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球模式”的浪潮下大個子球員在中國依舊被瘋搶

Hello,大家好這裡是籃球聽我說。在中國男籃的歷史上,最不缺少的就是優秀的中鋒,從早期的穆鐵柱、王治單、單濤,到後來的王治郅、姚明和巴特爾,無一不是亞洲統治級的超級中鋒。現在,從易建聯、王哲林、李慕豪,到周琦、韓德君以及鄒雨宸、胡金秋,男籃內線的傳承一直在延續。內線領軍人物的新老交替不僅引領著中國男籃的更新換代,也是中國男籃實力的保障。

在“小球模式”的浪潮下大個子球員在中國依舊被瘋搶


1999年,姚明首次入選中國男籃,“三大中鋒”首次在國家隊中完成對接。在那年的福岡亞錦賽上,第一次出現了“移動的中國長城” 。然而,那時的中國男籃,主體風格依舊沿襲著"94黃金一代”的前鋒主流體系。王治郅此時在國家隊也已經算得上是中生代球員了,姚明則是擔任大郅的替補。2000年悉尼奧運會上,王治郅、姚明和巴特爾輪番出戰,在內線盡顯統治力,也讓移動長城之名響徹海內外。從那之後,前鋒群已經不是中國男籃的核心,開始逐步過渡到以姚明、王治郅、巴特爾為首的新的戰術體系。

在“小球模式”的浪潮下大個子球員在中國依舊被瘋搶


而到了2001年,姚明已經開始展現出世界級的水平,安排他和王治郅同時首發,就成了水到渠成的選擇。2001年7月上海亞錦賽,中國男籃憑藉移動長城,打遍亞洲難遇敵手。在這屆比賽中,姚明第一次在國家隊的比賽中打出了場均兩雙的數據。而在2003年,姚明、巴特爾和王治郅首次同時亮相於NBA賽場,引起了數以億計的中國、美國和全世界球迷的興趣和關注,這讓“移動長城”的聲望達到巔峰。

在“小球模式”的浪潮下大個子球員在中國依舊被瘋搶


在大郅看來,現在中國籃球總是猶豫要學美國還是學歐洲其實最根本的還是不要把自身的特點丟了: “以前我們是‘小快靈' ,後來我們三個大中鋒出現之後,變成‘高快靈' ,那時起碼‘快、靈’還在。現在我感覺是四不像,既不像美國也不像歐洲,自己的傳統也丟光了,比賽總是打得很辛苦。”

在“小球模式”的浪潮下大個子球員在中國依舊被瘋搶


這些年來,一直都是易建聯在苦苦支撐著男籃的內線,身邊的搭檔從王哲林、李慕豪、周琦、鄒雨宸換了一批又一批,但真正能給阿聯提供幫助的,也就是上次亞錦賽的周琦。韓德君作為名正統的5號位球員,籃下卡位能力出色,不錯的內線技術,而且有身高、有噸位,相對來說更適合和易建聯、周琦在內線搭檔。在不久的將來,我們也許能看到易建聯+周琦+韓德君的組合鎮守男籃內線,重塑中國男籃的移動長城。

在“小球模式”的浪潮下大個子球員在中國依舊被瘋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