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懿權力落空後,是怎麼讓三千死士依然對他死心塌地的?

獨狼


司馬懿沒有花大筆的金錢蓄養死士,高平陵之變中,司馬懿派譴的是軍隊鎮壓曹爽。

只是司馬懿一個人被封了沒有權利的太傅,司馬家族當時在魏國擁有很大的權利,他的長子司馬師擔任中護軍掌管魏國首都的禁軍大權,次子司馬昭也是魏國重要的將領,後世對他評價有一句成語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司馬懿一直在暗中等待曹爽犯錯,結果曹爽兄弟離開京城去祭拜魏明帝,正好給了司馬懿一個掌握京城禁軍的機會。

其實當時曹爽身邊有數千大軍,又有天子在側,還沒有被司馬懿大軍包圍,有大司農桓範力勸曹爽帶著天子回到許昌,並且發動勤王詔書召集軍隊,自己可為大軍徵集糧草,鹿死誰手仍未可知。但曹爽不但沒聽反而命令軍隊原地不動,給了司馬懿大軍包圍的時間。

可是司馬懿害怕曹爽來個背水一戰,派人過來勸降要求曹爽解除兵權就放了他,曹爽還真相信了放下武器投降。結果此次事變之後,曹氏宗族的勢力一蹶不振,此司馬懿大權在握成為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下的宰相。


陸棄


陰養死士三千,靠突然發動高平陵事變鹹魚翻身,然後屠殺曹魏宗室,寵樹同己,侵蝕魏國社稷,這是司馬懿晚年所做的事情。

可能很多人都會有這個疑問,司馬懿怎麼做到在自己被曹爽壓制的時候,還能夠讓三千死士對自己臣服,還能養的起三千死士呢?

這個問題的回答其實也很簡單,那就是司馬懿其實遠遠沒有電視劇裡面所描述的那樣危如累卵,只是在權力上被一定程度的架空了而已,其仍然掌握著不可忽視的實力。

話說司馬懿和曹爽並受託孤,兩人同時『錄尚書事』。這個『錄尚書事』可是非常不得了的,東漢魏晉時期的實權宰相都要帶這個銜,才能名正言順的處理國家大事。開始的時候曹爽對司馬懿也很尊敬,但是後來不久就聽從丁謐的計策,讓司馬懿明升暗降。

本來司馬懿是驃騎將軍,從一品,曹爽就想把錄尚書事去掉,然後加封司馬懿為大司馬,不過大司馬這個職位似乎不祥,因為之前的大司馬曹仁、曹休和曹真都是上任不久就去世了,於是經過人提點之後,曹真決定改尊司馬懿為太傅。太傅為上公,地位尊崇,還有很多的面子活:

入殿不趨,贊拜不名,劍履上殿,如漢蕭何故事。

即便如此,曹爽早期輔政的時候還是經常請教司馬懿的,雙方一度合作的親密無間,非常友好。但是漸漸的,曹爽開始任用自己的班底,也就是何晏、丁謐這幫人,和司馬懿疏遠了。

外以名號尊之,內欲令尚書奏事,先來由己,得制其輕重也。

司馬懿也知道這一點,於是自請外出去防備東吳,曹爽和司馬懿兩邊也算是相安無事。

後來等司馬懿回到朝廷,基本上政務權力就都已經被架空了。但是其實司馬家依然勢力不小:司馬懿的弟弟司馬孚是尚書令,這是當年荀彧做過的職位,名義上的尚書檯的長官,雖然曹爽錄尚書事,導致司馬孚沒有實權,但是有這個職位,還是能讓司馬家多預政事——畢竟橡皮圖章,那也是圖章啊。

然後司馬師是中護軍,曹爽的弟弟曹羲是中領軍,可以說司馬家依然有一定的洛陽的禁軍軍權,而事實證明,就是這一點軍權,給了司馬師騰挪的空間,也給了司馬家翻盤的機會。其實在司馬懿圖窮匕見起兵的時候,就連曹爽的家將都拿不準是不是應該對司馬懿動手:

初,宣王(司馬懿)勒兵從闕下趨武庫,當(曹)爽門,人逼車住。爽妻劉怖,出至廳事,謂帳下守督曰:“公在外。今兵起,如何?”督曰:“夫人勿憂。”乃上門樓,引弩注箭欲發。將孫謙在後牽止之曰:“天下事未可知!”如此者三,宣王遂得過去。

司馬懿要去武庫,就要經過大將軍府的望樓,曹爽雖然人不在,但是曹爽的妻子劉氏在,劉氏就請帳下督幫忙,說曹爽在外,現在有兵事怎麼辦呢? 帳下督於是就準備放箭。

和電視劇中司馬懿王霸之氣迸發,一眼瞪過去兵都不放箭了不同,在歷史上是一位叫做孫謙的偏將把帳下督的牽住了,說:”這天下事還不一定呢,做人留一線,日後好相見。“ 帳下督反覆要放箭,孫謙反複製止,好幾次之後,司馬懿也就過去了。如果司馬家族已經落魄到一點權力都沒有了,你說孫謙和帳下督還會猶豫麼?


