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故事」西部十二省區:青海省小康之年共築鏗鏘脈動

  中國小康網 獨家專稿

  記者 于靖園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三大攻堅戰”“五個示範省”“四種經濟形態”……今年青海省兩會的熱詞,構成了2020年獨特的兩會記憶,透過這些熱詞,讓人們真切感受新青海昂首奮進新時代、同心共築中國夢的鏗鏘脈動。

  在2020年1月16日召開的青海省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上,省長劉寧作政府工作報告。2019年,預計全省地區生產總值增長6.5%左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三大攻堅戰”“五個示範省”“四種經濟形態”……今年青海省兩會的熱詞,構成了2020年獨特的兩會記憶,透過這些熱詞,讓人們真切感受新青海昂首奮進新時代、同心共築中國夢的鏗鏘脈動。

  建立解決相對貧困的長效機制

  過去一年,青海絕對貧困人口如期清零,聚力攻克“三區三州”和六盤山地區深度貧困堡壘,脫貧攻堅連戰連勝。4年集中攻堅任務全面完成,14.55萬戶、53.9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全部脫貧。

  2020年是脫貧攻堅決戰決勝之年,決戰脫貧攻堅是關鍵。要嚴格落實“四個不摘”要求,強化攻堅責任,下足繡花功夫,開展“補針點睛”專項行動,實施“九大脫貧後續鞏固行動”,加強動態監測,堅持返貧即入、脫貧即出。強化產業扶貧、就業扶貧,深入開展消費扶貧,加大易地扶貧搬遷後續扶持力度。全面推廣“精準防貧保”試點經驗,深入開展精神扶貧,建立解決相對貧困的長效機制。以優良作風衝刺決勝脫貧攻堅戰,決不搞弄虛作假的數字脫貧、“盆景工程”。

  青海省政協委員、海東市政協副主席焦環玉說,針對目前海東市脫貧增收基礎不牢靠、能力較弱、內生動力不強、實用人才缺乏等問題,應持續落實好後續扶持政策,堅持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戰略有機結合,綜合考慮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建設、公共服務等需求,持續提升脫貧人口文化素質,建立政府、社會、學校、家庭控輟保學聯動機制,促進城鄉教育資源共享,加強學前教育管理,持續挖掘產業效益,打造一批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農副土特產品,大力發展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持續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持續激發脫貧戶內生動力,堅持精神扶貧與政策扶貧相結合、扶志與扶技相結合,增強自我發展的內生動力。

  綠色道路帶來的新活力

  在回顧2019年和展望2020年中,今年青海省的政府工作報告,充滿了“綠色”的氣息。從“開展‘中華水塔’保護行動、做好‘極地保護’青海工作、實施國家公園示範省三年行動”到“深度融入長江黃河國家戰略”,從“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到“統籌發展和保護”,從“五個示範省”中“國家公園”“清潔能源”“綠色有機農畜產品”“高原美麗城鎮”體現的“綠色”示範,到“四種經濟形態”中“生態經濟”“循環經濟”體現的“綠色”形態,彰顯的都是青海當前和未來發展的綠色道路。

  青海省地處青藏高原東北部,是世界上高海拔地區生物多樣性、物種多樣性、基因多樣性、遺傳多樣性最集中的地區,是高寒生物自然物種資源庫,青海的生態資源總價值18.39萬億元,每年的生態服務價值7300億元。

  “國家公園讓我們世代居住的草原發生了不小變化,現在我們村上有很多生態管護員,越來越多的牧民開始放下牧鞭,端起了‘生態飯碗’。”青海省人大代表、果洛藏族自治州瑪沁縣大武鄉哈龍村牧民才讓卓瑪說。

  在青海這片美麗的土地上,自然生態教育備受重視。“這些年來,我們將生態保護的理念帶進課堂,讓學生知道保護環境的重要性,並且通過學生去影響家長,在潛移默化中提高保護三江源的意識。”青海省政協委員、玉樹藏族自治州治多縣完全小學教師賈玉蘭說,“今後,我們將繼續上好這堂課。”青海省政協委員、青海民族大學藏學院教授東主才讓則表示,“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將通過培養專業人才,帶著學生深入國家公園腹地,做一些國家公園建設的重大選題,為國家公園建設提供智力支撐。”

  (《小康》·中國小康網 獨家專稿)

  本文刊登於《小康》2020年3月上旬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