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唐宋兩朝對比,聊聊為何明清不對外開放

自漢朝至明朝,中國一直對外政策相對開放,到了明末清初時期我國統治階級依次實行"海禁""閉關鎖國"等政策,我國古代對外關係的發展趨勢是逐漸封閉的。在古代,我國同世界各國的交往是逐漸發展的,先是從周圍的鄰國開始,如朝鮮、日本、東南亞;之後逐漸擴展到印度、波斯、阿拉伯,最後到歐洲、東非和北非等地。

我國封建社會對外經濟文化往來,大致可分為三個時期:第一個時期為秦漢時期,這一時期的主要往來僅限於近鄰的朝鮮、日本、越南、泰國、柬埔寨、緬甸等;我國對外交往的第二個時期為魏晉南北朝隋唐時期,主要以隋唐時期為主;我國對外交往的第三個時期是宋元明清(鴉片戰爭前)時期。那麼為何中國古代早期對外交往互動還比較頻繁,而且範圍也逐漸擴大,到了明清時期卻開始了封閉的政策,使中國與外界互動大大減少,甚至後來逐漸與世界脫軌呢?

通過唐宋兩朝對比,聊聊為何明清不對外開放

一、那些實行對外開放的朝代

  • 張騫出使西域,為外交政策做出貢獻

劉徹是西漢的第七位皇帝,在歷史上被稱為是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據史書記載,政府方面是"鄙都庾廩盡滿,而府庫餘財",甚至"京師之錢,累百鉅萬,貫朽而不可校;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於外,腐敗不可食"。在民間是"非遇水旱,則民人給家足",以至"眾庶街巷有馬,阡陌之間成群,乘字牝者擯而不得與聚會,守閭閻者食粱肉。"

漢武帝早期即位時飽受匈奴侵擾,後期逐漸加深的國力以及經濟條件才擊退了匈奴,而其在外交政策上則是派張騫出使西域,公元2世紀西域被分為36國,按地理位置來分:在天山以北的準噶爾草原有烏孫、且彌等國;在天山以南,崑崙山以北的塔里木盆地地區,又分為南道諸國和北道諸國。

通過唐宋兩朝對比,聊聊為何明清不對外開放

被任命為中原郎的張騫帶著大批的絲綢寶藏向西域進貢,而隨行者也高達300人之多,元鼎二年張騫迴歸,向武帝報告了西域的情況,這就是《漢書·西域傳》資料的最初來源。之後,由於張騫隨衛青出征立功,"知水草處,軍得以不乏",被武帝封為"博望侯,"而一同歸來的還有張騫在烏孫見到的使者,烏孫使者代表烏孫來到長安,雙方共同學習探討文化差異。

張騫二次出使西域回漢,帶來了烏孫國的使者,"因令窺漢,知其廣大"後,烏孫國使者歸國後"其國乃益重漢",兩國才開始在平等的基礎上友好交往。在這之後,張騫又隨使者馬不停蹄地趕上了又一次的絲綢之路,而這次的絲綢之路涉及範圍更加遠,到達了印度波斯等等地方,甚至還受到了個別地方的慎重歡迎,見到了前所未聞的萬人歡迎的隆重場面。

通過唐宋兩朝對比,聊聊為何明清不對外開放

張騫出使西域,在一開始更加偏重於軍事目的,由於匈奴的襲擊騷擾,而之所以絲綢之路給後代產生了這麼多的影響,其主要原因是張騫出使西域陰差陽錯的使西漢與許多國家之間產生關聯,大大增加了西漢與其他國家之間的關係。因為張騫出使西域,中國的造紙術、造鐵術等技術得以流傳到日本,而佛教原先是在古印度發展起源,因為絲綢之路的開啟得以流傳到西漢,張騫的這次出使西域,為西漢的外交政策作了鋪墊,學習了外國文化的同時做到查漏補缺為西漢的繁榮昌盛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 唐朝對外開放政策幅度更大

唐朝在政治經濟文化和外交當面都可以說是空前盛世,唐朝因為各方面的條件和經濟背景下,被稱作是豔壓群芳的"大國。"例如現在的日本,其許多制度甚至是穿著服飾都與唐朝有著許多相似之處,唐朝時期,周圍的許多附屬國都會派使者前來學習唐朝的文化與技術等,在當時除了日本之外,還有新羅、百濟等小國,為了更好的學習唐朝文化,不少在唐朝的鄰國也會派留學生在唐學習,學成之後回到國家,這推動了中國古代文化的傳播與交流。