靠譜寫歷史,輕鬆聊經濟。

請關注經史通義,不負有深度的你。


經史通義


三國演義裡,有個連精明得如妖怪的諸葛亮和曹操都無可奈何的人物,那就是司馬懿。

歷史上以晉代魏最重要的一戰就是司馬懿發動的高平陵政變。

司馬懿一身紅裙,召集汲布及三千死士,發動高平陵之變,誅曹爽,夷其三族,可謂威風八面,成為笑到最後的人。而高平陵政變成功的關鍵是他擁有的三千死士。

那麼問題來了,在司馬懿權力落空後,是怎麼讓三千死士依然對他死心塌地的呢?

我們先來看看這三千死士從何而來的呢?

司馬懿實際權力雖然被架空了,但是司馬家勢力依然不小:司馬懿的弟弟司馬孚是尚書令,這是當年荀彧做過的職位,雖沒有實權,但有這個職位,就能讓司馬家多預政事,司馬家對朝中發生的大小事件是心知肚明的,司馬懿沒有脫離社會。

而且,司馬懿的兒子司馬師是中護軍,這確保了司馬家在洛陽還有一定的禁軍軍權,正是這一點軍權,給了司馬師騰挪的空間,也給了司馬家翻盤的機會。

在耳目眾多的京城,司馬師能秘密豢養三千死士可不容易,好在他有中護軍這個職務作掩護。

中護軍不僅是禁軍的統領,也負責典選武官,主要負責中下級武官的選拔,監督管制諸武將,這在當時具有相當重的職權,非常容易形成忠於自己的軍事勢力。

司馬師在這個位置上,一直以秉公無私,舉薦良材而聞名,這自然給了他收買死黨的方便。

還有,司馬懿通過自己在軍隊中的影響,籠絡一些將士願意誓死效忠司馬懿,這些將士有很多成了司馬懿家族的僕人、家丁,他們一起和司馬師召集的人才,構成了三千死士。

這些死士分成十組隱藏在十處山林裡由汲布訓練他們,汲布是總教頭。訓練好的死士,平時分佈在山村集市中,等到用時再召集起來。

從高平陵政變,可以看出司馬家族的野心由來已久,那些突然出現的三千死士,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養成的,可見他們早就暗中謀劃著。

最後我們來分析三千死士為何死心塌地跟隨司馬懿:

