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康熙帝九子奪嫡後雍正給兄弟改名,研究紅學要懂滿語演化歷史

雍正皇帝的父親康熙,在歷史上也算得上是一位極其高壽的皇帝。康熙帝在位的時候曾經多次立皇太子,後來由於他一直在位,皇太子到了四十歲還只是皇太子,這無形中構成了內部的權力紛爭。皇太子被廢了之後,又重新確立,最後又被廢了。康熙皇帝在位期間,接班人的鬥爭一直沒有消停過,這不可避免的帶來了站隊,因為每個勢力都想最終成為勝利者。

清朝康熙帝九子奪嫡後雍正給兄弟改名,研究紅學要懂滿語演化歷史


曹雪芹的祖父輩因為做過康熙帝的奶媽,獲得了至高皇權的利益分羹,去江南織造局領了美差,並做江南各族的統戰工作。但是康熙薨逝之後,站錯隊的曹雪芹家族被雍正在打擊政敵活動中進行了抄家,這也改變了曹雪芹的命運,促使《紅樓夢》這部鉅著的產生。

康熙薨逝后皇四子胤禛奪得了帝位,這就是歷史上的雍正皇帝。雍正上位後著手整治異己勢力,對威脅其權力的皇親故舊、中樞大臣進行全面打擊,並對地方大員進行整肅。皇八子胤禩被削除皇籍,趕離宗室身份,名字又改為阿其那。與皇八子關係密切的皇九子胤禟也被拘禁起來改名字為塞思黑,歷史上稱清朝這段爭奪皇位的史事為九子奪嫡。

清朝康熙帝九子奪嫡後雍正給兄弟改名,研究紅學要懂滿語演化歷史


有些文獻對雍正對其政敵改名進行了解釋,這兩個名字是滿語的漢字發音譯文,在滿語中阿其那是狗的意思,塞思黑是豬的意思。在清朝乾隆年間的《清文鑑》這部官方著作中,則提出塞思黑的意思是討厭,阿其那的意思則沒有進行解釋。

其實在滿語中關於豬和狗的稱呼和發音,並不是阿其那和塞思黑。那為何會產生雍正時代的滿語到了乾隆時代都找不出解釋的問題呢?這是因為滿語在發展過程中,不斷受到漢文化影響自身演化的結果。

清朝康熙帝九子奪嫡後雍正給兄弟改名,研究紅學要懂滿語演化歷史


滿族先有語言和發音產生,文字則是到了努爾哈赤時代根據回鶻式蒙古文才創立出來的。努爾哈赤時代的滿文用了三十多年,稱為老滿文。後來清太宗皇太極又讓達海對滿文的字形進行改進,創造出區別於蒙古文的圈點滿文。雍正以前基本上用的是圈點滿文,它的拼寫方法是區別於後面的滿文的。

乾隆十三年入關後的滿清貴族對滿文篆字進行了二次改進,參照了漢文字中篆字的寫法,進行了字體改進,最終滿文文牘中形成了類似於朝鮮文和日本文一樣的滿漢文字並用的情況。這是滿族文字發展的第三個階段,基本上奠定了最終的滿文形式。

阿其那和塞思黑是入關以前的漁獵時期滿族的老式用語。當時的東北廣闊大地上,漁獵和農牧是結合起來的生存方式。滿族農牧民大都養狗進行看門,並在春秋時節入山狩獵或者採集松子、人參等,必然需要狗這種忠實的人類夥伴。因為古代狗的習性和生理特徵,狗進屋子身上帶有腥味,並且身上的寄生蟲等會汙染床鋪。人們見到狗進來總是進行厭惡的驅趕,滿語發音就是圖其和愛其,演化到後來對某人厭惡時候,就說阿其那。雍正用老滿語稱呼兄弟為阿其那,就是像厭惡進行驅趕的意思。

清朝康熙帝九子奪嫡後雍正給兄弟改名,研究紅學要懂滿語演化歷史

古代時候進行山中漁獵,經常見到的是野豬這種比較肥美的哺乳動物。野豬雜食而且繁殖率高,並且野公豬還有鋒利的獠牙。野豬在被圍獵的時候,會利用底盤低,速度快的特點亮著獠牙就像一個小型坦克,給那個時代的狩獵者不小的威脅。在滿族的語言中把一個人惡語傷人比喻成野公豬一樣用長牙傷人,令人討厭。雍正對於他的政敵比作成蘇打塞思黑,也就是向野豬亮著長牙一樣討厭的意思。

因為滿族文字和發音的演變,古滿族的一些發音到了乾隆之後漸漸的並不使用了。所以阿其那和塞思黑是老滿族用的話,到了宮廷之中改進之後,年輕一代對於這兩個字還真的不太明白它的含義。

清朝康熙帝九子奪嫡後雍正給兄弟改名,研究紅學要懂滿語演化歷史

雍正垂釣圖

到了咸豐光緒年代甚至滿族文字也成了一門無人研究的學問。不過滿族留下的諸如《滿文老檔》等文獻卻是研究東北亞歷史的重要檔案,從雍正時期的這段歷史中我們可以看出歷史如大浪淘沙,研究歷史語言學也是非常的重要,不然紅學家對於雍正的這個稱謂真的是摸不到頭腦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