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稿漏洞:作者竟然審自己的稿子

做過雜誌編輯的人,應該都有一些類似的體驗,那就是在尋找審稿人的時候,會面臨一個頭痛的問題:想去邀請在該領域很有造詣的知名研究人員,但這些大牛往往比較忙碌,要麼直接拒審,要麼到期限後無法返回審稿意見。所以,大多數情況下編輯會自己在網上尋找自己並不熟悉的 potential reviewer,一般也是根據研究人員過去所發表文章的情況去尋找的,要儘量排除來自相同機構或者以前曾經是論文共同作者的情況,有時候也會請求這些 potential reviewer 推薦。

當然也會碰到比較麻煩的情況,那就是好長時間過去了也沒有找到願意審稿的合適審稿人,這個時候只得動用作者推薦的審稿人,當然一般也會做一些簡單的篩選工作。然而,這後兩種邀請方式,可能隱藏著一個巨大的漏洞:在篩選中一不留神忽略了什麼,邀請到了作者自己審稿。特別是作者自己想刻意為之的時候,更是防不勝防。

話說 The Journal of Enzyme Inhibition and Medicinal Chemistry 的編輯一不留神,邀請了韓國的 Hyung-In Moon 審稿,但其實這篇稿子是他自己寫的。從審稿反饋的結果來看,本身也看不出什麼大問題,無非是讓作者如何提高論文水平給出了一些建議。但有一個破綻,那就是審稿速度太快了,在 24 小時內就反饋了審稿意見,這讓期刊主編產生了一絲懷疑(其實,最初我被雜誌邀請審稿時,也有在 24 小時內反饋審稿意見的事兒發生,因為那個時候我是當做一件非常榮耀,非常重要的事兒完成的)。

也許 Moon 看到編輯邀請自己審稿,有些欣喜若狂,急不可耐了,才讓一個造假鏈條最終露出了馬腳。2012 年,這位雜誌編輯正好遇到了 Moon,Moon 承認之所以評審速度如此之快,是因為他撰寫了文章的一部分內容,對文章非常瞭解。

仔細調查發現,Moon 在投稿中推薦了一些 potential reviewer 的名字,其中有的是真正的科學家,而有些則是刻意偽造的假名,使得郵件能直接發到 Moon 及其同事手裡。這個供述致使 Informa 旗下的雜誌中有 28 篇論文被撤稿,一名編輯也因此而辭職。

也許,這並非一個孤案。在過去兩年裡,110 多篇論文被撤銷,其中至少 6 篇是因為同行評議的問題(這個數據應該有一個範圍,似乎不是全部期刊雜誌的統計)。在這些案例中,研究人員利用出版社計算機系統的缺陷,欺騙編輯讓他們自己審稿。這些案例波及 Elsevier,Springer,Taylor & Francis,SAGE,Wiley 和 Informa 等知名出版社。目前的投稿系統完全是防君子不防小人的做派,並沒有強行要核實註冊者身份的程序,研究人員的身份和信息被盜竊或者被冒認的可能性非常大。

但是,這個案例還不是最令人驚訝的。2013 年 5 月,時任 Journal of Vibration and Control 的主編收到一位向該雜誌投稿的作者的來信,說他收到了兩個自稱是該文章審稿人的郵件。按照許多雜誌的匿名審稿規則,審稿人是不能直接與作者聯繫的。更奇怪的是,這些郵件使用的是免費的 Gmail 郵箱,而非學術機構的專門郵箱。

這位編輯向雜誌主辦方 SAGE 上報了該問題,編輯部就按照線索提供者給出的 Gmail 地址給他們發信,同時也給用這個機構地址發過文章的作者寫信,要求他們提供身份證明及其出版物清單。有一個科學家回應了,他說自己發送過那個電子郵件,甚至他都不是這個行當的。於是,SAGE 的 20 位員工進行了為期 14 個月的調查。

結果顯示,這些 Gmail 郵箱都與 Thomson Reuters 的 ScholarOne 有關,這是 SAGE 和 Informa 等若干出版者共同使用的出版管理系統。在這個出版系統中,編輯能夠追蹤每篇論文,瞭解這些賬號背後的人是作者還是審稿人。他們還檢查了審稿措辭、作者所推薦審稿人的詳細信息、參考文獻列表和審稿的輪轉時間,這有助於進一步搜尋可疑賬號,最終他們發現了 130 個有疑似問題的賬號。

在研究了這些可疑賬號後,SAGE 調查者發現作者間既審稿也彼此引用的比例有些異常。最後發現有 60 篇文章存在同行評議的賄賂問題,而身處這個關係環中央的是一個名叫 Peter Chen 的作者,他是中國臺灣國立屏東教育大學 (NPUE) 的一名工程師,也是幾乎所有問題論文的合作者。

問題顯而易見,而且鐵證如山,Chen 的辯解無法令 SAGE 滿意。2014 年 2 月,Chen 被迫辭職;5 月,上述的那位編輯也因這個醜聞而辭職。SAGE 通知 60 篇受醜聞影響文章的所有作者,論文將被撤銷。

上面的 Moon 和 Chen,顯然都利用了 ScholarOne 系統是自動處理的弱點:當審稿人被邀請審閱一篇論文時,他們會收到一封包含登錄信息的郵件。如果這封登錄郵件發給了一個偽造的郵件地址,接收者就可以利用剛開始登記時提交的名字登錄該系統,根本就不需要任何額外的身份驗證。