一、司馬懿在曹魏威望很高。

司馬懿一生操勞,為曹魏徵戰多年,其功勞在當時無人可比,曹魏後期的權臣都很敬重司馬懿。

司馬懿當時已經是四朝元老,擋過孫權,戰過諸葛亮,擒殺過孟達,平定過公孫淵,還搞過糧食生產,在曹魏的地位名聲非常之高,遠非只侍奉了兩朝的曹爽可比。

作為世襲士族,他和世家大族的關係,比曹魏皇室和這些大族的關係還好,石苞、鄧艾這些人,都是司馬懿提拔的門生故吏。

所以當時有許多人願意追隨司馬家,效忠司馬家。

二、三千死士受到了司馬家的恩惠。

司馬師召集三千死士,並秘密豢養,分散到各地。

他們的衣食住行均由司馬家提供,他們的家人也由司馬懿贍養,自然也少不了高官厚碌的承諾。

可以說司馬家為了這些死士,也是煞費苦心,這些死士也必然感恩戴德,死心塌地效忠司馬家。

對於司馬懿來說,自己沒有什麼實權,但他的地位和待遇沒降,財力並沒受損失,司馬家供養這些死士完成有能力。

三、三千死士做的是謀反忤逆之事,沒有回頭的餘地。

歷朝歷代,偷養死士都以謀反罪論處,是要誅滅九族的。

司馬傢俬養三千死士,一方面是為了活命,另一方面當然是對權力的更高嚮往。

豢養死士是死罪,作為死士更不用說了,不管是被發現都還是背叛司馬家,都會是死。

三千死士和司馬家就是一根藤上的螞蚱,沒有任何回頭的餘地,除了忠心,別無選擇。

四、憑司馬懿卓越的謀略,讓死士變義士

當時司馬懿發生政變,符合天時、地利、人合三要素,是眾望所歸。

司馬懿是曹魏四朝元老,他的才能和胸懷朝野上下都很認同。

曹睿託孤,曹爽排擠,把他明升暗降,但他的影響力還在。

曹爽結黨營私,任人唯親,驕橫跋扈,為所欲為,朝中大臣對他的不滿已經到了忍無可忍的地步,都希望推翻曹爽,自作孽不可活。

而且曹爽帶著皇帝曹芳不敢自立門戶,不使用手中兵權調兵遣將討伐司馬懿,反而投降了,天助司馬懿啊。

司馬懿成功的另一個關鍵是郭太后。魏明帝曹叡的妻子郭太后住在永寧宮,實際上被曹爽一夥軟禁著。

司馬懿是很有眼光的,很早就與郭太后拉上了關係。

司馬懿把兩個孫女嫁給了郭太后的侄子,變親家了。

郭太后在關鍵時刻,竟然答應了司馬懿的要求,發佈詔書。

只要郭太后發佈了詔書,司馬懿的三千死士就變成了曹魏擁帝的忠臣,名正言順,既不用擔心掉腦袋,還變成功臣,受到嘉獎,名利雙收,光宗耀祖。

你說那些死士能不拼命效忠司馬懿嗎?

司馬懿一生的狀態都是“藏”,既不犯錯,也從不出頭,在領導面前藏著野心,在同事面前藏著銳氣,晚年又裝病將殺氣藏著。

直到天時地利人和才發動著名的“高平陵之變”,誅殺曹爽,奠定晉朝的根基。

各方梟雄馳騁戰場幾十年也未完成天下一統,天下的江山,最終卻落到了司馬家的手裡,其根本原因是司馬懿的智慧和謀略。

作者羅貫中喜歡借他人之口,罵司馬懿叫“司馬老賊”,這個“老”字,不只是年齡,還應該指他為人老到,手段老辣。

他熬過了曹操,熬過了曹丕,熬過了曹叡,熬過了曹芳,耗死了諸葛亮,他就是三國時代的著名政治家、軍事家,應該說他是智者中的智者。

司馬懿的情商、智商非一般人可以比擬的,他是百年忍者,千年的狐狸,萬年的龜!七字總結他的人生哲學:

“藏、慫、裝、忍”“穩、準、狠”,最終,司馬懿憑藉自己的人生哲學一步步從柔弱書生變成一代梟雄,一生磨一劍,一劍定乾坤!為後來以晉代魏奠定了基礎。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有書共讀



三千死士為何對司馬懿死心塌地?

機深螳後雀,禍隱馬中牛。司馬懿善於謀略,精於算計,才智深不可測。司馬懿是曹魏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謀略家,一生為曹魏操勞,也是曹魏三代託孤輔政大臣。司馬懿自幼博學多識,有經世濟國之才,曹操時期便被強徵為文學椽。曹丕繼位後,司馬懿又成為曹丕對抗曹氏宗親和頒佈新政的工具,但卻未得到重用。

曹睿繼位後,司馬懿曾多次與諸葛亮在五丈原對陣,併成功耗死孔明,贏得勝利。曹芳繼位後,司馬懿飽受曹爽排擠,沒有任何實權。249年,司馬懿發動高平陵政變,利用豢養的三千死士,攻取洛陽,誅殺曹爽並夷其三族。司馬懿在權利落空的情況下,如何讓三千死士死心塌地跟隨的?以下筆者做簡要分析。


首先分析高平陵政變。曹芳繼位後,曹爽為了獨攬朝政,架空司馬懿,聯絡黨羽,意圖謀反。司馬懿被升為太傅,確是明升暗降,失去了實際權利。然而曹爽仍然派人嚴密監視司馬懿,並伺機尋找司馬懿的罪證,想要殺掉司馬懿。249年,司馬懿忍無可忍,趁著曹爽陪同曹芳到高平陵祭祖,利用手中豢養的三千死士在洛陽城裡發動政變,一舉拿下洛陽。滿朝文武盡皆支持司馬懿,太后隨後宣佈曹爽謀反。司馬懿派人修書曹爽,要求即刻投降,並承諾不殺他。曹爽自知不是司馬懿的對手,交出兵權和天子投降。史料中曾這樣記載:

初,宣王(司馬懿)勒兵從闕下趨武庫,當(曹)爽門,人逼車住。爽妻劉怖,出至廳事,謂帳下守督曰:“公在外。今兵起,如何?”督曰:“夫人勿憂。”乃上門樓,引弩注箭欲發。將孫謙在後牽止之曰:“天下事未可知!”如此者三,宣王遂得過去。


其次分析三千死士為何死心塌地跟隨司馬懿

其一司馬懿在曹魏威望很高,很多將士都對他心悅誠服。司馬懿一生操勞,為曹魏徵戰,無論是成功戰勝諸葛亮,還是平定遼東,再到後來平定王凌叛亂,其功勞無人可比,可以說沒有司馬懿,就沒有曹魏的天下,曹魏後期的權臣都很敬重司馬懿。司馬懿在軍隊中威望更高,很多將士都願意誓死效忠司馬懿,這些將士有很多成了司馬懿家族的僕人、家丁,他們一起和司馬懿召集的天下英才,構成了三千死士。這些死士大多都心甘情願的為司馬懿效忠,至死不渝。


