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看了文章的《海洋天堂》覺得他演什麼都像“自閉症”

《海洋天堂》、《馬拉松》、《地球上的星星》

分別表達中國、韓國和印度三個亞洲國家對於孤獨症患者題材的關注。孤獨症,又稱為自閉症,是一種比較嚴重的發育障礙性疾病,中國引入自閉症這一概念是在20世紀80年代,比美國要晚了40年,目前國內大家對於孤獨症的認識還存在很多的誤解和偏差。


自從看了文章的《海洋天堂》覺得他演什麼都像“自閉症”


但欣慰的是,隨著有關的電視劇、電影等播出,自閉症也開始受到大家的廣泛關注,特別是2010年《海洋天堂》的上映,引發了社會各界對這一群體的瞭解,並給與了他們很多的關注。目前,我國自閉症兒童以多達百萬,並且數量還在一直增加,他們存在智力上的缺陷,與人溝通能力不足,並且行為刻板古怪,生活不能自理,給其家庭和社會帶來了很大的負擔。


自從看了文章的《海洋天堂》覺得他演什麼都像“自閉症”


2010年,做了多年殘疾人義務工作者的薛曉路拍攝了電影《海洋天堂》。

電影用很平淡的方式為我們敘述了一個名叫王心誠(李連杰飾演)的普通父親如何在生活的最後時期苦心為患有自閉症兒子尋找生存依託的感人故事,電影中自閉兒子大福(文章飾演)與人交流存在極大的困難,但只要去到游泳館,大福的天賦便異於常人。


自從看了文章的《海洋天堂》覺得他演什麼都像“自閉症”


電影中大福是一個21歲的孩子,父親被查出癌症晚期後,兒子也成了父親的新兵,他千方百計的找熟人,固執的想要教會大福一些基本的生活技能,最後父親離世,孩子也學會了自理,並得到了周圍好心人的照顧和監護。

文章飾演的大福,儘管已經21歲,但仍然需要他人的照顧,因為大福不會自己穿衣服、更不會做飯,也不會與其他人交流,甚至是身體平時還會不受控制的晃動起來,並且有著嚴重 的刻板行為,所以他沒有辦法交到朋友。


自從看了文章的《海洋天堂》覺得他演什麼都像“自閉症”


刻板行為就是指明顯的毫無目的地運動,或者是以一種相似的方式不斷重複的動作,常見的刻板行為包括:搖頭、晃動身體、擺手、拍手等。甚至於一些自閉症患者會在情緒不好時產生重複的自我傷害行為,即自傷行為。而且刻板行為是自閉症中最普遍也最難克服的行為障礙。


自從看了文章的《海洋天堂》覺得他演什麼都像“自閉症”


在電影中文章就很好的演出了一個自閉症患者該有的狀態,不由得讓人驚歎於他的演技,電影中文章飾演的大福最常做的刻板行為就是眼睛漫無目的地看著其他方向,舉起右手,放在耳側,無意識地晃動手指。但是在大福剛剛到養護中心的時候,因為對環境的不信任,也出現了不斷用頭砸牆的嚴重自傷行為。


自從看了文章的《海洋天堂》覺得他演什麼都像“自閉症”


離開父親後,大福每晚沒有父親幫助他脫下衣服,他的情緒會變得陰晴不定,性格格外暴躁,會暴躁、會大叫,扔東西,甚至攻擊別人……但是大福最大的愛好就是游泳,可以說他喜歡到每時每刻都想生活在水裡。


自從看了文章的《海洋天堂》覺得他演什麼都像“自閉症”


可見,雖然自閉兒童的興趣很少,但是當他們迷戀上一件事情後,便會高度集中,呈現出痴迷的狀態,然而這種痴迷常常出現在對待事物上,而非人身上。

父愛沉重

電影截取了現實中一個殘障家庭的生活判斷,孩子母親因為兒子得了自閉症不堪重負自殺了,孩子父親並沒有怪罪妻子,則是默默地承受了兒子的撫養責任。


自從看了文章的《海洋天堂》覺得他演什麼都像“自閉症”


其實《海洋天堂》電影的開頭就很沉重,一開始就是父子倆的悲情場面,兩人準備投海自盡,父子二人坐在一艘小船上,大海與天空相呼應,呈現出一片平靜的畫面,然後父親給自己和兒子的腿上綁繩索和鐵秤砣,兒子表情痴傻,一臉不知所云,父親則疲憊又凝重的說:“兒子,我們走吧!”


