸寫了一輩子江湖,“製造”了一批又一批栩栩如生的大俠,而他自己,儘管性格嚴肅,內心又何曾沒有仗劍走天涯的“千古文人俠客夢”?

金庸為啥巔峰期封筆、80歲還讀博士?南大學者:來當副教授都不配

與第一任妻子結婚照

他這一生,出身清貴,學富五車,閱人無數,才識過人,既腳踏實地,又可謂眼空四海,佩服的人極少。他自述生平,曾經說過,他最敬服的人,當代是廣安鄧先生;而在古人中,則是范蠡與張良。何以故?因為他們都是在轟轟烈烈的功業成就之後,飄然遠去的人物。

金庸屢屢表露心跡,說自己心中也一直有這麼個“退隱夢”,弈棋、讀書、旅行,只是不可得。在宣佈封筆後不久,他就對記者說過,“我渴望把筆停下,把大部分報社工作也交出去,讓自己進入退隱狀態,過些自己喜歡的生活,讓大家忘記我的存在”。

這完全是一種“隱居式生活”的想象與安排。那時的他,該掙得錢已經盆滿缽滿,愛子又自殺身亡,心情是既自得,又冷如死灰的。他迫切想放下一切瑣事,尤其是日日趕寫的武俠,與清風明月,與神佛書卷作伴。

金庸為啥巔峰期封筆、80歲還讀博士?南大學者:來當副教授都不配

金庸與緋聞女友夏夢

他選擇封筆,選擇退隱,當然也是月滿則虧、見好就收的智者認知使然。他比多數名人都要清醒,任何事物,皆有一個盡頭,宇宙都有盡頭。寫作也不能例外,一旦走到了巔峰,若再求前進與突破,實在非不為也,是不能也。

在《鹿鼎記》完成之後,他也表明過,他已經寫出了最好的作品,無法再提供出更好的文字來了,已經無法再超越自身侷限。若再強扭硬寫,不過在盡頭邊徘徊,甚至是走下坡路,何如不寫?

金庸為啥巔峰期封筆、80歲還讀博士?南大學者:來當副教授都不配

所以,在創作的最高峰、最頂點抵達之後,他適時地選擇封筆退隱,去追求另外的人生目標了。人說,讀史使人明智,他確實至老不糊塗,有極好的自知之明,退一步海闊天空。


金庸一生好勝心極強,而安心讀書的願望又極烈,這也使得他在錢與名都足夠後,渴望停下來完成最後的遺願。

可以說,人到中年的金庸,絕然掛筆,又顯然與他一些人生境遇息息相關。最明顯的,是他不滿足在大眾中留名,一直想在學術界也得到承認,同時彌補自己因戰亂、因謀生沒有繼續求學、安然讀書的願望。

金庸為啥巔峰期封筆、80歲還讀博士?南大學者:來當副教授都不配

1996年,受聘浙大名譽教授

就自我定位而言,金庸始終有一個深重情結,即並不樂戴“小說家”的帽子,而對“學問家”尤其是“歷史學家”這個頭銜更覺受用。他對“學者”的看重,遠超過“武俠大師”的被命。中國傳統評價系統,“小說”從來都只是“小道”,難登大雅之堂,他終身都沒法擺脫觀念牽扯。

可以說,這是一股內心深藏的自卑情結。金庸非史學科班出身,但自認是一名史學家,所寫下的那些武俠,也幾乎處處皆史,他把對中國歷史、中華文化的才學識都盡情灌注到了那些小說之中,所以,當他晚年受聘就任浙大文學院院長時,會如此急著申辯,“請不要叫我金庸,我是查良鏞,我是研究歷史的教授,我是歷史學家”。

金庸為啥巔峰期封筆、80歲還讀博士?南大學者:來當副教授都不配

可矛盾在於,他“史學家”的自我期許,卻一直得不到主流學界的承認,甚至對於他擔任教授,學界內部都議論蜂起,非議頗切。1999年當他興高采烈準備接掌浙大文學院時,大陸學界卻嘲諷聲一片。南大一歷史系的教授說,以金先生的水準,別說是院長了,在歷史系當個副教授都不夠!

還是南京大學,當時的文學院院長董健,公開說他“只是一個武俠小說家,當院長根本不合適”;董健先生甚至“炮轟”,金庸先生當年在南大開講座,歷史知識錯誤百出,最後被哄下臺,金庸還為此事辭去了院長一職。

金庸為啥巔峰期封筆、80歲還讀博士?南大學者:來當副教授都不配

這些並不友好的議論,對金庸而言,顯然是倍感挫敗的,他被刺痛的,是內心最脆弱的那個地方。對這些批評,他也並不服氣,他說了很多反擊的話,這些言論至今還隨處可查。他曾黯然地回應,“能被承認當然好。但是有時候一旦妨礙到別人的利益......他們就不肯承認你,就情願打倒你,來貶低你”。

後來,一系列後續採訪中,金庸一直指責董健教授說謊。在稍後,他堅持垂老之年,一意遠涉海外,到劍橋讀碩士,據他親近者說,就與此南大“恥辱”有關。他內心始終是有氣的,也不服這些說道和指責!

金庸為啥巔峰期封筆、80歲還讀博士?南大學者:來當副教授都不配

金庸與其女兒查傳訥

他的“非科班”出身,與學術上不受承認,成為他晚年最大的缺憾,也給他造成了巨大的壓力。很好理解,當一個人生命攀到頂峰時,越是沒得到的,往往會越想滿足,尋求彌補。更何況,他當年確實是因為戰亂、因為清貧才不得已中斷學業的,並非才智有問題,念不了碩士博士,進而堂堂皇入學術圈。

1949年,他還在《東南日報》當記者時,就準備攻讀浙大的研究生。為此,他還和竺可楨校長有過交集,曾有過一個多小時的長談。只是,當時浙大規矩,讀研必須繳一大筆學費,而金庸家境不行,個人囊中羞澀,不得已才作罷。

金庸為啥巔峰期封筆、80歲還讀博士?南大學者:來當副教授都不配

受此輕視乃至羞辱,他是感憤交加的。因此,他才會反覆強調,他在東吳大學時是因戰亂,沒有拿到畢業證書;他生氣說,“人說我的小說俗,我並不在乎——有人公開批評我學問不好,我就相當重視了”;他也藉機自道苦心,“我最喜歡的還是大學生活,我快80歲了,最大的願望還是到大學去做學生,從一年級念起”;他也坦陳,“求學,並未為了學位,而是感到自己學問不夠”。

不難推測,正是這兩方面的缺憾,不僅刺激他徹底“封筆”,也讓他此後作出了不少讓人難以理解的事情。比如,已是劍橋榮譽博士了,偏偏還執意以80歲高齡,跑到劍橋做真正的學生,從碩士念起,攻讀歷史系博士學位。他心氣太高,還希望證明自身的“實力”。

金庸為啥巔峰期封筆、80歲還讀博士?南大學者:來當副教授都不配

這些操作,我們作為旁人,僅看到不解。對於金庸這位老人而言,也許是他終生都在尋求生命的平衡,尋找自己最好的位置,“生無所息”吧。

從這個角度理解,金庸委實從未“封筆”,也永遠不會真的離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