其二三千死士是有司馬懿豢養,受到很多司馬懿的恩惠。司馬懿召集三千死士,並秘密豢養,茫茫時勞作,分散到各地。訓練時候聚集在隱秘之處,時刻準備著征戰沙場。而他們的衣食住行均有司馬懿提供,他們的家人也由司馬懿贍養,司馬懿也曾許諾給這些死士一個大好的前途。可以說司馬懿為了這些死士,也是費盡心血,這些死士也必然就感恩戴德,死心塌地的跟隨司馬懿。


其三三千死士做的是謀反忤逆之事,沒有回頭的餘地。魏晉時期,對於忠心非常重視,人們寧願弒父,不願背君。謀反是罪大惡極之事,在當時是要誅滅九族的。司馬懿私自豢養三千死士,這就是死罪,而三千死士更是反了忤逆之罪。一但被發現都會被誅滅九族,司馬懿又有三千死士的花名冊,可以說這些死士如果不忠心,等待他們的就是被誅滅九族。三千死士一但參與,就和司馬懿綁在一個戰船上,沒有任何回頭的餘地,因此這三千死士除了忠心,別無選擇。

你是如何看待司馬懿和三千死士的?

歡迎關注,講述三國故事,瞭解那段鮮為人知的歷史。


三國逐鹿


司馬懿是“被架空”,不是“被落空”。

認為司馬懿被曹爽完全控制,生死不由自己,完全是小說家言,當不得真的。

事實上,司馬懿是被奉為“太傅”,位為“上公”,地位還在三公之上,制度化的權力被削弱了不少,但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權力,就是“辟舉人才”,仍舊掌握在手裡。

另一方面,司馬懿本人得道,其家人一樣是雞犬升天,其兄弟司馬孚任尚書令,其子司馬師曾任中護軍數年,只是高平陵政變之前幾年才被剝奪。

在仇鹿鳴的書裡有談及,這可能是曹爽集團為了交換夏侯玄介入司馬懿長期掌握的長安重兵集團的一個政治籌碼,當然,夏侯玄本身又是司馬師的大舅子,這次聯姻也是司馬氏與諸夏侯關係的一個紐帶。

與此同時,司馬師在當時曹魏的“二代圈子”裡也是一個重要人物,其在洛陽禁軍中的影響力不能小覷。

直白地說,司馬懿雖然高位“大隱於朝”,但是他的司馬氏家族在中樞的勢力並不弱,而他本人長期掌軍所提拔的諸多將領,又在各重要外鎮領兵,培植既然花費了十幾年、二十多年的時間,曹爽即便有足夠人才儲備的情況下,也要緩緩更換,更何況他手中武備人才極為匱乏。

也就意味著,司馬懿雖然看似退卻,實際上,在朝中仍是舉足輕重的勢力,所以在進攻武庫過曹爽府邸時,一箇中級軍官校尉,都能說出來“天下事未可知”的騎牆話語,如果曹爽具有壓倒性的優勢,中下級軍官根本不會有這樣的顧慮。

權力,本質上是一張“期票”,能不能兌現,兌現時是增值還是貶值,其實都是看“預期”和“信心”的,司馬懿擁有如此的實力,如果真心的退隱,他身邊圍繞的這些人自然會逐漸散去,尋找真正的機會,而這三千死士也好,他的鐵桿親信也罷,都知道他心中早有掀翻曹爽的計劃,退隱只是手段,他們自然會買司馬懿的預期,而他作為一代名將的勝績,更是會給這些參與者信心的加持。

所謂“忠誠”,說到底就不過是對一張權力期票的信心罷了,這種東西是動態的,不是遊戲裡面的數值。


劉三解


這個問題其實是兩個方面,一是曹爽時期的司馬懿是怎麼表演的,二是“三千死士”為什麼一直死心塌地的跟著司馬懿。

一、司馬懿與曹爽的鬥法

司馬懿 “少有奇節,聰明多大略,博學洽聞,伏膺儒教”。

他在曹操手下任職期間,多次隨軍征討其他的割據勢力,始終小心翼翼,勤勤懇懇,“至於芻牧之間,悉皆臨履”。

曹操升任司馬懿為太子中庶子,輔助曹丕。

司馬懿“每與大謀,輒有奇策”,深受曹丕的信任和重用。 黃初六年春二月,司馬懿任撫軍大將軍、假節鉞,加給事中、錄尚書事。

曹丕臨終前,命司馬懿與曹真、陳群、曹休同為輔政大臣。

曹丕的兒子曹睿同樣在駕崩前,讓司馬懿與曹爽共同輔佐繼位的曹芳。

剛開始,曹爽有事還和司馬懿商量,不敢獨斷專行。時間一長,曹爽便在親信的挑唆下開始排擠司馬懿,他將司馬懿改任沒有實權的太傅。朝廷的大權掌握在了曹爽集團的手中。

曹爽當時是第一輔政大臣,大將軍,假節鉞,都督中外諸軍事,錄尚書事,武安侯,食邑一萬二千戶,賜劍履上殿,入朝不趨,贊拜不名。


(司馬懿劇照)