自從看了文章的《海洋天堂》覺得他演什麼都像“自閉症”


於是兩人雙雙落入海中,不過大福的好水性救了父子倆,回到家裡,父親看著兒子呆呆的眼神,捧起他的臉說:“是不是不想跟爸爸一起走啊?不想跟爸爸一起走,爸走了,誰來管你呀?”

電影時刻提醒觀眾關愛殘疾人家庭,也表現了父愛的隱忍和偉大,父親對自己情感生活的節制,對自己病情的隱忍,對妻子的思念,對兒子的愛。


自從看了文章的《海洋天堂》覺得他演什麼都像“自閉症”


影片中父親由於疼痛發作,在沙發上疼的直不起腰來,大福卻什麼都不知道的坐在沙發上滿足的吃蘋果,因為他既不會理解父親身體的狀況,也不會理解父親為什麼會這樣,他看到的只是父親在佔據他的沙發,而無法想象父親此刻在遭受怎麼樣的痛苦。


自從看了文章的《海洋天堂》覺得他演什麼都像“自閉症”


自閉症患者不僅難以與他人產生共情,對於他人面部表情的解讀也存在困難。在現實生活中,自閉症患者由於難以分辨和解讀他人情緒上的變化,所以並不會分辨喜怒哀樂。

電影中最催淚的一幕是,父親終於給兒子找到了託養機構,可是僅僅離開父親一個晚上的兒子因為進不到父親表現的煩躁不安,無奈父親還是搬來和兒子同住,夜深人靜的時候,父親坐在熟睡兒子身邊,給兒子的衣服上縫進了一個小布塊,上面清楚的記著家庭住址、兒子的姓名等信息。隨後父親停下手來,對著兒子說:“大福,有一天,爸爸不陪你了,你會想我的是吧?”

兒子重複一句:“你會想我的是吧?”翻了個身,又睡去了。

這是父親輕輕的說:“是的,我會想你的。”


自從看了文章的《海洋天堂》覺得他演什麼都像“自閉症”


也許父親是永遠都等不到兒子的一句“我想你”。看完電影,觀眾都會認為父親王心誠是最偉大的,但他並不是衝著這份偉大去做這一切的,他平凡得像任何一個以負責態度去面對麻煩的人,他把兒子自閉症平靜的理解為:“只是投錯了胎,成了人,所以孤獨症了。”

對兒子病的態度也僅僅是感嘆了一句:“趕上了,沒辦法。”


自從看了文章的《海洋天堂》覺得他演什麼都像“自閉症”


王心誠過世了,之後的敘事依然很平淡,沒有絲毫的煽情,結尾處,大福已經開始自己照顧自己了,生活在父親缺席的日子裡漸漸步入正軌,觀眾也開始不再擔心他,緊張的心情慢慢放鬆,這美好的結局,轉移了觀眾的焦慮。

電影最後,大福學會了自理能力並在海洋館工作,我們也看到了一個父親的付出和努力,但畢竟我國自閉症兒童研究起步較晚,在政策和社會服務機構方面都存在很多不足,社會工作服務的介入在自閉症兒童的康復和教育中具有很重要的地位,在自閉症兒童治療方面社會服務工作者任重而道遠啊!


自從看了文章的《海洋天堂》覺得他演什麼都像“自閉症”


自從看了文章的《海洋天堂》覺得他演什麼都像“自閉症”


看完這部電影,還是要感嘆一句,文章的演技確實不錯,有了這個印象後,再看他演什麼都有點“自閉症”的意思,也許每一個角色都有他自己的理解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