通過唐宋兩朝對比,聊聊為何明清不對外開放

日本在古代叫做倭國,到了武周時期才改成為日本,在唐朝時期日本與唐朝交往是最密切的國家之一,孝德天皇是日本的第36代天皇,他在即位時,曾效仿唐朝的許多政治制度來達到完善國家的目的,日本曾先後數十次派人來唐學習,唐朝與日本等國家的相互交流學習,讓對外開放更好地傳播了中國的經濟文化。

  • 支持商業發展

重農抑商是我國封建王朝的重要思想,他們主張"民以食為天,"因此需要注重農業發展,商鞅是戰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他主張"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他提出的一個非常重要的變法就是"商鞅變法",在變法中他倡導"重農抑商"政策,歷史對此記載是:"土地可以買賣;家裡有兩個成年男子不分家的,加倍徵收他們的賦稅;粟帛生產得多的,受到免除徭役的優待;經商及因怠惰而貧窮的,連同妻子兒女沒入官府當奴隸。"

而法家師祖李悝提出的"李悝思想"中也表達出了古人對於發展農業的看重,他們不僅認為重農是應該的,更認為重農是必須的,李悝在魏國治國有兩項重農的措施:第一項是"盡地力之教",所謂"盡地力之教,"就是高度重視農業生產,設法增加農業產量。李悝除了非常重視農業發展,提出自己對農業的看法影響後世以外,他也是最早提出"抑商"的人,他甚至將工業與農業對立起來,認為如果發展工業的話,勢必會對農業產生影響。

通過唐宋兩朝對比,聊聊為何明清不對外開放

歷代以來各個朝代實行的都是重農抑商的政策,而宋朝卻是第一個"重商"的朝代,雖然我們總是說唐朝是歷代以來的空前盛世,但是宋朝可以說是為中國貢獻最大的時期,創造出了眾多發明,打破了常規慣例的卻是宋朝時期。

宋朝自開創以來支持各大商業的開展,其中包括,鹽、茶類的開發,礦產類的挖掘等等,不少在農業當中舉步維艱的農民選擇去發展了商業,在發展商業中大大提高了他們的積極性,為整個宋朝的經濟發展進做出了重要的貢獻。宋朝的商業發展的越來越迅速,世界上的第一個紙幣和銀行就是在宋朝產生的,宋朝出現的銀行與如今的銀行基本類似,都具備存儲貸款等功能。

通過唐宋兩朝對比,聊聊為何明清不對外開放

工商業的繁榮讓宋朝的經濟得以迅速發展,人民的生活也到了一個空前的高度,其實宋朝那個時候的各種制度都表明他們由原先的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邁進。宋朝注重商業經濟開始發達起來,每個人基本可以做到自給自足,因此他們對生活以及物質的要求開始逐漸提高,因此對文化領域開始逐漸提高要求,那些因為經商而得到大筆財富的人在閒暇之餘喜歡聽曲寫詩,因此宋朝的詩歌文化以及詞曲文化都十分豐富,在唐宋八大家中,宋人足足有一半之餘,也可以從這一點證明,宋朝時期的文化藝術是多麼繁榮興盛。

  • 宋朝實施的海外貿易

宋朝的外交十分頻繁,他們甚至會根據外交對象的不同而選擇不同的禮品送出去,宋朝的外敵十分的多,這也是他們外交為何如此頻繁的原因之一。宋朝傑出的外交家"富弼",在面對多次想要對宋朝不利的遼國大軍時,絲毫不膽怯,憑藉實力讓對方服氣,富弼,使宋、遼、西夏三足鼎立的格局逐漸穩定下來。

二、 實施海禁的明朝及後期閉關鎖國的清朝

通過唐宋兩朝對比,聊聊為何明清不對外開放

歷史上那些有著盛世時期的朝代,都不約而同有一個相似之處——實行對外開放政策。明清時期,中國對外開放政策由一個下劃線的曲度開始改變,從明朝的"海禁"到清朝的"閉關鎖國。"總體呈現保守姿態,且保守傾向越來越嚴重。我國曆史上的閉關鎖國是指明清兩朝禁止對外交往實行的一系列措施。它既包括經濟上的內容,也包括生活、政治宗教上的內容。