曹爽將司馬懿架空之後,任用丁謐、何晏、鄧颺、李勝、畢軌擔任要職;任命曹羲為中領軍,掌管京師的軍隊。

曹爽兄弟“專擅朝政,兄弟並掌禁兵,多樹親黨,屢改制度”。

司馬懿則韜光養晦,避其鋒芒。

正始八年(公元247)五月,司馬懿以病不問政事。曹爽派李勝去探聽虛實。 司馬懿用影帝級的表演騙過了李勝,李勝稟告曹爽說:

“司馬公尸居餘氣,形神已經分離,不需要再顧忌他了。”

曹爽斷定司馬懿不再有威脅,對他完全解除了防備。 司馬懿騙過了曹爽,暗中積極準備力量,聯絡太尉蔣濟等人,發動了高平陵政變,曹爽等人被處死。


(裝病)

司馬懿從此牢牢把持住了朝政大權。 司馬懿綽號 “冢虎”,是一個相當老練的政治家和陰謀家。

他的大半生都是在猜忌中度過的,從曹操到曹丕、曹睿,司馬懿都是他們層層提防之人。

在這樣的環境下,司馬懿練就了高超的生存智慧。 司馬懿雖然在曹爽時代沒有了兵權,但他在政壇和軍隊的威信還在,而且還是託孤大臣,三公之一的“太傅”,具有重要的影響力。

二、司馬懿手下的“三千死士”為什麼死心塌地的跟著他

我們分析一下這三千死士的身份,這三千人其實就是司馬家的“部曲”。

部曲是有著軍隊編制的私兵。到了唐朝後又稱為家僕。

部曲是隸屬於主人的私人武裝,地位並不高,帶有人身依附性質。 三國時期,這樣的部曲並不少見。

《三國志·魏志·鄧艾傳》記載:“孫權已沒,大臣未附,吳名宗大族,皆有部曲。”

三國時期,很多世家大族都有自己的私兵。 部曲的特點是“最初由投靠而來,且多從事戰爭。至唐始變為賤民,形同奴隸”。


(司馬懿裝病)

王莽末期農民大起義中,地方豪強曾以軍事編制部勒所屬的宗族、賓客、子弟等,組成武裝力量。這是部曲在歷史上的首次出現。

東漢末黃巾起義和軍閥混戰時,許多苦於戰亂的農民都去請求武裝的世族大姓保護,而世族大姓為聚眾自保或出師作戰,也需要充實武裝力量。

於是按照新莽末豪強的作法,更多地採用軍事封建制來部勒自己的宗族、賓客、佃客、門生、故吏。

這樣,部曲就成了世族大姓私人武裝。 這種為豪門私屬的部曲亦稱為家兵。

他們承襲了東漢以來私兵的傳統,作戰時是部曲,平時是佃客,即且耕且戰的武裝耕作者。

部曲作為士兵應該絕對服從主將的命令,必須對主人絕對忠誠,主人對他也負供養和保護的責任。


(司馬懿的部曲)

部曲有時還要從事農業生產,但主要職責還是作戰。

《三國志 吳書 孫皓傳》:天機三年夏,“郭馬反,馬與部曲將何典、王族、吳述、殷興等攻殺廣州督虞授”。

一個名不見經傳的郭馬都有部曲將數人,還有部曲兵沒有統計。

據史料記載,三國時部曲最多的當屬司馬家,他們家 “陰養死士三千”。

《唐律疏議》卷十七上說: "奴婢、部曲身繫於主。"

這三千部曲和司馬家有著人身依附關係,戰時是武裝力量,平時就是司馬家的佃戶,是且耕且戰的武裝耕作者。

也只有這樣,他們才不會被曹爽集團懷疑,否則早就被繳械了。

畢竟曹爽集團不是沒有能人,不可能允許司馬家在自己眼皮底下養這麼一支龐大的武裝的。

不過這三千人是不公開的力量,司馬懿平時偽裝工作做得好,曹爽集團並不知道司馬懿有著這麼多的部曲。

所以才會有“陰養”之說。 這三千死士在司馬家政變中,起到了關鍵作用,也可以從一個方面證明了司馬懿的老辣。

三國時代他是笑到了最後,可惜他們父子透支了家族智商,令後代蠢笨不堪,釀成華夏浩劫。

歪眼小史工作室出品


剛日讀史


司馬懿有三千死士這個事情,正好應了曹操曾經做過的一個夢,即“三馬同槽”。所謂的“三馬”,就是司馬懿父子三人。司馬懿雖然被架空了,但還有司馬師、司馬昭兄弟呀,三千死士就從這裡來的。

