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算機網絡-七層協議-一段話總結-(獻給年後跳槽的朋友)

1.OSI開放式互聯參考模型(七層協議)


計算機網絡-七層協議-一段話總結-(獻給年後跳槽的朋友)

第一層 物理層

首先,解決兩臺物理機之間的通訊需求。機器A往機器B發送bit流,機器B能夠

收到這些bit流,這便是物理層要做的事情。物理層主要定義了物理設備的標準,如:網線的類型,光纖的接口類型,各種傳輸介質的傳輸速率,主要作用是傳輸bit流(即我們說的010101001二進制數據)。將它們轉換成電流強弱,來進行傳輸,到達目的後在轉化為01001001的機器碼,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數模轉換與模數轉換。這一層的數據叫做big,網卡就是工作在這一層的。

第二層 數據鏈路層

在傳輸bit流的過程中,會產生錯傳,數據傳輸不完整的可能,因此數據鏈路層應運而生。數據鏈路層定義瞭如何格式化數據,來進行傳輸。以及如何控制對物理介質的訪問。這一層通常還做錯誤檢查和糾正,以確保數據傳輸的可靠性。本層將bit數據組成了‘針’。其中交換機工作在這一層,對‘針’解碼。並根據針中包含的信息,把數據發送到正確的接收方。隨著網絡節點的不斷增加,點對點通信的時候,是需要經過多個節點的,如何找到目標節點,如何選擇最佳路徑,便成為了首要需求,此時便有了網絡層。

第三層 網絡層

將網絡地址翻譯成對應的物理地址,並決定如何將數據從發送方路由到接收方,網絡層通過綜合考慮發送優先權、網絡擁塞程度、服務質量以及可選擇路由的花費,來決定從一個網絡中節點A到另一個節點B的最佳路徑。由於網絡層處理並智能指導數據傳送,路由器鏈接網絡各段,所以路由器屬於網絡層。此層的數據我們稱之為數據包,本層我們需要關注的協議主要是tcp/ip協議中的ip協議,隨著網路需求的進一步擴大,通信過程中需要發送大量的數據,如海量文件傳輸等,可能需要很長時間,而網絡在通信的過程中會中斷好多次,此時為了保證傳輸大量文件的準確性,需要對發出去數據進行切分,切分為一個一個的段落即segment進行發送,那麼其中一個段落丟失了該怎麼辦,要不要重新傳輸,每個段落,要按照順序到達嗎?這個便是傳輸層考慮的問題。

第四層 傳輸層

解決了主機間的數據傳輸,數據間的傳輸可以是不同網絡的,並且傳輸層解決了傳輸質量的問題。該層是osi模型中最總要的一層,傳輸協議,同時進行流量控制,或是基於接收方可接受數據快慢程度,規定適當的發送速率。除此之外,傳輸層按照網絡能處理的最大尺寸,將較長的數據包,進行強制分割。例如:以太網無法接受大於1500字節的數據包,發送方節點的傳輸層將數據分割為較小的數據片。同時,對每一數據片編排一序列號,以便數據到達接收方節點的傳輸層時,能以正確的順序重組,該過程即成為排序。傳輸層中,需要我們關注的協議有tcp/ip協議中的tcp協議中的tcp和udp協議。

第五層 會話層

建立和管理應用程序之間的通信,現在我能夠保證應用程序會自動收發包和尋址,但我要用Linux給windows發包,兩個系統語法不一致,就像安裝包一樣。

第六層 表示層

於是需要表示層幫我們解決不同系統之間的通信語法的問題,在表示層,數據將按照網絡能夠理解的方案進行格式化,這種格式化也因所使用的網絡的類型不同而不同。此時,雖然發送方知道自己發送的是什麼東西,轉換成字節數組之後有多長,但接收方肯定不知道接受的是什麼,所以應用層網絡協議誕生了。

第七層 應用層

規定發送方和接收方必須使用一個固定長度的消息頭,消息頭必須使用某種固定的組成,而且消息頭中必須記錄消息體的長度等一系列信息。以方便接收方能夠正確的解析發送方發送的數據。應用層旨在讓你更方便的應用從網絡中接受到的數據。數據的傳遞,沒有該層你也可以直接在兩臺電腦間開幹,只不過,傳來傳去,就是一堆1和0,組成的字節數組,該層需要我們重點關注的與之相對應的tcp/ip協議中的http協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