"寸板不許下海"是明朝建立伊始就制定的遏制中國人對外交往的海禁政策。《大明律》規定:

"若奸豪勢要及軍民人等,擅造三桅以上違式大船,將帶違禁貨物下海,前往番國買賣,潛通海賊,同謀結聚,及為嚮導劫掠良民者,正犯比照已行律處斬,仍梟首示眾,全家發邊衛充軍。其打造前項海船,賣與夷人圖利者,比照將應禁軍器下海者,因而走洩軍情律,為首者處斬,為從者發邊充軍。"

通過唐宋兩朝對比,聊聊為何明清不對外開放

另外與宋朝支持商業發展,在開墾荒田發展農業的同時去開發商業不同,在歷史上朱元璋是一個出生布衣的皇帝,他從始至終都覺得田地才是農民的根,在當上皇帝以後,也十分想回到那種農民以耕田為本的時代中,出於經濟以及軍事上的考慮,朱元璋執政以後強調重"重本輕末"大力發展農業抑制商業。

因為有著諸多的福利,農民們耕田又比經商划算了許多,提高了農民們耕田的積極性,不僅如此,朱元璋還下發規定,凡事務農者可以穿的衣服布料達四種之多,而經商者除了只能穿劣質布料以外,連參加考試、當官的可能都微乎及微。朱元璋實施的海禁,一面是為了防止海盜侵襲,更重要的也是為了抑制商人的發展,實施海禁等於切斷了商人進貨、進行國外貿易的路。

通過唐宋兩朝對比,聊聊為何明清不對外開放

中國的造船技術以及海上工作的各種任務早在遙遠的南宋就開始十分發達了,甚至因為強大的造船技術而打入了印度洋的深處,令人苦惱的是張士城與朱元璋爭奪天下失敗以後,他的殘餘勢力不約而同的選擇了盤踞在沿海邊,甚至將造船技術以及一些海上的技術依稀掌握,他們時常勾結沿海邊的倭寇對內陸發起攻擊。

而面對倭寇時不時的侵擾,結合當時內陸地區物資缺乏、許多田地荒蕪,正是需要人力物力的時候,因此朱元璋沒有選擇戰爭,而是利用海禁阻止倭寇們的侵擾,最初海禁的動機是政治性的,"因江南、浙江、福建、廣東瀕海地方,逼近賊巢,海逆不時侵犯,以致生民不獲寧宇,故盡令遷移內地。"在經濟上朱元璋是為了實行重農抑商,因此選擇海禁,而在政治以及軍事上朱元璋選擇海禁的主要原因是試圖通過海禁來阻斷與外界的聯繫,還清朝政府一片安寧。

通過唐宋兩朝對比,聊聊為何明清不對外開放

俗話說:"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海禁嚴重影響了沿海地區農民生活——法律甚至規定農民捕魚都不允許,走私由此開始越來越盛行,到嘉靖朝,明朝內部就出現了以朱紈為代表的嚴打派,他們對官府以及社會的腐敗表示出深深的不滿,渴望去改變他們,不幸的是,他們將這一切的根本原因歸咎於政府沒有嚴格的去實施海禁,如果更加嚴格的去實施海禁,那麼走私現象就會得到改善。

之後朱紈便按照自己的想法進行執行,卻遭受到了所有人的一致拒絕,他也在群眾的拒絕聲中選擇自殺,由此可以看出腐敗現象雖然嚴重但是人們更不願意承受的是海禁。海禁在時間的推移到中早就變成了形同虛設,可是官員以及社會的腐敗卻深深地打擊著這個國家,無論如何都改變不了了,康熙帝曾說:"向雖嚴海禁,其走私貿易,何嘗斷絕。"

通過唐宋兩朝對比,聊聊為何明清不對外開放

因為走私現象的越來越嚴重,在當時分為了兩個門派,一方認為民眾腐敗且勾結倭寇的主要原因是沒有聽朱紈的;另一派又覺得海禁的嚴厲執行,才讓那些百姓走投無路選擇勾結倭寇。不論兩派怎樣分析,最重要的共同思想就是他們認為倭寇都是由百姓組成,雖然對於百姓為何選擇做倭寇產生分歧,但是他們都對倭寇是哪些人有著一致的想法。