目前,不同出版商使用許多不同的出版系統。很明顯,ScholarOne 並非唯一存在缺陷的出版系統。另一個著名的投稿系統是 Editorial Manager,許多學會和出版社都在使用這個系統。大家熟悉的 Elsevier Editorial System 是這個系統的分支。Editorial Manager 的主要問題也是其密碼管理方式。當使用者忘記密碼時,系統會為他們發送明文密碼。

以 PLoS ONE 為例,任何時候在要求用戶登錄系統時,系統都會發送明文密碼,哪怕是要求審稿人評審一篇新稿件時也是如此。

在這一點上,雜誌編輯系統應該學學谷歌的密碼管理方式。谷歌的大部分網頁,為了避免密碼被攔截,將密碼隱藏在加密層保護之下。因此,用戶一旦忘記就需要重置密碼,當然同時還需要輔以其他身份驗證信息。

其實,網站密碼管理安全漏洞的危害非常大,因為人們通常習慣在不同場合使用相同或類似的密碼,發送密碼的郵件會給黑客機會,不僅破壞研究記錄和投稿系統本身,還可能被用於進行其他非法行為。這是不是讓我們廣大投稿者看得有些害怕呢?請看到這裡的朋友趕快去修改你在投稿網站的密碼吧,至少別與你商業支付密碼相同。

經常投稿的人應該注意到,Elsevier 為了避免這種審稿欺詐行為,已經在開始採取措施了。比如,實施了一項整合旗下 100 多種雜誌賬號的測試項目,在清理系統賬戶數量的同時,有助於發現哪些是欺詐賬戶。如果項目成功,據說 2015 年早期就將推廣到旗下所有期刊。其次,密碼將不再以明文的形式發送到郵件中。

另外,為了核實審稿人身份,該系統目前在不同位置還結合了“公開研究者和投稿者身份”(ORCID)。ORCID 識別碼,就是為每位研究人員被分配為一個特定的數字,能通過其發表的所有文章追蹤研究人員,即使他們更換了工作單位也沒有關係。ScholarOne 也開始允許集成 ORCID 了,但是否採用由雜誌自行決定。

SAGE 發言人 Gamboa 對此並不表示樂觀,他認為目前沒有太多的科學家願意採用 ORCID;另外,ORCID 與其他在線驗證系統一樣,其實也為不道德操作敞開了大門,只不過稍微增加了一些難度而已。

哈佛大學法學院的計算機安全專家 Bruce Schneier 甚至還憂心忡忡地說,如果要讓某個系統做得更具技術性和自動化,他人便有更多的方法來玩它, 幾乎沒有什麼技術能解決社會問題。所以,最終還是需要編輯和出版社自己提高警惕,特別是與 potential reviewer 聯繫時更是如此。

有人認為,應當改變目前編輯為審稿者指派論文的方式,尤其是不要再採用作者推薦審稿者的方式。一些科學家和出版社也認為,雜誌不應該允許作者在首次投稿時推薦審稿人。甚至有位雜誌編輯稱這種方式“古怪”而“腦殘”。目前還不清楚究竟有多少雜誌採用了這種作者推薦審稿人的做法。

隨著一些研究領域變得越來專業,越來越窄,作者推薦審稿人的做法無疑為繁忙的編輯找到相關審稿人提供了最簡單的辦法,有些雜誌甚至需要作者在投稿的時候推薦最少 5 位審稿人呢。上述 SAGE 所撤回的 60 篇文章,大多是因為最初的同行評審僅僅邀請了作者推薦的審稿人。

儘管有這樣的教訓,但 Journal of Vibration and Control 仍舊允許作者推薦審稿人並提供郵件地址,但現在有了更多的保障措施。出版倫理委員會(COPE)是提供科學出版道德指南的機構,他們對此也沒有更多的建議,但敦促雜誌對審稿人進行充分審查,要仔細核實審稿人的姓名,地址和電子郵件。

不過,從作者角度來看,有時候推薦審稿人並非能獲得什麼好處。比如,有位主編就說他的雜誌允許作者推薦兩名審稿人,但他通常採用這些信息來排除審稿人(這位編輯是不是太陰險了?)。他說這是基於過去的經驗,因為他看到有些作者推薦自己的聯繫人,更糟糕的是,會推薦自己的家人,自己的同事或作者研究生的導師。

正如我前面所說,責任編輯有時實在找不到更合適的審稿人時,也會採用那些經過一定篩選程序的建議審稿人。但這種篩選在具體操作中也是極其困難的。

比如,美國和歐洲的編輯們說他們非常瞭解歐美科學界的情況,甚至知道作者與審稿人之間潛在的利益衝突,但他們同時也強調對亞洲作者的情況瞭解甚少,有時候根本不知道作者所推薦的審稿人是何方神聖。這時候,會動用建議審稿人,但不會全部使用,至少包括一個由編輯邀請的獨立審稿人。

如果作者並不偽造什麼,僅僅讓一些信息撲朔迷離,也是與編輯間鬥智鬥勇的遊戲。比如,有位編輯就碰到件很棘手的事兒,他說看到一位女性作者所建議的審稿人與她自己有相同的名字,但姓不同。世界上相同名字的人很多,甚至同名同姓相同研究方向的人也不少,因此這並沒有什麼離奇的。

如果編輯這麼想,那麼就可能犯錯了。恰好他多了一個心眼,經過核實發現,這個姓是作者結婚前的姓,也就是說她推薦自己審自己的稿子。由於編輯發現了這個問題,這名作者當然也就進入了雜誌黑名單了,她以後再也不可能向這個雜誌投稿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