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陽這座城市為何從古至今都沒有更名?

作為敬畏歷史的讀者,我的理解是:咸陽,是我國曆史上第一個大一統封建政權的都城,無論如何,都應以完整的城市形態,以其故有的名稱,一直保留,以表對那一段歷史的紀念。

咸陽這座城市為何從古至今都沒有更名?

前幾年,有個挺流行了一陣兒的段子,吐槽咱們有些地名改得難聽——包頭呂布、駐馬店袁紹、棗莊笑笑生(還有“棗莊王”)、石家莊趙雲、琉璃河張飛……

古往今來,地名變更實在太多了。古今各舉一例——

襄樊:古時並沒有這個地名,是襄陽、樊城的合稱。據說現在又改回襄陽、樊城了。

北京:明初的時候叫“北平”,“靖難之役”後,設為都城,叫“北京”;1927年“北伐”勝利後,叫回“北平”,新中國定都於此,又叫回“北京”。

就連離我們最近的西安,歷史上一直叫做長安。

但有兩座城市,兩千多年來,從沒改過地名——邯鄲、咸陽。

(一)戰國中後期最核心的兩座城市

咸陽,是個戰國中期平地而起的城市,是秦國商鞅變法期間,由變法“總設計師”商鞅,提議並主持初期建設的。

秦國,作為“後起”的“邊地”諸侯,除最早時候的“都邑”,叫作“都城”的,歷史上一共有3座——雍城、櫟陽、咸陽。其中雍城做都城時間最長,櫟陽最短,咸陽最後。

商鞅變法之始,秦都是櫟陽。遷都咸陽,是商鞅作為當時秦國最高謀臣,對當時的國君秦孝公提的戰略性建議。

商鞅規劃的咸陽城,很大、很氣派。但他並沒最終完成自己的規劃。咸陽城真正的完整構成,是在之後的秦惠文王時代。

據說,最鼎盛時期也就是秦始皇統一的那時候,咸陽城沒城牆,因為四周的自然山脈,就可以權作城牆了。

這個可能有點兒誇張。

咸陽這座城市為何從古至今都沒有更名?

阿房宮復原圖

說個更靠譜的:荊軻刺秦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詳——

荊軻去執行任務的時候,帶了個武士,叫秦舞陽。說之所以沒刺成,大半是因為這個秦舞陽。秦舞陽是“豬隊友”,到了秦王嬴政(後來的秦始皇)的咸陽宮,被宮殿的氣派和森嚴的戒備,嚇得失態。都說他小子並非慫人,不僅武藝超群,而且膽量過人;曾是刺秦第一人選,被刺秦總策劃燕國太子姬丹(太子丹)奉為上賓,可以“帶劍進宮”的。之所以到跟前失態,主要是被咸陽宮的氣派嚇到,而不是後悔參與了這項有去無回的任務。

也就是說,咸陽宮,在頻繁進出燕國宮殿的秦舞陽看來,宏大得嚇人。

那麼,秦舞陽頻繁出入的燕國宮殿,是不是比較小呢?

燕國雖地處偏遠(當時算偏遠),但地位很高,是足週一朝唯一“合法”擁有兩個都城的諸侯國,“上都”在“薊”,即今北京市;“下都”在今保定一帶。

咸陽這座城市為何從古至今都沒有更名?

荊軻刺秦王

若干年前,保定那邊,挖掘出一個銅物件,直徑七十多公分,考證後的結論是,這大傢伙,是燕國“下都”宮廷大門的門環!

七十多公分直徑的門環,什麼概念呢,個頭相當於紫禁城大門(午門)門環至少倆那麼大!等比例設想,燕下都的宮門,至少不會比今天能看到的午門小!

那才是“下都”,上都呢?

燕國的宮廷,這麼揣測來,該是夠氣派了。可咸陽宮,卻把頻繁進出已經是那麼氣派的燕國宮殿的秦舞陽,嚇尿了!

那麼咸陽宮的氣派……我反正是想象不明白。

咸陽不僅“大”,更是戰國中後期倍受關注的地方。因為她是秦都。她蘊含著強大的秦國及其吞併天下的野心與謀略。在“山東諸國”眼裡,遙遠的咸陽,是最危險的戰爭策源地。

咸陽這座城市為何從古至今都沒有更名?

(二)歷史的巧合和必然

有人說,咸陽,對於秦始皇帝嬴政來講,充滿著輝煌,也飽含“成長的煩惱”。

初到咸陽時,他還是十來歲的孩子。他和他的母親,還有呂不韋,甚至還有他那已經坐上秦王寶座的父親(名“子楚”,史稱秦莊襄王,在位紀年3年),被咸陽權貴們私下稱“邯鄲黨”。

但無論如何,最終,他繼承了父親留下的秦王寶座,吃盡苦頭,隱忍了難以言述的心酸、屈辱,避開了無數內外暗算,終究完成了先祖意願,成就了統一大業。

咸陽這座城市為何從古至今都沒有更名?

秦始皇

(三)緣何從未更名?

秦帝國滅亡之際,咸陽這座城市,遭到了比稍前不久的六國都城更為悲慘的厄運,幾乎被毀滅殆盡。緊隨建立的漢朝,在毗鄰之地建都,稱“長安”。不知是出於對秦帝國的“敬意”,還是要跟“暴秦”形成鮮明對照,幾近毀滅的咸陽,連同名字,被一起保留了下來。

咸陽這座城市為何從古至今都沒有更名?

西漢之後,世人對“暴秦”的痛苦記憶,已消磨殆盡,政治重心由“關中”轉向“中國”(今河南省);咸陽也好、長安也罷,成了“邊地”;至隋唐,才又重新回到中心位置。

曾經,咸陽,成了“大長安”的一個區域,但地名和城市形態,都得以保留。

那時,這個保留,應該更是因為後世對偉大而一閃即逝的秦帝國的敬意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