他們在那個時候根本沒有想過鄰國的日本,沒有想過那個曾經不起眼的國家正在密謀件怎麼樣翻天覆地的事情。在他們封閉外界,選擇實施海禁的時候,便已經開始了自欺欺人,做一個井底之蛙的選擇,這也為之後的戰爭做下了鋪墊,我們常說明清開始就實行的閉關鎖國,其實準確來說,明朝只是實施了海禁,並且在後期海禁形如虛設,真正的閉關鎖國要從清朝政府開始說起。

通過唐宋兩朝對比,聊聊為何明清不對外開放

由於百姓的政府越來越不滿開始頻繁的起義,政府為了壟斷人心開始逐漸阻止外來貿易,他們認為"閉關鎖國"政策可以更好的保證自身的安全,也因為清朝對自己的實力過於盲目和自大,還將周圍幾個國家當做是曾經那樣不起眼的小國,沒有很好的警惕性以及遠瞻性。

清朝閉關鎖國的形成並非歷史的偶然因素,一方面,它是落後的閉塞的封建自然經濟的產物,封建統治者既不瞭解世界大勢的發展也不依賴外國商品的進口,因而清朝皇帝在回覆英王喬治三世的信中說"天朝物產豐盈,無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貨物以通有無。"一直以來清朝的閉關鎖國都有著經濟條件的支撐,中國早就在手工業以及農業相互結合的情況下達到了自給自足的條件。

不僅如此,由於中國氣大物博,想要的東西應有盡有而需要進口才能得到的東西又少之又少,在總體上看,清朝政府並不需要依賴其他國家才得以生存。這也從側面反映了清朝對於他國的產物不屑一顧,而對於我國可以自給自足的生活表示滿足,在這樣種種原因的堆砌下,清朝政府想不出需要通過外交來獲取他國幫助的理由。經濟上的自給自足以及鼓動勞動人民進行手工業農業的發展成為了清朝政府可以閉關鎖國的經濟來源。

通過唐宋兩朝對比,聊聊為何明清不對外開放

清政府實行閉關政策,構築了隔絕中外的一道堤牆,對中國社會的前進起了阻礙作用,由於對出海貿易橫加限制,嚴重影響了經濟的發展;同時也使中國人民與世界潮流隔絕不明世界大勢,而清統治者更是閉目塞聽,其結果正如所說:"以通事二百年之國,竟莫知其方位,莫悉其離合。"

在文化上面,我們崇尚的是"儒家思想"魏晉時期的《桃花源記》,老子寫的《道德經》都表達了他們對那種"與世隔絕"生活的嚮往,而儒家思想又是當是推行的思想,在那個時候不論是沒文化的百姓又或陶淵明那樣的大文豪都無不受這一思想感染,他們的保守思想註定的整個中國不會有大進步,也註定他們參與不到西方追隨工業的腳步中去。

為了防止資本主義文化在中國傳播,我國政府先後多次對於外國人居住中國例出了種種條例,而他們這樣做的主要目的也是為了否定以及阻擋西方的資本主義文化,眾所周知資本主義講究的是自由平等,這與清朝政府的天子高高在上而庶民只能聽從天子相違背。而且從根本上觸犯了清朝政府的利益,統治階級並不希望老百姓們得到自由與平等,而是渴望用自己的勢力打壓百姓,沒有受到資本主義薰陶的中國人因為這樣的文化決定了他們頑固以及失敗。

通過唐宋兩朝對比,聊聊為何明清不對外開放

三、閉關鎖國給封建王朝帶來的影響

清朝政府為了抵制倭寇的襲擊和清理的國家那些腐敗的現象,為了保護中華民族的那些傳統文化所以選擇閉關鎖國,而閉關鎖國的最重要原因也是中央為了集權,為了更好地控制百姓。閉關鎖國以後對沿海地區的倭寇有一定程度的打壓,也給了那些臺灣勢力一定的警告,但是清朝政府的盲目自大也成為了他們最後被推翻走向滅亡的重要原因。

