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見證生存能力:存款,才是最後的底氣

時代的一粒灰,落在每個人的頭上,就是一座山。

疫情之下,眾生皆苦。

除了住在醫院苦難的感染者,還有更多像你我一樣為生計發愁的普通人。

企業何時復工?薪水能不能正常發?會不會失業?......

未知,一切都是未知......

而在一連串的未知之下,飯要吃、房貸車貸要還、一大家子人要養......

這些生存必需,都需要有足夠的經濟支撐,一點點的消耗,成了壓在駱駝身上的一根根稻草。

危機來臨,沒有存款和家底的人,彷彿走在懸崖邊上,隨時都有掉下去的可能,緊張和焦慮如影隨形。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存款,是生活最後的底氣。

01 沒有存款,會有無數的無能為力

前幾天在微博上看到一個外賣員,在幾乎全國的城市都封禁的情況下,冒著巨大風險出去送外賣。有時候一天也接不到幾單。

在接不到單的時候,他就在街邊的屋簷下發呆,寒風陣陣......


疫情見證生存能力:存款,才是最後的底氣


有記者採訪問他為啥這麼危險還要出來,他說:

“沒辦法,家裡二胎剛剛出生,老大在上小學,老婆沒辦法工作,還有兩個老人要養啊,我不出來掙點錢,日子要怎麼過?

這段話一發出來,在網上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鳴,一時之間,對生活的無奈和對未來的擔憂全部湧現。

其中有位母親在這條新聞下面留言:

“我實在不知道該怎麼辦了,孩子病了大半年,現在醫院也住不進去,老公的小店鋪也關門歇業了,還有外債,家裡沒有存款、沒有存糧,每天都焦慮的睡不著。”

看到這裡,我感到一陣陣的揪心。

我知道,這樣的情況,在這特殊時期,絕對不是個例。

前陣子,一對年輕父母忍痛捨棄了自己剛出生的孩子。


疫情見證生存能力:存款,才是最後的底氣

他們給孩子留下了一塊玉佩和一張字條,上面寫著:

“望醫院或派出所民警將他送至附近福利院,留下玉佩作為信物。我們尋找工作,如若生存下來,一個月內一定前往福利院領回。”

“如今肺炎過於嚴重,我們毫無收入。找不到工作流落街頭,也不能帶著他一起餓死。真心希望能幫忙救救這個孩子。”


孩子是無辜的,但是災難面前,一切都這麼猝不及防

錢不是萬能的,但沒有錢卻萬萬不能。

當我們沒有經濟能力時,我們只能用自己的脊樑和臂膀撐起生活的重擔。

但當我們彎下腰努力活著的時候,我們就不得不捨棄一些。

正所謂:當我搬起了磚,自然沒辦法給你擁抱。

我們能做的,就是未雨綢繆,在意外和災難沒有降臨時,攢夠積蓄,給自己和身邊人足夠的安全感。

02 足夠的存款,是生活的底氣

在網上,總會看到一些話題:

“人到30歲,有多少存款才合適/才有足夠的安全感?”

答案五花八門,但有一條我印象非常深刻:

“如果你半年不工作,你的生活依然可以照常運轉,包括你的房貸、車貸,信用卡都能正常還款,那你就擁有了一定程度上的安全感,生活也不會太緊繃。

但如果答案是否定的,你的狀態就比較危險了,任何一件突如其來的風險,就足以讓你、乃至整個家庭遭受重擊。”

誠然,存款多少的數字因人而異,如果是一個人,一人吃飽全家不餓,自然可以少許多壓力,但如果背後是一整個家的重擔呢?

但至少,我們要有一定的積蓄和盈利能力,才能保持一段時間的相對穩定。

只有手中留有足夠的資金,才能讓我們兵來將擋、水來土掩。


疫情見證生存能力:存款,才是最後的底氣


身邊有一個90後的朋友,單身,父母都是最普通的工人。

她長期漂泊在外,一直省吃儉用。一起合租的室友下血本買大牌的包包,她雖然也很羨慕,但還是忍住。室友又換了最新的蘋果手機,慫恿她用花唄分期付款,她雖然也很心動,但她想想還是算了。

她覺得,自己家境一般,錢要花到刀刃上。所以,除了生活必需品,以及花錢參加一些技能類的培訓,其他的錢,她都是能省則省。

就這樣,漂泊5年,她居然也省下了一筆錢。

然而世事難料,去年她媽媽生病住院,病情很嚴重,雖然醫保也報銷了一部分,但還有很大一部分開支。她媽媽怕花錢,也怕耽誤她,死活不肯接受治療。她爸爸也是老實人,賺不到多少錢,也不好意思開口到處去求人借錢。更何況,也沒多少有錢的親戚。她得知消息後,立馬趕回來,死活堅持把自己的積蓄拿出來,這才保住了媽媽的性命。

她說這輩子第一次感覺到,自己幹了件多麼了不得的事!

電影《縫紉機樂隊》裡有一句非常殘酷的 :“金錢可以救命,但理想不能。”

有錢才可能任性,沒錢真的會要命。

存款,某種意義上,真的扮演著救命稻草的角色!

03 “買買買”不如“掙掙掙”

最近有個詞語火了:報復性消費。

很多人自嘲:我已經準備好報復性消費,但就只差錢了“

因疫情原因宅家過久,一些人產生了強烈的消費衝動,但是沒有錢,怎麼消費?

在疫情之下,還能有錢“買買買”,是一種幸運。

但問題是,我們每個人真的有實力報復性消費嗎?

一位網友這樣說道:

“我和許多人一樣,購物車裡早已堆滿了寶貝,大量好物也迫切地需要‘拔草’。就等疫情結束後狠狠地消費,任性地花錢,以解我‘心頭之癢’。

但當我陸續收到銀行的短信、支付寶的通知,京東白條的提醒時,我就知道,我錯了。”

還有很多年輕人,為了消費,甚至欠下鉅額網貸,最後走上絕路。

傅雷家書裡寫到:

“既然生活在金錢世界中,就不能不好好地控制金錢,才不致為金錢所奴役。”

想要讓自己不為“五斗米”折腰,就不要羨慕人家能夠“買買買”,不如先提升自己,讓自己擁有“掙掙掙”的能力。

與其抱怨生活,或者苟且生活,還不如從現在開始,剋制自己不合理的消費慾望,審視自己的消費觀,提高自己掙錢的技能。


疫情見證生存能力:存款,才是最後的底氣


04 疫情見證生存能力

一場疫情,其實也是一個分水嶺。

有的人,在沒錢的泥潭中越陷越深。

而有的人,會意識到沒錢的風險,從而開始積極“自救”和改變。

電影《真情假愛》中說:“我愛的不是錢,我愛的是錢帶來的那種獨立自由的生活。”

在生存面前,沒有人擁有特權。

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及時自省,讓自己不做沉醉金錢的俗人,但也絕對不做沒有了金錢就寸步難行的可憐人!


疫情見證生存能力:存款,才是最後的底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