這件事情還要從頭說起。魏明帝曹叡去世之前留下遺詔,讓年僅八歲的皇太子曹芳繼位,並任命大將軍曹爽和太尉司馬懿輔政。曹爽輔政之初,因為司馬懿“年德並高,恆父事之,不敢專行”。曹爽這時候對待年齡較長,威望很高的司馬懿,還是很恭敬的。

但是,好景不長,曹爽隨著自己的勢力膨脹,聽從了何宴等人的諫言,開始專權,排斥司馬懿。曹爽將司馬懿晉升為了有名無實的太傅,剝奪了司馬懿原太尉的軍權。同時,曹爽還讓自己的弟弟曹羲為中領軍,曹訓為武衛將軍,再加上早已經掌控了中護軍的夏侯玄,曹爽一派完全掌握了宮中禁軍。司馬懿無奈,只能裝病避禍。

但是,曹爽做錯了四件事,這才讓司馬懿有機可乘,最終被司馬懿完敗。

曹爽做錯的第一件事,就是除了自己的心腹何宴、鄧颺、李勝等人之外,得罪了朝堂上一大批的重臣,如太尉蔣濟、司徒高柔、太僕王觀等人。這讓司馬懿擁有了一批支持者。

曹爽做錯的第二件事,就是得罪了郭太后。曹爽將郭太后遷入了永寧宮,等於將郭太后徹底與朝堂隔離。曹爽更是以魏明帝曹叡的才人為歌伎,還僭越使用皇帝儀仗,這徹底得罪了郭太后,讓郭太后站在了司馬懿一方。

曹爽做錯的第三件事,就是在發動滅蜀的興勢之戰時,將夏侯玄提拔為徵西將軍,卻將中護軍一職改由司馬師擔任。雖然曹爽後來解散了中護軍所管的中壘中堅營,並將營兵編入了曹羲所掌管的中領軍,看似削弱了中護軍,加強了中領軍,這完全是一步昏招。不管怎麼樣,司馬師都有了自己的禁軍,先給兵權再削弱兵權,這隻會加深司馬氏和曹爽的矛盾。曹爽直接把中護軍交給其他曹氏、夏侯氏族人掌管不就好了。所以,曹爽昏呀。

司馬師正是借中護軍的便利,偷偷在民間“陰養死士三千”,準備發動兵變。這三千死士就是司馬師偷偷訓練,養在民間的,自然是對司馬懿誓死效忠了。

有了三千死士做後盾,還有司馬師手下的禁軍,再加上朝內反對曹爽的重臣支持,司馬懿趁曹爽等人隨曹芳外出謁陵之機,發動了高平陵事變。司馬師的三千死士,“一朝而集,眾莫知所出也”,直接震驚了留在洛陽城內的大小官員。司馬懿帶兵佔領了京城武庫,又拿郭太后的詔令,關閉了洛陽的所有城門,罷免了曹爽兄弟,奪了曹爽的軍權,以及曹羲的中領軍。

原本,曹爽可以帶著小皇帝曹芳,遠避許昌,然後號令天下勤王,誅殺司馬懿。但是,懦弱的曹爽既沒有抗爭到底的魄力和雄心,更捨不得城內的家屬,最終做錯了四件錯事之中的最後一件,曹爽投降了。最終,曹爽落了一個被誅三族的惡果,而司馬懿卻憑藉司馬師養在民間的三千死士,將自己的孫子司馬炎最終送上了皇帝的寶座。


奕天讀歷史


因為司馬懿並沒有真正的“落空”,完全有足夠的力量收買死士。

司馬懿的三千死士,是發生在他與曹爽鬥爭時期的事兒。當時,司馬懿遭到曹爽的壓制。他的兒子司馬師暗中豢養了三千死士,在高平陵政變時候發揮了重要作用。

題主這麼問,大概是奇怪,司馬懿既然都被曹爽架空了,他兒子哪裡還能有資源來豢養死士?

這話可見題主對當時政治鬥爭的格局並不清楚。

簡單說,封建時代一個政治人物的能量,大概分為以下四個方面:

(1)才能(2)地位名聲(3)實權(4)人脈。

那麼我們看看,在曹芳在位前幾年,司馬懿這幾方面的情況如何。

先看才能,這個不用多說了吧?司馬懿稱為當時曹魏第一能臣是當之無愧的。他的兩個兒子司馬師、司馬昭,在曹魏也是屈指可數的人才。

再看地位名聲。司馬懿當時已經是四朝元老,擋過孫權,戰過諸葛亮,擒殺過孟達,平定過公孫淵,還搞過糧食生產,在曹魏的地位名聲非常之高,遠非只侍奉了兩朝的曹爽可比。甚至直到司馬懿死後,毌丘儉和文欽起兵討伐司馬師,打出的檄文都要一再宣稱司馬懿是忠臣,他們要代替司馬懿教訓不忠不孝的司馬師……