實行"閉關鎖國"政策使清朝看不到世界的進步,如同井底之蛙一般,對自我認知還停留在以前,甚至從朱元璋開始便又重回了曾經的重農抑商時代,而在中國還在實施中農抑商的舉措時,西方的許多列強卻已經進入了工業時代。

通過唐宋兩朝對比,聊聊為何明清不對外開放

清朝政府之所以不願意學習外來文化也和他們受的儒家思想有著很大的關係,他們推崇的儒家思想從小教育他們要今人效仿古人,這樣根深蒂固的思想使得他們覺得不需要向其他國家進行學習,也因為那種盲目自信,使他們覺得自己還位於世界之首。

清朝閉關鎖國除了那些倭寇,清朝政府等角度,有很大的可能與明朝有關係,在清政府眼裡明朝在當時是一個很強大的國家,然而如此強大的國家最後依舊被清朝打敗了,滿族入主中原建立了清朝。他們成功的打敗了自己認為十分強勁的對手,也正是因為這次戰爭的勝利,使清朝政府過度信任了他們自己的實力開始盲目自大起來,因此從始至終清朝政府都有一種不言而而喻的優越感,這種盲目自信的想法直到清朝末期才被部分人發覺。

通過唐宋兩朝對比,聊聊為何明清不對外開放

閉關鎖國短暫的抵禦了外來的攻擊,甚至暫時出現了盛世的假象,但是卻讓整個中國倒退了幾百年,總而言之雖然閉關鎖國針對的是"外",但是讓他們始料不及的是,這樣的措施其實對自己的國家的傷害最大,他們的保守愚昧,不思進取,最終害的是整個國家,整個清朝子民。

從積極的方面來說也清朝政府採取閉關鎖國才有了後面一系列事情的發生,為新中國的成立做了鋪墊,但是還仍存在許多的弊端:

1、阻礙了資本主義在中國的發展

清朝的閉關鎖國也在一定方面體現出了清朝政府的不自信,他們害怕外來的侵入會導致國家的衰弱,所以選擇了封閉國門,這就好比烏龜在遇到危險的時候會被頭縮進殼裡面保護自己,他們的盲目自大為中國的資本主義萌芽扼殺了機會,使中國走向了停滯不前的道路。

2、阻礙了科技文化的發展

通過唐宋兩朝對比,聊聊為何明清不對外開放

眾所周知當清朝還在實施閉關鎖國的時候,放眼世界卻有許多國家已經進入了工業革命時期,第一次工業革命改良了"蒸汽機"世界進入了"蒸汽時代",第二次工業革命世界進入了"電氣時代"。如果清朝政府保持如唐朝宋朝一般的對外開放,積極與世界諸國進行交流,那麼勢必會得到許多的進步與發展,但當清朝政府還在"重農抑商""閉關鎖國"的時候,世界的其他國家科技已經進步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狀態。

當他們選擇封閉大門的同時也註定與那些科技文化失之交臂,在清朝嚴格禁止對外貿易的政策下,很多沿海地區的商人,正常的經商遠遠滿足不了他們的需求,加之他們還要定期地給官員上供以謀求其商業利益,商人開始非法走私,於是官商之間展開了貿易的相互勾結,導致外貿管理的混亂,官員為求得更大的利益便加開各種名目以收取稅務並大量收受賄,這也滋生了朝廷的腐敗。

總結

通過唐宋兩朝對比,聊聊為何明清不對外開放

從中國古代歷史來看,唐宋時期對外交往互動比較頻繁,中國古代的唐朝和宋朝也都是當時世界聲名顯赫的大國,得到了其他眾多國家的敬佩與學習。宋朝時期對於商業寬鬆有利的氛圍,更是讓宋朝一躍成為中國古代歷史上經濟最為繁華的朝代,可以說良好的國家政策加上對外的開放態度,對於一個國家的長期發展來說是非常有利的。

而從明朝時期的海禁政策到清朝的閉關鎖國,這一步步將對外交流的可能性打破,讓國家從開放封閉,尤其是清朝末期,工業革命在全世界席捲而來,清政府卻由於盲目自信和封閉的政策,錯過發展的好時機,也因此一步錯步步錯,最終淹沒在歷史的浪潮之中,後世對此評價為:"利在當世,遺禍百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