再看人脈。司馬懿的人脈是很廣的,曹魏三大前線軍區,關中軍區和荊州軍區都是他的底子。作為河內大族,他和世家大族的關係,比曹魏皇室和這些大族的關係還好。更重要的是,當時曹爽等人亂搞改革,是得罪了一大票曹魏元老的,像蔣濟高柔這些四朝元老,後來在高平陵政變時候都支持司馬懿(只是沒料到司馬懿居然對曹魏如此狠,後悔晚了)。而如石苞、鄧艾這些,都是司馬懿提拔的門生故吏。所以,曹爽能剝奪司馬懿的實權,剝奪不了司馬懿的人脈。甚至他提升司馬懿為太傅,雖然減少了司馬懿的實權,但反而進一步提高了司馬懿的地位和影響力。

(如果皇帝有力,則人脈中最關鍵的是和皇帝的關係。不過曹芳那時候沒啥力量,而且以曹爽的飛揚跋扈,更曹芳關係也未必好。)

最後看實權。

曹爽確實升司馬懿為太傅,從而減少了司馬懿直接帶兵的權力,但這並不等於司馬懿和司馬家族毫無權力。比如司馬懿的弟弟司馬孚,一直掌握著兵權。而司馬師則在曹芳時期被任命為中護軍,是首都部隊的人事負責人。這對於司馬師培養自己勢力是極為重要的。司馬師能夠建立三千人的死士部隊,和這個職務關係很大。

至於為什麼司馬師能獲得這個重要的地位,有人認為,這是曹爽和司馬懿兩個集團做的交易。曹爽讓司馬師擔任這個職位,換取司馬懿支持夏侯玄當關中擔任都督。只不過夏侯玄水平太次,上任後伐蜀兵敗,這個就怪不得司馬懿了。

由上可知,高平陵政變前的司馬懿,雖然在整體政治鬥爭中相對曹爽居於守勢,但依然具有遠超過曹爽的才能、人脈和名聲。而實權方面,司馬家族依然握有不少權力。建立三千死士部隊並不是什麼難以想象之事。


巴山夜雨涮鍋


公元249年,已經七十歲高齡的司馬懿,在曹爽陪同魏帝奇前往高平陵期間,一舉發動政變,要挾留在宮內的郭皇后讓其下達命令,將曹爽的職位罷免,同時帶領3000死士大舉進攻洛陽,佔據洛陽城,竊取曹魏政權,架空魏國。這場叛變為晉朝的建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司馬懿成功奪取政權成功後,那些跟隨他一起起義的3000死士去了哪裡呢?

曾有史料記載分析,司馬懿奪權成功有兩個很重要的因素,一是權臣和皇帝不在朝內,洛陽城內無人防守,二是手下的3000死士,武藝超群,這一次反動對司馬懿來說至關重要,是奪取政權的關鍵一戰。司馬懿作為中國歷史上家喻戶曉、鼎鼎有名的人物,一生可謂是波瀾起伏,先後為曹家四代帝王效命、平叛戰亂,因此司馬懿格外受皇家器重,手中握有大量權利。司馬懿是一個聰明且心狠的人,北魏將蜀漢消滅之際,司馬懿奪權的想法就已經悄悄發芽。司馬懿頭腦聰慧過人,在被曹爽強行架空了權力、搶走大將軍一職後,表面依舊寵辱不驚,實則背地裡培養了3000死士,默默等待時機,他對權力有著很高的追求,一直在等待發動政變的這一天。

在古代,大臣私自培養死士可是大罪,唐代李世民在發動反抗,將兄弟斬殺之時,用的就是私養的800武士,但因兵士數量較小,這一行為並未被發現。私養士兵的本質是皇帝權利的沒落、大臣實力的崛起,各朝各代帝王對兵權調度的要求都十分嚴格,是要對大臣的權利進行制約,皇帝擁有絕對的權力國家才能穩定。司馬懿私自培養數量如此之多的軍隊,是很有可能被朝廷所知的,但是礙於司馬懿權勢過大、為人精於算計,便沒人敢去去告發他。對於高平反動這一戰來說,三千死士是極為重要的存在,這些大多是有苦衷的犯事之人,身強體壯、武藝高強,眼中並無朝廷百姓,對司馬懿唯命是從,忠心耿耿。

司馬懿奪權成功後,這三千死士從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是是開創晉國的重要功臣之一,應當對其論功行賞。但是在司馬懿上位期間,朝中依然存在著大量魏朝遺臣,作為司馬懿手中最重要的存在,這3000兵士繼續保留於暗地,等待局勢安穩,司馬炎稱帝后,這3000死士就可以從一個名不見經傳的人一舉成為朝中重臣。

在古代,學習一身武藝,效命帝王大臣,都是想為自己謀取前程。司馬懿正是靠著這3000死士,才順利起義取得了高平陵政變的勝利,自然不會虧待他們,所以這些人成為一方富甲、或為朝中重臣,一生衣食無憂。


歷史雲頂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你甭看古代那些死士一個個好似二哥關雲長義薄雲天,為了主人赴湯蹈火死不足惜。可有句話說得好叫做“無利不起早”,你要是沒有點實在的利益給他們,讓他們往上衝,做夢吧你!

我總結司馬懿三千死士對他死心塌地無非兩句話:錢糧同行,恩威並濟。

首先很簡單,人首先要解決的是溫飽問題。就是民間的短工麥客,你要讓他幹活,即使沒有銀子,但管頓飽飯還是要有的,人家總不能給你幹活還得餓著肚子吧,沒有這樣的道理的。所謂民以食為天,人首先要解決的是溫飽問題。其次類似於危險點的活,比如要拼命掉腦袋的事打仗什麼的,那就不是一日三餐的溫飽能夠解決的,得有點實在的利益比如銀子。你要讓他們有奔頭,想著打贏了仗,拿著這些銀子以後娶妻生子,有盼頭人家才情願賣命地跟你幹。一句話:只要有了銀子的美好期望,替你賣命也是給自己賣命,也是拼一個未來。


至於像是死士這種,逮到了誅九族的營生,那恐怕就不是有錢有糧就可以的了。你得有點內在的乾貨才行。直白地說你得有恩或者威什麼的來籠絡他們才行。

人間最難還的是恩情,最重的也是恩情。有了恩情這種東西,有的人哪怕是掉命也會死心塌地地跟著你幹。

其次是威望。

所謂女怕嫁錯郎,男怕入錯行。你得有點能夠拿得出檯面的東西讓大家有歸屬感,覺得跟著你幹靠譜,有奔頭。殺豬的不缺肉但不是每一個人都願意跟著殺豬的乾的。但是換句話來說,假如你在朝中或者軍中威望很高,功在社稷,卻被小人排擠而仕途不達,只要你願意, 肯定會有很多人願意跳出來替你打抱不平的。顯然司馬懿就是這樣一個人。

以下我們具體分析。

首先是錢糧。

春秋戰國時有四君子,號稱門下三千客,日散千金,光吃的豬肉一天就要殺一豬圈。司馬懿養三千死士,沒有點財力那是不行的。

司馬懿四朝老臣,在被曹爽最後架空時,更是位居三公的太傅之位,人家的俸祿,糧食是以多少千石算的,地是以頃計的。我翻閱《三國志》,司馬懿早年俸祿就多的嚇死人。比如他做太尉時,每年的糧祿是五千石粟米,一石為150斤,一年就有75萬斤的粟米,啥概念?!這只是早期,等到後來被曹爽明升暗降為太傅,為了安撫司馬懿,在錢糧上自然會更加下功夫,那祿米只多不少。

(司馬懿)

其次,司馬懿曾經做魏國的舞陽侯的時候年俸是1200萬錢。做了太傅之後,朝廷對其多以錢財拉攏撫卹,似乎早已經沒有了錢的概念了。

只要有錢就有糧,即使彼時物價高,但架不住別人司馬家還有私地不是,這些都是可換做錢糧千金不換的寶貝啊!

再加上司馬一家如弟弟司馬孚尚書令與兒子司馬師中護軍的資助,養那三千死士,在錢糧上恐怕是問題不大的。不僅能讓死士吃飽,還能吃好,順帶給他們一筆不菲的安家費,事成後又許以功名。

錢糧上解決了生存問題,那麼剩下來就該考慮的是死士意志形態問題了。

司馬懿做過驃騎將軍、太尉、太傅,四朝元老,在軍中,朝中威望無人能出其右。尤其是常年征戰,收集了一撥又一撥死忠屬下,如教頭汲布,幕僚蔣濟、許允、陳泰、尹大目、賈允等。

所謂千軍易得,一將難求,這些人都是他事有所成的憑仗。

《三國志》這樣形容司馬懿威望:

入殿不趨,贊拜不名,劍履上殿,如漢蕭何故事。

剛剛我們已經分析,這樣的忠臣(表現得是忠臣)被打壓排擠,晚景淒涼,自然會有一大批死忠粉出來替其打抱不平。顯然三千死士裡面,以前軍中死忠粉佔了大半,這便保證了隊伍的牢靠性。知根知底。



其次,曹爽亂政,天下人不直久矣。曹魏百姓過的也並不好,倘若幫助司馬懿造反成功,大家憑藉著對司馬懿的瞭解,或認為自己與百姓能夠過上好日子不一定。太傅四朝元老,沙場宿將,常勝將軍,執大義,匡扶社稷,跟著他幹,事成且飛黃騰達的幾率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